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博士投稿豫记:城市病开始入侵乡村 中国社科院在职博士

发布时间:2018-06-13 来源:图库 点击: 当前位置:71668明星网 > 娱乐 > 图库 > 中国社科院博士投稿豫记:城市病开始入侵乡村 手机阅读

  城市化的病症,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正从城市侵入乡村,过年期间尤甚。人口的相对增多,路边垃圾随处扔弃,没有任何处理。虽然标语到处有,但显然环保意识和自觉的人人环保意愿都不够。

  郭存海 | 文图

  我的老家是豫东平原的一个小村子,今年是我离家十年之后第二次回乡过年。相比去年,那种久违的陌生的熟悉感更加强烈。可以说,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乡末仔”(河南方言,即土里土气的乡娃娃),村里生村里长村里上学村里教书,断断续续在农村生活了二十多年,几近而立之年才一路北上。

  今年过年回家,父亲常喜欢念叨的一句话是:回乡过年好,你们这是接地气。的确如此。提前一个月,父亲母亲就从北京“打道回府”准备过年的东西。我相信他们的心情比我更加强烈,因为他们的根不在城市,在农村。

中国社科院博士投稿豫记:城市病开始入侵乡村 - 豫记 - 豫记

  故乡的沿河大堤变成了小窄路

  十多年间,我们这个位于项城市、被谷河和运河怀抱的小村子几多变迁,变得让我欢喜让我忧。坚守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乡村面对现代化的步步紧逼正节节退却。现代化带来了诸多显而易见的进步,只是这种进步充斥着无序和失落。今年回乡过年再次刷新了我的这种感觉。

  “走动”是农村过年的关键词,也是“年味儿”外化的一个重要表征。很大程度上,过年将人从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中短暂地解放出来,使其回归充满传统文化张扬的集体生活的族亲网络。这个意义上讲,过年就是刷亲情。在这个大家都必须“闲”下来的佳节,相互走动,唠唠一年事儿,无形中巩固和维系了传统的亲戚关系。毕竟在其他很多时候,甚至殡丧嫁娶等人生大事亲戚家都可能很难从外面专门赶回来。

  另外一种“走动”则是维系族亲关系、纪念先人和逝者的仪式,是打破阴阳两隔的情感联络。比如在我老家,大年初一大清早,“一门儿”(河南方言,指一个家族)的男性都要一起到祖坟或逝者的墓地“拜年”祭奠,烧纸钱,放鞭炮,奉祭品,按照传统的辈分或尊卑次序行叩头或者鞠躬之礼。形式上看,这是对逝者的一种纪念,是阴阳两世界、祖宗数代和后辈儿的一种虚拟的面对面的交流。实质上看,这也是一个难得的家族成员聚会的机会,因为这个时刻可以彰显一个家族是否男丁兴旺,或者借机找到归属感:家族或者身份的认同。

  城市化的病症,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正从城市侵入乡村,过年期间尤甚。人口的相对增多,路边垃圾随处扔弃,没有任何处理。虽然标语到处有,但显然环保意识和自觉的人人环保意愿都不够。

  郭存海 | 文图

  我的老家是豫东平原的一个小村子,今年是我离家十年之后第二次回乡过年。相比去年,那种久违的陌生的熟悉感更加强烈。可以说,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乡末仔”(河南方言,即土里土气的乡娃娃),村里生村里长村里上学村里教书,断断续续在农村生活了二十多年,几近而立之年才一路北上。

  今年过年回家,父亲常喜欢念叨的一句话是:回乡过年好,你们这是接地气。的确如此。提前一个月,父亲母亲就从北京“打道回府”准备过年的东西。我相信他们的心情比我更加强烈,因为他们的根不在城市,在农村。

中国社科院博士投稿豫记:城市病开始入侵乡村 - 豫记 - 豫记

  故乡的沿河大堤变成了小窄路

  十多年间,我们这个位于项城市、被谷河和运河怀抱的小村子几多变迁,变得让我欢喜让我忧。坚守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乡村面对现代化的步步紧逼正节节退却。现代化带来了诸多显而易见的进步,只是这种进步充斥着无序和失落。今年回乡过年再次刷新了我的这种感觉。

  “走动”是农村过年的关键词,也是“年味儿”外化的一个重要表征。很大程度上,过年将人从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中短暂地解放出来,使其回归充满传统文化张扬的集体生活的族亲网络。这个意义上讲,过年就是刷亲情。在这个大家都必须“闲”下来的佳节,相互走动,唠唠一年事儿,无形中巩固和维系了传统的亲戚关系。毕竟在其他很多时候,甚至殡丧嫁娶等人生大事亲戚家都可能很难从外面专门赶回来。

