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丞相庞籍简介生平经历,庞籍怎么死的,庞籍的故事 北宋张择端生平简介

发布时间:2018-06-05 来源:情感故事 点击: 当前位置:71668明星网 > 情感 > 情感故事 > 北宋丞相庞籍简介生平经历,庞籍怎么死的,庞籍的故 手机阅读

  宋真宗天禧初年(1017),新中进士庞籍被授官黄州(治今湖北黄冈)司理参军,他风尘仆仆的赶往黄州报到就职。在州衙,庞籍受到了知州夏竦的热情欢迎。夏竦善相面,闲谈中,他对庞籍说: “你前途无量啊! 我的将来不过是一位使相而已,而你的将来则是做真宰相啊!”然后又评论庞籍的手相说: “你将来虽然富贵,但并不富裕,这一点倒不如我了。”

  三十年后,夏竦的话幸而言中,庞籍累迁至宰辅,登上相位。不过,夏竦的另一句话也应验了,庞籍成为北宋仁宗时著名的“田园贫宰相”。

  一

  庞籍,单州成武(今属山东)人,字醇之,端拱元年(988) 生于当地一个出名的地主家庭,其父庞格,曾官至国子博士,但庞家其他并无显宦之人,故家人对他期望很大。

  自幼庞籍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之他聪颖好学,博览群籍,年纪轻轻就已成饱学之士。大中祥符八年(1015)庞籍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及第,遂被除授黄州司理参军,这是辅佐知州审理刑事案件的专门职务。黄州通接淮楚,襟带江汉,临深负险,屹为雄镇,为繁剧之地。因此,狱讼繁杂,事多棘手。但庞籍莅任处事,勘鞫狱讼,足智多谋,得心应手,很得知州夏竦的欣赏,视他为左右手,备加信任。

  有一天,庞籍感到身上有些不舒服,便向夏竦请假。夏竦准其假,嘱其好好休息。几天后的一个傍晚,夏竦得庞籍家人来报,说庞籍已经死了。夏竦闻听大惊,说: “什么病?才几天便死了。”随即急促促赶到庞籍住所,只见庞籍的家属正悲天呼地的痛哭,并准备后事,为庞籍发丧。夏竦粗通医道,他命人端来灯,仔细察看了庞籍的面色后说: “庞籍没有死,他是被庸医治坏了。庞籍患的阳澄伤寒,只要对症下药,病很快就会好的。”于是出方承气汤,命人亟去买了药来为之灌下,果然不一会儿,庞籍就醒过来了,再过几天便痊愈了。此事一时传为佳话,说庞籍吉人天相,大难不死,必能大富大贵。庞籍对这些话虽不尽以为然,但也盼着仕途通达,能出人头地。

  乾兴元年(1022),真宗病卒,仁宗赵祯继位。庞籍得夏竦的大力举荐,调任开封府兵曹参军。开封是北宋的首都,事更繁杂,职任更重,但庞籍亦更兢兢业业,有着才气超然、卓荦不群的表现,于是再得知开封府薛奎的赏识,以其精明强干,善理疑难,复荐改为法曹参军,执掌着开封府的刑名之政。后迁大理寺丞、知襄邑县(治今河南睢县)。

  仁宗命修《天圣编敕》,庞籍被召入京,参预修撰。书成,擢为刑部详复官,专门负责审查全国各地已判决的大辟案件,驳正其违失断决与否。继又迁京朝官,任群牧司群牧判官。

  群牧司执掌全国马政,负责督察各地有关饲养国马事务,检查官马繁殖与增减情况,转发有关马政的诏令、文牒于各养马院与养马监。庞籍任职以后,即被派出到各地检查各养马坊与养马监,核察官马繁殖增减等情况。在巡察中他发现,由于承平日久,国初以来制定的一些积极有效的规章制度开始废驰,出现了程度不同的问题,尤其是官吏以权谋私的状况日加严重,他对此深以为忧,回京后即向仁宗上了一道奏疏,极言时弊说: “按照祖宗之制,官马不能借给臣下私用,是因为朝廷以武备为首务。可最近枢密院却以带甲马匹借给内侍杨怀敏,群牧司复奏皇上,才赐予一匹。三天以后,枢密院又复借给私人了,过了几天却又不借了。枢密院为职掌朝廷机密的军事机构,做事竟如此反复无则。平时,群臣百官向朝廷奏事,皇上即送中书、枢密院讨论。而近年以来有人则不按程序奏闻,或直接送中书省和枢密院。尤其是近来政务繁杂,朝敕命令亦多于前,有些诏书则多自内宫降下,不经三省讨论驳正,如此很难防范循私情、走后门等小人所为。以前,昭庆公主的儿子王世融殴打官吏,按律应当缴纳赎金以免刑处,朝廷则特以勒停加重处罚。近来却有内廷作坊物料库主吏盗窃官物,只因是宫廷之亲而逃避罪责,有司亦不究治。现在的法制如此不如往昔,臣深感困惑。大中祥符年间朝廷令严厉约束各地州县下属部门,结果,州县衙门的胥吏相率不辞而别,州县长官受到惩罚,朝廷却无人敢勇于承担责任。此类情形亦应有法令规定。”他的上疏受到仁宗重视,仁宗为此下诏,申严法制,其中规定: “凡遇内宫所降诏敕,百官可以拒绝执行,执章抗奏。” 庞籍亦先出知秀州(治今浙江嘉兴),又擢为殿中侍御史。

