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舟中白司马:坐看浔阳听琵琶 舟中琵琶简谱

发布时间:2018-06-16 来源:图库 点击: 当前位置:71668明星网 > 娱乐 > 图库 > 谁是舟中白司马:坐看浔阳听琵琶 手机阅读

  本刊记者 吴凤思

  上图为明·唐寅《山水八段卷》的复仿制品,下图为明·仇英《浔阳送别图》的复仿制品,现被收藏在“浔阳之眼”历史文化展示馆之中。它们的原作分别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和美国内尔森-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山拥千嶂,江环九派。浔阳是画图中的胜境。巍巍匡庐,浩浩长江,赐予她绰约风姿、迷人魅力。物华天宝,地灵人杰。浔阳是诗赋中的传奇。书声琅琅,余音绕梁,增添她的人文气息、文化底蕴。柴桑旧治,江州昔所。……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书写不尽她两千多年的兴衰沉浮。”

  这是中国美院为“浔阳之眼”写的序言。这些文字背后的内涵,作为家乡人的你又感知到多少呢?

  诗与画

  “浔阳之眼”就是这么一处可供大家忆浔阳的场所。

  中国美术学院领衔国内顶尖的创意团队担当其策划设计,完美再现了“九派浔阳郡”的画图美景。从此,九江人不用再靠零碎不全的回忆去记住过去,到“浔阳之眼”,就能体味人与自然、地域与时代、历史与未来的美好关系。

  这些都是他们设计“浔阳之眼”的出发点。相信有人会问,“浔阳之眼”是什么?为什么要打造“浔阳之眼”呢?而千年浔阳文化仅凭“浔阳之眼”就能囊括完全吗?

   是的,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展示馆,它所承载的东西真的太多了,不仅要做到“浓缩即精华”,还要找到浔阳文化的魂。用“浔阳之眼”创意策划及总设计师熊阳松 的话讲,“就是要找到九江人对浔阳城的共鸣。”什么是共鸣?熊阳松说,“就是那种一想到浔阳,大伙都能异口同声说出的声音。”那就是他们所寻找的,也是 “浔阳之眼”所要表达的。

  一样是异口同声,熊阳松和他的团队伙伴们几乎同时想到了《琵琶行》。所有国人都知道这首诗,九江人更是对这首诗歌有着不一样的情结,因为琵琶亭,因为白居易,更因为这首诗歌讲的就是九江之事。

  “对,就是白居易的诗。”熊阳松说,这首诗恰恰是九江人耳熟能详的浔阳记忆,琵琶亭更是浔阳乃至九江的文化地标。也正是因为这首诗,才让熊阳松和他的伙伴们找到了唐伯虎与浔阳的渊源。

   顺着白居易的《琵琶行》,他们想到了送别,他们甚至想历史上会不会有人将这份情作于画中。于是他们找到了唐寅。明“吴中四才子”唐伯虎不仅有诗说浔阳, ‘浔阳未必是天涯,两岸风清芦荻花;谁是舟中白司马,满江月明听琵琶’,还有画,就是现今被“浔阳之眼”收藏在序厅之中的《山水八段卷》。

   《山水八段卷》也叫浔阳八景,唐伯虎所画的正是这浔阳美景,其中以《琵琶行》最为别致。唐伯虎以单景人物入山水画,又重着笔墨画柳树扶风,将白居易与友 人话别浔阳江畔表现得别有韵味。同样是话别,仇英所画又是不一样的浔阳风情。“浔阳之眼”还为浔阳“谋”来了另一幅《浔阳送别图》,与唐寅画同存于展馆一 进门正落眼的位置。

  听熊阳松讲,为取得这两幅画,他们可费了不少功夫。《山水八段卷》和《浔阳送别图》分别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和美国 内尔森-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说来也巧,去年他们为浔阳寻画时,恰好得知这两幅画都过了知识产权保护期,所以他们去国外两馆交涉时,才得以顺利拿到它们的 复仿制品。

  本刊记者 吴凤思

  上图为明·唐寅《山水八段卷》的复仿制品,下图为明·仇英《浔阳送别图》的复仿制品,现被收藏在“浔阳之眼”历史文化展示馆之中。它们的原作分别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和美国内尔森-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山拥千嶂,江环九派。浔阳是画图中的胜境。巍巍匡庐,浩浩长江,赐予她绰约风姿、迷人魅力。物华天宝,地灵人杰。浔阳是诗赋中的传奇。书声琅琅,余音绕梁,增添她的人文气息、文化底蕴。柴桑旧治,江州昔所。……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书写不尽她两千多年的兴衰沉浮。”

  这是中国美院为“浔阳之眼”写的序言。这些文字背后的内涵,作为家乡人的你又感知到多少呢?

