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大臣贾充简介生平故事贾充改定律令,贾充怎么死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8-06-05 来源:情感故事 点击: 当前位置:71668明星网 > 情感 > 情感故事 > 魏晋时期大臣贾充简介生平故事贾充改定律令,贾充怎 手机阅读

  

  贾充,字公闾,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人,生于建安二十二年(217)。父贾逵,曹魏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以勇敢多谋闻名。贾逵自幼双亲去世,家中一贫如洗,冬天连条棉裤都穿不上。后入伍,跟随曹操东征西伐,创下赫赫战绩,累功升任谏议大夫。曹丕称帝后,出任豫州(今河南正阳)刺史,封阳里亭侯期间,他兴利除弊、锄强抑暴,政声卓著,曹丕曾当众夸奖说: “贾逵才是真正的刺史!”贾逵活到55岁,于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去世。死后谥“肃侯”,豫州吏民追念其生前事迹,专门刻碑立祠纪念。

  贾逵一直膝下无子,直到44岁才得贾充,他望着这个姗姗来迟的儿子感到极为兴奋,并寄予厚望,说: “其长大以后,必能光宗耀祖,有充闾之庆”,所以为他取名充,字公闾。就是这个贾充,后来成为魏晋之际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的关键性人物之一。

  贾充自幼聪颖、早熟,深受父亲宠爱,年方幼稚便爱和父亲争论军国大事。11岁上,父亲撒手人寰,撇下他和母亲柳氏相依为命。贾充在母亲的激励下,读书十分刻苦,常通宵达旦。他博览群书,尤其喜好刑名之学和纵横外交之术,文章写得隽永漂亮,有“刀笔”之称,被时人誉为“才子”。弱冠后,袭父爵封侯,拜尚书郎,负责典定科令,兼度支考课。累升黄门侍郎、汲郡典农中郎。当时,齐王曹芳在位,由宗室曹爽和权臣司马懿共同辅政,两派势力为了取得对朝廷的控制权而相互倾轧,争斗激烈。贾充为人极善察颜观色、工于心计,在危窦丛生的险恶形势面前,他见风使舵,脚踩两船,明于讨好曹爽,暗中又巴结司马氏,两面受宠。魏嘉平元年(249)正月初六,曹爽按早已排好的日程,陪伴魏帝曹芳到洛阳城南90里的高平陵(魏明帝陵墓)去扫祭,司马懿父子利用这一机会,假借皇太后的命令发动政变,将曹爽集团的势力一网打尽。高平陵政变之后,司马懿父子彻底夺取了对曹魏帝国的控制权,贾充看到司马代魏已势成必然,便决心一意投靠司马氏,将自己的前途命运完全押到司马氏这张牌上。他先是到司马懿府中参与军事,魏嘉平三年(251),司马懿病逝,其长子司马师出任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继续辅政,贾充又来到司马师身边,成为其贴身党羽。

  司马师辅政时,魏帝曹芳已经成年,他不甘心大权旁落,受人摆布,便和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缉等大臣等密谋,想除掉司马师,另以夏侯玄辅政。夏侯玄不仅是当代名士,也是曹魏皇族的亲戚。由于行动不慎,走漏风声,司马师于嘉平六年(254)二月下令杀死李丰、张缉、夏侯玄,并诛三族,随后又废掉曹芳,另立年仅13岁的曹髦为帝。司马师专权擅政、肆行废立引起曹魏地方势力的不满。正元二年(255)镇东将军毋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在寿春(今安徽寿阳)联合起兵,讨伐司马师。贾充随司马师在乐嘉(今河南项城西北)与兖州刺史邓艾会师,打退了文钦的进攻,随后又在其他各路兵马的配合下扑灭了叛乱。司马师因眼疾疼痛不止,精神恍惚,先行回到许昌,留贾充监督军事。贾充因功增加采邑350户。不久,司马师病死许昌,其弟司马昭继任大将军、录尚书事,贾充为大将军司马,不久又升任右长史,继续为司马氏集团卖命。

  司马昭接管曹魏帝国军政大权后,出入常让3000铁甲兵护卫,前呼后拥,极为嚣张,一切大事不经过朝廷就在相府中处理,野心日益膨胀。渐有问鼎之意。当时,曹魏帝国设有征东大将军驻寿春、征南大将军驻襄阳(今湖北襄樊)对付东吴,另设征西大将军驻长安(今陕西西安)、征北大将军驻蓟县(今北京西南),防御鲜卑,即所谓“四征”将军,他们都各据要地,手握重兵,属地方实力派。贾充建议司马昭选派亲信分赴各地,慰问“四征将军”,借以观察他们的动向。司马昭采纳了贾充的建议,并特意派他去慰问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贾充来到寿春,诸葛诞设宴款待。席间,两人谈论时事,贾充装作很随便的样子说: “眼下,洛阳各阶层人士都认为,当今皇帝年幼懦弱,不堪为君,希望实行禅代让国,不知诸葛将军意下如何?”诸葛诞听了这话不由火起,把筷子摔到桌上,厉声斥责说: “你难道不是当年贾豫州的儿子吗?你们父子两代受魏国厚恩,怎么能说出这种要把江山社稷空手送给别人的话?如果有谁胆敢在洛阳发动政变,我将以死报效圣上!”贾充当众碰了一鼻子灰,对此耿耿于怀,一回到洛阳就向司马昭作了汇报,建议对诸葛诞采取行动。他说: “诸葛诞在当地很有威望,深得部属和百姓爱戴,愿为他效死力的人很多,他心怀异志,迟早会反叛。依我看,不如赶快征调他回京师,借以剥夺其兵权。这样做也许会引起他反叛,但现在叛乱,灾难较小,若留待他日,祸患深不可测。”司马昭接受了贾充的建议,于甘露二年(257)四月,通过魏帝曹髦下诏,征调诸葛诞为司空,命他将兵权交付扬州刺史乐,立刻返回京师就职。诸葛诞接到诏书,知道是贾充向司马昭告了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杀掉使者,联合东吴誓师起兵,宣布讨伐司马昭。

  诸葛诞兵变消息传到洛阳,司马昭决定要亲自带兵前往征讨。贾充向他建议说: “主公您是靠了父兄的基业,自己尚未树立起威信。现在您把天子留在洛阳,自己领兵去前线,到时,朝廷万一出现变动,您将后悔莫及。为主公计议,不如奏请太后和天子一同出征,这样可保万无一失。”司马昭听了大为高兴,说: “此话正合我意。”于是入宫启奏太后说: “现在诸葛诞谋反,我和文武百官已计议妥当,请太后和天子亲征。”太后不敢推却,曹髦出面说: “大将军都督天下兵马,随意调遣,何必要太后与朕一同前往。”司马昭答道: “当年魏武帝曾纵横四海,征战南北,文帝、明帝也各怀包宇天下、并吞八荒之志,每当大敌当前,都是亲自出征,陛下应该追随先帝,扫清叛逆,何必畏惧呢?”。太后、曹髦无奈,只得跟从。于是,司马昭集合各路兵马,发兵20万,挟天子、太后南下讨伐诸葛诞,贾充跟随左右,帮助出谋划策。当时,诸葛诞以十几万大军守寿春,另有东吴3万精兵助阵,声势强大。开始,几次交锋,魏兵都抵挡不住,接连败退,司马昭愁闷不展,贾充献计说: “江淮兵轻装敏捷,攻势很猛. 但我们如果挖掘战壕、修筑堡垒,以四面逼近贼城,就可不战而克。”司马昭采纳了他的计谋,于次年二月攻下寿春,杀死诸葛诞,并灭其三族。司马昭在战事取得胜利后亲自到堡垒中来慰问贾充,授权他负责处理一切善后事宜,自己便先行回洛阳去了。贾充在这次平叛中立了大功,被封为宜阳乡侯,增加食邑1000户,并升为廷尉。贾充通过两次参与平叛,获得司马氏的赏识和信任,自此,官运亨通,扶摇直上。

  

  毋丘俭和诸葛诞反叛相继失败,地方亲曹势力正如弱风残云,无法再形成气候。魏帝曹髦随着年龄的增长,眼见司马氏权势熏天,曹氏政权岌岌可危,心中十分忧虑,却又无可奈何。甘露四年(259),人们在宁陵(今河南睢县)水井中发现了两条黄龙,曹魏帝国文武百官都认为这是一吉祥预兆,纷纷上表称贺。曹髦称: “龙,象征君主,可现在他上不在天,下不在田,反而困于深井之中,能箅什么吉兆?”他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处境,感叹不已,提笔写了一首《潜龙诗》,诗词说:“伤哉龙受困,不能跃深渊。上不飞天汉,下不现于田,蟠居在井底,鳅蛇舞于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如然。”把自己的命运比作在井中受困的龙,暗指司马氏集团骄横恣肆。贾充获悉,立即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大怒,说: “这个人是想效仿曹芳啊?”,贾充劝道: “主公若不早除掉他,恐遗大患”。于是司马昭便让贾充暗中策划布置。

  甘露五年四月的一天,司马昭佩剑上朝,曹髦惊慌起座迎接。贾充等人乘机呼奏: “大将军功德卓著,应该封晋公,加九锡。”曹髦明白,封晋公、加九锡正是禅让的先声,因而低头不语。司马昭便厉声说: “我父子兄弟三人对魏国建有殊勋,现在封我为晋公、加九锡,难道不应该吗?”曹髦赌气说: “谁敢不从!”司马昭怒道: “你背后作《潜龙诗》,将我比作泥鳅,又怎么解释?”曹髦汗颜如雨,颤抖着不敢答话。司马昭冷笑着扬长而去。

  曹髦晚上回到宫中,想起白天上朝情形,又羞又愤,积聚多年的怒火突然爆发。第二天,他召集侍中王沈、尚书王径,散骑常侍王业说: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等被废,我今天和你们一起出宫去讨伐他!”三位老臣吓得跪在地上苦苦哀劝。他们心里明白,这个年轻的孤家寡人,带着侍从去同司马昭拼命,无疑以卵击石,必定招致杀身之祸。可曹髦已无法按捺住自己,从怀中掏出声讨司马昭的诏书掷在地上,愤然说: “是可忍,孰不可忍! 今天就决定行动!”王沈、王业怕受牵连,偷偷跑去密报了司马昭。司马昭获悉,立即命自己的党徒,已擢升为中护军的贾充作好迎战准备。曹髦乘着战车,手握宝剑,率领一队侍从奴仆鼓噪而出,半路上迎面碰到一队士兵,带头的正是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和成济。曹髦一见他们,高举宝剑,大声喊道: “司马昭大逆不道,有谁胆敢跟他造反,诛灭三族。”士兵见皇帝亲自到来,吓得都放下武器,眼看就要溃散,成济见形势危急,忙问贾充怎么办。只见贾充把眼一瞪,大声怒吼道: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司马相王对你们恩重如山,就是为了今天,谁敢后退,格杀勿论。”成济又傻呼呼地问: “是杀,还是抓?”贾充斩钉截铁地说: “只要死的,不要活的!”成济是司马昭的一员得力干将,又是一条愣汉子,一听这话,立刻拍马向前,挥戈直刺曹髦,曹髦尚未考虑如何躲避,已被刺透胸膛,挑在马下,鲜血直冒,当场毙命。王径随后赶到,大骂贾充说: “你这逆臣贼子,怎敢弑君?”贾充大怒,喝令将王径拿下,并派人报告司马昭。司马昭闻讯赶来,假装大惊失色,以头撞辇而哭,还尽力挤出了几滴鳄鱼眼泪。

