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白起简介,王者白起的故事,白起怎么死的 秦国白起怎么死的

发布时间:2018-06-01 来源:情感故事 点击: 当前位置:71668明星网 > 情感 > 情感故事 > 秦国白起简介,王者白起的故事,白起怎么死的 手机阅读

  白起,战国时期秦国首屈一指的将领。他是秦惠王至昭襄王时期人,生于郿(今陕西眉县东),死于周赧王五十八年(公元前257年),即秦昭襄王五十年。周赧王二十一年(前294年),白起作为左庶长率兵攻韩,拔取新城①,显露出过人的军事才能,得到新任相国魏冉的赏识。这年,魏冉便向秦王推荐白起为将。从此,白起奋起军中,攻必克,守必固,征战沙场达三十七年之久,“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②,因军功卓著晋升至国尉、大良造等。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白起被封为武安君,成为秦昭襄王兵进中原、东灭六国的主要战场的统帅。历史学家司马迁称赞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③,可谓推崇备至。

  进兵中原 战无不胜

  白起所处的时代,正是七国并立,连年争战的战国后期。他所在的秦国,原来只是地处西陲的一个小国。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实行变法,进行了一系列封建改革,奠定了国家富强的基础。尔后,秦国不断向外扩张,北入上郡,南并巴蜀,多次打败邻国特别是魏国军队,成为七国中势力最大的 “天府雄国”。昭襄王时,更是广罗人才。对内,继续贯彻 “求富求强”的方针; 对外,则采用 “远交近攻”的正确战略,连年用兵中原,南破强楚,东败赵、魏、韩,把势力一直推进到太行山地区,从而进一步奠定了秦国统一中原的基础。在这一系列争战中,白起几乎无役不为统帅,且无役不获大胜。

  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白起为将,东向攻韩,大败魏、韩联军于伊阙(山名,在今河南洛阳西南)。这一战,白起乘韩、魏两军相互顾盼,均“不欲先用其众”之机,采取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首先设疑兵牵制韩军; 然后“专军并锐,触魏之不意,”一举击败魏军。“魏军既败,韩军自溃。”①白起挥军追歼,斩敌首级二十四万,俘虏韩军大将公孙喜。秦军连拔五城,迫使魏、韩割地求和,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

  前289年,白起率军伐魏,克大小城池六十一座。第二年,“秦王称西帝,遣使立齐王为东帝”②。

  前280年,白起率军攻赵,大败赵军,斩首二万级,夺取光狼城③。第二年,他又挥军南下,大败楚军,夺取鄢(今河南鄢陵)、邓(今河南邓县)、西陵(今湖北宜昌西北)。

  前278年,白起再次伐楚。他抓住 “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争,百姓离心,守备松弛这些弱点,④率军深入楚国腹地,拔取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又焚烧楚国军事要地夷陵(湖北宜昌东南)。此战,白起乘虚而入,攻其要害,直捣楚国心脏地区,迫使楚王迁都于陈(今安徽寿县)。

  前277、276两年,白起南定巫、黔(今川东、鄂西、湘西及黔北部分地区),置黔中郡; 又东向攻魏,拔魏两城。

  前273年,白起又率兵救韩,败魏军于华阳(今河南郑州市南)城下,驱走敌将芒卯,斩敌首十三万,又与赵将贾偃大战,将赵卒二万逼入河中淹死。

  前264年,白起伐韩,大败韩军于陉城(今山西曲沃县东北),连拔九城,斩敌首五万。第二年,又兵略南阳(今河南济源、沁阳一带沿河地区),把势力推进到了太行山南端。

  在如此广阔的战场上,进行如此频繁的大战,无论歼敌之多,拓地之广,战法之妙,都生动地显示了白起的勇敢机智和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这些战争,史料均无详细记载,我们只能大致领会白起在用兵上的几个特点: 一是连续作战,用兵神速。这些大战几乎是连续展开的,前280至278年,既攻赵夺城,又两次南下败楚,甚至拔取楚都; 前277至276年,既南定巫、黔,又东向拔取魏城等。战线之长,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是罕见的。二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伊阙之战,魏韩联军的精锐是韩军。然而,韩军因为势处孤立,止兵不前; 魏军虽众,战斗力低下。于是,白起采取了牵制韩军,首先集中兵力进攻魏军的策略,达到了各个击破、以少胜多的目的。取得 “大破二国之军,流血漂卤,斩首二十四万”①的重大胜利。三是避实击虚,攻敌要害。破楚入郢之战,白起明察时势,既看到楚国强大的一面,“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是当时仅次于秦国的大国; 也看到 “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②,百姓离心,守备松弛,外强中干,有机可乘的一面。以过人的胆魄和谋略,率数万之众,乘虚深入拥有百万重兵的大国,直捣楚都,几乎尽收其地而灭其国。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当秦军推进到太行山一带后,就与韩、赵之间连年发生战争。其中长平之战,就是白起指挥的一次著名战役。

