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的资料简介起源于什么朝代】陶器的历史发展的作用介绍 陶器的起源论文

发布时间:2018-05-17 来源:娱乐八卦 点击: 当前位置:71668明星网 > 娱乐 > 娱乐八卦 > 【陶器的资料简介起源于什么朝代】陶器的历史发展的 手机阅读

  假如让时光倒回半个世纪,无论在我国的城镇还是乡村,人们还都会与陶器制品有着亲密的接触。而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除了沙锅、捣蒜罐等少量陶器制品还在继续为我们“鞠躬尽瘁”之外,人们已经离陶器制品越来越远了。可是,你知道吗,陶器是人类第一次用自然物质、按自己的意志创造出的一种新的物质。它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呀!它是将黏土与水混和后,用这些具有可塑性的物质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而成的。

  考古学及民族学的资料已证明,陶器是妇女发明的。在远古的母系氏族社会,男子出外打猎,妇女在家养育子女,制作生活用具。在我国云南傣族地区,至今仍有妇女制陶的现象。从选挖陶土,制作陶坯,直到烧成出售,都由妇女担任,男子是不能过问的。传说男子看了陶坯的装烧和出窑,烧出的陶器会开裂。

  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陶器是由河南新郑县裴李岗和河北武安县磁山出土的,距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由此推之,陶器产生的年代比这还要早,它是伴随着人类远古文明的进步而产生的。而陶器的制作技艺和装饰,也是随着陶器的使用、人类生活经验的积累及对大自然的崇拜、对美的追求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一发展变化的结晶,就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陶器不同的艺术风格上。

  彩陶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陶器的主要文化特征之一,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特征是以红陶为主,绘有黑色花纹。器物多是盆、碗、缸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日用品。多变的几何纹、动物纹和植物纹是主要的装饰图案。这些花纹的出现,主要受当时妇女手工编织、纺织、搓绳等的影响。另外,也源于对太阳的圆、火的光芒、水的波动及山的起伏等大自然现象产生的好奇与崇拜。像水波纹、漩涡纹、垂幛纹等,都是人们生活在河流附近对河水变化感受的再现。另外,由于人们生活在河流附近,那么鱼就是人们的表现对象。例如,西安半坡文化遗址中出土一件《人面鱼纹彩陶盆》。盆中对称绘有两个人面鱼纹图案。该图中,人的头上有一条鱼,两耳和嘴的两侧各有一条鱼,总共在一个人面上画有五条鱼,使人与鱼奇妙地组合在一起。可见鱼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是何等的重要。

  在彩陶图案中,很少有人物。但在青海大通县马家窑出土的一件《舞蹈纹彩陶钵》却具有典型意义。钵内绘有一组五人手拉手跳舞的场面。动作协调,姿态优美,轻松愉快,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在劳动之余载歌载舞的欢乐情景。

  黑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奇迹。最著名的黑陶是山东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出土的陶器,有“黑如漆、薄如纸”之美誉。它的烧制技术独特。所用陶土经过淘洗,胎中不掺加炭末,用1000℃左右高温焙烧。熄灭前在窑内加入适量水,使窑内产生大量浓烟。烟中炭末黏附在器物表面,通过孔隙渗入坯体,从而使器物呈黑色。该黑陶中最精美的器物,器壁薄而且光滑,厚度只有1毫米左右。经过打磨,使成品漆黑光亮,故又有“蛋壳黑陶”之美誉,闻名中外。

  原始陶器的制作,经过了从手捏到轮制的发展过程。为使手捏器物的胎壁薄厚均匀,人们采用“泥条盘筑法”,即将泥搓成泥条,然后从底往上一圈圈地叠出器型,再用手拍压抹平。如今,在云南傣族、佤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还有用此方法制陶的。

  比手捏先进的是用轮制。轮制,经过了由慢轮到快轮的发展过程。原始轮制方法是,在地上打一洞,插上一根木棒,木棒上托架一个木制轮盘。制陶时,将泥放于盘上,一边转动轮盘,一边将泥料拉成所做器型。最后,用竹刀等工具修整器物表面即成。目前,在云南西双版纳少数民族地区仍能见到这种陶轮。

  烧陶,经历了由平地烧制到挖窑、筑窑的过程。

  最早烧陶就在平地烧制。即将自然阴干的陶坯放于架起的柴堆上,盖上稻草,在稻草外面再涂抹一层薄薄的稀泥,下面点燃木柴,焙烧十几个小时即成陶器。随着烧制技术的不断提高,人类发明了陶窑,即在地上挖窑烧制。在窑内挖出火口、火膛、火道、窑室和窑箅。烧时,在箅上放陶坯。这类陶窑虽很小,每次只能烧几件器物,但却是陶窑发展上的重大创举。

陶猪(新石器) 杨克贵收

陶猪(新石器) 杨克贵收

  秦始皇兵马俑堪称为世界奇观。它出土于陕西临潼骊山下秦始皇陵东侧的西杨村。在奴隶社会,奴隶主死后,要由生前侍奉过他的奴隶活人为之殉葬。到了封建社会,以俑代替活人殉葬成为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人们将这类殉葬品叫“明器”。秦始皇兵马俑就是秦始皇生前统一中国时拥有威风凛凛的军队和车马的情景再现。

俑复制品 陕西

俑复制品 陕西

  在巨大的陶俑坑内,排列着三列横队的是武士俑。后面是30路纵队和几千个铠甲俑,并有战车组合。武士俑有的穿铠甲,有的着战袍;有的手执长矛、腰佩刀剑;有的持弓挟弩、背负箭。整个军队面向东方,似乎在浩浩荡荡地行进着。服