  贾充残弑君主,引起朝野震惊。司马昭为了平息舆论,收拾局面,先是逼迫太后下诏,把曹髦说成是一个失德之君,随后又召集群臣会议,商议处理意见。开始,尚书仆射陈泰不愿参加这样一场虚假的会议,司马昭派其舅舅荀凯到陈泰家催促。陈泰把舅舅痛斥了一番,说: “世人都评论说我为人处世像舅舅,可现在看来,舅舅尚不如我。”坚持不去。陈泰的僚属和家人怕因此招来杀身之祸,都力劝他委曲求全,前往参加。陈泰执拗不过,便披麻戴孝,痛哭流涕地来到会场。司马昭假惺惺地流着眼泪问: “玄伯(陈泰字),您准备怎样处分我?”陈泰明确回答说: “唯有腰斩贾充,才可以稍平天下公愤。”司马昭迟疑了很久说: “您再往下面想想看。”陈泰答道: “我只能说到这里,不知还有其次。”司马昭深知贾充在这场生死搏斗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再说又是自己的心腹智囊,当然不能过河拆桥,拿他开刀,但又人言可畏,为了安抚人心,司马昭决定拿成济做替罪羊,主意已定,他大声宣布说: “成济大逆不道,应该诛杀,并灭其三族”。成济听后不服,大骂不休,说: “杀死皇帝不是我的罪过,而是你和贾充谋划的”! 司马昭勃然大怒,让人割掉他的舌头,然后押往洛阳东市处斩。对此,后人有诗咏叹说: “司马当年命贾充,弑君南阙赭袍红,却将成济诛三族,只道军民尽耳聋。”揭露了司马昭、贾充等人自欺欺人的把戏。

  曹髦被杀后,司马昭另立14岁的常贵乡公曹奂为帝,自己以晋公、相国身份辅政。他也没有忘记贾充为自己立下的汗马功劳,为其晋爵安阳乡侯,增邑1200户,统领城外诸军,加封散骑常侍。当时,贾充等人一再劝司马昭废黜魏国皇帝,自己称帝,司马昭只是不应,他回答说: “过去周文王拥有天下三分之二的领土,还臣服殷朝,因此被圣人称为至德。曹操为怕背上叛逆的罪名不肯接受汉朝的禅让,我本人也不会接受曹魏的禅让。”贾充等人听后,知道司马昭在学周文王和曹操,将皇位留待自己儿子,因此也就不再劝进。

  景元四年(263)秋天,司马昭以邓艾、钟会为主将,对蜀国发动了空前规模的军事行动。两路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直逼成都,偏安几十年的蜀汉帝国顷刻瓦解。邓艾、钟会本来同为司马党羽,但在灭蜀后,却一个恃功自傲,不再受节制; 一个拥兵自重,图谋割据,两人还为着争功引发激烈斗争,形势骤然紧张起来。为了防备意外,司马昭派亲信贾充,统帅10000名精锐步骑兵火速进驻汉中(今陕西汉中),并授以都督陇右、汉中诸军事之职,同时自己领兵10万、挟天子曹奂进驻长安,一场大战似乎就在眼前。但事情的发展往往出乎人们意料之外,不久,钟会、邓艾在内讧中双双毙命,形势竟奇迹般地平静下来,这样,司马昭便让贾充奉旨入川,将蜀汉后主刘禅及其僚属接来,一同返回洛阳。还京后,贾充等人上奏魏主曹奂,称司马昭收复蜀川有功,建议尊封为王爵。当时,一切大权都在司马昭手中,曹奂哪敢不从,只得下诏封司马昭为晋王,同时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师为景王。

  司马昭灭蜀后,开始为代魏建立新王朝作全面的准备。这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便是法律的修订。当时曹魏所沿用的大都是秦汉时代的法律,不仅条文庞杂、重叠混乱,而且许多内容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当时新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鉴于此,司马昭于景元五年(264)命贾充在参考历代法律条文的基础上,主持制定新的律令。贾充接受任务后,访圣求贤,潜心工作,先后用了近4年的时间才告完成。新律主要以9章汉律为蓝本, 增补律11篇, 共20篇,620条,27657言,其余不作为律的条款,全部以令施行。律令合计2926条,126300余言,共计60卷。此外尚有故事30卷。贾充因负责制订新律有功,特许封子弟一人为关内侯,赏给绢500匹,以示殊荣。

  司马昭为创立新王朝作准备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确定继承人,既然已被册封晋王,自然就要选立世子,即法定的王位继承人,因为这实际上也就是确立新王朝的皇帝,所以特别引人瞩目。当时,司马昭的妻子王氏为他生了两个儿子: 长子司马炎,生得身材魁伟,两手过膝,站起来长发垂地,为人聪明英武、胆量过人; 而次子司马攸,则文质彬彬、性情温和,一向有学识渊博、亲贤好施的美名,自幼过继给司马师为嗣。在二人中,司马昭看起来似乎对司马攸更感兴趣。司马攸小字桃符,司马昭常抚着他的头,指着晋王的王座说: “天下是景王(司马师)打出来的,我百年之后,这就是桃符的座位!”司马昭的这种表演欺骗得了别人,却欺骗不了贾充。贾充为人极善察颜观色,探知别人心事。他知道司马昭这样做只不过是在故作姿态,欺世盗名,在封建嫡长制的时代,司马昭不是把自己的长子却是把次子过继给司马师,这件事本身就能说明问题。而且贾充看出司马炎比司马攸更受到大臣的拥戴,论争夺帝位,司马攸也绝非司马炎的对手,于是便一再故作诚恳地劝司马昭,说: “中抚军司马炎宽厚仁慈、聪明果敢,才能过人,声望卓著,又是长子,应该奉为社稷。”裴秀、山涛等人也都乘机附合贾充说: “排长立幼,不合礼法,实为历代宫廷祸乱的根源,中抚军既为众望所归,又天生仪表非凡,实非人臣之相”。司马昭见众臣相劝,正合己意,也就顺水推舟,立司马炎为世子。正当司马昭为更换王朝一切准备就绪,自己却于咸熙二年(265)八月,突然中风,一病不起。司马昭在弥留之际,对世子司马炎交待后事时说: “最赏识你的人是贾公闾。”司马炎把这句话深深记在心里。

  司马昭去世后,司马炎袭承晋王位,继续揽权擅政。他上台伊始,便立刻任命贾充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改封临颍侯。当时,司马炎将贾充、裴秀、王沈等人引为心腹,大家经常在一起密议大事。一次,司马炎问众人: “曹操确曾说过‘若天命在我,那我就是周文王’的话吗?”贾充回答说: “这是曹操怕背上‘篡逆’的罪名才这样说的,这句话明白暗示要让曹丕做天子”! 司马炎又问: “那我先王比曹操如何?”贾充说: “曹操虽然功盖华夏,但是百姓害怕他的威权,却不追怀他的品德。其子曹丕继位后,差役繁重,征战不休,百姓没有宁日,后来我司马宣王(司马懿)、景王(司马师)累建功勋,布恩施德,天下人心思归。文王(司马昭)又收复蜀川、功盖寰宇。曹操怎么能与他们相比呢!”司马炎说:“若是这样,曹丕可以继承汉统称天子,那我也就可以继承魏统了?”贾充等一帮人赶忙跪拜说: “殿下正应该效仿当年曹丕故事,重筑禅坛,通告天下,即位称帝。”司马炎听了非常高兴。

  第二天,司马炎佩剑入朝,问魏主曹奂说: “魏国的天下是依靠谁的力量来支撑?”曹奂说: “是靠了晋王父祖的功德。”司马炎笑道: “我看陛下,文不能论道,武不能治邦,何不让位给有才德的人?”曹奂大惊失色,不能言语。黄门侍郎张节站出,大声抗议; 司马炎让人将其拉出殿外,当场打死。曹奂流泪哀告,司马炎不理,扬长而去。曹奂向群臣问计,无人应对。贾充乘机奏道: “大魏天数已尽,陛下不能违背天意,应该仿照当年汉献帝故事,重修禅让高坛,让位晋王,上合天意,下顺民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陛下无忧。”曹奂被说得满屁股如针刺般难受,心想还是识相点吧。于是在司马炎接任相国三个月时下诏,大意说: “晋王! 你的祖父、伯父和父亲辅佐我大魏皇朝,功勋弥天。四海之内都蒙受你家的恩惠,上天要我恭恭敬敬地把皇位让给你,望你顺应天命,不要推辞!”随后又令贾充负责修筑神坛,他自己亲自捧传国玉玺放到坛上,然后率文武百官,请司马炎登坛接受大礼,司马炎端坐高坛之上,贾充、裴秀等人按剑分列左右,让曹奂伏拜听命。贾充高声宣布说: “自汉建安二十五年,魏接受汉统已经45年了。到现在气数已尽,天命在晋。司马氏功德无量,戴天匹地,可即皇帝正位,以承魏统。”群臣山呼万岁,司马炎接受禅让,改国号大晋,年号泰始,这就是晋武帝。当时,流传一首歌谣说: “贾、裴、王,乱朝纲; 王、裴、贾,济天下。”指的就是贾充、裴秀、王沈等人拥戴司马氏篡魏兴晋之事。

  司马炎心中明白,以自己被立为世子、到受禅称帝,贾充在当中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因此,在开国之初,再次升迁他为车骑将军、散骑常侍、尚书仆射、改封鲁郡公,并尊其母为鲁国太夫人。贾充一时权倾朝野、荣宠备至,成为晋朝第一开国元勋。

  

  贾充为人才有余而德不足,虽学识渊博、头脑灵活,但虚伪谄媚,奸恶险诈,缺少光明磊落的节操。当时,他跟侍中兼中书监荀勖,以及越骑校尉冯等人狼狈为奸,相互结为党羽,引起朝野鲠直之士的一致反感。有一次,晋武帝和侍中裴楷谈论当时朝政得失,裴楷说: “陛下登基四海承平,但人们认为现在还不能和尧舜时比美,就是因为朝中还有贾充这样的人。陛下应当延纳天下德才兼备的人一同弘扬为政之道,不应当让天下人看到您以个人偏爱用人。”

