京剧艺术家赵荣琛资料简历,赵荣琛传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京剧表演艺术家资料

发布时间:2018-05-17 来源:娱乐八卦 点击: 当前位置:71668明星网 > 娱乐 > 娱乐八卦 > 京剧艺术家赵荣琛资料简历,赵荣琛传记是一个什么样 手机阅读

  (一)

  赵荣琛,字兰溪,原籍安徽太湖县,1916年3月生。他出身于一个世代簪缨的书香门第,祖上一连直系四代都是清朝的翰林,曾祖父赵文楷是清朝状元。赵家在安庆的老宅,是个七进院子带公园的府邸,门前挂有“四代翰林”的皇帝御笔的黑漆金字的大匾。赵荣琛生长在这样的“名门贵第”中,自幼进家塾,读四书,作诗文,过的是“锦衣纨袴,饫甘餍肥”的公子哥儿生活。他也正是在这时,打下了古典文学的基础,他同他的堂兄、当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赵朴初一样,也同样能诗善书,写一手好字。

  20年代中期,不到10岁的赵荣琛随同父母、兄姐等,离开安庆北上,到北京定居,进入北京第七小学读书。

  20年代的北京,京剧盛极一时,老生中的余、言、高、马,旦角中的梅、程、尚、荀,武生杨小楼,花脸郝寿臣等各树异帜,精彩绝伦,连年逾古稀的晚清名家孙菊仙、陈德霖等也不时露演。赵荣琛跟着家居无事的母亲、大姐看了不少京剧,上述名家,他都得以亲聆佳音。这个来自京剧故乡 (京剧源于徽调) 的少年一下就入了迷。这么多名家中,他最崇拜的是程砚秋。当时程砚秋不过20出头,位居 “四大名旦”之二,《红拂传》、《青霜剑》、《金锁记》、《鸳鸯冢》、《文姬归汉》、《梅妃》、《碧玉簪》、《风流棒》、《花舫缘》等程派名剧相继问世。这可高兴坏了少年时的赵荣琛。他是有程必看,场场不空,由看而爱,由爱而迷,由迷而忍不住歌之舞之。矿石收音机、留声机成了他的学习程派的不可须臾分离的工具。

京剧艺术家赵荣琛资料简历 赵荣琛传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京剧艺术家赵荣琛资料简历 赵荣琛传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929年,13岁的赵荣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著名的北京师大附中。这是一所以学习严、程度高著称的历史悠久的学校,几十年来很多学术上知名之士,曾受业于此。赵荣琛进入师大附中时,正逢北伐战争胜利,校内气氛较为活跃,开始出现了各种社团。社团中有个国剧 (京剧)研习社,吸引了不少爱好京剧的师生、课余请老师教戏,吹拉弹唱,逢年过节要登台演出。赵荣琛入学后,以他对京剧、对程派的热爱,立即成为国剧研习社的积极分子。他不仅唱旦角,还能唱老生,又会拉胡琴,能戏不少。虽然他年纪小,可是他在京剧上展现的才能,使大家对他不得不另眼看待。赵荣琛在师大附中这几年,通过国剧研习社的学唱、演出,与年长的师友探讨程派艺术,为他后来成为一个京剧演员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他萌生献身梨园的愿望。

  1931年,赵荣琛初中毕业了。按他的学习成绩和家庭状况,毫无疑问要继续升学,由高中、大学而出国深造。他的兄弟姐妹和同学大多如此。可是,赵荣琛走的却是另一条路,他弃学从艺,考取了山东省立剧院京剧表演系,开始了艺林生活。

  山东省立剧院来北京招生时,师大附中有同学8人报考,中榜者只赵荣琛1人。落第者有的并不失意,可以继续升学; 有的本来就不当回事,考考玩玩而已。而他这个中榜者,却陷入矛盾彷徨中。他的家庭还有相当的封建性,听戏可以,玩票也勉强能行,那是消遣、娱乐;若是正式下海当演员唱戏,则断乎不行,因为那有失大家子弟的体面。现在考取山东省立剧院,实际上等于是进科班学艺,他的家庭,尤其是他父亲,决不会同意。可是,5 年后学满结业就是个京剧演员,不可企及的梦想,就要变成现实,他怎能轻易放弃。他苦思良策,在他母亲的默许下,趁他父亲出外不在北京,来个“先斩后奏”——以一封含糊其词的短信向他父亲说他考取了山东省立剧院,是学府,不是科班,先去济南试读3个月,不成再回来升学。他不等父亲回信,就动身南下,奔赴济南就学。等他父亲见信后震怒,严词要他回京升学,已是木已成舟,奈何为晚了。

  (二)

  30年代初的山东,是军阀韩复渠的地盘。这个暴虐刚愎、文墨不通的“韩大帅”,一时心血来潮,忽然“热心”起文化事业来,拿出一笔经费,让王泊生开办了一座山东省立剧院,设有话剧、京剧、昆曲、地方戏等系,颇具规模,也确实培养了一批人才。象电影界的崔嵬、魏鹤龄、田烈,京剧界的张宝彝、田菊林,现任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任桂林等,都是那里的学生; 臭名昭著的江青,也曾一度混迹其中。

  赵荣琛1932年入校,1937年毕业。京剧系的教师很硬,以旦行说,很多是清末民初的名家,有青衣孙怡云、花旦郭际湘 (“老水仙花”)、武旦张善亭,教昆曲的是北昆名宿韩世昌、田瑞庭。在这些名师指点下,赵荣琛每天下腰、耗腿、吊嗓、打把子,白天练功、学戏,晚上登台演出,跟一般科班差不多。所不同的是,有理论文化课。赵荣琛入学时,变声期已过,锻炼出一条脆亮、甜润的小嗓,用功又刻苦,扮相也好,还可以说是带艺入学,接受快,成绩好,很快就成了“挑大梁”的尖子。30年代中期,不满20岁的赵荣琛,在济南很“红”。那时期,梅兰芳、马连良等来济南演出时,他以晚生后辈身份,陪这些名家同台演过戏。

