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民间工艺介绍 彝族纺织工艺

发布时间:2018-05-17 来源:服饰 点击: 当前位置:71668明星网 > 服饰 > 彝族民间工艺介绍 手机阅读

  彝族民间工艺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工艺主要有服饰工艺、漆器彩绘艺术、银饰工艺、纺织技术、擀毡技术、毕摩绘画等。

  一、精美的服饰工艺

  彝族的服装常用自织的布料缝制而成,虽然款式复杂多变,但衣物用料色彩比较单调,还得以不同的服饰工艺加以装点美化。彝族用以美化装点服装的手工技艺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纹饰刺绣、蜡染、布拼、镶补和滚边等工艺技法。

  刺绣和纹饰是彝族服饰工艺中最广泛和常用的手工技法,二者相辅相成。彝族女性从小就开始学习针线活,娴熟十字挑花、平绣、垫绣、引绣、缠针、乱针、长短针等刺绣手法,在穿针引线中把彝族传统的纹样图案刺绣装饰到需美化的衣物部位。刺绣工艺精细,色彩鲜艳夺目。彝族传统纹饰图案内容广泛,包括有象形或变形的动物、植物、山水、天象、日常生活用物等图纹和抽象的各种几何形图纹。天象图纹有日纹、月纹、星纹、彩虹和云纹等,植物图纹有蕨草纹、马樱花纹、茶花纹、草莓花纹等,动物图纹有羊角纹、鸡冠纹、虎头纹、犬齿纹、乌纹、蝶纹等,日常生活图纹有火焰纹、火镰纹等。

  除了上述服饰工艺外,彝族还会在衣物上大量使用镶嵌、拼接、滚边、锁花、盘花等工艺技法。滇中和滇南彝族妇女银泡镶嵌的鸡冠帽,滇东南花倮妇女身穿的由上百块小三角形色布拼接而成的对襟衣和花裙,小凉山彝族女性衣襟边盘花滚饰的回纹线条装饰等,都是不同服饰工艺在彝族服饰制作上的具体表现。

  云南楚雄彝族刺绣帽子

  二、精细的银饰工艺

  彝族以佩金戴银为贵,传统上有本民族的工匠和锻造打制金属制品的小型作坊。其中,银器制品的打造是彝族金属锻造工艺的重头戏,一般不用模具,大都以阳刻、镂空、镶嵌等工艺技法,纯手工反复冶炼打制和修整而成。彝族的银器除银碗、酒器等器皿外,多为服饰装扮用的佩饰品。主要有装饰在帽檐和衣襟边的银泡,头饰上的银簪,耳饰上的耳环、耳坠,颈饰银牌,腰饰围腰链,银链组合的胸饰挂件,戒指、手镯等首饰和其他装饰用物。这些银饰品或直接做成日月星辰、花鸟鱼虫的图形,或在银器表面精心镂刻彝族传统纹样图案。银亮闪光的佩饰与色彩艳丽的服装相辉映,靓妆下的彝族姑娘更显婀娜妩媚。

  彝族银制酒壶

  彝族擀披毡

  三、古老的擀毡技术

  擀毡与纺织都是彝族制作服装时常用的两种工艺技法,二者有很大的区别,相互间也有一定联系。

  云南彝族的擀毡工艺主要流行于滇西北和滇东北居住在高寒山区的彝族民间。擀毡是男人的活计,工序虽不复杂,但比较费力。擀制出来的毛毡成品分单披和双披两种。擀制时,先把剪下来的羊毛撕松后铺在篾笆上,用竹质弹弓将羊毛弹绒,然后根据毛毡的不同类型,将毛绒按分量均匀地平铺在竹帘或篾笆上,一边用口喷洒温水,一边用手脚使劲搓揉挤压,使毛绒黏结成毡。成毡后,单披设以上端缩口即成,而双披则需折成数百皱褶,再用木板夹紧定型方可。无论是厚实耐磨的单披,还是柔和保暖的双披,都是彝家人家居或外出时随身携带之物,散发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彝族民间工艺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工艺主要有服饰工艺、漆器彩绘艺术、银饰工艺、纺织技术、擀毡技术、毕摩绘画等。