  仁宗即位之初,以年幼奉遗诏尊真宗刘皇后为皇太后,真宗淑妃杨氏为皇太妃,军国大事由仁宗与皇太后一起听奏处理,实际上军政大权完全掌握在刘太后手中。刘太后垂帘听政十年病卒,遗诏仁宗尊皇太妃杨氏为皇太后,让杨氏继承她的垂帘听政制度。礼部为此专门把刘太后垂帘制度修成为《内东门仪制》三卷,准备由杨太后继续使用。但围绕着太后的遗诏,还要不要垂帘听政,则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廷臣们多数认为,仁宗皇帝这时已长大成人,完全可以独立处理政事了,不必再由太后称制。经过反复辩难,决定只存杨太后之号,杨太后退居保庆宫,称保庆皇太后,由仁宗独立主政。在这场争论中,庞籍站在大多数主张撤帘还政的廷臣一边,上书仁宗,力陈垂帘听政之非,要求仁宗亲自听政,并主张将《内东门仪制》统统烧毁。最后,杨太后退居后宫,不敢参预朝政,仁宗得以亲政。

  仁宗亲政后,庞籍又在正肃朝纲等方面,屡献良策,他说: “陛下躬掌万机,关键是如何用人。要在辨别邪正奸伪,任用贤正,防止朋党。选用大臣要采取众人公论,而不能听某些人的一面之辞,使那些勇于进取即忠正刚直的人布列朝廷,襄治国事。”当时,宰相张士逊为固相位,不惜采用排挤异己的手段,还暗地派人到各地选美女入宫,皇室后苑制作珠玉宝器的工匠也倍增于前,为此,庞籍在奏疏中还提出要“以俭约为师,以奢靡为戒,重惜国费。”实际上是不点名的弹劾张士逊的所作所为。张士逊此时正得仁宗的宠信,言官们当时说话,都千方百计地迎合张士逊,像庞籍这样直斥其行径的不多,因此庞籍深得同僚们的佩服,称他不愧为“天子御史”。

  此时,亲政后的仁宗亦开始放纵色欲,常常深居九宫、贪恋女色而妨废政事。他尤宠爱新选入宫的尚氏、杨氏等美人,钟鼓弦乐之声,昼夜不断。尚氏等人则依恃仁宗的宠幸,毫无顾忌,有恃无恐,竟遣内侍随意以“教旨”发号施令,为所欲为。朝廷大臣对此都缄口不言,深怕有所得罪。又是庞籍,上书直言,痛切陈谏。他说: “自祖宗以来,从未有后宫美人妄称‘教旨’而发号施令、干扰府政的先例。今尚美人与内侍韩从礼等一起破坏国家法度,臣担心这会影响圣上的圣德,乞朝廷杖责违法内侍,以儆他人。”仁宗不得已,遂下诏责斥尚美人、杖笞宦官韩从礼,并令有司: “今后凡是自内宫传人的命令,有司有权拒绝执行。”从此后宫肃然,朝政也免受后宫干扰。庞籍更赢得忠鲠之誉。

  曾一度受仁宗宠任的三司使范讽以权谋私,先为阿附自己的左藏监库吴守则虚报政绩,迁其官职,继又因吴守则的女儿嫁内宫尚美人的弟弟,范讽以贺礼为名送吴守则银质马鞍,以图得尚美人的欢心,固结权位。对范讽这种放旷不轨,不遵礼法,毫无廉耻的行为,庞籍颇为反感,为了端正官风,他先后数次上书弹劾范讽,建议朝廷严惩范讽,以儆效尤。但范讽与宰相李迪关系密切,李迪极力偏袒他。这样一来,不仅庞籍的奏疏皆被留中不发,搁置起来,而且庞籍还被冠以言宫禁事不实的罪名,遭到贬黜,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陛辞之际,他仍对仁宗说: “范讽的罪若不加惩处,臣担心官风将日趋腐衰,西晋之乱将会重演,还请圣上深思。”仁宗仍不醒悟,反而以他弹劾范讽之事有出入、不尽实为名,再降其官太常博士、贬知临江军(治今江西清江西)。及至后来范讽失宠,复为宰相吕夷简所厌恶,仁宗才下诏追查范讽的罪行,贬范讽为武昌军节度行军司马,申斥败坏士风的行为。景祐三年 (1036),庞籍亦由福建路转运使召入为侍御史,复改刑部员外郎、知杂事,迁判大理寺,晋天章阁待制,渐渐恢复仁宗对他的信任,并在此后逐渐得以重用。

  宋真宗天禧初年(1017),新中进士庞籍被授官黄州(治今湖北黄冈)司理参军,他风尘仆仆的赶往黄州报到就职。在州衙,庞籍受到了知州夏竦的热情欢迎。夏竦善相面,闲谈中,他对庞籍说: “你前途无量啊! 我的将来不过是一位使相而已,而你的将来则是做真宰相啊!”然后又评论庞籍的手相说: “你将来虽然富贵,但并不富裕,这一点倒不如我了。”