  诗与画

  “浔阳之眼”就是这么一处可供大家忆浔阳的场所。

  中国美术学院领衔国内顶尖的创意团队担当其策划设计,完美再现了“九派浔阳郡”的画图美景。从此,九江人不用再靠零碎不全的回忆去记住过去,到“浔阳之眼”,就能体味人与自然、地域与时代、历史与未来的美好关系。

  这些都是他们设计“浔阳之眼”的出发点。相信有人会问,“浔阳之眼”是什么?为什么要打造“浔阳之眼”呢?而千年浔阳文化仅凭“浔阳之眼”就能囊括完全吗?

   是的,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展示馆,它所承载的东西真的太多了,不仅要做到“浓缩即精华”,还要找到浔阳文化的魂。用“浔阳之眼”创意策划及总设计师熊阳松 的话讲,“就是要找到九江人对浔阳城的共鸣。”什么是共鸣?熊阳松说,“就是那种一想到浔阳,大伙都能异口同声说出的声音。”那就是他们所寻找的,也是 “浔阳之眼”所要表达的。

  一样是异口同声,熊阳松和他的团队伙伴们几乎同时想到了《琵琶行》。所有国人都知道这首诗,九江人更是对这首诗歌有着不一样的情结,因为琵琶亭,因为白居易,更因为这首诗歌讲的就是九江之事。

  “对,就是白居易的诗。”熊阳松说,这首诗恰恰是九江人耳熟能详的浔阳记忆,琵琶亭更是浔阳乃至九江的文化地标。也正是因为这首诗,才让熊阳松和他的伙伴们找到了唐伯虎与浔阳的渊源。

   顺着白居易的《琵琶行》,他们想到了送别,他们甚至想历史上会不会有人将这份情作于画中。于是他们找到了唐寅。明“吴中四才子”唐伯虎不仅有诗说浔阳, ‘浔阳未必是天涯,两岸风清芦荻花;谁是舟中白司马,满江月明听琵琶’,还有画,就是现今被“浔阳之眼”收藏在序厅之中的《山水八段卷》。

   《山水八段卷》也叫浔阳八景,唐伯虎所画的正是这浔阳美景,其中以《琵琶行》最为别致。唐伯虎以单景人物入山水画,又重着笔墨画柳树扶风,将白居易与友 人话别浔阳江畔表现得别有韵味。同样是话别,仇英所画又是不一样的浔阳风情。“浔阳之眼”还为浔阳“谋”来了另一幅《浔阳送别图》,与唐寅画同存于展馆一 进门正落眼的位置。

  听熊阳松讲,为取得这两幅画,他们可费了不少功夫。《山水八段卷》和《浔阳送别图》分别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和美国 内尔森-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说来也巧,去年他们为浔阳寻画时,恰好得知这两幅画都过了知识产权保护期,所以他们去国外两馆交涉时,才得以顺利拿到它们的 复仿制品。

  山与水

  据熊阳松介绍,“浔阳之眼”这四个字,正是从唐寅的书法字库中摘出来的,而整个展厅自然风光的起承转合都紧紧围绕“浔阳八景”这段山水长卷来展开。

  《山水八段卷》就是“浔阳之眼”的引子。

   首先说山。众所周知,浔阳自古就是灵山秀水、人文荟萃之地。奇秀匡庐卧居在畔好似一条深邃的脊梁,荫庇宅前屋后。唐代诗人权德舆有诗赞曰:“九派浔阳 郡,分明似画图。”即是浔阳山川秀美、旖旎风光的绝佳写照。唐伯虎几过浔阳时,还曾在此留下传世之作《庐山图》,现被庐山博物馆珍藏。据传,这幅《庐山 图》,绘的便是庐山三峡桥的山水景物。三峡桥,即今日观音桥,本是一座气势宏伟的大石桥,但唐寅为了借景讽喻自己的处境,泼墨点染出朔风怒号、云雾弥漫、 古木摇曳中一座摇摇欲坠的小木朽桥。而桥下涧水湍急,桥上一童子正在挥鞭驱赶着不堪负重的瘦驴,配上他亲题了一首七绝:“匡庐山前三峡桥,悬流溅扑鱼龙 跳。羸骖强策不肯渡,古木惨淡风萧萧。”却让这幅山水画有了更耐人寻味的意境。

  其次是水,“万里长江门前过,千顷鄱湖屋边绕,甘棠南门 似明眸”。烟水浔城,湖光山色,落英缤纷,这些都是千古浔阳得天独厚的地理文化。站在浔阳楼上,凭栏远眺,滚滚长江尽收眼底。从西汉初年刘邦派车骑大将军 灌婴追击九江王英布,到东汉末年东吴水军都督周瑜在鄱阳湖上操练水师;从东晋咸和年间陶侃、温峤、庾亮起兵平乱,解建康之围,到南宋绍兴年间岳飞率部五次 戍守江州;从元代末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上进行争夺天下的麈战,到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林启荣在湖口重创清军水师……