  可是,赵荣琛心中念念不忘的还是程派。老师要求严,学戏、演出只能按老师的要求一步步走,在科班、学校中搞某一流派是根本不可能的。他私淑程派近10年,为了程派才学戏当演员的,可是又不容许他搞,为此他很苦恼。教师中有位关丽卿先生,看出他的心思,不时地开导他。关先生也是唱旦角的,对程派不仅钦佩,而且还很熟悉。他耐心劝慰赵荣琛,先把艺术基础打好,告诫他说:“程砚秋的艺术根底极为深厚,程派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础打不好,就学不好程派。”关先生给赵荣琛说了不少程派戏和程派独特的艺术处理,对赵荣琛加以仔细调理点掖。赵荣琛接受、领悟很快。关先生很高兴,但却说:“我能教给你的东西有限,也就到这里了。你的天分很好,要想法拜在程先生门下,名师定会出高徒。只要你下苦功学,定会有所成就的。”

  “拜程砚秋为师!”尽管赵荣琛那么迷恋程派,可是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敢那么想。程砚秋是名贯南北的大艺术家,赵荣琛是未出校门的学生,二人素不相识,连面都没见过,这拜师二字谈何容易! 但是,对程派艺术的挚爱和追求,特别是关丽卿先生的指点和鼓励,使他立下宏愿:对程派要锲而不舍,决不浅尝辄止,一定要想办法拜程砚秋为师求取深造!

  赵荣琛毕业前夕,抗日战争爆发了,山东沦陷敌手。21岁的赵荣琛,跟着同学们一起,组织了山东省立剧院实验京剧团以抗日救亡名义,从山东经河南、武汉,一路唱戏挣钱,于1938年来到了重庆。重庆号称抗战陪都,各路人士云集于此,城市也随之繁荣起来,京剧很受欢迎。这个剧团就在重庆落下了脚。

  当时,他们名义上还是待毕业而不让毕业的学生,演戏当然也就不挣工资,每人每月只有3元零用,唱主角的赵荣琛也一样。这种情况竟然持续了3年。他们在重庆卖座很好. 钱全跑入王泊生的腰包中去了。他们对这种盘剥实在忍无可忍,几经斗争,终于摆脱了王泊生的控制,后于1942年建立了以赵荣琛为首的大风剧社,在重庆、成都等地演出。

  赵荣琛在四川唱了几年戏。起初贴演的是 《玉堂春》、《贵妃醉酒》、《十三妹》、《王宝钏》、《御碑亭》、《四郎探母》、《汾河湾》、《三娘教子》、《牧羊圈》、《游园惊梦》、《宝莲灯》、《打渔杀家》、《木兰从军》、《虹霓关》、《穆柯寨》、《战金山》等,以青衣为主,花衫、刀马戏也唱,一时名噪西南,很快成了 “红”角。

  但是,赵荣琛内心的苦闷并未消除。他向往的是程派,为此追求多年。如今他旅居重庆,程砚秋远在沦陷的北京,关山阻隔,拜师可说无望,这程派又怎么搞? 他不满足于当名角挣大钱,坚决要按自己的理想,把程派搞下去,拜师无望,没人指点,就自己闯!他依仗这十几年来耳闻目睹、私淑自学所得,刻意揣摩,用在上述这些传统老戏中。这些戏程砚秋也常演,有些很有特色,成为程派代表作。赵荣琛演这些戏,尽量宗程派路子,因是私淑自学,只能效其大概。但是这仍然引起重庆人士,尤其是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程派爱好者的注目。“赵荣琛是程派”的话就传开了。好心的朋友劝他干脆把程派牌子亮出去,赶紧排演程砚秋独有的名剧。他却不肯这么做。虽然这些程派名剧,他大多会唱,但到底是私淑、自学的,自己心里清楚底数有多大,同时也难于找到准确的剧本 (过去,名家独有剧目的剧本十分珍贵,大多秘而不宣,不象现在这样广泛发表、出版),他不愿只顾一时扬名露脸,而草率从事,以至亵渎了他所仰慕的程派艺术。

  在重庆,赵荣琛和其他同学,都注意到台下一位长年的老观众。这是一位沉默寡言的白发老人,从赵荣琛1938年一到重庆,就看他的戏,每次坐在一个固定的座位上(显然是长期包座),有戏必到,风雨无阻。这位老人是谁? 为什么那么注意赵荣琛? 这个闷葫芦直到1940年才打开。这位老人给赵荣琛写了一封信,说已经看了他3年戏,有些话想找他谈谈。赵荣琛抱着疑惑不解的心情,同这位老人见了面,才知道老人原来是程砚秋的忘年挚友、与程派艺术渊源深厚、一向以 “程党” 自诩的许伯明先生。

  一向从事金融业的许伯明先生,是个京剧爱好者,早年在程砚秋未出师门时,他就常看程的戏,认定这是个人才。在程砚秋变嗓 “倒仓” 的危险时刻,许先生曾协助清末名诗人罗瘿公,借款将程砚秋赎出师门,助他成材。许比程年长30岁,二人结成了忘年之交。