  三十年后,夏竦的话幸而言中,庞籍累迁至宰辅,登上相位。不过,夏竦的另一句话也应验了,庞籍成为北宋仁宗时著名的“田园贫宰相”。

  一

  庞籍,单州成武(今属山东)人,字醇之,端拱元年(988) 生于当地一个出名的地主家庭,其父庞格,曾官至国子博士,但庞家其他并无显宦之人,故家人对他期望很大。

  自幼庞籍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之他聪颖好学,博览群籍,年纪轻轻就已成饱学之士。大中祥符八年(1015)庞籍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及第,遂被除授黄州司理参军,这是辅佐知州审理刑事案件的专门职务。黄州通接淮楚,襟带江汉,临深负险,屹为雄镇,为繁剧之地。因此,狱讼繁杂,事多棘手。但庞籍莅任处事,勘鞫狱讼,足智多谋,得心应手,很得知州夏竦的欣赏,视他为左右手,备加信任。

  有一天,庞籍感到身上有些不舒服,便向夏竦请假。夏竦准其假,嘱其好好休息。几天后的一个傍晚,夏竦得庞籍家人来报,说庞籍已经死了。夏竦闻听大惊,说: “什么病?才几天便死了。”随即急促促赶到庞籍住所,只见庞籍的家属正悲天呼地的痛哭,并准备后事,为庞籍发丧。夏竦粗通医道,他命人端来灯,仔细察看了庞籍的面色后说: “庞籍没有死,他是被庸医治坏了。庞籍患的阳澄伤寒,只要对症下药,病很快就会好的。”于是出方承气汤,命人亟去买了药来为之灌下,果然不一会儿,庞籍就醒过来了,再过几天便痊愈了。此事一时传为佳话,说庞籍吉人天相,大难不死,必能大富大贵。庞籍对这些话虽不尽以为然,但也盼着仕途通达,能出人头地。

  乾兴元年(1022),真宗病卒,仁宗赵祯继位。庞籍得夏竦的大力举荐,调任开封府兵曹参军。开封是北宋的首都,事更繁杂,职任更重,但庞籍亦更兢兢业业,有着才气超然、卓荦不群的表现,于是再得知开封府薛奎的赏识,以其精明强干,善理疑难,复荐改为法曹参军,执掌着开封府的刑名之政。后迁大理寺丞、知襄邑县(治今河南睢县)。

  仁宗命修《天圣编敕》,庞籍被召入京,参预修撰。书成,擢为刑部详复官,专门负责审查全国各地已判决的大辟案件,驳正其违失断决与否。继又迁京朝官,任群牧司群牧判官。

  群牧司执掌全国马政,负责督察各地有关饲养国马事务,检查官马繁殖与增减情况,转发有关马政的诏令、文牒于各养马院与养马监。庞籍任职以后,即被派出到各地检查各养马坊与养马监,核察官马繁殖增减等情况。在巡察中他发现,由于承平日久,国初以来制定的一些积极有效的规章制度开始废驰,出现了程度不同的问题,尤其是官吏以权谋私的状况日加严重,他对此深以为忧,回京后即向仁宗上了一道奏疏,极言时弊说: “按照祖宗之制,官马不能借给臣下私用,是因为朝廷以武备为首务。可最近枢密院却以带甲马匹借给内侍杨怀敏,群牧司复奏皇上,才赐予一匹。三天以后,枢密院又复借给私人了,过了几天却又不借了。枢密院为职掌朝廷机密的军事机构,做事竟如此反复无则。平时,群臣百官向朝廷奏事,皇上即送中书、枢密院讨论。而近年以来有人则不按程序奏闻,或直接送中书省和枢密院。尤其是近来政务繁杂,朝敕命令亦多于前,有些诏书则多自内宫降下,不经三省讨论驳正,如此很难防范循私情、走后门等小人所为。以前,昭庆公主的儿子王世融殴打官吏,按律应当缴纳赎金以免刑处,朝廷则特以勒停加重处罚。近来却有内廷作坊物料库主吏盗窃官物,只因是宫廷之亲而逃避罪责,有司亦不究治。现在的法制如此不如往昔,臣深感困惑。大中祥符年间朝廷令严厉约束各地州县下属部门,结果,州县衙门的胥吏相率不辞而别,州县长官受到惩罚,朝廷却无人敢勇于承担责任。此类情形亦应有法令规定。”他的上疏受到仁宗重视,仁宗为此下诏,申严法制,其中规定: “凡遇内宫所降诏敕,百官可以拒绝执行,执章抗奏。” 庞籍亦先出知秀州(治今浙江嘉兴),又擢为殿中侍御史。