  当时,贾充和侍中任恺同受晋武帝宠信,两人都想搞掉对方,独揽权势,于是各引一部分朝臣,相互攻讦,斗争颇为激烈。贾充想解除任恺的侍中职务,使其失去亲近皇帝的机会,便一直在武帝面前称赞任恺忠贞正直,为人可靠,建议应当派他去东宫辅佐太子。武帝采纳了贾充的建议,让任恺担任太子少傅,但却仍保留了他的侍中职位。贾充不想吃了个哑巴亏,有苦说不出,颇感窝囊。任恺等人也一直想把贾充排挤出朝廷,不久这一机会来到。泰始五年(269)六月,晋王朝所属鲜卑族部落酋长秃发树机能在万斛堆(今甘肃靖远)起兵,反叛朝廷,势力很快蔓延到秦、雍、凉各州,他们不断打败晋朝官兵,杀死当地官吏,武帝对此极为忧虑。西北的形势,迫切需要朝廷派遣一名大员前往领兵征讨。任恺乘机向武帝进言说:“边境出现叛乱,实是国家一大祸患,应该及早派一位素有威望、又有谋略的大臣前往弹压、安抚才是。”司马炎说: “你看该派谁合适?”任恺便推出贾充。当时河南尹、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庾纯和侍中王恂也跟贾充敌对,也都随声附合。晋武帝答应,并随后下诏,特命贾充持节前往都督秦、凉二州诸军事,其所任旧职一律保留。贾充接到要他挂帅西征的命令一下子给吓呆了。他心里明白,要自己去对付秃发树机能,简直就似要麻雀去和老鹰斗嘴,拿性命开玩笑。贾充有意不去,但又无法推辞,不觉忧心如焚。当时,朝中有识之士听说要贾充去镇守关中,都拍手称快,暗盼朝中局面因此会有所改观。

  贾充拖延了近四个月仍无计挽回,只得准备出发前往防地。挨到临出征,文武百官在夕阳亭为他设宴饯行。贾充又愁又闷,私下把心事告诉了荀勖,让他帮着出主意。荀勖也担心贾充一走,自己会失势,便对贾充说: “你身为国家宰辅,却被一些匹夫玩于股掌之上,真丢人! 但要不去边疆,也难以出口。现在只有一个办法: 皇太子还没有定亲,若能娶上你家闺女,那就说什么也不会让你老国丈带兵远征。”贾充像是正遭受灭顶之灾之时,突然遇到了救生船,当即欣赏万分道: “办法是好,但谁能鼎力相助呢?”荀勖说: “这个大媒,我来试试,不过还得多方努力!”荀勖回来,先后找冯说: “贾公要是远出在外,我们就会势单力孤,不能立足。太子的婚事还没有定下来,为何不去劝说皇帝纳娶贾公的女儿呢?”冯纯立即表示赞同。二人便决定一起来促成这门亲事。当时正值隆冬,大雪兼旬,道路不便,贾充便借机拖延时日,迟迟不肯出发,荀勖等人则利用这段时间加紧活动。一方面,他们请贾充的妻子郭槐,用大量金银财宝去贿赂杨皇后左右侍从,怂恿杨皇后说服武帝纳娶贾充的女儿做儿媳; 另一方面,他们二人又亲自出马,利用各种场合在武帝面前赞美贾充的女儿。荀勖甚至还正式上奏,称赞贾充女儿“姿德淑茂”,要武帝考虑。晋武帝本来有意纳娶镇北大将军卫瓘的女儿作太子妃,对贾充家的女儿印象并不好。他曾把贾、卫两家的女子作了一番比较,说: “卫公家女子有五大优点,而贾公家的女子相反,却有五大不足: 卫家女子宜子、人丁兴旺、秉性贤淑、容貌姣好、身材修长、皮肤洁白; 贾家女子不宜子、秉性凶嫉、容貌丑陋、身材矮小、皮肤粗黑。这两种女子如何能比?”可是杨皇后唠叨个没完,荀勖和冯又在武帝耳边不住地大吹大擂,把贾充女儿夸成一朵花。晋武帝禁不住他们七嘴八舌,终于被说动,许下这门亲事。开始是想娶贾充的小女儿、12岁的贾午,但她身材太小,撑不起结婚礼服,于是转而改纳贾午的姐姐贾南风为太子妃。贾南风这年15岁,比太子司马衷大2岁。亲事定下后,因为要为太子准备婚事。武帝便下诏,让贾充留在洛阳,不再出征,并于泰始八年(272)更提升贾充为司空、侍中、尚书令。任恺等人本想借此举把贾充排挤出权力中心,结果事与愿违,不想反而更加强了贾充的地位。贾充、任恺两人经过这一来回折腾,旧恨未去,又添新冤,两派之间斗争更趋尖锐。武帝司马炎知道这些情况后,便专门设宴,邀请贾充、任恺一起喝酒,希望借机弥合一下两人之间的嫌隙。席间,武帝劝解说: “朝廷应该是一个团结的整体,作为廷臣,当以国家大义为重,和睦相处。”贾充、任恺都向皇帝许诺表示和解,并当着武帝的面相互叩拜道歉。这样一来,武帝以为二人矛盾已经化解,十分高兴,但事实却恰恰相反。二人认为: 皇帝既然已经知道了他们之间的不和,却没加责备,这是容许他们互斗,因而更加肆无忌惮。表面上二人相互推崇备至,内心积怨却越来越深。贾充竭力向武帝推荐任恺出任吏部尚书。任恺赴任后,与皇帝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贾充乘机与荀勖、冯等人一起诬陷任恺,三人成虎。任恺终于获罪,被罢黜回家,贾充一党弹冠相庆。

  搞掉了任恺,贾充又把矛头指向了另一个宿敌——河南尹庾纯,利用一切场合打击排挤他。泰始八年(272)十一月的一天,晋武帝在宫廷举行盛大宴会,贾充和庾纯都来参加。席间,庾纯喝得酩酊大醉,同贾充言语之间争执起来。贾充说:“你的父亲年事已高,却不辞职回家奉养,真是个上不敬天、下不敬地的无耻小人!”庾纯反唇相讥: “请问这个上敬天、下敬地的‘正人君子’。你的先主曹髦又在哪里呢?”这句话触及贾充疼处,恼羞成怒,上书请辞。晋武帝下令免去庾纯的官职,并让“五公府”评定其罪过。司徒石苞认为,庾纯贪图做官的荣耀,而忘记了父母的养育之恩,是大不孝,应予开除回籍。武帝的弟弟、齐王司马攸,虽是贾充的女婿(贾充前妻所生女儿贾荃之夫),但一向看不惯贾充为人,他上书武帝,认为庾纯并未违背礼教,要求给予宽免。司马炎听从了司马攸的建议,重新任命庾纯为国子监祭酒。这样贾充的阴谋才未得逞。

  贾充在陷害和排挤朝臣的同时,还参与了当时朝廷中围绕皇位继承人选展开的斗争。贾充前妻李氏为他生了两个女儿——贾荃和贾濬,其中长女贾荃嫁给了齐王司马攸作王妃。他的后妻郭槐也为他生了两个女儿——贾南风和贾午,其中贾南风被选为太子妃。当时,齐王司马攸作为晋武帝活着的唯一同胞兄弟,在朝廷中以亲王身份领侍中、司空职,他不仅学识渊博、明达清廉,而且乐善好施,在朝廷和封国中都有很好的名声。相反,太子司马衷却是个十足的庸才白痴。有一次他在华林园听到蛤蟆叫,便问左右侍从: “它们是官蛤蟆还是私蛤蟆?”又有一次,随从们对他谈起天下百姓饥荒,饿死了许多,他大惑不解,问道: “他们何不吃肉糜(肉末粥)?”太子的素质如此庸劣,引起了朝中有识之士的忧虑,他们都希望在晋武帝死后由齐王司马攸来接替皇位。围绕着皇位继承问题,在皇室和朝廷内部出现了裂痕和争斗。

  咸宁二年,晋武帝身患重病,一连几个月卧床不起,皇位继承人问题一时为朝野所瞩目。贾充身为宰辅,同时又是齐王和太子的老丈人,在这个问题上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天,河南尹夏侯和亲自跑来劝贾充说: “你的两个女婿同你的关系亲疏一样,若为天下考虑,应该选立贤能者为君。”暗示贾充,应拥立齐王为帝,这无疑代表了当时大多数人的心声,贾充对此不置可否。后来,晋武帝因服药见效,渐渐康复。他风闻这件事,对贾充的态度不甚满意,便解除他对军队的控制权,可不久,便又再次任命他为太尉、录尚书事,并加太子太保,不仅在事实上恢复了贾充的兵权,而且还刻意加强了他与太子的关系,这体现出晋武帝对贾充的倚重和笼络。

  晋武帝从心底里妒忌齐王的威望,一意要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亲生儿子。对此,善于察颜观色的近臣是心领神会的。贾充的党徒荀勖、冯同齐王关系一直很僵。他们害怕齐王一旦登上帝位,会对自己不利,便一起向武帝进言说: “齐王在朝廷百宫中威望很高,恐怕陛下百年以后,太子继承不了皇位。若不信,陛下不妨发个诏令,让齐王回到齐国封地去,群臣一定会出来劝阻。他们都想把齐王留下以取代太子。”晋武帝真的下了个诏书,让亲王等几个王各回到自己的封地去。果然不出所料,征东大将军王浑、扶风王司马骏、光禄大夫李熹、中护军羊,还有两个驸马王济和甄德等多人都出来劝阻。王济和甄德还让他们的夫人常山公主和长广公主去说情,她俩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个不停、苦劝武帝留住齐王。这一切使武帝火冒三丈,大发雷霆,他把两个女儿痛骂了一顿,并撤掉了两个驸马的侍中官衔。卫将军杨珧是外戚杨骏的弟弟,也是排挤齐王的急先锋。中护军羊和北军中侯成粲扬言要亲手杀死杨珧,吓得杨珧推说有病,几天不出门,不会客。武帝听说后,下令把羊绣贬为太仆、夺了他的兵权,羊忧愤致死。晋武帝一面严惩劝阻者,一面又再三催促齐王离京,到这个份上,谁也不敢再出来劝说了。齐王知道这都是荀勖和冯在背后捣鬼,可自己又无可奈何,终于因怨怒过度,吐血身亡。晋武帝乍听说齐王身亡,感到十分意外,一时禁不住放声大哭。冯在边上冷冷地说: “齐王名过其实,众人就这么向着他,他现在自己病死了,这对陛下千秋万代承保皇位不是很好吗?何必如此伤心呢?”晋武帝也就收住了眼泪。

  齐王去世后,一场围绕皇位继承人引发的政治危机暂时过去。但朝廷上下对皇太子的失望之情并没有多少改变。大家都希望武帝废掉司马衷,另立储君。一次,中书令和峤委婉劝武帝说: “太子有古人淳朴之风,但当今世道险恶,恐怕料理不了陛下这份家业。”武帝假装没有听见,不予理会。此后不久,武帝在凌云台宴集朝中文武百官。临席散,尚书令卫瓘见四下无人,装作酒醉,跪在武帝面前说: “下臣有话禀报皇上。”武帝催他讲。卫瓘本想假装酒后失言,陈请皇帝改立太子,可话到嘴边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只是用手摸摸御座,叹息道: “此座可惜! 此座可惜!”武帝知道他的意思,却故意装痴装呆地说: “你真是醉得很了!”