  许伯明很赞赏赵荣琛,认为他学程的路子正,基础也磁实,现在的问题是需要进一步深造。许伯明问赵荣琛愿意不愿意拜程砚秋为师?他可以助一臂之力,为之推荐、介绍。

  拜程砚秋为师! 这是赵荣琛多年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事,转瞬之间,喜讯从天而降,他焉能不高兴! 但是,他担心程砚秋选徒极严,从没见过他,会不会收? 即使同意收他为徒,师生分处京、渝两地,又如何拜师学艺?许伯明说: “御霜 (程砚秋之号) 不肯轻易收徒,并不是他藏私保守,不肯传人,而是未遇中意的、足以托付衣钵的弟子。他在寻找,我们也在帮他寻找。没想到在重庆发现了你。我觉得你的条件合适,御霜定会满意。至于分处两地,这是暂时的,将来定有见面之日。”

  经许伯明投书介绍,程砚秋完全相信许的眼力不错,复函表示同意。1940年秋末,赵荣琛恭敬地缮写了大红门生帖子和向老师、师母问安的信函,投寄北京。从此,赵荣琛继荀令香、陈丽芳之后,成为程门弟子。

  过去,戏曲演员学戏一向是口传心授的,老师说戏,学生聆听,然后学生复演,老师纠正。赵荣琛和程砚秋分居两地,无法这样做,唯一凭借的是书信,于是就开始了京剧史上罕见的“函授”。程、赵师生间书来信往,探讨艺术。程给赵寄来了 《荒山泪》、《青霜剑》、《鸳鸯冢》、《碧玉簪》、《金锁记》、《朱痕记》、《烛影记》等程派名剧的剧本,信中详尽说明声腔、表演要领,回答赵请益的各种问题。赵荣琛在许伯明帮助下,依次将这些剧本付诸实践,再写信详细报告,程再复函指正得失。

  40年代初期,程砚秋不甘敌伪恶势力的屈辱,毅然罢歌息舞,隐居京西青龙桥,荷锄务农,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此期间,程砚秋在农事之余,潜心读书、研究、总结自己的艺术,并以相当大的精力对赵荣琛进行“函授”。这种书来信往,竟长达5年之久,程给赵写了近百封信,篇篇熔铸有程砚秋深邃精辟的艺术见解和诲人不倦、爱护后辈的精神,深深地教育了赵荣琛,开阔了他的艺术视野,增长了他的艺术才干,使他更加意识到程派艺术佳妙高深,自己所得不过皮毛,下定决心以全部力量去深造追求。

  在程砚秋的 “函授”指点下,赵荣琛把很多程派名剧陆续排演出来,在重庆、成都等地很受欢迎,获得了 “重庆程砚秋”的绰号。

  赵荣琛经过几年的奋斗,艺术上成长了,事业也发展了。不仅有了自己的剧团——以他为社长的大风剧社,还投资翻修、建立了专供大风剧社演出的剧场——重庆第一剧场,添置了齐全成套的戏箱行头。赵荣琛成了重庆的“名角儿”,唱着自己酷爱的程派戏,有着丰裕的收入,真是名利双收,按说该心满意足,享乐一番了。他并没有这样做。他在重庆始终抱着客居思想,打算一旦有了机会,就立即投奔程砚秋深造。为此,他不肯结婚,避免家室之累,并且洁身自爱,律己极严,从不涉足昏醉金迷的腐朽生活,成为重庆一个阔绰的而又有些“怪癖”、“不合群”的大演员。——当然,这与程砚秋的谆谆教诲是分不开的。

  1945年“八·一五”抗日战争胜利时,赵荣琛正在成都演出。喜讯传来,他欢呼、跳跃,难以自已。他欢呼祖国的胜利,还庆幸自己北京寻师的愿望可以实现了。他立即返回重庆,一面着手结束剧团,办理善后,一面给北京写信,告诉程砚秋,他即将北上寻师。他在重庆已有相当的经济基础,大风剧社也很有影响,又大多是十几年的老同学。大家劝他不要走,说这样舍掉一切太可惜了。但是,立下深钻程派艺术宏志的赵荣琛,把这一切都看成是身边之物,为了艺术,舍弃这暂时的名利,又何足惜! 1945年底,他正要动身北上,突然收到程砚秋的来信,嘱他暂时不要北来,因为程近期要去上海演出,约他在上海见面,真是不负赵荣琛多年苦心孤诣的追求,这一天终于盼到了。1946年初春,放弃了重庆的事业和巨额收入、经济上蒙受不小损失的赵荣琛,只随身带着简单的行李,包括程砚秋那批珍贵的书信和艺术资料,千里迢迢,飞赴上海,终日飞到了他日夜思念、仰慕万分的老师—— 程砚秋身边!

  (一)

  赵荣琛,字兰溪,原籍安徽太湖县,1916年3月生。他出身于一个世代簪缨的书香门第,祖上一连直系四代都是清朝的翰林,曾祖父赵文楷是清朝状元。赵家在安庆的老宅,是个七进院子带公园的府邸,门前挂有“四代翰林”的皇帝御笔的黑漆金字的大匾。赵荣琛生长在这样的“名门贵第”中,自幼进家塾,读四书,作诗文,过的是“锦衣纨袴,饫甘餍肥”的公子哥儿生活。他也正是在这时,打下了古典文学的基础,他同他的堂兄、当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赵朴初一样,也同样能诗善书,写一手好字。

  20年代中期,不到10岁的赵荣琛随同父母、兄姐等,离开安庆北上,到北京定居,进入北京第七小学读书。

  20年代的北京,京剧盛极一时,老生中的余、言、高、马,旦角中的梅、程、尚、荀,武生杨小楼,花脸郝寿臣等各树异帜,精彩绝伦,连年逾古稀的晚清名家孙菊仙、陈德霖等也不时露演。赵荣琛跟着家居无事的母亲、大姐看了不少京剧,上述名家,他都得以亲聆佳音。这个来自京剧故乡 (京剧源于徽调) 的少年一下就入了迷。这么多名家中,他最崇拜的是程砚秋。当时程砚秋不过20出头,位居 “四大名旦”之二,《红拂传》、《青霜剑》、《金锁记》、《鸳鸯冢》、《文姬归汉》、《梅妃》、《碧玉簪》、《风流棒》、《花舫缘》等程派名剧相继问世。这可高兴坏了少年时的赵荣琛。他是有程必看,场场不空,由看而爱,由爱而迷,由迷而忍不住歌之舞之。矿石收音机、留声机成了他的学习程派的不可须臾分离的工具。