  后退设围 聚歼赵军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白起率军攻韩,东取野王(今河南沁阳)。野王,位于太行山南端,濒少水、临黄河,是从韩国的上党郡南渡黄河,进入韩国都城郑地(今河南新郑)的孔道。秦军占领野王,即将韩国拦腰切为两段,割断了其南北联系,迫使韩国献上党郡(今山西长治一带)向秦军求和。当时,韩国上党太守冯亭见南入国都的道路已绝,守地孤悬,不可再战,但又不想将上党献给秦国,便采取了一个拉赵抗秦的策略。他认为: 与其归秦,“不如以上党归赵。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①抱着这样的目的,冯亭派使入赵,把上党郡的十七个邑,全部送给了赵国。第二年,当秦王派左庶长王龁率军收取上党时,冯亭已东入赵国,被赵孝成王封为华阳君。于是,秦赵之间为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战争。

  起初,赵王派大将廉颇阻秦军于长平( 今山西高平西北)。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采取了筑垒固守,疲惫秦军的战略。秦军多次挑战,“廉颇坚壁不出”②,双方处于相持局面。这时,秦、赵两军虽然都是深入异国作战,但 “廉颇依据上党地险,引援上党之民而拒守”①,不仅利用了山险,而且利用了韩国坚决抗秦的民心士气,军储足、城防坚固,秦军无可奈何。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态势,秦军首先广施离间之策。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国派出间谍,身带千金,去贿赂赵国权臣。他们到了赵国,对赵王说: 秦军倒不畏惧廉颇的用兵,“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 廉颇易与,且降矣! ”②赵孝成王本来对廉颇止兵不进的作法就不满意,听了上述说法和一些无知之徒的怂恿,便不顾蔺相如等人的反对,强行罢廉颇职,起用只知纸上谈兵,没有实际才能的赵括为将。这年七月,赵括就职后,一反廉颇的用兵原则。不仅临战更改部队制度,而且大批撤换将领,弄的赵军怨声四起,士气低落。战场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秦王闻听赵王换将的消息,秘密派白起担任秦军主将,将王龁改为裨将(副将)。秦王之所以秘密派出白起,是因为赵括曾表示过: 独畏秦将白起。为了助长赵括的骄狂心理,秦军表面上仍说是王龁为主将。秦王为此还专门下了一道军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③

  为了进一步麻痹、骄纵赵括,白起在作战时又采取了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方针。其具体部署是:

  1、以原在第一线的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待敌进攻时,即佯败后退,诱敌脱离壁垒地域,进入秦军包围圈。

  2、构筑长壁,以主力坚守营垒,待两翼迂回包围后,再伺机反击。

  3、以二万五千人为奇兵,布置在壁垒两翼,准备迂回赵军侧后,断其退路,协同主力围歼赵军。

  4、以骑兵五千,插入赵军营垒中间,实施分割。

  八月,赵括不明秦军的真实意图,贸然采取攻势。秦军先头部队诱敌入瓮,使赵军全部进入预设的包围圈。白起命令两翼奇兵直插敌军出击部队的后方,抢先占据了西面壁垒(今高平北部的韩王山高地),截断了赵军出击部队与其营垒之间的联系; 接着,又指令五千骑兵迅速插入赵军营垒之间; 还命令轻装部队不断出击。骄狂冒进的赵军不仅被分割为二,而且处处受击,粮运断绝,只好“筑壁坚守,以待救至”①,顿时陷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此次交战,是秦赵双方倾其国力之大战。为了支援白起的军事行动,加强进攻势头,秦王亲到河内(今河南沁阳及附近地区),“赐民爵各一级”②,把当地十五岁以上的壮丁编组成军,全部投入长平战场。这支新军占据长平以北(今丹朱岭及以东地带)的高地,形成外围的一道屏障,进一步阻断了赵国的援军和粮运。白起指挥秦军对所困赵军 “围而不歼,待其自毙”,一直到了九月,共围困四十六天之久。赵军饥饿不堪,暗相杀食。面对十分被动的境况,赵括把赵军分为四支,轮番冲杀,企图打开一条通路,突围逃生,但均未成功。连续冲击,损失十分惨重。后来,赵括亲率精锐在绝望中作最后突围,结果,他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军失去主帅,慌乱不堪,又加饥疲难耐,无法再战,只好全部投降。