  对由太子和齐王谁来继承皇位这一问题,贾充一直保持缄默,因为两个女儿由哪个来做皇后,对他来说都无所谓。但现在有人要另立太子,他就不会答应了。因为这样一来,自己的女儿便永远失去了做皇后的机会。可是,在这件事上他自己又不便亲自出面,于是就让荀勖、冯从中斡旋。两人本是贾充同党,又是太子亲事的大媒人,干起来当然特别卖力。他们不断在皇帝面前吹风,吹嘘太子秉性忠厚、明达事理,而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慧而不用。想借以增强武帝对太子的信心,以保住其地位。武帝司马炎对太子的德行不是不了解,但一方面碍于立嫡以长不以贤的传统礼教,不好废长立幼,另一方面对太子仍抱有一种侥幸的幻想的心态,希望太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太傅的开导会有所造就。正因为如此,他在太子的废立问题上一直拿不定主意。现在既然听了这么多截然相反的意见,他决定亲自对太子进行一次测试。

  一天,晋武帝特地把东宫大大小小的臣僚都召到嘉德殿赴宴。然后派人把一件密封起来的疑案送到东宫,让太子裁决,并坐等他的答案。太子傻头傻脑,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而东宫属官又都不在,太子妃贾南风大为恐慌,赶忙送出让人代答,等拿回来一看,答案全都引经据典,义理高深。侍奉后妃的给事张泓在一边看了,建议说: “太子不喜欢读书,陛下是知道的。如果把这种文章送上去,陛下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依我看,不如写些实实在在的话。”于是贾南风就让张泓代答。

  张泓平时颇有小才气,只一会儿便把草稿拟好,然后让太子照抄一遍封好,派人送回。武帝拆开一看,见答案头头是道,拙扑有理,龙颜大悦,并把太子的答案首先交给卫瓘过目。卫瓘恭恭敬敬地拿在手里,神色很是狼狈。在场的贾充看到这种情景,猜测一定是卫瓘在事先说了什么贬低太子的话,非常恼恨。事后,他秘密派人告诉贾南风说: “卫瓘这个老奴才,在皇帝面前诋毁太子,差点坏了你家大事,以后须加意提防。”贾妃怀恨在心,后来果然没有放过卫瓘。经过这次考验,太子的地位得到巩固。后来,晋武帝又派荀勖、荀凯等人前往视察太子学业,他们都是贾充的党徒,对太子当然只有刻意奉承和赞扬的话,武帝听后,笑在嘴上,喜在心里,从此便不再考虑太子废立的事了。

  

  贾充,字公闾,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人,生于建安二十二年(217)。父贾逵,曹魏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以勇敢多谋闻名。贾逵自幼双亲去世,家中一贫如洗,冬天连条棉裤都穿不上。后入伍,跟随曹操东征西伐,创下赫赫战绩,累功升任谏议大夫。曹丕称帝后,出任豫州(今河南正阳)刺史,封阳里亭侯期间,他兴利除弊、锄强抑暴,政声卓著,曹丕曾当众夸奖说: “贾逵才是真正的刺史!”贾逵活到55岁,于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去世。死后谥“肃侯”,豫州吏民追念其生前事迹,专门刻碑立祠纪念。

  贾逵一直膝下无子,直到44岁才得贾充,他望着这个姗姗来迟的儿子感到极为兴奋,并寄予厚望,说: “其长大以后,必能光宗耀祖,有充闾之庆”,所以为他取名充,字公闾。就是这个贾充,后来成为魏晋之际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的关键性人物之一。

  贾充自幼聪颖、早熟,深受父亲宠爱,年方幼稚便爱和父亲争论军国大事。11岁上,父亲撒手人寰,撇下他和母亲柳氏相依为命。贾充在母亲的激励下,读书十分刻苦,常通宵达旦。他博览群书,尤其喜好刑名之学和纵横外交之术,文章写得隽永漂亮,有“刀笔”之称,被时人誉为“才子”。弱冠后,袭父爵封侯,拜尚书郎,负责典定科令,兼度支考课。累升黄门侍郎、汲郡典农中郎。当时,齐王曹芳在位,由宗室曹爽和权臣司马懿共同辅政,两派势力为了取得对朝廷的控制权而相互倾轧,争斗激烈。贾充为人极善察颜观色、工于心计,在危窦丛生的险恶形势面前,他见风使舵,脚踩两船,明于讨好曹爽,暗中又巴结司马氏,两面受宠。魏嘉平元年(249)正月初六,曹爽按早已排好的日程,陪伴魏帝曹芳到洛阳城南90里的高平陵(魏明帝陵墓)去扫祭,司马懿父子利用这一机会,假借皇太后的命令发动政变,将曹爽集团的势力一网打尽。高平陵政变之后,司马懿父子彻底夺取了对曹魏帝国的控制权,贾充看到司马代魏已势成必然,便决心一意投靠司马氏,将自己的前途命运完全押到司马氏这张牌上。他先是到司马懿府中参与军事,魏嘉平三年(251),司马懿病逝,其长子司马师出任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继续辅政,贾充又来到司马师身边,成为其贴身党羽。

  司马师辅政时,魏帝曹芳已经成年,他不甘心大权旁落,受人摆布,便和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缉等大臣等密谋,想除掉司马师,另以夏侯玄辅政。夏侯玄不仅是当代名士,也是曹魏皇族的亲戚。由于行动不慎,走漏风声,司马师于嘉平六年(254)二月下令杀死李丰、张缉、夏侯玄,并诛三族,随后又废掉曹芳,另立年仅13岁的曹髦为帝。司马师专权擅政、肆行废立引起曹魏地方势力的不满。正元二年(255)镇东将军毋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在寿春(今安徽寿阳)联合起兵,讨伐司马师。贾充随司马师在乐嘉(今河南项城西北)与兖州刺史邓艾会师,打退了文钦的进攻,随后又在其他各路兵马的配合下扑灭了叛乱。司马师因眼疾疼痛不止,精神恍惚,先行回到许昌,留贾充监督军事。贾充因功增加采邑350户。不久,司马师病死许昌,其弟司马昭继任大将军、录尚书事,贾充为大将军司马,不久又升任右长史,继续为司马氏集团卖命。

  司马昭接管曹魏帝国军政大权后,出入常让3000铁甲兵护卫,前呼后拥,极为嚣张,一切大事不经过朝廷就在相府中处理,野心日益膨胀。渐有问鼎之意。当时,曹魏帝国设有征东大将军驻寿春、征南大将军驻襄阳(今湖北襄樊)对付东吴,另设征西大将军驻长安(今陕西西安)、征北大将军驻蓟县(今北京西南),防御鲜卑,即所谓“四征”将军,他们都各据要地,手握重兵,属地方实力派。贾充建议司马昭选派亲信分赴各地,慰问“四征将军”,借以观察他们的动向。司马昭采纳了贾充的建议,并特意派他去慰问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贾充来到寿春,诸葛诞设宴款待。席间,两人谈论时事,贾充装作很随便的样子说: “眼下,洛阳各阶层人士都认为,当今皇帝年幼懦弱,不堪为君,希望实行禅代让国,不知诸葛将军意下如何?”诸葛诞听了这话不由火起,把筷子摔到桌上,厉声斥责说: “你难道不是当年贾豫州的儿子吗?你们父子两代受魏国厚恩,怎么能说出这种要把江山社稷空手送给别人的话?如果有谁胆敢在洛阳发动政变,我将以死报效圣上!”贾充当众碰了一鼻子灰,对此耿耿于怀,一回到洛阳就向司马昭作了汇报,建议对诸葛诞采取行动。他说: “诸葛诞在当地很有威望,深得部属和百姓爱戴,愿为他效死力的人很多,他心怀异志,迟早会反叛。依我看,不如赶快征调他回京师,借以剥夺其兵权。这样做也许会引起他反叛,但现在叛乱,灾难较小,若留待他日,祸患深不可测。”司马昭接受了贾充的建议,于甘露二年(257)四月,通过魏帝曹髦下诏,征调诸葛诞为司空,命他将兵权交付扬州刺史乐,立刻返回京师就职。诸葛诞接到诏书,知道是贾充向司马昭告了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杀掉使者,联合东吴誓师起兵,宣布讨伐司马昭。

  诸葛诞兵变消息传到洛阳,司马昭决定要亲自带兵前往征讨。贾充向他建议说: “主公您是靠了父兄的基业,自己尚未树立起威信。现在您把天子留在洛阳,自己领兵去前线,到时,朝廷万一出现变动,您将后悔莫及。为主公计议,不如奏请太后和天子一同出征,这样可保万无一失。”司马昭听了大为高兴,说: “此话正合我意。”于是入宫启奏太后说: “现在诸葛诞谋反,我和文武百官已计议妥当,请太后和天子亲征。”太后不敢推却,曹髦出面说: “大将军都督天下兵马,随意调遣,何必要太后与朕一同前往。”司马昭答道: “当年魏武帝曾纵横四海,征战南北,文帝、明帝也各怀包宇天下、并吞八荒之志,每当大敌当前,都是亲自出征,陛下应该追随先帝,扫清叛逆,何必畏惧呢?”。太后、曹髦无奈,只得跟从。于是,司马昭集合各路兵马,发兵20万,挟天子、太后南下讨伐诸葛诞,贾充跟随左右,帮助出谋划策。当时,诸葛诞以十几万大军守寿春,另有东吴3万精兵助阵,声势强大。开始,几次交锋,魏兵都抵挡不住,接连败退,司马昭愁闷不展,贾充献计说: “江淮兵轻装敏捷,攻势很猛. 但我们如果挖掘战壕、修筑堡垒,以四面逼近贼城,就可不战而克。”司马昭采纳了他的计谋,于次年二月攻下寿春,杀死诸葛诞,并灭其三族。司马昭在战事取得胜利后亲自到堡垒中来慰问贾充,授权他负责处理一切善后事宜,自己便先行回洛阳去了。贾充在这次平叛中立了大功,被封为宜阳乡侯,增加食邑1000户,并升为廷尉。贾充通过两次参与平叛,获得司马氏的赏识和信任,自此,官运亨通,扶摇直上。