  一、精美的服饰工艺

  彝族的服装常用自织的布料缝制而成,虽然款式复杂多变,但衣物用料色彩比较单调,还得以不同的服饰工艺加以装点美化。彝族用以美化装点服装的手工技艺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纹饰刺绣、蜡染、布拼、镶补和滚边等工艺技法。

  刺绣和纹饰是彝族服饰工艺中最广泛和常用的手工技法,二者相辅相成。彝族女性从小就开始学习针线活,娴熟十字挑花、平绣、垫绣、引绣、缠针、乱针、长短针等刺绣手法,在穿针引线中把彝族传统的纹样图案刺绣装饰到需美化的衣物部位。刺绣工艺精细,色彩鲜艳夺目。彝族传统纹饰图案内容广泛,包括有象形或变形的动物、植物、山水、天象、日常生活用物等图纹和抽象的各种几何形图纹。天象图纹有日纹、月纹、星纹、彩虹和云纹等,植物图纹有蕨草纹、马樱花纹、茶花纹、草莓花纹等,动物图纹有羊角纹、鸡冠纹、虎头纹、犬齿纹、乌纹、蝶纹等,日常生活图纹有火焰纹、火镰纹等。

  除了上述服饰工艺外,彝族还会在衣物上大量使用镶嵌、拼接、滚边、锁花、盘花等工艺技法。滇中和滇南彝族妇女银泡镶嵌的鸡冠帽,滇东南花倮妇女身穿的由上百块小三角形色布拼接而成的对襟衣和花裙,小凉山彝族女性衣襟边盘花滚饰的回纹线条装饰等,都是不同服饰工艺在彝族服饰制作上的具体表现。

  云南楚雄彝族刺绣帽子

  二、精细的银饰工艺

  彝族以佩金戴银为贵,传统上有本民族的工匠和锻造打制金属制品的小型作坊。其中,银器制品的打造是彝族金属锻造工艺的重头戏,一般不用模具,大都以阳刻、镂空、镶嵌等工艺技法,纯手工反复冶炼打制和修整而成。彝族的银器除银碗、酒器等器皿外,多为服饰装扮用的佩饰品。主要有装饰在帽檐和衣襟边的银泡,头饰上的银簪,耳饰上的耳环、耳坠,颈饰银牌,腰饰围腰链,银链组合的胸饰挂件,戒指、手镯等首饰和其他装饰用物。这些银饰品或直接做成日月星辰、花鸟鱼虫的图形,或在银器表面精心镂刻彝族传统纹样图案。银亮闪光的佩饰与色彩艳丽的服装相辉映,靓妆下的彝族姑娘更显婀娜妩媚。

  彝族银制酒壶

  彝族擀披毡

  三、古老的擀毡技术

  擀毡与纺织都是彝族制作服装时常用的两种工艺技法,二者有很大的区别,相互间也有一定联系。

  云南彝族的擀毡工艺主要流行于滇西北和滇东北居住在高寒山区的彝族民间。擀毡是男人的活计,工序虽不复杂,但比较费力。擀制出来的毛毡成品分单披和双披两种。擀制时,先把剪下来的羊毛撕松后铺在篾笆上,用竹质弹弓将羊毛弹绒,然后根据毛毡的不同类型,将毛绒按分量均匀地平铺在竹帘或篾笆上,一边用口喷洒温水,一边用手脚使劲搓揉挤压,使毛绒黏结成毡。成毡后,单披设以上端缩口即成,而双披则需折成数百皱褶,再用木板夹紧定型方可。无论是厚实耐磨的单披,还是柔和保暖的双披,都是彝家人家居或外出时随身携带之物,散发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四、独特的漆绘艺术