京剧艺术家赵荣琛资料简历 赵荣琛传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京剧艺术家赵荣琛资料简历 赵荣琛传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929年,13岁的赵荣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著名的北京师大附中。这是一所以学习严、程度高著称的历史悠久的学校,几十年来很多学术上知名之士,曾受业于此。赵荣琛进入师大附中时,正逢北伐战争胜利,校内气氛较为活跃,开始出现了各种社团。社团中有个国剧 (京剧)研习社,吸引了不少爱好京剧的师生、课余请老师教戏,吹拉弹唱,逢年过节要登台演出。赵荣琛入学后,以他对京剧、对程派的热爱,立即成为国剧研习社的积极分子。他不仅唱旦角,还能唱老生,又会拉胡琴,能戏不少。虽然他年纪小,可是他在京剧上展现的才能,使大家对他不得不另眼看待。赵荣琛在师大附中这几年,通过国剧研习社的学唱、演出,与年长的师友探讨程派艺术,为他后来成为一个京剧演员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他萌生献身梨园的愿望。

  1931年,赵荣琛初中毕业了。按他的学习成绩和家庭状况,毫无疑问要继续升学,由高中、大学而出国深造。他的兄弟姐妹和同学大多如此。可是,赵荣琛走的却是另一条路,他弃学从艺,考取了山东省立剧院京剧表演系,开始了艺林生活。

  山东省立剧院来北京招生时,师大附中有同学8人报考,中榜者只赵荣琛1人。落第者有的并不失意,可以继续升学; 有的本来就不当回事,考考玩玩而已。而他这个中榜者,却陷入矛盾彷徨中。他的家庭还有相当的封建性,听戏可以,玩票也勉强能行,那是消遣、娱乐;若是正式下海当演员唱戏,则断乎不行,因为那有失大家子弟的体面。现在考取山东省立剧院,实际上等于是进科班学艺,他的家庭,尤其是他父亲,决不会同意。可是,5 年后学满结业就是个京剧演员,不可企及的梦想,就要变成现实,他怎能轻易放弃。他苦思良策,在他母亲的默许下,趁他父亲出外不在北京,来个“先斩后奏”——以一封含糊其词的短信向他父亲说他考取了山东省立剧院,是学府,不是科班,先去济南试读3个月,不成再回来升学。他不等父亲回信,就动身南下,奔赴济南就学。等他父亲见信后震怒,严词要他回京升学,已是木已成舟,奈何为晚了。

  (二)

  30年代初的山东,是军阀韩复渠的地盘。这个暴虐刚愎、文墨不通的“韩大帅”,一时心血来潮,忽然“热心”起文化事业来,拿出一笔经费,让王泊生开办了一座山东省立剧院,设有话剧、京剧、昆曲、地方戏等系,颇具规模,也确实培养了一批人才。象电影界的崔嵬、魏鹤龄、田烈,京剧界的张宝彝、田菊林,现任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任桂林等,都是那里的学生; 臭名昭著的江青,也曾一度混迹其中。

  赵荣琛1932年入校,1937年毕业。京剧系的教师很硬,以旦行说,很多是清末民初的名家,有青衣孙怡云、花旦郭际湘 (“老水仙花”)、武旦张善亭,教昆曲的是北昆名宿韩世昌、田瑞庭。在这些名师指点下,赵荣琛每天下腰、耗腿、吊嗓、打把子,白天练功、学戏,晚上登台演出,跟一般科班差不多。所不同的是,有理论文化课。赵荣琛入学时,变声期已过,锻炼出一条脆亮、甜润的小嗓,用功又刻苦,扮相也好,还可以说是带艺入学,接受快,成绩好,很快就成了“挑大梁”的尖子。30年代中期,不满20岁的赵荣琛,在济南很“红”。那时期,梅兰芳、马连良等来济南演出时,他以晚生后辈身份,陪这些名家同台演过戏。

  可是,赵荣琛心中念念不忘的还是程派。老师要求严,学戏、演出只能按老师的要求一步步走,在科班、学校中搞某一流派是根本不可能的。他私淑程派近10年,为了程派才学戏当演员的,可是又不容许他搞,为此他很苦恼。教师中有位关丽卿先生,看出他的心思,不时地开导他。关先生也是唱旦角的,对程派不仅钦佩,而且还很熟悉。他耐心劝慰赵荣琛,先把艺术基础打好,告诫他说:“程砚秋的艺术根底极为深厚,程派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础打不好,就学不好程派。”关先生给赵荣琛说了不少程派戏和程派独特的艺术处理,对赵荣琛加以仔细调理点掖。赵荣琛接受、领悟很快。关先生很高兴,但却说:“我能教给你的东西有限,也就到这里了。你的天分很好,要想法拜在程先生门下,名师定会出高徒。只要你下苦功学,定会有所成就的。”

  “拜程砚秋为师!”尽管赵荣琛那么迷恋程派,可是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敢那么想。程砚秋是名贯南北的大艺术家,赵荣琛是未出校门的学生,二人素不相识,连面都没见过,这拜师二字谈何容易! 但是,对程派艺术的挚爱和追求,特别是关丽卿先生的指点和鼓励,使他立下宏愿:对程派要锲而不舍,决不浅尝辄止,一定要想办法拜程砚秋为师求取深造!