  

  毋丘俭和诸葛诞反叛相继失败,地方亲曹势力正如弱风残云,无法再形成气候。魏帝曹髦随着年龄的增长,眼见司马氏权势熏天,曹氏政权岌岌可危,心中十分忧虑,却又无可奈何。甘露四年(259),人们在宁陵(今河南睢县)水井中发现了两条黄龙,曹魏帝国文武百官都认为这是一吉祥预兆,纷纷上表称贺。曹髦称: “龙,象征君主,可现在他上不在天,下不在田,反而困于深井之中,能箅什么吉兆?”他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处境,感叹不已,提笔写了一首《潜龙诗》,诗词说:“伤哉龙受困,不能跃深渊。上不飞天汉,下不现于田,蟠居在井底,鳅蛇舞于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如然。”把自己的命运比作在井中受困的龙,暗指司马氏集团骄横恣肆。贾充获悉,立即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大怒,说: “这个人是想效仿曹芳啊?”,贾充劝道: “主公若不早除掉他,恐遗大患”。于是司马昭便让贾充暗中策划布置。

  甘露五年四月的一天,司马昭佩剑上朝,曹髦惊慌起座迎接。贾充等人乘机呼奏: “大将军功德卓著,应该封晋公,加九锡。”曹髦明白,封晋公、加九锡正是禅让的先声,因而低头不语。司马昭便厉声说: “我父子兄弟三人对魏国建有殊勋,现在封我为晋公、加九锡,难道不应该吗?”曹髦赌气说: “谁敢不从!”司马昭怒道: “你背后作《潜龙诗》,将我比作泥鳅,又怎么解释?”曹髦汗颜如雨,颤抖着不敢答话。司马昭冷笑着扬长而去。

  曹髦晚上回到宫中,想起白天上朝情形,又羞又愤,积聚多年的怒火突然爆发。第二天,他召集侍中王沈、尚书王径,散骑常侍王业说: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等被废,我今天和你们一起出宫去讨伐他!”三位老臣吓得跪在地上苦苦哀劝。他们心里明白,这个年轻的孤家寡人,带着侍从去同司马昭拼命,无疑以卵击石,必定招致杀身之祸。可曹髦已无法按捺住自己,从怀中掏出声讨司马昭的诏书掷在地上,愤然说: “是可忍,孰不可忍! 今天就决定行动!”王沈、王业怕受牵连,偷偷跑去密报了司马昭。司马昭获悉,立即命自己的党徒,已擢升为中护军的贾充作好迎战准备。曹髦乘着战车,手握宝剑,率领一队侍从奴仆鼓噪而出,半路上迎面碰到一队士兵,带头的正是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和成济。曹髦一见他们,高举宝剑,大声喊道: “司马昭大逆不道,有谁胆敢跟他造反,诛灭三族。”士兵见皇帝亲自到来,吓得都放下武器,眼看就要溃散,成济见形势危急,忙问贾充怎么办。只见贾充把眼一瞪,大声怒吼道: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司马相王对你们恩重如山,就是为了今天,谁敢后退,格杀勿论。”成济又傻呼呼地问: “是杀,还是抓?”贾充斩钉截铁地说: “只要死的,不要活的!”成济是司马昭的一员得力干将,又是一条愣汉子,一听这话,立刻拍马向前,挥戈直刺曹髦,曹髦尚未考虑如何躲避,已被刺透胸膛,挑在马下,鲜血直冒,当场毙命。王径随后赶到,大骂贾充说: “你这逆臣贼子,怎敢弑君?”贾充大怒,喝令将王径拿下,并派人报告司马昭。司马昭闻讯赶来,假装大惊失色,以头撞辇而哭,还尽力挤出了几滴鳄鱼眼泪。

  贾充残弑君主,引起朝野震惊。司马昭为了平息舆论,收拾局面,先是逼迫太后下诏,把曹髦说成是一个失德之君,随后又召集群臣会议,商议处理意见。开始,尚书仆射陈泰不愿参加这样一场虚假的会议,司马昭派其舅舅荀凯到陈泰家催促。陈泰把舅舅痛斥了一番,说: “世人都评论说我为人处世像舅舅,可现在看来,舅舅尚不如我。”坚持不去。陈泰的僚属和家人怕因此招来杀身之祸,都力劝他委曲求全,前往参加。陈泰执拗不过,便披麻戴孝,痛哭流涕地来到会场。司马昭假惺惺地流着眼泪问: “玄伯(陈泰字),您准备怎样处分我?”陈泰明确回答说: “唯有腰斩贾充,才可以稍平天下公愤。”司马昭迟疑了很久说: “您再往下面想想看。”陈泰答道: “我只能说到这里,不知还有其次。”司马昭深知贾充在这场生死搏斗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再说又是自己的心腹智囊,当然不能过河拆桥,拿他开刀,但又人言可畏,为了安抚人心,司马昭决定拿成济做替罪羊,主意已定,他大声宣布说: “成济大逆不道,应该诛杀,并灭其三族”。成济听后不服,大骂不休,说: “杀死皇帝不是我的罪过,而是你和贾充谋划的”! 司马昭勃然大怒,让人割掉他的舌头,然后押往洛阳东市处斩。对此,后人有诗咏叹说: “司马当年命贾充,弑君南阙赭袍红,却将成济诛三族,只道军民尽耳聋。”揭露了司马昭、贾充等人自欺欺人的把戏。

  曹髦被杀后,司马昭另立14岁的常贵乡公曹奂为帝,自己以晋公、相国身份辅政。他也没有忘记贾充为自己立下的汗马功劳,为其晋爵安阳乡侯,增邑1200户,统领城外诸军,加封散骑常侍。当时,贾充等人一再劝司马昭废黜魏国皇帝,自己称帝,司马昭只是不应,他回答说: “过去周文王拥有天下三分之二的领土,还臣服殷朝,因此被圣人称为至德。曹操为怕背上叛逆的罪名不肯接受汉朝的禅让,我本人也不会接受曹魏的禅让。”贾充等人听后,知道司马昭在学周文王和曹操,将皇位留待自己儿子,因此也就不再劝进。

  景元四年(263)秋天,司马昭以邓艾、钟会为主将,对蜀国发动了空前规模的军事行动。两路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直逼成都,偏安几十年的蜀汉帝国顷刻瓦解。邓艾、钟会本来同为司马党羽,但在灭蜀后,却一个恃功自傲,不再受节制; 一个拥兵自重,图谋割据,两人还为着争功引发激烈斗争,形势骤然紧张起来。为了防备意外,司马昭派亲信贾充,统帅10000名精锐步骑兵火速进驻汉中(今陕西汉中),并授以都督陇右、汉中诸军事之职,同时自己领兵10万、挟天子曹奂进驻长安,一场大战似乎就在眼前。但事情的发展往往出乎人们意料之外,不久,钟会、邓艾在内讧中双双毙命,形势竟奇迹般地平静下来,这样,司马昭便让贾充奉旨入川,将蜀汉后主刘禅及其僚属接来,一同返回洛阳。还京后,贾充等人上奏魏主曹奂,称司马昭收复蜀川有功,建议尊封为王爵。当时,一切大权都在司马昭手中,曹奂哪敢不从,只得下诏封司马昭为晋王,同时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师为景王。

  司马昭灭蜀后,开始为代魏建立新王朝作全面的准备。这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便是法律的修订。当时曹魏所沿用的大都是秦汉时代的法律,不仅条文庞杂、重叠混乱,而且许多内容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当时新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鉴于此,司马昭于景元五年(264)命贾充在参考历代法律条文的基础上,主持制定新的律令。贾充接受任务后,访圣求贤,潜心工作,先后用了近4年的时间才告完成。新律主要以9章汉律为蓝本, 增补律11篇, 共20篇,620条,27657言,其余不作为律的条款,全部以令施行。律令合计2926条,126300余言,共计60卷。此外尚有故事30卷。贾充因负责制订新律有功,特许封子弟一人为关内侯,赏给绢500匹,以示殊荣。

  司马昭为创立新王朝作准备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确定继承人,既然已被册封晋王,自然就要选立世子,即法定的王位继承人,因为这实际上也就是确立新王朝的皇帝,所以特别引人瞩目。当时,司马昭的妻子王氏为他生了两个儿子: 长子司马炎,生得身材魁伟,两手过膝,站起来长发垂地,为人聪明英武、胆量过人; 而次子司马攸,则文质彬彬、性情温和,一向有学识渊博、亲贤好施的美名,自幼过继给司马师为嗣。在二人中,司马昭看起来似乎对司马攸更感兴趣。司马攸小字桃符,司马昭常抚着他的头,指着晋王的王座说: “天下是景王(司马师)打出来的,我百年之后,这就是桃符的座位!”司马昭的这种表演欺骗得了别人,却欺骗不了贾充。贾充为人极善察颜观色,探知别人心事。他知道司马昭这样做只不过是在故作姿态,欺世盗名,在封建嫡长制的时代,司马昭不是把自己的长子却是把次子过继给司马师,这件事本身就能说明问题。而且贾充看出司马炎比司马攸更受到大臣的拥戴,论争夺帝位,司马攸也绝非司马炎的对手,于是便一再故作诚恳地劝司马昭,说: “中抚军司马炎宽厚仁慈、聪明果敢,才能过人,声望卓著,又是长子,应该奉为社稷。”裴秀、山涛等人也都乘机附合贾充说: “排长立幼,不合礼法,实为历代宫廷祸乱的根源,中抚军既为众望所归,又天生仪表非凡,实非人臣之相”。司马昭见众臣相劝,正合己意,也就顺水推舟,立司马炎为世子。正当司马昭为更换王朝一切准备就绪,自己却于咸熙二年(265)八月,突然中风,一病不起。司马昭在弥留之际,对世子司马炎交待后事时说: “最赏识你的人是贾公闾。”司马炎把这句话深深记在心里。

  司马昭去世后,司马炎袭承晋王位,继续揽权擅政。他上台伊始,便立刻任命贾充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改封临颍侯。当时,司马炎将贾充、裴秀、王沈等人引为心腹,大家经常在一起密议大事。一次,司马炎问众人: “曹操确曾说过‘若天命在我,那我就是周文王’的话吗?”贾充回答说: “这是曹操怕背上‘篡逆’的罪名才这样说的,这句话明白暗示要让曹丕做天子”! 司马炎又问: “那我先王比曹操如何?”贾充说: “曹操虽然功盖华夏,但是百姓害怕他的威权,却不追怀他的品德。其子曹丕继位后,差役繁重,征战不休,百姓没有宁日,后来我司马宣王(司马懿)、景王(司马师)累建功勋,布恩施德,天下人心思归。文王(司马昭)又收复蜀川、功盖寰宇。曹操怎么能与他们相比呢!”司马炎说:“若是这样,曹丕可以继承汉统称天子,那我也就可以继承魏统了?”贾充等一帮人赶忙跪拜说: “殿下正应该效仿当年曹丕故事,重筑禅坛,通告天下,即位称帝。”司马炎听了非常高兴。