  对于赵国四十万降卒,白起认为: “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①。于是,他采取了非常残酷的手段,将其活埋,只留下二百四十名未成年的童子,遣返回赵,去宣传秦国的军威。

  邯郸之战 审时度势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十月,白起乘长平之战的余威,分军为三: 一由王龁率领,东向越过太行山,攻占武安(今河北武安县西南),直逼赵都邯郸; 一由司马梗率领,北上平定太原郡(今山西中部地区); 一由白起亲率,驻守上党,待机进围邯郸。这样,就从战略上形成了由西而东威逼赵国之势。这时,赵国上下惊恐,人心沸动,兵力、粮食、器械都不足以支持长时间的战争。可是,恰在这时,秦王竟下令罢兵议和,同意了赵国献六城的议和条件。

  原来,赵国面对秦军的强大攻势,自料无力抵敌,便与韩国合谋,派苏代游说秦相范睢。苏代是名扬列国的纵横家。他到了秦国后,从范睢的个人得失及其与白起之间的利害关系上巧言打动范睢,让他请求秦王罢兵。苏代对范睢说: “今赵亡,秦王王(为天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所辟鄢、郢、汉中三地之主),君能为之下乎? ……今亡赵,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韩、魏,则君之所得民亡(无)几何人。故不如因而割之(允许赵国割地求和),无以为武安君功也。”范睢接受劝说,遂以 “秦兵劳”、“休士卒”②为由,力劝秦王罢兵。这样,到了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一月,秦王终于答应了韩、赵割地条件,强令白起撤兵,从而给了赵国息战整军的机会。

  赵王争得这一机会后,在对外方面,接受了虞卿的主张,即非但不把六城割给秦国,反而把六城献给了齐王,借以结交齐国;还与魏国订立了合纵抗秦的盟约; 同时,千方百计地结好楚、韩、燕等国。在内政方面,赵国君臣“勠力同忧”①,积极发展生产,抚恤士民,整顿军备,巩固国防。

  九月间,秦王因赵国未如约割地,打算派兵再次进攻邯郸。白起闻听,却坚决反对。秦王感到奇怪,便问白起: “前年国饥民虚,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增加)军、粮以灭赵。今寡人息民以养士,蓄积粮食,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其说何也? ”白起便向秦王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这九个月来,秦、赵双方的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赵国自长平战败后,举国 “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耕田疾作,以生其财”,“积虑并心,备秦为务”; 并且“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交),结亲燕、魏,连好齐、楚”。数月之间,“其国内实,其外交成”。而秦国长平战后,耗费颇大,“死者厚葬,伤者厚养,劳者相飨(饮酒相慰),饮食餔餽(以食相赠),以糜其财”。如果此时发兵攻赵,秦军 “虽倍其前”,但“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②

  对于白起这一正确的分析和主张,秦昭襄王拒不采纳,仍然执意出兵。他派王陵为将,率兵攻赵。结果,连续战败,在邯郸城外损失了四千多人。邯郸战败的消息传到咸阳,秦王十分焦急,欲让白起挂帅,继续攻赵。白起仍然拒绝受命,他说:“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①

  秦王见白起拒不从命,又派范睢去劝说。范睢列举了白起当年破楚拔郢以及伊阙大败魏韩联军等以少胜多的例子,指出: 今“大发军,人数倍于赵国之众”,声势今非昔比。“君尝以寡击众,取胜如神,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乎? ”②白起不同意范睢的看法,他针对范睢的观点逐一进行了驳辩。关于破楚之战,白起认为,一方面由于楚国外表强大,内部混乱,给了秦军可乘之机; 另一方面就当时两国军心相比: 秦军将士“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后退)”,楚国将士却 “自战其地,咸顾其家,各有散心,莫有斗志”,双方主客观条件都迥然不同。关于伊阙之战,则是由于韩军兵少,欲让魏军先攻,自己 “不欲先用其众”; 而魏军“恃韩之锐,欲推以锋”。两军各怀异心,互不协同,秦军才得以设疑兵牵制韩军,集中精锐,出其不意地攻击魏军。“魏军既败,韩军自溃”。所有这一切,白起归结为“皆计利形势,自然之理”③,即审时度势的结果。关于当今兵围邯郸之战,就与以往大不相同了。长平战后,秦军不乘胜灭赵,反而“畏而释之”,丧失了攻取时机,使赵国 “得耕稼以益蓄积,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池以益其固”。赵国君臣还能折身屈尊,平等待下。“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越王勾践为吴王所逼,栖于会稽,卒成霸功)之时也。”所以,白起断定,现在出兵攻赵,“挑其军战,必不肯出; 围其国都,必不可克; 攻其列城,必未可拔; 掠其郊野,必无所得”,不仅 “兵出无功”,而且会使 “诸侯生心,外救必至”,陷于全面被动。①基于以上判断,白起便借口有病,不肯受命。