  仁宗即位之初,以年幼奉遗诏尊真宗刘皇后为皇太后,真宗淑妃杨氏为皇太妃,军国大事由仁宗与皇太后一起听奏处理,实际上军政大权完全掌握在刘太后手中。刘太后垂帘听政十年病卒,遗诏仁宗尊皇太妃杨氏为皇太后,让杨氏继承她的垂帘听政制度。礼部为此专门把刘太后垂帘制度修成为《内东门仪制》三卷,准备由杨太后继续使用。但围绕着太后的遗诏,还要不要垂帘听政,则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廷臣们多数认为,仁宗皇帝这时已长大成人,完全可以独立处理政事了,不必再由太后称制。经过反复辩难,决定只存杨太后之号,杨太后退居保庆宫,称保庆皇太后,由仁宗独立主政。在这场争论中,庞籍站在大多数主张撤帘还政的廷臣一边,上书仁宗,力陈垂帘听政之非,要求仁宗亲自听政,并主张将《内东门仪制》统统烧毁。最后,杨太后退居后宫,不敢参预朝政,仁宗得以亲政。

  仁宗亲政后,庞籍又在正肃朝纲等方面,屡献良策,他说: “陛下躬掌万机,关键是如何用人。要在辨别邪正奸伪,任用贤正,防止朋党。选用大臣要采取众人公论,而不能听某些人的一面之辞,使那些勇于进取即忠正刚直的人布列朝廷,襄治国事。”当时,宰相张士逊为固相位,不惜采用排挤异己的手段,还暗地派人到各地选美女入宫,皇室后苑制作珠玉宝器的工匠也倍增于前,为此,庞籍在奏疏中还提出要“以俭约为师,以奢靡为戒,重惜国费。”实际上是不点名的弹劾张士逊的所作所为。张士逊此时正得仁宗的宠信,言官们当时说话,都千方百计地迎合张士逊,像庞籍这样直斥其行径的不多,因此庞籍深得同僚们的佩服,称他不愧为“天子御史”。

  此时,亲政后的仁宗亦开始放纵色欲,常常深居九宫、贪恋女色而妨废政事。他尤宠爱新选入宫的尚氏、杨氏等美人,钟鼓弦乐之声,昼夜不断。尚氏等人则依恃仁宗的宠幸,毫无顾忌,有恃无恐,竟遣内侍随意以“教旨”发号施令,为所欲为。朝廷大臣对此都缄口不言,深怕有所得罪。又是庞籍,上书直言,痛切陈谏。他说: “自祖宗以来,从未有后宫美人妄称‘教旨’而发号施令、干扰府政的先例。今尚美人与内侍韩从礼等一起破坏国家法度,臣担心这会影响圣上的圣德,乞朝廷杖责违法内侍,以儆他人。”仁宗不得已,遂下诏责斥尚美人、杖笞宦官韩从礼,并令有司: “今后凡是自内宫传人的命令,有司有权拒绝执行。”从此后宫肃然,朝政也免受后宫干扰。庞籍更赢得忠鲠之誉。

  曾一度受仁宗宠任的三司使范讽以权谋私,先为阿附自己的左藏监库吴守则虚报政绩,迁其官职,继又因吴守则的女儿嫁内宫尚美人的弟弟,范讽以贺礼为名送吴守则银质马鞍,以图得尚美人的欢心,固结权位。对范讽这种放旷不轨,不遵礼法,毫无廉耻的行为,庞籍颇为反感,为了端正官风,他先后数次上书弹劾范讽,建议朝廷严惩范讽,以儆效尤。但范讽与宰相李迪关系密切,李迪极力偏袒他。这样一来,不仅庞籍的奏疏皆被留中不发,搁置起来,而且庞籍还被冠以言宫禁事不实的罪名,遭到贬黜,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陛辞之际,他仍对仁宗说: “范讽的罪若不加惩处,臣担心官风将日趋腐衰,西晋之乱将会重演,还请圣上深思。”仁宗仍不醒悟,反而以他弹劾范讽之事有出入、不尽实为名,再降其官太常博士、贬知临江军(治今江西清江西)。及至后来范讽失宠,复为宰相吕夷简所厌恶,仁宗才下诏追查范讽的罪行,贬范讽为武昌军节度行军司马,申斥败坏士风的行为。景祐三年 (1036),庞籍亦由福建路转运使召入为侍御史,复改刑部员外郎、知杂事,迁判大理寺,晋天章阁待制,渐渐恢复仁宗对他的信任,并在此后逐渐得以重用。

  二

  自真宗景德初年,宋朝与辽朝签定了屈辱的“澶渊之盟” 后,北方的边患暂时得以缓解。但此后,宋朝的西邻、党项政权却迅速的发展起来,党项族首领、宋封西平王赵德明死后,其子元昊继位,开始谋求摆脱宋朝的控制。元昊推行党项传统的秃发方式,禁用汉人风俗结发; 废除唐宋两朝所赐李、赵姓氏,复用党项原姓“嵬名”; 废用宋朝年号纪年,自立年号曰“大庆”; 升兴州为兴庆府(今宁夏银川),扩建宫城殿宇。同时发动对外扩张战争,连年对吐蕃、回鹘等族用兵,领土扩至“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占有银、夏等十余州在内的广大区域。并开始派兵入侵宋朝边地,把数十万军队布署于临宋边界地区。景祐五年(1038)十月,元昊正式称帝,建国号大厦,改年号天授礼法延祚,设官立职,改定兵权,创建文字、礼仪制度等,完成了西夏建国的巨大事业,同时也成为宋朝强大的竞争对手,形成宋朝的一大边患。这使仁宗倍感震惊,遂急作部署,重新起用前相王曾(时判河南府)为枢密使,专典军政。又诏令陕西、河东等地整饬边备,断绝与党项的互市和榷场贸易等。为了选任一位既有将才、又有智谋的人全力经营西边,对付元昊,仁宗斟酌再三,选中了庞籍,任命他为陕西体量安抚使、都转运使,全权处理对西夏的军政事务。