  彝族的漆器彩绘艺术主要表现在楚雄等地彝族的葫芦瓢吞口和小凉山彝族的各种漆具用物上。

  葫芦瓢吞口的漆绘,主要以虎纹为表现内容,一般在破开的葫芦瓢表面直接以黑、白、红、黄等漆色绘出虎头图案即可,笔法不求工整,简洁粗犷,民族特色浓郁。

  千姿百态、敦实古朴、造型各异的小凉山彝族漆器,主要有木胎或皮胎质地的餐饮具、兵器和宗教用具。在这些立体造型的漆具上,彝族工匠们使用厚重明亮的黑、红、黄三色在漆器上交相着色,形成了以黑色做漆器表层“漆地”,红与黄二色在黑色漆地上交替使用的传统彩绘艺术风格。颜色用料虽简洁单薄,但色泽鲜明锃亮,相互衬托明显。再经过以点定位控面、等距离划分等构图描绘手法的娴熟运用,日纹、月纹、山纹、水纹、虫纹、鸡冠纹、鸡岔肠纹、牛眼纹、蒜瓣纹、火镰纹、渔网纹、栅栏纹、织布经纬纹、矛头纹、指甲纹等30多种纹样图案的粉饰装点,使绚丽多姿、色彩斑斓的漆器更显饱满艳丽,彩绘艺术变化多端,给人以奔腾跳跃、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

  彝族酒具漆器

  彝族漆器

  制作彝族漆器

  五、彝族民间绘画艺术

  彝族绘画起源于何时,今无可稽考。古代彝族有岩画、壁画、木牌画、器皿漆画等多种形式的绘画。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因素,彝族绘画发展缓慢,传统绘画以毕摩绘画为主,更多的绘画以服装、建筑、手工艺品为载体而存在于民间。直到20世纪80年代出现第一批本土画家,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彝族绘画才开始发展。

  (一)古朴神秘的毕摩绘画

  上承岩画风格,下启传统绘画图式的彝族传统绘画艺术——毕摩绘画,产生于古代民间的宗教活动,是依据彝族历代先民原始宗教信仰需要,以彝族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图腾、神话故事、祭祀舞蹈动作等为表现题材,运用独特的风骨画法、奇异的格调进行系统、形象、生动的图解并创作在羊皮、丝绸、布帛、土纸、木板、经书等载体上的绘画。其内容具有现实性和广泛性,集中反映着彝族的阶级社会、宗教信仰和家族、村寨等的相关事件。

  彝族工艺

  彝族祭司毕摩,不但通晓彝文,还是民间绘画家。毕摩绘画大都以经籍插图的形式,绘制在棉纸或构皮纸制成的彝经古籍中。有的在一页文字后配一页图,也有的绘制在页面上端三分之一处,对经籍文献起到以图释文的作用。作画时,先以毛笔或竹笔勾画出图画的轮廓线条,再着以黑、黄、红、绿等色绘制而成,画面直观生动,色彩搭配鲜艳和谐,极富鲜明的民族特色。其绘画技法不拘一格,既有构形粗略简洁的抽象风格创作,也有细腻工整的写实图景绘制。图案构思奇巧,把人物、动物、神灵等形象和山水景物、宗教活动内容有序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幅立意鲜明、主题突出的画面。画面内容主要反映清代及清代以前彝族的社会历史、宗教信仰、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和生产生活习俗等。从目前收集整理的彝文经籍来看,在云南境内,滇南的峨山、新平等地和滇中的武定、禄劝一带,是毕摩绘画艺术作品较集中的区域。

  毕摩绘画表现手法不受任何形式约束,构思奇妙、简洁夸张、朴实生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是彝族传统绘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定斯基在《艺术的精神》中指出,艺术作品是一种内在需要的外在表现。凉山彝族毕摩绘画与符号系统是彝族古老文明的延续载体,不仅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涉及彝族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它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始终保持原始、拙趣、稚美、古朴等艺术特质,以毕摩经书和宗教仪式为载体,为彝人所喜闻乐见。

  凉山毕摩绘画是彝族传统绘画,它被历史封存下来,很少受外来绘画的影响,它直接来自于生活和自然,不经雕琢和模仿。其内容单纯、直率,极少掩饰,至今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形式。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艺术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凉山毕摩绘画的乐趣不仅仅是审美本身,更重要的是它能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岩画

  岩画是流传至今的人类最辉煌的艺术遗产之一。在彝族原始岩画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处。