  赵荣琛毕业前夕,抗日战争爆发了,山东沦陷敌手。21岁的赵荣琛,跟着同学们一起,组织了山东省立剧院实验京剧团以抗日救亡名义,从山东经河南、武汉,一路唱戏挣钱,于1938年来到了重庆。重庆号称抗战陪都,各路人士云集于此,城市也随之繁荣起来,京剧很受欢迎。这个剧团就在重庆落下了脚。

  当时,他们名义上还是待毕业而不让毕业的学生,演戏当然也就不挣工资,每人每月只有3元零用,唱主角的赵荣琛也一样。这种情况竟然持续了3年。他们在重庆卖座很好. 钱全跑入王泊生的腰包中去了。他们对这种盘剥实在忍无可忍,几经斗争,终于摆脱了王泊生的控制,后于1942年建立了以赵荣琛为首的大风剧社,在重庆、成都等地演出。

  赵荣琛在四川唱了几年戏。起初贴演的是 《玉堂春》、《贵妃醉酒》、《十三妹》、《王宝钏》、《御碑亭》、《四郎探母》、《汾河湾》、《三娘教子》、《牧羊圈》、《游园惊梦》、《宝莲灯》、《打渔杀家》、《木兰从军》、《虹霓关》、《穆柯寨》、《战金山》等,以青衣为主,花衫、刀马戏也唱,一时名噪西南,很快成了 “红”角。

  但是,赵荣琛内心的苦闷并未消除。他向往的是程派,为此追求多年。如今他旅居重庆,程砚秋远在沦陷的北京,关山阻隔,拜师可说无望,这程派又怎么搞? 他不满足于当名角挣大钱,坚决要按自己的理想,把程派搞下去,拜师无望,没人指点,就自己闯!他依仗这十几年来耳闻目睹、私淑自学所得,刻意揣摩,用在上述这些传统老戏中。这些戏程砚秋也常演,有些很有特色,成为程派代表作。赵荣琛演这些戏,尽量宗程派路子,因是私淑自学,只能效其大概。但是这仍然引起重庆人士,尤其是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程派爱好者的注目。“赵荣琛是程派”的话就传开了。好心的朋友劝他干脆把程派牌子亮出去,赶紧排演程砚秋独有的名剧。他却不肯这么做。虽然这些程派名剧,他大多会唱,但到底是私淑、自学的,自己心里清楚底数有多大,同时也难于找到准确的剧本 (过去,名家独有剧目的剧本十分珍贵,大多秘而不宣,不象现在这样广泛发表、出版),他不愿只顾一时扬名露脸,而草率从事,以至亵渎了他所仰慕的程派艺术。

  在重庆,赵荣琛和其他同学,都注意到台下一位长年的老观众。这是一位沉默寡言的白发老人,从赵荣琛1938年一到重庆,就看他的戏,每次坐在一个固定的座位上(显然是长期包座),有戏必到,风雨无阻。这位老人是谁? 为什么那么注意赵荣琛? 这个闷葫芦直到1940年才打开。这位老人给赵荣琛写了一封信,说已经看了他3年戏,有些话想找他谈谈。赵荣琛抱着疑惑不解的心情,同这位老人见了面,才知道老人原来是程砚秋的忘年挚友、与程派艺术渊源深厚、一向以 “程党” 自诩的许伯明先生。

  一向从事金融业的许伯明先生,是个京剧爱好者,早年在程砚秋未出师门时,他就常看程的戏,认定这是个人才。在程砚秋变嗓 “倒仓” 的危险时刻,许先生曾协助清末名诗人罗瘿公,借款将程砚秋赎出师门,助他成材。许比程年长30岁,二人结成了忘年之交。

  许伯明很赞赏赵荣琛,认为他学程的路子正,基础也磁实,现在的问题是需要进一步深造。许伯明问赵荣琛愿意不愿意拜程砚秋为师?他可以助一臂之力,为之推荐、介绍。

  拜程砚秋为师! 这是赵荣琛多年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事,转瞬之间,喜讯从天而降,他焉能不高兴! 但是,他担心程砚秋选徒极严,从没见过他,会不会收? 即使同意收他为徒,师生分处京、渝两地,又如何拜师学艺?许伯明说: “御霜 (程砚秋之号) 不肯轻易收徒,并不是他藏私保守,不肯传人,而是未遇中意的、足以托付衣钵的弟子。他在寻找,我们也在帮他寻找。没想到在重庆发现了你。我觉得你的条件合适,御霜定会满意。至于分处两地,这是暂时的,将来定有见面之日。”

  经许伯明投书介绍,程砚秋完全相信许的眼力不错,复函表示同意。1940年秋末,赵荣琛恭敬地缮写了大红门生帖子和向老师、师母问安的信函,投寄北京。从此,赵荣琛继荀令香、陈丽芳之后,成为程门弟子。

  过去,戏曲演员学戏一向是口传心授的,老师说戏,学生聆听,然后学生复演,老师纠正。赵荣琛和程砚秋分居两地,无法这样做,唯一凭借的是书信,于是就开始了京剧史上罕见的“函授”。程、赵师生间书来信往,探讨艺术。程给赵寄来了 《荒山泪》、《青霜剑》、《鸳鸯冢》、《碧玉簪》、《金锁记》、《朱痕记》、《烛影记》等程派名剧的剧本,信中详尽说明声腔、表演要领,回答赵请益的各种问题。赵荣琛在许伯明帮助下,依次将这些剧本付诸实践,再写信详细报告,程再复函指正得失。