  秦王无奈,只得派王龁代替王陵为将,继续增兵攻赵。但是,秦军围困邯郸八、九个月,损兵伤财,久攻坚城不下。白起闻听这一消息,痛心地说: “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②秦王羞怒难耐,亲自去见白起,第三次强令白起挂帅出征。他说: “君(指白起)虽病,强(勉强)为寡人卧而将之。有功,寡人之愿,将加重于君; 如君不行,寡人恨君。” 白起严肃地指出: “臣知行虽无功,得免于罪; 虽不行无罪,不免于诛”,但 “明主爱其国,忠臣爱其名”,“臣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愿大王察之。” 白起还劝谏秦王明辨时局,千万不要意气用事。眼下用兵,不必以赵国为先,应当 “释赵养民,以〔观〕诸侯之变”,然后选择有利时机,“伐其骄慢,诛灭无道,以令诸侯,天下可定”。③秦王见白起以死相拒,故怒不可遏,于是下令将白起削为士卒。后来,又逼他拖着病体离开咸阳。临行时,秦王与群臣见白起怏怏不服,为了防止日后生变,便赐剑一柄,逼其自杀。面对秦王和群臣的步步威逼,白起仰天长叹: “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 ”④最后,含悲忍愤,自刎于杜邮(今陕西咸阳东北)。

  白起死后,秦王仍一意孤行,继续增兵换将,围攻邯郸。但是,在魏韩联军与守城赵军的内外夹攻下,秦军遭到惨败。这一仗,秦国不仅丧失了以前所侵占的魏地河东,丢掉了赵地太原和韩地上党,就连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也失去了。战局的发展,完全不出白起生前之所料,这也就进一步证实了白起不愧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军事家。
中国历代名将:左宗棠、郑成功、宗泽、祖逖、诸葛亮、周瑜、赵充国、周亚夫、赵奢、杨秀清、袁崇焕、杨幺、岳飞、杨业、杨素、徐达、谢玄、项羽、文天祥、卫青、王翦、田单、石达开、石勒、司马懿、孙武、戚继光、努尔哈赤、马援、蒙恬、赖文光、李秀成、李自成、李愬、李晟、李光弼、李靖、陆逊、吕蒙、李广、李牧、廉颇、韩世忠、韩擒虎、霍去病、韩信简、郭子仪、耿弇、杜预、邓艾、蔡锷、陈玉成、常遇春、成吉思汗、曹操、陈胜、白起

  注释

  ① 韩有同名两城:一位于今河南密县东南三十里; 一位于今河南伊川西南。本处当指后者。《史记正义》注曰“今洛州伊阙”亦有误。

  ②③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① 《战国策》卷三十三,《昭王既息民缮兵》。

  ② 《资治通鉴》卷四,周赧王二十七年。

  ③ 光狼城所在,说法不一。《史记正义》认为,在今山西“高平县西二十里” 。《资治通鉴》则有 “取代光狼城” 之说,胡三省为其作注置疑,认为光狼城应位于代地,且 “白起自上郡、九原、云中下兵,始能败赵军,取光狼” 。

  ④ 《战国策》卷三十三,《昭王既息民缮兵》。

  ①② 《战国策》卷三十三,《昭王既息民缮兵》。

  ①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② 《资治通鉴》卷五,周赧王五十五年。

  ① 《资治通鉴》卷五,毛晃注。

  ② 《资治通鉴》卷五,周赧王五十五年。

  ③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①《资治通鉴》卷五,周赧王五十五年。

  ②《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①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②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① 《战国策》卷三十三,昭王既息民缮兵。

  ② 以上引文均同上书。

  ①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② 《战国策》卷三十三,昭王既息民缮兵。

  ③ 以上引文均同上书。

  ① 《战国策》卷三十三,《昭王既息民缮兵》.

  ②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③ 《战国策》卷三十三,昭王既息民缮兵。

  ④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推荐访问:秦国白起怎么死的
扩展阅读文章

情感故事推荐文章

情感故事热门文章

情感故事扩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