  石林崖画集中分布在距石林彝族自治县城约15千米的小石林中。画面高约3米,宽约2米,可辨图像30余种,有人、兽、星、月等图像,内容多与原始宗教有关。

  老虎山崖画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上价格村的岩壁上。崖画用棕红色矿物配制颜料绘成,上绘有人、羊、鸟、猴、箭、文字等符号,其中有文字14个,与传统彝文相同的有4个。崖画反映了先民的祭祀猎神场面。

  红石岩崖画位于云南弥勒县高甸村以西南石岩上。崖画画面约24平方米,画面人物不画五官,画风粗犷古朴。崖画分左、中、右三部分,左边见葫芦形铜鼓2个,中部见几个人形,右面为箭头、人型粗描为主。崖画可能表现的是原始先民祭祀岩神的内容。

  金子洞坡崖画位于云南弥勒县独家村以东两千米处,据考证系彝族原始先民的原始宗教信仰文化的产物,距今有3000多年历史。崖画分4组,有人、太阳、箭头、文字、杂形等。其中一组,画面有9个圆圈,其中1个圆圈光芒四射,仿佛太阳当空,下面有许多人欢跳、舞蹈、杂耍。这与古代彝族“天上有9个太阳”之传说如出一辙。不难看出这是人们以“舞天”即以舞蹈来祭天的意思。

  狮子山崖画位于丘北县彩云洞岩壁上,用赭红颜料绘制而成。现可辨认图像有3个,为“人形鸟”状,人类、躯干、四肢用线条表示,两只手臂上各绘两组羽毛纹饰,头部画冠状羽毛,纹饰不对称,上下翻卷,表现“鸟人”在空中回旋翻飞的动态感。

  博什瓦黑岩画位于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碗厂乡博什瓦黑山南麓,与南诏腹地(云南大理) 的南诏重要文物“南诏德化碑”“崇胜寺三塔”“剑川石窟”具有同等的历史地位。1991年,博什瓦黑岩画被定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彝族石刻——石大人

  经专家鉴定,博什瓦黑岩画为唐代南诏和宋朝大理时期所营造的大型密宗摩崖造像。岩画分别在16块巨大的岩壁上阴刻19组27幅,面积达440平方米,最大的一块顶部面积为198平方米。内容有释迦牟尼、观世音、四大金刚等神像和有南诏国景象、佛塔及狮、麒麟、犀牛等刻像。其中还有“王者出行图”和“彝族毕摩图”各一幅,可谓佛教文化与毕摩文化的合璧。这批岩画,画面宏伟,画幅之大,迄今少见。镌刻岩画不仅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也有极高的历史考古价值,为研究我国西南地方史、民族史、文化艺术史以及佛教在我国的传播提供了重要资料,亦是研究南诏国地方政权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活动的佐证。

  (三)彝族现代绘画

  彝族现代绘画发展缓慢,而且也不像汉族绘画那样陈陈相因。由于彝族社会的跳跃式发展也导致了彝族绘画的断层,在20世纪80年代前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虽然也出现了像阿鸽这样的杰出彝族画家,但是更多彝族绘画还是存在于民间,主要体现在人们生活之中各种装饰上,如房屋建筑上开始出现木刻花窗,屋顶的绘羊角纹为装饰;饮食用具上各种图案的漆画等,并逐步出现了一批漆画、木刻版画的本土民间艺人。

  从20世纪80年代中前期始,凉山彝族画坛开始出现了以阿古扎摩、阿来郁惹、阿都什哈、马惹木呷、勒索阿格、俄狄史卓、木乃以体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彝族本土画家,他们在绘画艺术上继承传统,借鉴吸收外来形式和技法,在长期的执着探索、研究中开辟出了一条崭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形式与审美理念之路。阿来郁惹作品《酒歌》,马惹木呷、木乃以体等人合作创作的《凉山风情》,阿都什哈的《太阳女儿》,阿古扎摩的《支格阿尔》等作品都先后在全国各种大小展览上崭露头角,在美术界取得一致好评。

推荐访问:彝族纺织工艺
推荐内容
扩展阅读文章

服饰推荐文章

服饰热门文章

服饰扩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