  40年代初期,程砚秋不甘敌伪恶势力的屈辱,毅然罢歌息舞,隐居京西青龙桥,荷锄务农,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此期间,程砚秋在农事之余,潜心读书、研究、总结自己的艺术,并以相当大的精力对赵荣琛进行“函授”。这种书来信往,竟长达5年之久,程给赵写了近百封信,篇篇熔铸有程砚秋深邃精辟的艺术见解和诲人不倦、爱护后辈的精神,深深地教育了赵荣琛,开阔了他的艺术视野,增长了他的艺术才干,使他更加意识到程派艺术佳妙高深,自己所得不过皮毛,下定决心以全部力量去深造追求。

  在程砚秋的 “函授”指点下,赵荣琛把很多程派名剧陆续排演出来,在重庆、成都等地很受欢迎,获得了 “重庆程砚秋”的绰号。

  赵荣琛经过几年的奋斗,艺术上成长了,事业也发展了。不仅有了自己的剧团——以他为社长的大风剧社,还投资翻修、建立了专供大风剧社演出的剧场——重庆第一剧场,添置了齐全成套的戏箱行头。赵荣琛成了重庆的“名角儿”,唱着自己酷爱的程派戏,有着丰裕的收入,真是名利双收,按说该心满意足,享乐一番了。他并没有这样做。他在重庆始终抱着客居思想,打算一旦有了机会,就立即投奔程砚秋深造。为此,他不肯结婚,避免家室之累,并且洁身自爱,律己极严,从不涉足昏醉金迷的腐朽生活,成为重庆一个阔绰的而又有些“怪癖”、“不合群”的大演员。——当然,这与程砚秋的谆谆教诲是分不开的。

  1945年“八·一五”抗日战争胜利时,赵荣琛正在成都演出。喜讯传来,他欢呼、跳跃,难以自已。他欢呼祖国的胜利,还庆幸自己北京寻师的愿望可以实现了。他立即返回重庆,一面着手结束剧团,办理善后,一面给北京写信,告诉程砚秋,他即将北上寻师。他在重庆已有相当的经济基础,大风剧社也很有影响,又大多是十几年的老同学。大家劝他不要走,说这样舍掉一切太可惜了。但是,立下深钻程派艺术宏志的赵荣琛,把这一切都看成是身边之物,为了艺术,舍弃这暂时的名利,又何足惜! 1945年底,他正要动身北上,突然收到程砚秋的来信,嘱他暂时不要北来,因为程近期要去上海演出,约他在上海见面,真是不负赵荣琛多年苦心孤诣的追求,这一天终于盼到了。1946年初春,放弃了重庆的事业和巨额收入、经济上蒙受不小损失的赵荣琛,只随身带着简单的行李,包括程砚秋那批珍贵的书信和艺术资料,千里迢迢,飞赴上海,终日飞到了他日夜思念、仰慕万分的老师—— 程砚秋身边!

  (三)

  1946年的上海,抗战胜利的欢乐气氛还没有完全消退。梅兰芳、程砚秋两位大师,和其他著名京剧演员谭富英、李少春、杨宝森、袁世海、叶盛章、叶盛兰、李世芳等云集上海,分别组班演出,使上海京剧舞台繁花似锦,万紫千红。

  从四川投师而来的赵荣琛,在上海受到程砚秋的热情接待。这对通信5年而未曾谋面的师生,初次见面时其激动、兴奋是难以言表的。程砚秋经过短短的接触,对这个拜师5年、头次见面的学生的才华、修养、为人都很满意。唱了十几年戏的赵荣琛,是从山东而四川,京、 沪一带, 并不知道他。 程砚秋领着自己心爱的学生,去拜访各方面的朋友和京剧界的前辈:梅兰芳、陈叔通、俞振飞、萧长华……大家都祝贺程砚秋喜得高足,勉励赵荣琛要立雪程门。

  1946年春天,在上海湖社,赵荣琛向程砚秋补行了拜师大礼。程砚秋夫人果素瑛女士专程从北京赶来上海受礼。程砚秋公开正式收徒。几十年中比较罕见,因此,在上海极为轰动。是日,祝贺宾客如云,气氛异常热烈。赵荣琛行礼后,程砚秋夫妇赐以精美的玉石图章以志纪念。

京剧艺术家赵荣琛资料简历 赵荣琛传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京剧艺术家赵荣琛资料简历 赵荣琛传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程砚秋得知赵荣琛是舍弃了在四川的种种成果,只身千里寻师来的,很为感动。特别是得知赵带出的不多的几件戏装、行头,从水路运上海途中,因轮船失事,损失殆尽,更为关切。他深知一个京剧演员,没有行头,在旧时代无法唱戏之苦,就嘱托程夫人返回北京,收拾整理他早年演出戏装、行头、头面,还包括 “守旧”、门帘、台帐、桌椅帔全套,装了满满两大箱,寄运上海,馈赠给赵荣琛。这些价值巨万的服装物件,是程砚秋对后辈传人慷慨无私的相助,体现了对赵荣琛的厚望; 同时,这些物件也是研究程派艺术早期阶段的重要资料,所以赵荣琛一直视如珍宝保藏完好。

  程砚秋来上海的目的是演出。由他领衔的秋声社中有谭富英、侯喜瑞、曹二庚、张春彦和鼓师白登云、琴师周长华等名家,后又有俞振飞、李少春、叶盛兰、袁世海等加入,阵容十分强大。程砚秋息影数年复出后,在上海演出了他各个时期的程派代表作,有些不常演的传统老戏,象《玉堂春》、《御碑亭》、《桑园会》等也在上海演出了。上海的“程迷”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以为这是梅、程在打对台。其实程砚秋用心良苦,这么演法,很大程度是为了给跟他学艺的赵荣琛和王吟秋示范,让他们多看多学。

  赵荣琛来上海的目的是寻师深造。他追随程砚秋左右,集中全力学艺。为此,他暂时脱离了舞台。他跟着程砚秋在上海住了一年多,除了一些义务戏性质的几场演出 (有几次还与梅、程同台) 外,他几乎把全部时间用在了学艺上,似海绵吸水,饱吮着程砚秋的谆谆教诲。