  第二天,司马炎佩剑入朝,问魏主曹奂说: “魏国的天下是依靠谁的力量来支撑?”曹奂说: “是靠了晋王父祖的功德。”司马炎笑道: “我看陛下,文不能论道,武不能治邦,何不让位给有才德的人?”曹奂大惊失色,不能言语。黄门侍郎张节站出,大声抗议; 司马炎让人将其拉出殿外,当场打死。曹奂流泪哀告,司马炎不理,扬长而去。曹奂向群臣问计,无人应对。贾充乘机奏道: “大魏天数已尽,陛下不能违背天意,应该仿照当年汉献帝故事,重修禅让高坛,让位晋王,上合天意,下顺民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陛下无忧。”曹奂被说得满屁股如针刺般难受,心想还是识相点吧。于是在司马炎接任相国三个月时下诏,大意说: “晋王! 你的祖父、伯父和父亲辅佐我大魏皇朝,功勋弥天。四海之内都蒙受你家的恩惠,上天要我恭恭敬敬地把皇位让给你,望你顺应天命,不要推辞!”随后又令贾充负责修筑神坛,他自己亲自捧传国玉玺放到坛上,然后率文武百官,请司马炎登坛接受大礼,司马炎端坐高坛之上,贾充、裴秀等人按剑分列左右,让曹奂伏拜听命。贾充高声宣布说: “自汉建安二十五年,魏接受汉统已经45年了。到现在气数已尽,天命在晋。司马氏功德无量,戴天匹地,可即皇帝正位,以承魏统。”群臣山呼万岁,司马炎接受禅让,改国号大晋,年号泰始,这就是晋武帝。当时,流传一首歌谣说: “贾、裴、王,乱朝纲; 王、裴、贾,济天下。”指的就是贾充、裴秀、王沈等人拥戴司马氏篡魏兴晋之事。

  司马炎心中明白,以自己被立为世子、到受禅称帝,贾充在当中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因此,在开国之初,再次升迁他为车骑将军、散骑常侍、尚书仆射、改封鲁郡公,并尊其母为鲁国太夫人。贾充一时权倾朝野、荣宠备至,成为晋朝第一开国元勋。

  

  贾充为人才有余而德不足,虽学识渊博、头脑灵活,但虚伪谄媚,奸恶险诈,缺少光明磊落的节操。当时,他跟侍中兼中书监荀勖,以及越骑校尉冯等人狼狈为奸,相互结为党羽,引起朝野鲠直之士的一致反感。有一次,晋武帝和侍中裴楷谈论当时朝政得失,裴楷说: “陛下登基四海承平,但人们认为现在还不能和尧舜时比美,就是因为朝中还有贾充这样的人。陛下应当延纳天下德才兼备的人一同弘扬为政之道,不应当让天下人看到您以个人偏爱用人。”

  当时,贾充和侍中任恺同受晋武帝宠信,两人都想搞掉对方,独揽权势,于是各引一部分朝臣,相互攻讦,斗争颇为激烈。贾充想解除任恺的侍中职务,使其失去亲近皇帝的机会,便一直在武帝面前称赞任恺忠贞正直,为人可靠,建议应当派他去东宫辅佐太子。武帝采纳了贾充的建议,让任恺担任太子少傅,但却仍保留了他的侍中职位。贾充不想吃了个哑巴亏,有苦说不出,颇感窝囊。任恺等人也一直想把贾充排挤出朝廷,不久这一机会来到。泰始五年(269)六月,晋王朝所属鲜卑族部落酋长秃发树机能在万斛堆(今甘肃靖远)起兵,反叛朝廷,势力很快蔓延到秦、雍、凉各州,他们不断打败晋朝官兵,杀死当地官吏,武帝对此极为忧虑。西北的形势,迫切需要朝廷派遣一名大员前往领兵征讨。任恺乘机向武帝进言说:“边境出现叛乱,实是国家一大祸患,应该及早派一位素有威望、又有谋略的大臣前往弹压、安抚才是。”司马炎说: “你看该派谁合适?”任恺便推出贾充。当时河南尹、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庾纯和侍中王恂也跟贾充敌对,也都随声附合。晋武帝答应,并随后下诏,特命贾充持节前往都督秦、凉二州诸军事,其所任旧职一律保留。贾充接到要他挂帅西征的命令一下子给吓呆了。他心里明白,要自己去对付秃发树机能,简直就似要麻雀去和老鹰斗嘴,拿性命开玩笑。贾充有意不去,但又无法推辞,不觉忧心如焚。当时,朝中有识之士听说要贾充去镇守关中,都拍手称快,暗盼朝中局面因此会有所改观。

  贾充拖延了近四个月仍无计挽回,只得准备出发前往防地。挨到临出征,文武百官在夕阳亭为他设宴饯行。贾充又愁又闷,私下把心事告诉了荀勖,让他帮着出主意。荀勖也担心贾充一走,自己会失势,便对贾充说: “你身为国家宰辅,却被一些匹夫玩于股掌之上,真丢人! 但要不去边疆,也难以出口。现在只有一个办法: 皇太子还没有定亲,若能娶上你家闺女,那就说什么也不会让你老国丈带兵远征。”贾充像是正遭受灭顶之灾之时,突然遇到了救生船,当即欣赏万分道: “办法是好,但谁能鼎力相助呢?”荀勖说: “这个大媒,我来试试,不过还得多方努力!”荀勖回来,先后找冯说: “贾公要是远出在外,我们就会势单力孤,不能立足。太子的婚事还没有定下来,为何不去劝说皇帝纳娶贾公的女儿呢?”冯纯立即表示赞同。二人便决定一起来促成这门亲事。当时正值隆冬,大雪兼旬,道路不便,贾充便借机拖延时日,迟迟不肯出发,荀勖等人则利用这段时间加紧活动。一方面,他们请贾充的妻子郭槐,用大量金银财宝去贿赂杨皇后左右侍从,怂恿杨皇后说服武帝纳娶贾充的女儿做儿媳; 另一方面,他们二人又亲自出马,利用各种场合在武帝面前赞美贾充的女儿。荀勖甚至还正式上奏,称赞贾充女儿“姿德淑茂”,要武帝考虑。晋武帝本来有意纳娶镇北大将军卫瓘的女儿作太子妃,对贾充家的女儿印象并不好。他曾把贾、卫两家的女子作了一番比较,说: “卫公家女子有五大优点,而贾公家的女子相反,却有五大不足: 卫家女子宜子、人丁兴旺、秉性贤淑、容貌姣好、身材修长、皮肤洁白; 贾家女子不宜子、秉性凶嫉、容貌丑陋、身材矮小、皮肤粗黑。这两种女子如何能比?”可是杨皇后唠叨个没完,荀勖和冯又在武帝耳边不住地大吹大擂,把贾充女儿夸成一朵花。晋武帝禁不住他们七嘴八舌,终于被说动,许下这门亲事。开始是想娶贾充的小女儿、12岁的贾午,但她身材太小,撑不起结婚礼服,于是转而改纳贾午的姐姐贾南风为太子妃。贾南风这年15岁,比太子司马衷大2岁。亲事定下后,因为要为太子准备婚事。武帝便下诏,让贾充留在洛阳,不再出征,并于泰始八年(272)更提升贾充为司空、侍中、尚书令。任恺等人本想借此举把贾充排挤出权力中心,结果事与愿违,不想反而更加强了贾充的地位。贾充、任恺两人经过这一来回折腾,旧恨未去,又添新冤,两派之间斗争更趋尖锐。武帝司马炎知道这些情况后,便专门设宴,邀请贾充、任恺一起喝酒,希望借机弥合一下两人之间的嫌隙。席间,武帝劝解说: “朝廷应该是一个团结的整体,作为廷臣,当以国家大义为重,和睦相处。”贾充、任恺都向皇帝许诺表示和解,并当着武帝的面相互叩拜道歉。这样一来,武帝以为二人矛盾已经化解,十分高兴,但事实却恰恰相反。二人认为: 皇帝既然已经知道了他们之间的不和,却没加责备,这是容许他们互斗,因而更加肆无忌惮。表面上二人相互推崇备至,内心积怨却越来越深。贾充竭力向武帝推荐任恺出任吏部尚书。任恺赴任后,与皇帝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贾充乘机与荀勖、冯等人一起诬陷任恺,三人成虎。任恺终于获罪,被罢黜回家,贾充一党弹冠相庆。

  搞掉了任恺,贾充又把矛头指向了另一个宿敌——河南尹庾纯,利用一切场合打击排挤他。泰始八年(272)十一月的一天,晋武帝在宫廷举行盛大宴会,贾充和庾纯都来参加。席间,庾纯喝得酩酊大醉,同贾充言语之间争执起来。贾充说:“你的父亲年事已高,却不辞职回家奉养,真是个上不敬天、下不敬地的无耻小人!”庾纯反唇相讥: “请问这个上敬天、下敬地的‘正人君子’。你的先主曹髦又在哪里呢?”这句话触及贾充疼处,恼羞成怒,上书请辞。晋武帝下令免去庾纯的官职,并让“五公府”评定其罪过。司徒石苞认为,庾纯贪图做官的荣耀,而忘记了父母的养育之恩,是大不孝,应予开除回籍。武帝的弟弟、齐王司马攸,虽是贾充的女婿(贾充前妻所生女儿贾荃之夫),但一向看不惯贾充为人,他上书武帝,认为庾纯并未违背礼教,要求给予宽免。司马炎听从了司马攸的建议,重新任命庾纯为国子监祭酒。这样贾充的阴谋才未得逞。

  贾充在陷害和排挤朝臣的同时,还参与了当时朝廷中围绕皇位继承人选展开的斗争。贾充前妻李氏为他生了两个女儿——贾荃和贾濬,其中长女贾荃嫁给了齐王司马攸作王妃。他的后妻郭槐也为他生了两个女儿——贾南风和贾午,其中贾南风被选为太子妃。当时,齐王司马攸作为晋武帝活着的唯一同胞兄弟,在朝廷中以亲王身份领侍中、司空职,他不仅学识渊博、明达清廉,而且乐善好施,在朝廷和封国中都有很好的名声。相反,太子司马衷却是个十足的庸才白痴。有一次他在华林园听到蛤蟆叫,便问左右侍从: “它们是官蛤蟆还是私蛤蟆?”又有一次,随从们对他谈起天下百姓饥荒,饿死了许多,他大惑不解,问道: “他们何不吃肉糜(肉末粥)?”太子的素质如此庸劣,引起了朝中有识之士的忧虑,他们都希望在晋武帝死后由齐王司马攸来接替皇位。围绕着皇位继承问题,在皇室和朝廷内部出现了裂痕和争斗。