  庞籍到任陕西、充任边疆大吏后,认真落实朝廷整饬边备的诏令,亲自巡访各地,采取积极措施加强边防军事设施的建设,陕西的边防一时颇见成效。但这时,开封府府吏冯士元来陕西境偷贩女口事发,作为陕西长官的庞籍被人弹劾“失察”,结果获贬职处分,降知汝州(治今河南临汝),徙知同州 (治今陕西大荔),许久以后,才复职为陕西都转运使。

  宝元二年(1039),西夏军大举入侵宋境,兵锋直指宋西部边防重镇延州城(今陕西延安)。同时,元昊又打出讲和的旗号,以麻痹宋朝。仁宗不思认真备战御敌,却对元昊讲和的话深信不疑。次年二月,元昊率大军十余万攻打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宋方因松懈不备,措手不及,使夏军如入无人之境,相继攻陷安远、塞门、永平等寨堡,兵临延州城下。宋军仓促应敌,在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北西河口)一带,宋夏两军决战。鏖战中,鄜延路兵马都监黄德和畏敌先逃,致使宋军阵脚大乱,一溃而不可止,宋将刘平等人被擒。时值天降大雪,夏军撤退,延州城赖获保全。

  延州之战,宋军损失严重,关辅震动。仁宗下令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黄德和为了推卸自己临阵遁逃的罪责,诬称刘平投敌,并用金带贿赂刘平的仆人,使其依附自己作伪证,结果刘平家族二百余人被朝廷拘捕。殿中侍御史文彦博受命审理此案,庞籍也奉命为同审官,他们事实求是,认真调查,基本上弄清了事情的真像。但黄德和拉拢其同党,危言耸听,反诬称文彦博、庞籍审案不实,要求朝廷重派御史审理案情。庞籍和文彦博据理力争,以大量的证据证明了黄德和的罪行,案情大白。庞籍就此上书仁宗,以黄德和畏敌潜逃,应依律正法; 刘平力战遭擒而殁,应嘉其忠勇,释放其家人,抚恤其子孙。最后,仁宗采纳了庞籍的意见,黄德和等终于被诛,伸张了正气。

  为了平定内忧外患,朝廷的财政开支当时急剧增长,加上宫中费用奢侈,毫无节制,须索烦多,出纳不严,有关部门又失于检查,致使财政拮据,入不敷出的情况日甚一日。另朝廷的赏赐也毫无节制,朝廷中的内侍、医官、乐官,得赐尤繁且重,被天下人目之为“三官”。为此,庞籍上书说: “近年以来,灾异频繁,久旱不雨,臣认为宜效法先帝,修德弥灾,凡朝廷所费,宫中所用,应严加裁减。现在国家驻兵于西部边疆,将士浴血奋战,得不到功赏,而‘三官’无功; 却赏赐丰厚,将使天下人怨恨而失人心。愿朝廷稍加裁抑,赏罚分明,激励战功,则外寇就不难平定了。”他的上书,得到朝廷中忧国忧民之士的赞同,仁宗也嘉奖他的忠心,诏进其官龙图阁直学士,命他改知延州,继之,又兼任鄜延路都总管、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次年,再改延州观察使、换左谏议大夫。

  自元昊攻陷金明、承平、塞门、安远、栲栳诸寨,破五龙川等地以后,陕西路沿边州军百姓不断遭受夏军焚掠,居民生活相当困苦,十余万宋军也没有营垒,散居于边境各州军老百姓家,军纪相当散漫。为此,庞籍采取许多切实有力的措施,令各地修治颓废的城池村寨,安顿百姓恢复正常的生活与生产,招抚安置流亡。并严格整顿军纪,禁戍军不得骚扰侵害百姓,违者严加惩处,使各地戍军皆不敢以身试法,寄居民家者,也做到了秋毫无犯。为了保护人民的生产与生活,他又积极采取备战御边的各项措施。经亲自巡察,他发现延州以北金明寨西北有一条浑州川,两岸地区土地肥沃,宜于耕种。河上游有桥子谷,是通往延州的咽喉之地,也是历来西夏军队入侵的必经之路。为此,庞籍命得力部将狄青率军万余人驻扎于此,并在川尾谷地修筑了城堡名“招安寨”,以为长久之计。又招募百姓在河两岸地区垦田耕种,收取租税以瞻养守军。这样,军民两安,边防大固。