  另外一种“走动”则是维系族亲关系、纪念先人和逝者的仪式,是打破阴阳两隔的情感联络。比如在我老家,大年初一大清早,“一门儿”(河南方言,指一个家族)的男性都要一起到祖坟或逝者的墓地“拜年”祭奠,烧纸钱,放鞭炮,奉祭品,按照传统的辈分或尊卑次序行叩头或者鞠躬之礼。形式上看,这是对逝者的一种纪念,是阴阳两世界、祖宗数代和后辈儿的一种虚拟的面对面的交流。实质上看,这也是一个难得的家族成员聚会的机会,因为这个时刻可以彰显一个家族是否男丁兴旺,或者借机找到归属感:家族或者身份的认同。

  但是这种简单仪式中的文化和传统承继正越来越弱。工业化和大城市化,让乡村的传统结构和联络越来越弱,越来越多的人出门打工,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回乡过年的青年人日渐稀落。回乡的同龄人常见的一种感叹是,如果不是情非得已,真不愿远离家乡,毕竟在外面没有根儿,找不到一种脚踏在地上的感觉。

中国社科院博士投稿豫记:城市病开始入侵乡村 - 豫记 - 豫记

  初一,一门儿的人给先人拜年

  工业化来了,农村越来越城市化,裹挟其中的农村春节更强烈彰显为农村青年一年中唯一的相亲机会,而同时婚姻也越来越物质化。寻常时节,农村人口稀落,少见青壮年,甚至少见人口。只有过年时候,外出打工的小伙子大姑娘回来了,才有撮合的机会。未婚的男女青年通常都会至少留到正月十五才再度外出,而春节期间的“走动”也是互联互通婚姻资讯的良机。

  但目前在农村相亲越来越难。一方面,农村的孩子越来越少,另一方面适婚的女孩子尤其之少:一则计划生育政策让更多的人选择一个孩子,优先选择生男孩;二则外出打工的姑娘很容易在外生出感情,远嫁他乡。更多的情况是,年轻小伙子出去打工“领”回了一个姑娘,而不是本地“相”了一个姑娘。这种情势也打破了传统婚姻的地域结构,比如从方圆至多几十公里逐渐扩展至县际、甚至省际间。

  谈婚论嫁,房子是必要条件。没房子基本相亲无望或者没有媒人介绍,更有甚者即使在农村建了两层楼房,还要求在县城里购买一套房。更离奇的是,有的小两口儿在城里买套房,但没有工作,就让父母给送钱送饭到那里,住在城里只是为了刷存在感。其结果是拉动城里商品房价格坚挺或攀升,农村常住人口更加稀少。

  当然我感受最深的是农村教育,因为我曾在农村不连续地教了六七年书。前几天,从本村我的一个“铁哥们儿”的QQ圈里看到了她拍摄的那个已经废弃的学校:我在那里读中学,后又在那里教中学。在我走后不久,这座有着近五十年历史的学校因为生源稀疏而被砍掉合并。

  从90年代末开始,当地城乡教育就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景象,一方面城里的师生和学校越来越多,出现教育拥堵,而乡村教育日渐空心化,学校和师生都零散稀落。乡镇一级学校布局不断变化,但总体上是做减法,在不恰当的政策引导下,上至教师下至学生,后面紧跟着父母或爷奶,竞相上演“出乡记”。这种局面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没有任何缓和或逆转迹象,而只是越来越强化。

中国社科院博士投稿豫记:城市病开始入侵乡村 - 豫记 - 豫记

  清澈见底的池塘没有了

  与此同时,教育的本质也被异化了。农村的孩子学成不归来,农村总被惯性地认为“是非之地”,是需要逃离的“苦海”。而父母也面临着矛盾的心理:既希望自家的孩子走出去,无论是上学、经商或打工,离农村越远越好,但同时又担心孩子离自己太远,又无时无刻希望儿女多在自己身边呆一些时间。很多时候,农村父母越希望儿女出息,越担心他们离自己越远,即使被儿女邀请住进城里,但通常也不习惯那无根的找不到感觉的钢筋之城。

  不过,有一点可能是越来越似曾相似了:城市化的病症,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正从城市侵入乡村,过年期间尤甚。人口的相对增多,路边垃圾随处扔弃,没有任何处理。虽然标语到处有,但显然环保意识和自觉的人人环保意愿都不够。社会主义新农村不知是否要在这污染和垃圾遍地中诞生。不仅是垃圾,还有污染,移动的排污筒:汽车。经济条件的改善,让外出回乡过年的年轻人越来越选择开车回家。车不再是代步工具,而异化为身份的象征。很多时候,车的出现不在乎其贵贱,而是以有没有车来区分的。

中国社科院博士投稿豫记:城市病开始入侵乡村 - 豫记 - 豫记

  作者简介:郭存海,1976年生,河南省项城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副主任、法学博士,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UNAM-CIALC)访问学者、《东方早报》专栏作家,主持有微信公众号“拉美智讯”。

  如果您对家乡的变化有所感触,愿意记录,欢迎在豫记微信后台留言,或@豫记 新浪微博进行讨论,同时欢迎投稿赐教。

  (内容编辑:张涵 图片来源:网络)

推荐访问:中国社科院在职博士
扩展阅读文章

图库推荐文章

图库热门文章

图库扩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