  咸宁二年,晋武帝身患重病,一连几个月卧床不起,皇位继承人问题一时为朝野所瞩目。贾充身为宰辅,同时又是齐王和太子的老丈人,在这个问题上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天,河南尹夏侯和亲自跑来劝贾充说: “你的两个女婿同你的关系亲疏一样,若为天下考虑,应该选立贤能者为君。”暗示贾充,应拥立齐王为帝,这无疑代表了当时大多数人的心声,贾充对此不置可否。后来,晋武帝因服药见效,渐渐康复。他风闻这件事,对贾充的态度不甚满意,便解除他对军队的控制权,可不久,便又再次任命他为太尉、录尚书事,并加太子太保,不仅在事实上恢复了贾充的兵权,而且还刻意加强了他与太子的关系,这体现出晋武帝对贾充的倚重和笼络。

  晋武帝从心底里妒忌齐王的威望,一意要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亲生儿子。对此,善于察颜观色的近臣是心领神会的。贾充的党徒荀勖、冯同齐王关系一直很僵。他们害怕齐王一旦登上帝位,会对自己不利,便一起向武帝进言说: “齐王在朝廷百宫中威望很高,恐怕陛下百年以后,太子继承不了皇位。若不信,陛下不妨发个诏令,让齐王回到齐国封地去,群臣一定会出来劝阻。他们都想把齐王留下以取代太子。”晋武帝真的下了个诏书,让亲王等几个王各回到自己的封地去。果然不出所料,征东大将军王浑、扶风王司马骏、光禄大夫李熹、中护军羊,还有两个驸马王济和甄德等多人都出来劝阻。王济和甄德还让他们的夫人常山公主和长广公主去说情,她俩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个不停、苦劝武帝留住齐王。这一切使武帝火冒三丈,大发雷霆,他把两个女儿痛骂了一顿,并撤掉了两个驸马的侍中官衔。卫将军杨珧是外戚杨骏的弟弟,也是排挤齐王的急先锋。中护军羊和北军中侯成粲扬言要亲手杀死杨珧,吓得杨珧推说有病,几天不出门,不会客。武帝听说后,下令把羊绣贬为太仆、夺了他的兵权,羊忧愤致死。晋武帝一面严惩劝阻者,一面又再三催促齐王离京,到这个份上,谁也不敢再出来劝说了。齐王知道这都是荀勖和冯在背后捣鬼,可自己又无可奈何,终于因怨怒过度,吐血身亡。晋武帝乍听说齐王身亡,感到十分意外,一时禁不住放声大哭。冯在边上冷冷地说: “齐王名过其实,众人就这么向着他,他现在自己病死了,这对陛下千秋万代承保皇位不是很好吗?何必如此伤心呢?”晋武帝也就收住了眼泪。

  齐王去世后,一场围绕皇位继承人引发的政治危机暂时过去。但朝廷上下对皇太子的失望之情并没有多少改变。大家都希望武帝废掉司马衷,另立储君。一次,中书令和峤委婉劝武帝说: “太子有古人淳朴之风,但当今世道险恶,恐怕料理不了陛下这份家业。”武帝假装没有听见,不予理会。此后不久,武帝在凌云台宴集朝中文武百官。临席散,尚书令卫瓘见四下无人,装作酒醉,跪在武帝面前说: “下臣有话禀报皇上。”武帝催他讲。卫瓘本想假装酒后失言,陈请皇帝改立太子,可话到嘴边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只是用手摸摸御座,叹息道: “此座可惜! 此座可惜!”武帝知道他的意思,却故意装痴装呆地说: “你真是醉得很了!”

  对由太子和齐王谁来继承皇位这一问题,贾充一直保持缄默,因为两个女儿由哪个来做皇后,对他来说都无所谓。但现在有人要另立太子,他就不会答应了。因为这样一来,自己的女儿便永远失去了做皇后的机会。可是,在这件事上他自己又不便亲自出面,于是就让荀勖、冯从中斡旋。两人本是贾充同党,又是太子亲事的大媒人,干起来当然特别卖力。他们不断在皇帝面前吹风,吹嘘太子秉性忠厚、明达事理,而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慧而不用。想借以增强武帝对太子的信心,以保住其地位。武帝司马炎对太子的德行不是不了解,但一方面碍于立嫡以长不以贤的传统礼教,不好废长立幼,另一方面对太子仍抱有一种侥幸的幻想的心态,希望太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太傅的开导会有所造就。正因为如此,他在太子的废立问题上一直拿不定主意。现在既然听了这么多截然相反的意见,他决定亲自对太子进行一次测试。

  一天,晋武帝特地把东宫大大小小的臣僚都召到嘉德殿赴宴。然后派人把一件密封起来的疑案送到东宫,让太子裁决,并坐等他的答案。太子傻头傻脑,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而东宫属官又都不在,太子妃贾南风大为恐慌,赶忙送出让人代答,等拿回来一看,答案全都引经据典,义理高深。侍奉后妃的给事张泓在一边看了,建议说: “太子不喜欢读书,陛下是知道的。如果把这种文章送上去,陛下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依我看,不如写些实实在在的话。”于是贾南风就让张泓代答。

  张泓平时颇有小才气,只一会儿便把草稿拟好,然后让太子照抄一遍封好,派人送回。武帝拆开一看,见答案头头是道,拙扑有理,龙颜大悦,并把太子的答案首先交给卫瓘过目。卫瓘恭恭敬敬地拿在手里,神色很是狼狈。在场的贾充看到这种情景,猜测一定是卫瓘在事先说了什么贬低太子的话,非常恼恨。事后,他秘密派人告诉贾南风说: “卫瓘这个老奴才,在皇帝面前诋毁太子,差点坏了你家大事,以后须加意提防。”贾妃怀恨在心,后来果然没有放过卫瓘。经过这次考验,太子的地位得到巩固。后来,晋武帝又派荀勖、荀凯等人前往视察太子学业,他们都是贾充的党徒,对太子当然只有刻意奉承和赞扬的话,武帝听后,笑在嘴上,喜在心里,从此便不再考虑太子废立的事了。

  

  晋武帝当政期间,最重要的治绩当属平定东吴、统一全国了。为此,他曾进行了长期的准备。自登基之后,为了安定人心,恢复国力、为统一大业打下基础,他一改曹魏后期的苛繁政策,把“宽松”、“无为”作为立国的指导思想,力戒奢侈、烦扰之举。这些措施使国内社会矛盾得到缓和,经济开始发展,国力日趋强盛。正当西晋励精图治,国势蒸蒸日上的时候,东吴在末代国君孙皓的统治下却如日薄西山,江河日下。孙皓荒淫乖离,嗜杀成性,肆行恐怖政策,他用烧红的锯条锯下敢于直谏的大臣的头,用酒把大臣们灌醉,使其失言; 然后治罪,五花八门的刑罚如剥面皮、砍双足,挖眼球更是令人发指。把整个国家搞得人心叛离,经济萧条,呈现出一派行将覆灭的死亡气息。面对这样的形势,西晋朝野灭吴呼声日高,一些有识之士像羊祜、张华、杜预等人一再上书,请求出兵伐吴,统一全国,但由于贾充、荀勖、冯等人从中阻挠,使晋武帝迟迟下不了灭吴的决心,直到泰始六年(270),才派卫将军羊祜镇守襄阳(今湖北襄樊),进行灭吴的准备工作。

  羊祜立志以灭吴统一全国为己任,到襄阳后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战备工作。他还特别注意用德政来收买东吴的人心。晋兵违令偷割了对方百姓的庄稼,他就命令用绢帛偿还; 吴人狻猎射伤的野兽跑过来,他便派人送还对方,使吴人翕然悦服,对瓦解对方的人心和士气起了重要作用。羊祜在前线一再请求西晋出兵伐吴,他上表痛陈说: “平蜀之时,人们都说可以一并灭吴。从那时至今已十几个年头了,但仍无进展。东吴山河之险,比不上蜀汉剑阁,而今吴主的昏虐却超过刘禅。东吴当前的困难也比蜀汉当年大得多。而今我大晋的兵备已远胜于往昔。若此时水陆并进,一定能顺利拿下东吴。”武帝阅后频频点头称是,随即要朝臣再次讨论平吴大计。但是贾充等人还是坚决反对对吴用兵,理由是西北秃发树机能的叛乱尚未平定。仆射山涛甚至认为平定东吴并不是一件好事,提出: “除非是圣人,否则,没有外患,必有内忧。今天,我们饶过东吴帝国,使它存在,以时刻引起我们警惕,岂不合算!”其实这都不过是些冠冕堂皇的借口,说到底,是这帮人目光短浅,贪图安逸,怕对吴用兵影响了自己的权势和地位。由于贾充等人的抵制,伐吴主张再被搁置。羊祜听说仰天长叹道: “天下之事,十之七八是不能如意的!”光阴荏苒,岁月不居,转眼8年过去,一直在前线苦心经营的羊祜终于老病不起,于咸宁四年(278)十一月离开人世。去世前,武帝派中书令张华去看望他,羊祜满怀忧虑地说: “吴国的政治太酷虐了,若现在进攻可垂手而得。等孙皓一死,东吴另立明主,纵令我们有百万雄师也难以跨越长江天险,而且后患无穷!”张华对他的主张十分赞同,最后,羊祜拉着张华的手嘱咐道: “今后,我的愿望能否实现,就全靠你了!”张华挥泪允诺。