  1947年夏天,国民党发动了反人民的内战后,程砚秋痛感国事日非,日益消极,而悄然从上海返回北京,很少唱戏,半退隐式的住在青龙桥或报子胡同旧宅。不少朋友劝赵荣琛在上海自立门户,组班唱戏,以程派为号召,准 “红” 无疑。赵荣琛婉言谢绝。他没有忘记自己此行的使命是学艺深造。不久,他也追到了北京,继续跟随程砚秋研讨技艺,聆听教诲。程砚秋对赵荣琛的学习进取精神比较满意,曾在致许伯明信中曾有“此子聪颖异常,一点就透”的评语,并向许致谢: 为他物色了一个满意的传人。

  赵荣琛来北京又学习了一段后,程砚秋对他说: 不能光学不演,还要在台上磨练磨练。赵荣琛是只身来京,从未在北京搭过班,唱过戏,程砚秋就把整个秋声社的班底,交给赵,让他以大风剧团的名义挂牌唱戏。一些同程砚秋合作多年的前辈如高登甲、侯喜瑞、白登云、周长华、张春彦、李四广、贾多才等,受程砚秋之托,陪着赵荣琛演出,极尽“保驾”之能事。阔别少年求学的北京15年后,赵荣琛又回来了,终于以“程门大弟子”的身份,在北平的舞台上献艺,往事沧桑,感慨系之。

  国民党反动派崩溃前夕的北京,物价飞涨,秩序混乱,正常的演出无法继续了。赵荣琛只好蛰居在家,等待解放。这期间,他不时去报子胡同看望程砚秋,偶而也陪程去青龙桥小住。师生经常秉烛夜话,畅论古今,评点江山,探讨从艺、作人的正确途径。在抑郁中似有期待, 因为从����的炮声中, 他们好象听到旧时代的丧钟,昭示着一个崭新的人民的新时代即将莅临。

  (四)

  1949年北京解放后,程砚秋焕发了青春,又演戏,又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生气勃勃,一扫当年沉郁的神色。他对随侍在身旁的两个弟子赵荣琛、王吟秋说:“你们已经在我身边好几年了,也学了不少东西,你们不能老守着我,光学而不怎么演出。现在解放了,你们可以出去闯一闯,把咱们的艺术打开局面,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程砚秋的鼓励下,王吟秋奔赴西南,参加了革命工作; 赵荣琛来到东北,参加了沈阳东北京剧院,担任该院的主要演员和艺委会副主任。继之,他重新组建了大风京剧团,从事程派戏的演出,任团长兼主要演员,足迹遍全国,到处播撒程派艺术的种子。1956年他应邀到南京市京剧团工作,任团长兼主要演员。当时赵荣琛不满40岁,已有20多年舞台经验,正值壮年,精力充沛,演出、创造能力都很强。他的唱腔和表演更成熟了,尤其是他的唱法,内外行公认是得到程派唱腔的真谛,从发声、吐字、用气、行腔、归韵,很具程派风格,不愧是优秀的程派传人,而且有所发展,有自己的特点。这一阶段,他留下了不少唱腔录音,如《金锁记》、《柳迎春》、《玉堂春》、《荒山泪》、《青霜剑》等,堪称上乘之作,大多已编选入 《中国戏曲艺术家唱腔选——赵荣琛专辑》的盒式录音带中。此时,他还创作、排演了不少新戏,如《婉香与紫燕》、《李师师》、《风雪破窑记》等,运用程派艺术手段,排演新戏,创造新的人物,在艺术上进行了革新和发展。

  1954年,在许伯明先生的帮助下,38岁的赵荣琛建立了家庭。

  1958年以前,赵荣琛从未在北京长住,只是过路短暂停留,主要在各地演出。1956年,82岁的许伯明先生病逝于上海,赵荣琛从芜湖中断演出,去上海奔丧,痛悼这位几十年襄助程派艺术不遗余力,帮助他举步成长投师深造的前辈。由此,他想到自己的老师程砚秋,打算再演出一段后,还是回到北京,追随在老师身边,继续研究深造。不想1958年3月9日,病魔突然夺去年仅54 岁的程砚秋的生命。刚从外地返京,征尘未掸的赵荣琛,悲痛难抑,奔赴医院,哭倒在瞑目长眠的恩师之前。他怎么能忘却20年来,自己辗转寻师求艺的艰难;每思及程砚秋老师对他恩重如山、谆谆教诲的挚情,使他更痛感自己所学不足,肩负的责任更重。他下决心,要把程砚秋以毕生心血创造的程派艺术,继承发展下去,千秋万世,永不泯灭。

  (五)

  1958年,赵荣琛含着眼泪来到中国戏曲学校,继续授完了程砚秋未完成的课业: 给毕业班学生讲授《二堂舍子》。

  1959年3月,他和王吟秋、李世济、侯玉兰(已故)、李蔷华、江新蓉六人,参加了文化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程砚秋逝世一周年纪念演出。赵荣琛演出了程派名剧《荒山泪》,其他几位分别演出了 《碧玉簪》、《六月雪》、《孔雀东南飞》、《春闺梦》、《三击掌》 等。

  在纪念演出前后,周恩来同志曾几次找赵荣琛和其他戏曲界领导同志谈话,指出程砚秋是贡献卓著的戏曲大师,他所创建的程派艺术要继承和发扬,不能因为程先生人不在了,程派艺术也随之散失。我国有六亿人民,参加纪念演出的程派演员才6个人,太少了。他提议建立一个专演程派戏的剧团,把分散各处的、当年同程砚秋合作过的、程砚秋的学生、对程派有研究的戏曲工作者,集中在一起,全力继承,发展程派艺术。他还具体建议,程派戏文静,要有优秀的武戏衬托,因此还要邀请、选配适当的武戏演员。周总理要赵荣琛多演程派戏,多培养程派艺术的接班人,着手筹建程派剧团。