  庞籍又激励士气,组织当地驻军主动出击夏军。部将周美攻取承平寨,王信收降了龙安寨,迫使夏军后撤,大片失地得以收复。庞籍令在收复之地修筑了十一座城寨,以巩固胜利果实。然后开通德癿名、平戎等地的道路,加强了永和、乌仁关等地的防御能力。他还总结了历次作战的经验,变更宋军原来的东西阵法为方阵法,重点配备各军的兵甲器械,极大地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数次挫败了夏军的几次入侵,使之不敢贸然侵犯鄜延地区,也有力地支援了他路,阻遏了夏军的攻势。更使元昊感到疲惫不堪,便打算与宋朝讲和,即派使臣李文贵携带书信见庞籍,要求庞籍转达宋廷。

  庞籍深知元昊刚愎用事,求胜心切,这也可能是元昊大举入侵故意放出的烟幕,于是作两手准备,一方面加紧备战,檄令签书同州、鄜州判官事种世衡在延安城东北要冲之地故宽州城,兴建新城,作为延州城的屏藩(城建成后,仁宗赐名“青涧城”)。另一方面答应元昊的要求,向朝廷转达了元昊讲和的意思。仁宗得知元昊有意讲和,遂密诏庞籍派人去西夏商谈讲和条件,说如果元昊愿意称臣,即使他仍僭越称帝也没关系。庞籍接到密诏后,认为元昊骄气还很盛,若派人去劝说元昊,便会使之认为宋朝软弱无能,西夏就会更加傲慢,不把宋朝放在眼里,即使讲和也会是屈辱的。于是庞籍仅把西夏使李文贵遣回,而没有派人去。

  元昊以宋朝没有诚意,于庆历二年(1042)秋,经过一番策划,又出动两路大军,南攻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实施其经渭州(今甘肃平凉)东南进入关中的军事行动计划,在定川寨(今固原北)败宋军后,欲乘胜东进,却不料在潘原为宋军所败。庞籍与知庆州范仲淹这时也都派军狙击夏军,使夏军损失很重,元昊不得已退回。庞籍趁机采用反间计,离间元昊与其大臣野利旺荣的关系,使元昊处于内外应付的境地。加之连年战争,西夏国内民穷财尽,人怨沸腾,党项部众的厌战情绪日甚一日,野利旺荣积极主和,遂被元昊派往宋朝来议和。宋仁宗于是命庞籍为特使,出使西夏。

  庞籍至西夏后,与野利旺荣举行正式会谈,但在礼节问题上发生分歧。野利旺荣以西夏贵臣自居,坚持在称呼上对他以国宾相待。庞籍认为,元昊是宋朝的臣下,怎能以国礼对待野利旺荣呢?尽管有仁宗可不拘礼节的密诏,但庞籍仍坚持在礼节上宋朝决不屈服退让的态度。为了能使谈判进行下去,庞籍便提出按照西夏来书中的称呼,称野利旺荣为“宁令”或“谟宁令”(宁令西夏语意为大王,谟宁令即天大王)。野利旺荣自知礼屈,只得表示同意。

  此后,宋夏双方议和的步伐加快。庆历三年(1043),元昊看到不能在军事上再沾更大的便宜,于是再遣伊州(今新疆哈密)刺史贺从勖来宋,通过庞籍要求见仁宗,再谈议和条件。

  最初,元昊称宋为“东朝”,自居“西朝”,与宋朝对立。继之又提出以小国事大国之礼待宋,自己仍称帝。庞籍则数次与之争辩,坚持其臣宋之礼。虽然仁宗想委曲求全,庞籍仍不让步。贺从勖这次来上书,元昊则在书中自己改名曰“曩霄”,称“儿曩霄上书父大宋皇帝”,欲用子事父之礼代替臣事君之礼。贺从勖辩解说: “子事父,犹如臣事君。”并要宋朝割让三州十六县土地相赠。庞籍明确地告知对方: “你们要战,我奉陪到底。若不战而降,则所请赏爵封国,皆有常制,我决不食言。至于割地,则闻之未闻,万万不能,对此不必讨价还价。”贺从勖要进京面见仁宗。庞籍即一面送他入京,一方面上书仁宗说: “西夏很久未与我朝通市,经济困难,人民怨愤,希望宋夏和好。现在看他的来书,辞气不再傲慢,必然有改恶从善臣服宋朝之心。若圣上决不让步,拒绝子事父之礼,元昊必定愿意俯首称臣。凡名称、礼数及其所求之物,亦应尽量裁损,若实不得已,再稍增许多。若对其所求不加裁抑,臣恐其豺狼之心,贪得无厌,反而对宋不利。”

  最后,仁宗采纳庞籍的意见,在坚决拒绝其割让领土的前提下,同意增加其“岁币”,恢复宋夏的榷场贸易,同意西夏人来京城馆驿从事买卖交易。元昊仍自称“男邦泥定国兀卒曩霄”,称宋为“父大宋皇帝”,确立了宋夏父子关系的对称。

  继之,元昊以“夏国主”的名义向宋称臣,并随送“誓表”议和。宋廷终于达到了迫使元昊称臣的目的,从此西北边疆安定下来。

  三

  元昊臣服,西北安定,使仁宗感到极大的满足。仁宗以庞籍前在抗击西夏时立下的战功,后在宋夏和议中的极力斡旋和他表现出来的智谋,特擢他升任枢密副使。不久,改任参知政事,拜工部尚书,迁枢密使。皇祐三年(1051),再晋户部侍郎,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兼译经使,任为宰相。当时,朝野上下以朝廷独任庞籍为相,且骤加其昭文馆大学士的称号,是前所未有的殊荣。