  正是这些同“水”有关的英雄故事在千百年的发酵下,成了这里挥之不去的古城记忆,时间愈久,就愈加甘醇,弥久留芳。

  人与物

  江水悠悠,荻花瑟瑟,千古长诵琵琶行。浔阳文化之所以如此璀璨,还和他、他们不无关系。

  从古至今,世人对于浔阳的记忆多来自于人杰名贤的贡献,“一曲浔阳遗韵,弹奏出迁客怨妇的千载沉沦;九派流水回旋,映照着雄山秀水的万古江山”。

   谈山水,它有谢灵运和鲍照;谈田园,陶渊明更是浔阳文化的经典,他的饮酒、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都是浔阳文化的凝练,文有陶渊 明、周续之、刘遗民“浔阳三隐”等,武有孙权点兵,以及忧慨而卒的大将军庾亮等等。大将军庾亮在浔阳建的庾楼是九江最早的古楼,有“九江第一楼”之美誉, 比著名的浔阳楼早几百年,比锁江楼早一千多年。

  雄距江畔的浔阳楼更是名人云集之地。白居易、韦应物、苏东坡等都曾登楼题咏,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它因人而兴,也因人而日久弥新。

   《水浒传》第三十九回有这样描述的:宋江被刺配江州后,“独自一个闷闷不已,信步再出城外来,看见那一派江景非常,观之不足。正行到一座酒楼前,仰面看 时,旁边竖着一根望竿,悬挂着一个青布酒旆子,上写道:‘浔阳江正库’。”雕檐外一面牌额,上有苏东坡大书“浔阳楼”三字。传说宋江登楼临风望千里烟波触 目,感恨伤怀,借助酒兴,挥毫填词一首《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额,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 报怨仇,血染浔阳江口。”酒过三巡,宋江再吐胸怀,泼墨缀添四句:“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杀身之祸由此而 起,导致当年的浔阳古城上演了一场梁山好汉闹江州、劫法场的英雄义举,宋江被迫逼上梁山。浔阳楼,也一跃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江南名楼。

  而这座“浔阳之眼”的到来,又将这些人与物都收藏其中,恰恰填补九江中心城区无历史文化展示馆的空白,其分量之重,气象之新,正光耀着浔阳文化的厚重。

  根与情

  中国油画大师陈逸飞的《浔阳遗韵》应该算是他最出名的作品之一。深深的幕布下,三个衣饰华丽的女子或执纨扇或吹箫抚琴,画风寂静,人如诗章,油墨走笔中凝固住一种纯粹、宁静之美。这种美,老浔阳人定眼即明,那是一股浔阳特有的风韵……

  总设计师熊阳松说,这就是文化的内核。从情结上讲,他们希望将“浔阳之眼”打造为中国典型的活态博物馆,就是想让每一个都能在这里找到活的记忆,并愿意把这份记忆珍藏、传承下去。

  每一个人都能记住,并愿意永远为自己生活的城市保留那份听来的、看来的记忆,这就是共鸣,这就是文化之根。

  从文化的溯源上讲,浔阳区作为九江市的首善之区,也是九江市历史文化的根脉所在。浔阳古称寻阳。西汉初年,名将灌婴领兵屯扎在九江,并在湓口附近凿井筑城,称作为湓口城。这是九江正式建城的开端和标志,也是浔阳历史的初叶。

  六朝时期,还有另一个寻阳城,在今九江七里湖一带。隋开皇九年,寻阳城遭水患,县治迁入湓口关。因处于古浔水之阳,所以后来“浔阳”的名称就逐渐代替了“寻阳”。

   九江的商业贸易自古享有盛名,特别是到了明清及民国时期,位列我国“三大茶市”和“四大米市”之一。到了晚清,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被迫签订《天 津条约》,九江被增辟为通商口岸。开埠通商,客观上使得九江的城市面貌大为改变。民国初期,九江(主要是现在浔阳区范围内),商号洋行林立,有“小上海” 的美名。到了1980年,浔阳正式建区,更掀开了浔阳历史新的一页。

  “浔阳之眼”收容了很多人的老城记忆。在展馆的主题浮雕上,就镌刻 着七个不同时期的浔阳故事,它是古城的历史,也是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正所谓,十月怀胎,终成正果。从最初的概念设计到施工、到最后的布展完成,“浔阳之 眼”自2014年3月开始启动,前后历时约10个月。作为浔阳的文化坐标,它能否成为一张新的城市名片,我们将拭目以待…

推荐访问:舟中琵琶简谱

上一篇范冰冰洗澡

下一篇教师节的板报

推荐内容
扩展阅读文章

图库推荐文章

图库热门文章

图库扩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