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崇尚“中山装” 举国体制

发布时间:2018-05-17 来源:服饰 点击: 当前位置:71668明星网 > 服饰 > 举国崇尚“中山装” 手机阅读

  孙中山,不仅是一位推翻封建帝制、创立民主共和的革命先驱,也是一位倡新风、除陋习、“移风易俗”的先行者。一度举国崇尚的 “中山装”,就是他亲自设计、倡导的。这在中国的服装史上是一大创举,也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服饰重大改革。

  我国古代汉族,男子束发于顶,身着宽袖袍服。清兵入关,强令男子剃发蓄辫,统一着长袍、马褂。特别是辫子成了民族压迫的标志,被外人贻笑为“豚尾”、“半边和尚”,成为外国人侮辱中国人的口头语。1911年辛亥革命前,大批反清崇洋的知识分子,留学日本、欧美回国,开始剪掉辫子,脱下长袍马褂,而蓄起西发,穿起西装。

  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以后,颁布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的法令、政策。“剪辫”、“易服”就是最主要的改革。孙中山下令晓示人民一律剪辫的命令中,号召人民 “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规定令到之日起,限二十天一律剪除净尽。

  剪辫以后接着是如何“易服”,孙中山认为革命党人穿什么服装式样是一个大问题,并就此广泛征求意见与展开讨论。争论中有的主张仍穿长袍马褂,但遭到大部分人的反对。因为,革命既已成功,在服饰上如仍沿袭清政府统治时期流行的瓜皮帽、长袍马褂是不合时代潮流的。孙中山认为长袍马褂既不方便生活,又因剪裁费料而很不经济,也不赞成穿这种服装。于是留洋的革命党人中有人提出干脆穿西服,孙中山听后哈哈大笑说:“这么一来,那就无异是抵制国货了!”

  最后,孙中山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认为:“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希望能有一种“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服装式样。于是,孙中山决心自己设制服装。他经过缜密思考,精心设计,并征求意见,终于创制了一套具有我国汉民族特点的简便服装 “中山装”。

  但是,也有人认为中山装并不是孙中山设计的,它是由上海亨利西服店店主、奉化帮名裁缝王亨利根据日本铁路装样式改制的。那是清朝末年,孙中山经常到南洋、日本等地从事革命活动。一次,有位日本朋友送给他一套日本铁路工人穿的制服“铁路装”。孙中山觉得它的式样比长袍、马褂大方、庄重,穿上它行动方便,又没有那样“洋气”,就高兴地带回国。他带到上海后,请上海滩著名的亨利西服店按照自己的身材重新做了一套。亨利西装店是我国最早的几家西服店之一,店主王亨利又是国内西服业著名奉化帮的前辈。日本友人送的 “铁路装”和现在的中山装式样是不同的,当时的铁路装后背有缝,并且中间剪断,口袋虽也是四只,但口袋上都有一只袢裥,贴袋的袋盖也是笔架形的。王亨利为象征辛亥革命的成功,国家统一,就将这服装的后背改为独块的,口袋也作了一些修改。改制成后,孙中山很满意,特地送匾、题字留念。从此以后,这种服装大受欢迎,特别是在青年学生中普遍流行起来。人们为了纪念孙中山,就把这种服装取名为 “中山装”或 “中山服”。

  中山装之所以受国人欢迎,因为它兼具中西装之所长。中山装在直领上加一反领,如同将西装内衬衣的硬领“移植”过来,这样就使上衣兼具了西装上衣、衬衣和硬领的功用,穿起来显得很硬挺。同时,又将便服或一般西装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如此“双双”、“对对”,颇具均衡、对称之感,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又在上下左右四个衣袋上加上软盖,并各订钮扣一枚,既美观又安全,可防袋内物品遗失。下面的两个明袋采用能缩涨自如,颇具弹性的 “琴袋”式样,旨在便于放置书本、笔记本等必需品之用。如此一小事,也足以证明一代伟人好学心切,随时不忘读书的美德。孙中山开始设计上衣的钮扣有七个扣子,后来为了方便起见,改成了五个。这就是小反领、四袋、五扣的中山装上衣。

  孙中山还参照西装裤的式样亲自设计了中山装裤子:前面开缝,一律用暗扣; 左右两侧各置一大暗袋; 右前部分设一小暗袋,俗称 “表袋”,也可藏放过去用的“挂表”。这种裤子穿起来很方便,裤袋也可放置随身携带的必需品。此外,裤袋的腰部打褶,裤管翻脚也有异于其他服装,成为中山装的特色之一。

  孙中山亲自设制了新服装,又亲自带头在各种场合穿着。因为,这种服装优点很多,主要是外形美观、大方,而且实用、方便、省钱; 可以使用高级衣料制作,也可以使用一般布料制作; 既可以作为礼服,又可以作为日常便服。因此,很受群众的欢迎。后来,经孙中山大力提倡,普遍推广,一时穿“中山装”,举国崇尚,蔚为风尚。

  解放后,随着我国纺织和服装工业的发展,穿中山装更为风行。成为汉族男子最基本的服装之一,不但党和国家领导人穿,而且许多出国访问、考察学习的工程技术人员、留学生也穿,所以,中山装已被世界各国人民公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国服”。

推荐访问:举国体制
推荐内容
扩展阅读文章

服饰推荐文章

服饰热门文章

服饰扩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