  在周总理的关怀下,1960年1月,程派剧团——北京市青年京剧团正式建立了。成员有程门弟子赵荣琛、王吟秋,与程砚秋合作多年的名鼓师白登云,琴师钟世章,二胡夏魁连,演员于世文、姚玉刚、李盛芳、贾松龄、苏盛贵、钱元通等,同时还有著名武生李元春、李韵秋兄妹。由赵荣琛任团长。

  1960年3月9日是程砚秋逝世二周年纪念日,程派剧团以自己的演出来纪念这位大师。他们兵分两路,同时在电视台和人民剧场演出,都由赵荣琛担任主角: 他先在电视台演播全部《荒山泪》后,不及卸妆,再赶至人民剧场唱《玉堂春》。这天,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同志早早来到剧场,和剧团同志一起纪念程砚秋。这次演《玉堂春》还是总理提议的,周总理曾指出: 程派艺术风格不仅表现在程派独有的名剧上,还表现在许多传统老戏上。程先生的 《玉堂春》就很有特色,它不是单纯的以唱悦人,而是着重刻划人物,表现苏三内心中复杂的感情,使人寄予同情,充分显示出是个冤案而不是花案。周恩来同志和广大观众一起在剧场中观看了王吟秋的《火焰驹》(一折)和李元春的《金钱豹》后,剧场休息,周总理急步走进后台,问赵荣琛回来没有? 见赵带着妆匆忙赶进后台,总理忙过去握手慰问,让他别着急,先休息一会儿,喝点水;又悄悄嘱咐把休息时间延长一点,让荣琛缓口气。然后轻步走进观众大厅,安静地看戏。周总理无微不至的关怀使赵荣琛无比感奋,他一晚连唱两出重头戏,依然精神饱满,气力充沛,赢得总理和广大观众一次又一次的热烈掌声。

  1961年3月9日,周总理又是和程派剧团的同志一起渡过的,看了赵荣琛主演的《谐趣缘》。这是根据程砚秋早年演出的著名喜剧《风流棒》整理改编的,保留了原作的精华,删除了原剧中的双妻制,把矛盾集中,两个晚上的戏压缩成一个晚会。周恩来同志对赵荣琛的努力很为肯定,认为这才是正确对待程派艺术的态度。

  程派剧团建立后,赵荣琛率领剧团走遍南北,很受欢迎。在这期间,他还努力编演创作新剧目,除《火焰驹》、《谐趣缘》外,还有《苗青娘》、《生死牌》等。在这些剧目中,他参加了剧本创作,唱词编写、导演、表演和唱腔设计,并担任主要演员,很好地体现并发展了程派艺术特色。与此同时,他遵照周总理的指示,收了张丽娟、李文敏、夏韵秋等人为学生,把程派艺术传给下一代。

  1964年后,由于政治气候的变化,周总理亲自倡议建立的程派剧团被合并了,一些人员分散了; 由于大演现代戏,正值有为之年的赵荣琛被迫离开了舞台。在那“史无前例”的 “文化大革命”中,赵荣琛未能幸免,遭受了残酷迫害,家被抄,人被打,致使腿部落下残疾,而那些珍藏多年的宝贵的艺术资料 (剧本、照片、戏装,尤其是程砚秋的多封亲笔信)都被洗劫一空!

  粉碎“四人帮”后,赵荣琛已是须发皆白的老人了。他壮志不减,以花甲之年重登舞台,演出了程派名剧《荒山泪》、《汾河湾》等。他那婉转、醇厚的唱腔,优美、婀娜的表演仍是那么富有魅力,使不少程派爱好者为之倾倒。

  岁月不饶人,舞台演出毕竟要受年龄的制约。1976年后,他把主要的力量投入教学中,大力培养青年一代。他的学生遍及全国,还有从海外专程来京求教的。他是来者不拒,有求必应,倾囊相授。

  1980年他从北京京剧院调任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兼顾问,还担任北京市戏曲研究所研究员,专门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他的关于程派艺术的若干论述文章,与白登云、于世文合作的 《汾河湾》录象,《荒山泪》立体声唱片,《中国戏曲艺术家唱腔选—— 赵荣琛专辑》盒式录音带,陆续问世。

  赵荣琛对程派艺术孜孜不倦地奋斗了50年,任何挫折困难也动摇不了他献身程派的坚强意志。辛勤的劳作必有成果。他以自己精湛的艺术和正直的为人,赢得国内外广大群众的尊敬和爱戴。他是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文联委员、北京市人民代表、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81年6月,赵荣琛应美中文化交流委员会的邀请,以专家身份,赴美国讲学,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敦大学讲授中国戏曲和程派艺术。中国京剧演员出国,过去有梅兰芳赴日、赴美、赴苏;程砚秋访欧;解放后更为频繁,但多是去访问演出。以专家身份出国讲学,作学术报告,在中国戏曲界,赵荣琛还是头一个。他在美国初讲后,很受欢迎。美国华盛顿大学、芝加哥大学等高等学府纷纷邀请他到校讲课,为此,美国方面把原定3个月的讲学期限,延长为半年。归途中,赵荣琛还经过了台湾省,受到台湾同胞的欢迎。

  65岁的赵荣琛精神矍铄,精力尚佳。他决心把自己的一生无保留地献给程派艺术,在自己的晚年的有限岁月中,力争为中国京剧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推荐访问:京剧表演艺术家资料

娱乐八卦推荐文章

娱乐八卦热门文章

娱乐八卦扩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