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古俗话肚兜 古风古段

发布时间:2018-05-17 来源:服饰 点击: 当前位置:71668明星网 > 服饰 > 古风古俗话肚兜 手机阅读

  敲敲器,器器敲,

  搿着脖项搂着腰。

  这是流传在陕西临潼一带的一则民间谜语,打一服饰,谜底就是“肚兜”。这则谜语质朴简洁地表述了肚兜系挂的部位,它穿在人身上的形状大体也类似一只青蛙伸展四肢抱住人体的形象。所以,汉族北方又称为“蛤蟆蛙裹肚(儿)”、“花兜兜”;南方则称为“肚兜”、“肚褡”。

  肚兜,制作十分简朴,以布或绸,剪成菱形,然后,再裁成上方下圆,左右稍尖,上面系上带子,可以套在头颈上,左右各缝上两条带子,可以缚在腰间。是一种贴身佩用的服饰。旧俗新生婴儿都以小肚兜作包脐带。女子出嫁时也必备肚兜。平时系用,有护腹、暖腹的作用。至今汉族乡间男女寿终,还有在寿衣内系扎肚兜的风俗。据民俗学家考察,这种挂肚兜的风俗,起源十分古远,因为,这种肚兜系在人身上的形状,十分类似一只青蛙伸展四肢抱住人体,它反映了远古时代女娲蛙图腾保护神,在民间服饰上实用化的遗迹。

  所以,简朴的肚兜,不仅在服饰实用上具有一定的价值,而且在民间信仰上,大江南北也各有其不同的作用。

  汉族民间流行的肚兜,花样较多。有的绣以大红牡丹,表示孩子长大,富贵荣华,有的绣以鲤鱼跳龙门,祈望孩子长大,荣宗耀祖。但是,其中以流传在陕西临潼一带的民间蛤蟆蛙裹肚 (儿) 在民俗学上最有特色,也最富有代表性。因为,当地民间的裹肚 (儿)上都要绣上一只巴掌大的蛤蟆蛙。为啥要绣蛤蟆蛙呢?民间传说,女娲开天辟地,世上尚未有人。女娲抟黄土,创造了人类。女娲传给她后裔的一件服饰,就是形似蛙肢四展的裹肚(儿),即可保护腹部免受风寒,又可遮盖人的羞耻。所以,民间世代流传着蛤蟆蛙裹肚风俗,婴儿从母体呱呱落地,第一件护身服就是穿上蛙图腾裹肚。孩童时代,每逢端午节,舅家要送蛙裹肚(儿)。结婚大礼时,在鼓乐声中,新娘子花桥前充作护轿符又当作嫁妆幌子的是一对高挑起的绣花裹肚(儿)。一幅花边嵌底,是赠给女婿娃的礼物;另一幅则是绣着大蛤蟆蛙的花裹肚 (儿)。老人说那是媳妇娃的开路神,犹如宣告“女娲娘娘在此,百神让道”,以保新婚夫妇大吉大利。骊山民间闹洞房还有一种很别致的“审新娘”风俗。当新媳妇揭开盖头洗好脸以后,姨、婶、嫂、姐们照例围着要看媳妇娃的花裹肚 (儿)。因为这是惯例,新娘子则毫不羞涩、落落大方地依礼解衣出示上绣着巴掌大的蛤蟆蛙的花裹肚,仿佛是向女亲们表示: 请亲人们放心,我就是女娲娘娘的后代。这一方面对别人来说,“蛤蟆蛙” 起了一种标志的作用,另一方面对新娘来说,戴蛤蟆蛙裹肚却是至高无上的护身符。宋人罗泌 《路史》后记卷二记载女娲氏 “为女妇正姓氏,联昏 (婚) 因 (姻),通行媒以重万民之俪。”难怪汉族骊山民间婚俗中到现在还明显地保留着女娲的影响痕迹。

  山东民间给孩童戴的花兜兜,图案很别致,不是翎毛花卉,而是用七色彩线绣了五样虫蛰儿,有蛇、蜈蚣、黄蜂、蝎,当中央是条小龙。为啥要绣上这些五毒? 民间流传这样一个动人的传说。

  传说很早以前,山东沂河岸上有个小村,有户人家,娘儿俩相依度日。可是村里蛇虫很多,骚扰得孩子日夜不宁。一天,娘到河里去洗兜兜,见河泥上横着一条泥鳅样东西,长相很怪,伸着四条爪,瞪着两只大眼,还抬起头来声声叫娘。她见了又惊又喜,觉得怪可怜,就用兜兜包了回来养在家里。这怪物,不但不咬孩子,还见了蛇虫就咬,就吃。从此,家里的蛇、蜈蚣、黄蜂、蝎子,全都断了种。孩子穿了包过小龙的兜兜,蛇虫也不来叮咬了。一传二传,人们因为它能驱杀毒虫,就将它绣在小孩的花兜兜上。特别在端午节,虫毒孳生之际,人们将这种绣有五毒的花兜兜给孩童穿上,以起到辟邪驱虫的作用。

  这种穿五毒兜兜蛤蟆蛙裹肚儿的风俗,随着时代的进步,服饰的改革,现在只有在偏僻的汉族农村尚保留外,一般民间已不再有穿花兜兜的习惯了。不过,这种五毒花兜兜,蛤蟆蛙裹肚儿,以其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作为旅游工艺品,深深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喜爱和欢迎。在陕西骊山、秦始皇陵和山东泰山一带的旅游工艺品摊上,琳琅满目,五彩缤纷地张挂着这些五毒花兜兜、蛤蟆蛙裹肚儿,这些民间艺术家的手制工艺品,受到外国游客的围观和赞叹,有的穿上拍一张纪念彩照,有的买几件带回去,作为纪念品收藏,或馈赠亲友。

推荐访问:古风古段
推荐内容
扩展阅读文章

服饰推荐文章

服饰热门文章

服饰扩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