  这些兵马俑,以数量众多、形体硕大逼真、造型技艺高超而震惊世界。仅一号坑就有武士俑六千多个。此外,还有二号坑、三号坑……。兵俑除武士俑外,还有将军俑,平均高度是1.8米;马俑高1.5米,体长2米,均与真人、真马一般。兵俑神态各异,马俑膘肥体壮。如此高大逼真的兵马俑,倘若没有高超的造型技巧和烧造技术是无法制作出来的。据考证,兵马俑的头、躯干和腿都是用模制法制成后,在泥未干时粘接组合在一起的。为使兵马俑能站立平稳,人们将俑腿做成圆柱实心的,而且,在足下还粘一踏板,从而增强了躯体支撑物的重量和俑站立的稳定性。直至今天,已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的秦始皇兵马俑,经过考古人员的修复,仍能令我们领略当年秦始皇统帅军队的风采。

  陶塑是汉代陶器艺术的典范,此时期的陶塑作品,多属于为统治者殉葬用品的“明器”。

  汉代陶塑作品题材非常广泛。主要有歌舞、奏乐、杂项、说唱等人物;有牛、马、羊、猪、狗、鸡等动物;还有楼台、亭阁、粮仓、锅灶、猪圈等建筑物。这些陶塑形象生动逼真,再现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很富有生活的情趣。例如,四川成都东汉墓出土的《击鼓说书俑》,左臂抱鼓,右手持鼓槌,坦胸露腹,面带笑容,一只脚还高高翘起,似乎正说唱至得意之处。塑造出一个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的快乐的形象,极富感染力。

唐三彩复制品 河南洛阳

唐三彩复制品 河南洛阳

  唐三彩是唐代创造的一种施有多种彩釉的陶器。常见的彩釉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故人们习惯地称之为“唐三彩”。

  唐代厚葬成风,唐三彩主要用于随葬的明器,在西安和洛阳出土最多,为此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唐三彩的器型多种多样,除日用品外,还有人物、动物、家具、车马、假山、楼阁等。其中人物、马、骆驼数量最多,工艺精湛。

  唐三彩采用二次烧成法制成。第一次是烧胎。烧成素胎后,再施釉二次放窑烧制而成。受其影响,相继产生了“宋三彩”和“辽三彩”。唐三彩的创烧成功,是对我国陶瓷史和雕塑艺术史的一大贡献。

干枝梅紫砂

干枝梅紫砂

  紫砂陶是一种含铁量较高的特殊的天然陶土制成的陶器。泥色有紫、红、淡黄数种。这种陶土质地细腻,可塑性强,最适于做茶壶。因为,用紫砂壶泡茶不失原味;茶叶不易变味;注入开水不开裂还保温。故而紫砂壶便成了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江苏宜兴是我国著名的紫砂壶产地,有“陶都”的美称,蜚声中外。

  相传春秋战国时,范蠡弃官后,与西施一起来到宜兴。他发现此地的泥土不同一般,可做成陶器,就向百姓喊:“哪个要黄泥换饭吃?”人们纷纷前来询问黄泥如何换饭吃。范蠡告诉人们这里的黄泥可做成陶器。人们不信,范蠡就用黄土做了些器物,亲自筑窑烧制,终于烧制成功了。百姓十分高兴,就跟他学会了制陶技术,黄泥果真换到了饭吃。为纪念范蠡,人们为他塑了像,尊奉他为“陶朱公”。每年大年初一和他的生日(农历四月初七)都要隆重地举行纪念活动,还把他住过的地方改名叫“蠡墅”。

  紫砂陶创烧于宋代,明中叶开始盛行,名家辈出,代有精品。据史书记载,明正德、嘉靖年间的民间艺人供春,是把紫砂壶从一般粗糙手工艺品推进为工艺美术创作的第一人。相传,供春侍奉主人吴颐就读于金沙寺,寺内一老僧善制茶壶,供春便私下偷学技艺。可是,没有泥料如何捏制?他苦思冥想,终于想到老僧做完壶后,常到固定的地方去洗手,那里一定沉淀有泥。他用经过沉淀过滤的细泥捏出的壶非同一般,不仅质地细腻,而且古朴典雅。主人发现后,对这种壶大为赏识。几年后,“供春壶”名声大噪,作品为时人所珍爱。收藏家竞相搜购,有“供春之壶,胜于金玉”之说。

短流青釉直壶(唐)

短流青釉直壶(唐)

  供春之后最著名的紫砂艺人是时大彬。他做的壶小巧玲珑,名重天下。《陶肆》谣中就有“宜兴妙手数供春,后辈唯推时大彬”的赞语。

  时大彬之“高足第一”是李仲芳,他是名家李茂林之子,作品文巧精工,技艺精湛。时大彬见有喜欢的,还自署款识。时人有“李大瓶,时大名”之美谈。

  清初陈鸣远,作品新颖,擅长雕镂,时有“海外争求鸣远碟”之赞誉。清中期,名家属杨彭年和杨风华兄妹。尤其是杨彭年与金石家陈曼生合作,用竹刀在壶坯上刻书制画,使紫砂壶装饰别开生面。作品刻“阿曼陀壶”铭款,壶底或壶把刻“彭年”二字,世称“曼生”壶,历来被鉴赏家珍藏。

陶马(东汉)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藏品

陶马(东汉)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藏品

  综上所述,陶器是人类的伟大发明,为瓷器的兴旺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推荐访问:陶器的起源论文
推荐内容
扩展阅读文章

娱乐八卦推荐文章

娱乐八卦热门文章

娱乐八卦扩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