  但庞籍受命执掌朝廷枢政之时,正是宋王朝积重难返之际。不仅朝廷内部矛盾重重,而且社会矛盾日积月累,政荒民疲。庆历八年(1047)河北地区即发生了士兵起义,更是雪上加霜,令仁宗困忧不堪。为此,庞籍首先向仁宗献策说: “自陕西用兵以来,公私困乏,财政拮据。如今又值灾荒,天灾人祸,内忧外患,以致费用不资。臣认为当务之急,是省并冗吏,裁汰冗兵。可撤并边塞之兵就食内地,以省军费。”仁宗采纳他的建议,于皇祐二年(1050)降诏,令陕西路“拣阅诸军及新保捷军”,规定凡年五十以上及身材短小者,一律免放为民。此诏一下,舆论哗然,许多人上书反对这一做法。缘边将领施昌言等人上书认为,如今仍有边患,正宜加强边防,怎能轻易裁军。再说,这些士卒虽多老弱,但因长期为兵,靠官府养活,故不愿回乡务农。他们又都习熟弓刀兵器,练有武艺,一旦聚为盗贼,则恐难以平定。仁宗以为他们说的有理,也颇忧疑。

  庞籍于是又上书劝谏仁宗说: “现在公私困乏,上下惶恐不安,正是朝廷耗损巨资、蓄养冗兵之故,若不对其裁汰,则无法摆脱困境。再说,裁汰之兵回家后由官府加以安置,给其土地耕种,使之安家乐业,凭什么说他们一定要为盗贼呢?若兵士不愿拣汰回家,为什么都设法诈为矮小,欺瞒官司呢?” 听庞籍这番辩说,仁宗才逐渐消除了顾虑,于是委托庞籍主持裁军。这年,陕西等地拣放为民的士卒达六万余人,减缩军费开支近一半。被简汰回家的兵士也都欢呼雀跃。此次裁军的成功,也使仁宗对庞籍更加信任。

  西夏方面的问题刚刚解决,南方边疆地区又骤起变故。这时广南西路的僮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攻城掠地,兵锋直指广西重镇邕州(今广西南宁)。由于广南州县无备,官吏畏懦,守将多弃城而逃,致使侬智高沿郁江东下,攻破邕州的横山寨,进而攻陷邕州,杀知州陈琪及广西都监张立,建“大南国”,并连克横、贵、龚、浔、藤、梧、封、康、端等州,官吏死伤甚众,引起宋廷的极大震动。庞籍向仁宗推荐曾为其部将的枢密副使狄青帅兵平叛,狄青也自请出战。仁宗即命狄青为宣徽使、荆湖南路宣抚使、都大提举经制广南西路盗贼事。谏官韩降此时上书仁宗,认为按照祖制,不宜专任武人专制一方,应派侍从文臣为之副贰,分掌兵权,以加强监督。仁宗征询庞籍的意见,庞籍认为: 历来朝廷选派大将出征,多失败而归,原因不是大将无才,而是将帅权轻,受那些不懂军事的人的制约而致。大将不能尽用其智谋,号令没有威力,故不能胜敌。狄青起于行伍,素有威望,若以文臣分其权,必然号令不专,贻误大事。狄青素以勇敢善战闻名,现身任二府,亲自领兵出征,若万一失利,不但岭南疆土丢失,而且荆湖、江南都十分危险,祸难漫延就难平息了,皇上不可不谨慎啊。狄青是臣的部下,以前在西疆,表现的智勇双全,皇上将平南贼之事全权交给他,使他得以威严治军,发号施令,定能平叛。愿皇上勿以其专权为忧。仁宗于是下诏: “岭南兵事一律听从狄青一人调遣。”由狄青统一指挥岭南诸军。

  皇祐五年(1053)正月,狄青抵达岭南,果然不辱君命,他召集诸将,惩治了以前临阵逃脱、战斗不力的将领,败将陈曙及军校数十人被施以军法,整饬了军纪,振奋了军威。然后,狄青指挥宋军自宾州(今广西宾阳)合兵出击,进军邕州,度过昆仑关山险,在归仁铺与侬军展开激战,大败敌军,擒获其首领50余人,侬智高只身逃往大理国(当时我国南部白蛮族建立的地方政权,辖地包括今云南及四川西南部),一举收复邕州。