  羊祜的去世对晋武帝触动很大,当天天寒地冻,晋武帝满含歉疚与惆怅之情恸哭不止,涕泪流到胡须上竟结成了冰块。羊祜去世后,主战派纷纷上书请战,当时,担任训练水师重任的王濬已是70岁的老人了,上书武帝催促说: “老臣奉命备战已经7年,所造战舰长期闲置已渐朽烂。老臣年届七旬,自知来日不多。请求皇帝速作决策,切勿坐失良机”! 武帝阅后非常感动。羊祜的继任者、镇南大将军杜预也送来奏疏称,从速伐吴“有万安之举,无顷败之虑。”他还特别提醒晋武帝不要轻信反战派贾充等人的主张,指出: “这帮人(贾充等人)一再称,我们出兵或许失败,可是连他们自己也说不出理由。其实他们反对,只是因为这项谋略不是由他们提出的,功勋也不能由他们去建立而已。而且他们为了掩饰自己从前的错误言论,也不得不顽抗到底。”杜预的奏疏到时,张华正在与武帝下棋,他没有忘记老友临终前的嘱托,推开棋盘,乘机劝谏说: “陛下英明,国富民强,只要一声令下,军民愿决死效命; 而孙皓淫虐,诛杀贤能,民怨沸腾。眼下若我们征讨,建业指日可下。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望陛下不要再犹豫。”武帝终于被说动,他把手中棋子往棋盘上“啪”地一放,大声说: “好! 出兵! 出兵!”贾充等人得到消息,又来劝阻,并声嘶力竭地提出种种困难,晋武帝大怒道: “现在我决心已下,成败都不用你们操心,不要再多说废话!”贾充等人吓得赶忙脱帽请罪。晋武帝随即发布诏书,于咸宁五年(279)十一月,出动20万大军,分兵六路,大举伐吴。

  虽然贾充一向反对伐吴,但晋武帝认为他究竟是自己的亲信大臣,既是开国元勋,又是太子的老丈人,在诸多朝臣中要算他最信得过。因此仍下诏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兼平吴大都督,坐镇襄阳,统帅各路伐吴大军。贾充对玩弄阴谋、争权夺利得心应手,但对军事征战却一窍不通,他害怕“大功不捷”会影响到自己的高官厚禄,又担忧不能控制各路大军,因而上书推辞说: “西北兵连祸结,天下劳扰,各地收成又不好,兴师伐吴恐怕不是时候! 臣年老体弱,更难胜任大都督之职。”晋武帝看了大为生气,立即批复说: “你若不去,我自己去!”这句话就像一条鞭子,鞭责他不奉君命,贾充没法,只得硬着头皮上任。贾充被任命为平吴大都督,令许多人感到失望,博士秦秀是个耿直的人,素来瞧不起贾充,听说这件事后,就对自己的朋友说: “贾充只能办办文牍,有点舞文弄墨的小聪明,可现在居然要去担当讨伐一个大国的重任! 他出师时,我一定要号啕大哭着为他送行。”这位秦秀平常是说得出做得到的,别人赶忙劝阻道: “眼下东吴君主暴虐无道,有自取灭亡的征兆。各路大军奋勇前进,东吴将不战而溃。你倘若去哭送贾充,未免太不知趣,而且冒犯皇上意志,乃是不赦之罪!”秦秀这才忍住性子,没去闹事。

  贾充虽迫于晋武帝的压力,勉强就任了平吴大都督一职,但他对伐吴战争的前景却毫无信心。正当各路晋军在前线势如破竹,乘胜前进之时,作为主帅的贾充却前怕狼、后怕虎,主张中途撤军,他上书武帝说: “东吴地区不可能完全平定,现在正值春、夏之交,江淮一带地势低下,十分潮湿,必将发生瘟疫。最好就此召回各路大军,以后再作打算。像张华这样莽撞贪功的人,即使腰斩两段也不足以谢天下!”荀勖、冯等人也乘机附合贾充,调门儿高得很。但不想晋武帝却明确表示说: “迅速平定吴国,是我的主张! 张华的想法只不过是与我相同而已。”贾充等人讨了个没趣,平吴战争得以继续进行。战争的发展形势,与贾充的悲观估计完全不同,晋军所向披靡,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东吴各地。建业城中的孙皓众叛亲离,最后于晋太康元年(280)三月十五日,仿效蜀后主刘禅束手请降,延续了四代57年的东吴政权至此灭亡。

  平吴捷报报送洛阳,文武百官齐声庆贺。晋武帝在洛阳举行了正式受降大会,文武大臣、四方使者全都参加,宣告了全国统一,并改元大康,孙皓在众目睽睽之下向晋武帝伏拜称臣。孙皓刚投降时,身为平吴大都督的贾充还没有得到消息,他再次上表。说东吴不能立即平定,请求班师回朝。结果,这个奏表和平吴捷报同时传到京师,朝野纷纷讥笑贾充位居人上,智出人下,太不识时务。贾充回京,羞愧难当,只得向晋武帝请罪。晋武帝对他宽慰了几句,一笑置之,并未追究。贾充看到孙皓,觉得正是一个出气筒,便戏弄道: “听说你在南方喜欢挖人眼球,剥人面皮,请问这算哪种刑法?”孙皓一看原来是挂名的平吴大都督,顿时,20年前被贾充所杀的魏帝曹髦,似乎血淋淋地浮现在眼前,他立即尖刻地说: “对待谋杀皇上的逆臣,就该用这种刑罚!”贾充没想到孙皓会这样奚落他,不由得满面羞愧,无地自容。

  贾充先是在战前一再反对伐吴,后又在平吴战争的关键时刻临阵退缩。但武帝后来并未追究他的过失,仍赐给他布帛8000匹,并为他增邑8000户,贾充所受恩宠可以想见!

  

  贾充家族虽世代为官,但其家风就以封建伦理道德来衡量,却是秽德彰闻。贾充的原配夫人李氏贤淑、美貌,很有才气,是曹魏中书令李丰之女。后来李丰因反对司马氏篡权被诛,家属遭流放,贾充便与李氏离婚,并很快续娶城阳(今山东莒县)太守郭配之女郭槐为妻。郭槐是个骄悍嫉妒、豺狼成性的泼妇。她为贾充生有一子,活泼可爱。一天,乳娘抱他在阁中玩耍,正巧贾充从外面回来,儿子见到父亲高兴嘻笑,贾充就上前在乳娘手中摸了摸儿子的头,不想正被郭槐碰见,她以为贾充和乳娘调情,不问青红皂白,亲手用皮鞭将乳娘活活打死。小孩念恋乳娘,整日啼哭不止,不几天便断气。后来,生性凶虐的郭槐又生下一个儿子,一次,当乳娘抱着小孩从贾充身边经过时,贾充出于对亲生骨肉的喜爱,忘记了先前的教训,又用手摸了一下小孩的脸蛋,哪知再次被郭槐撞见,结果故剧重演,可怜的乳娘又遭残害,小孩也因“思慕”乳娘死去。贾充也得到了报应,因两个儿子接连夭亡而断了香火,没有子嗣。

  司马炎登基建立西晋后,贾充前妻李氏遇大赦,重返洛阳。这时,李氏所生女儿贾荃已是武帝胞弟司马攸的王妃。武帝特地下诏允许贾充可同时置左右两夫人,地位平等,想让贾充与前妻“破镜重圆”,贾充的老母柳氏听到这一好消息,要贾充赶快把李氏接回家来。可郭槐却坚决不答应,她又哭又闹、寻死觅活,闹得鸡飞狗叫、四邻不安。贾充无奈,只得上书武帝,以谦词不敢当两夫人复命。后来,李氏的两个女儿贾荃和贾濬又几次苦劝贾充,迎还其母回家团聚,贾充一直不敢答应,最后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贾充只好在洛阳城东永安里修建了一处房子,让李氏在那里单独住下。从此以后,郭槐处处监视贾充,一步也不肯放松。每当贾充出门,郭槐就派人跟随,怕他去李氏处。当贾充将要出镇关中时,李氏两个女儿以为他真的要离京赴任,向贾充及群臣叩头至流血,陈述母亲应当接还之意。但贾充仍是不敢答应。后来郭槐所生之女贾南风被选立太子妃后,晋武帝也改变了态度,规定李氏不得再与贾充重新结合。

  贾充平吴归来刚过一年。因年纪老迈,染病不起。病重期间,晋武帝几次派侍臣前往慰问,并遣宫中太医送来汤药,皇太子司马衷也陪在身边照料起居。贾充一生奸佞,树敌太多,临终前十分忧虑史书对自己的记载,并害怕被冠以恶谥。其侄贾模便安慰他说: “是非善恶,历史自有公论,这是没有人可以掩饰得住的。”太原三年(282)四月二十五日,贾充离世,时年65岁,葬礼特许依重臣霍光故事照办。

  贾充在世,因自己没有子嗣,郭槐便提出把外孙韩谧过继为世孙,韩谧是郭槐幼女贾午与女婿韩寿之子。韩寿本是个窃香偷五的高手。贾充任司空时,聘他为秘书郎,韩寿容貌英俊。当时,贾充每次在府中宴请宾客,幼女贾午便一定在屏风后暗中窥探,等见到韩寿,顿生爱慕之义,事为婢女知道,偷偷告诉了韩寿,并称贾午美艳绝俗,韩寿怦然心动,便托婢女表达其爱慕之情,双方以婢女为线鱼雁互通。韩寿身手敏捷,常利用黑夜越墙偷情,作入幕之宾。贾午从此整日笑逐颜开,跟平时判若两人,家中人都被蒙蔽,无人知道。当时西域向朝廷贡来一种奇异香料,一着身体,香味便竟月不散,晋武帝把它当作宝贝,大臣中只赏给大司马陈骞和贾充,贾午暗中偷来送给韩寿。韩寿同僚闻到这种气味,便禀报了贾充,贾充立刻断定是女儿干的好事。但门禁森严,贾充怀疑韩寿从什么地方进来的,于是就故意在半夜呼喊捉贼,令家人沿墙搜查,结果在大院东北墙角上发现了一种似狐狸爬过的痕迹。于是贾充便拷问侍婢,大家说出实情。贾充家丑不敢外扬,便把女儿嫁给了韩寿。韩谧是贾午与韩寿的长子,聪明伶俐,小有才气,平时很得郭槐喜爱。因此想立为继嗣。

  当时,贾充府中郎中令韩成和曹轸等人都劝阻说: “礼法中没有让异性继为后代的规定,若这样做会让先公在后面受人讥笑,在地下惭愧不安。”但郭槐不听,仍让人上书晋武帝,请求立外孙为嗣。但表章上去,没有下文。郭槐就亲自上书,冒称这是贾充的遗愿,这下晋武帝同意了,但同时下诏说:“此后除非功劳大到像太宰,且第一代封爵没有儿子的,不能援引此例。”算是为贾充开了个特例。等太常讨论贾充谥号时,博士秦秀等人说; “贾充违反礼法,沉溺私情,败坏伦常,断绝子嗣,实为朝廷败坏变乱的根源。依照‘谥法’,昏庸糊涂、违法乱纪者称作‘荒’。应封贾充为“荒公”。晋武帝没有允许,并直接指定谥号为“武”。

  后来,晋武帝去世,太子司马衷继位,这就是晋惠帝。贾南风、贾午及贾谧(即韩谧)等人挟制惠帝,擅权作恶,祸乱国家,先后被赐死问斩,贾充受封的“鲁国”国号也被废弃。

推荐访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故事

情感故事推荐文章

情感故事热门文章

情感故事扩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