  广南捷报传至京城,仁宗喜不自胜,对庞籍说: “岭南平敌,如果不是当初你坚持专任狄青,是不能取得这样胜利的。广南之捷都是你的功劳啊!”并接受庞籍的建议,诏广西路处理兵火后的善后事宜,把曾被侬智高裹胁起兵的7200余人,慰遣归业,并减免其赋税。那些没有参与侬智高叛乱的各部首领,悉加恩赏。宋军有功将士690余人,皆推恩加官。尤其是对主帅狄青,仁宗欲迁其官为枢密使。论者或以为爵赏太滥,庞籍亦劝仁宗节制恩赏,他说: “太祖之时,大将慕容延钊统军平定荆南、湖南之地,方圆数千里,不动刀枪完成统一之业,太祖对他也不过是迁官、晋爵、赐金帛而已,并不用为枢密使。大将曹彬平定江南后,也曾经求任使相,太祖不答应,结果只赐钱20万贯。先朝祖宗视名器如山岳之重,视金钱如粪土之轻,这是陛下应效法的。狄青托圣上之威灵,消灭凶恶丑类,完成圣业,确应重加褒赏,但其功与慕容延钊、曹彬相比,还相差很远。任狄青为枢密使,名位达于顶点,若其再立功,陛下将用什么来赏赐他呢?况且现任枢密使高若讷并没有什么过错,也不能罢其职啊! 以臣之见,莫若加狄青节度使之号,或再加检校官及赏赐金帛,也就足以酬赏其功劳了。”仁宗执意不从。参知政事梁适也附合仁宗说: “过去王则造反,只占据贝州城,文彦博率兵平定,回朝后升任宰相。今侬智高祸乱广西,狄青率兵讨平之,升任枢密使怎算过份呢?”庞籍坚持说: “文彦博本官任参知政事,依格补任宰相是合理的,况且立有大功。即使如此,当时已有人议论其赏太重,我们怎么还要效仿呢?再说,本朝早有定制,文臣为相,任免无常,而武臣为枢密使,则非有大罪不可轻意罢免。臣不愿授狄青枢密使,不仅是为国家珍惜名位,而且是为保全狄青的功名啊!”仁宗终于接受了庞籍的建议,诏授狄青为护国节度使、河中尹,加检校太傅,超迁其子官职,并赏赐其金帛。

  齐州学究皇甫渊以捕盗立功,按宋朝赏例应赏给其钱,但皇甫渊却数次上书朝廷,要求录用为官,并找了道士赵清贶为自己说话。赵清贶与庞籍有远房亲戚关系,赵清贶与庞籍的仆人接受了皇甫渊的贿赂,因分贿不平,庞籍的仆人告发了赵清贶。仁宗命开封府鞫审此事,最后官府逮捕了赵清贶,定罪刺配远州,但赵清贶死于发配途中,此事又引起朝廷官员的议论。谏官韩降上书,说赵清贶之死是庞籍暗中所为,是为了杀人灭口等等。仁宗复派人调查,证明赵清贶的死与庞籍根本无关,但却动摇了庞籍的相位。

  又有内侍省都知王守忠因服侍仁宗日久,自认为有功,要求仁宗赏赐他节度使的官衔。仁宗问庞籍可否,庞籍回答说: “自祖宗以来,还未有授内臣节度使之官的。臣下认为,陛下承继祖业,亦不应隳坏祖宗法典。”力陈不可,因此,庞籍又得罪了宦官。他还论朝廷进用台官太速,主张按旧例,须任满视其政绩迁转,这再得罪了言官,以致怨疾之声颇多。最后在一些人的言之不休的弹劾中,庞籍终被罢相,出知郓州(治今山东东平),时为至和二年(1055)。

  四

  庞籍为相,被仁宗称为“深谋远虑”,他罢相以后,使仁宗感到朝中几乎没有他那样有智谋而能断大事的官员了,有失左右手之感。如有一次,辽朝遣使来宋,求索御器,仁宗问宰执大臣如何处理此事,大臣们你看看我,我望望你,没有一个人拿出良策,仁宗不由感叹道: “你们有谁能像庞籍那样能断大事啊!”颇悔当初罢免庞籍之举,于是几个月后特诏加庞籍观文殿大学士之衔,寻又拜庞籍昭德军节度使,徙知永兴军,再改知并州(治今山西太原),仍不时垂询遣问。

  当庞籍从郓州往永兴军路过京城时,仁宗特召见他,问道: “朕今用文彦博和富弼二人为相,你以为二人如何?”庞籍说: “他们二人都是朝廷大臣中的最佳人选,陛下能任用他们,正是天下所希望的,实为国家社稷之福。”仁宗也颇为自得地说: “确实如此啊! 不过也有人说文彦博私心较多,朕倒没有听人说富弼有什么缺点。”庞籍回答道: “文彦博曾与臣一起执政中书,臣了解他,实际上他并没有什么私心,都是那些对他有意见的人诬陷的。文彦博前被诽谤罢官,这次重新执政,必定会更加谨慎。富弼前任枢密副使,从没执掌过大政,也没得罪过朝臣士大夫,故得众口称赞。陛下既知其二人贤而可用,就应当深信不疑,使之尽力辅佐朝廷。若陛下以一人之言而用他们,又以一人而怀疑他们,臣恐朝廷大业难以成就。”仁宗表示同意说: “你说的非常对。”

  从嘉祐二年(1057)仁宗又染病不朝,很久未能痊愈,朝廷上下为之担忧,请仁宗早立继嗣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仁宗自十五岁时立皇后郭氏,又选美女充盈后宫,可是所生几子尽夭折不育。仁宗也为自己无子而忧,加之他沉溺后宫,嗜服丹药,渐致形神疲乏,身尪体羸。后仁宗暴感风眩之疾,神情恍惚不定,大臣们有事闻奏,也只是点头敷衍,连话都不愿多说。庞籍此时虽为外官,亦以国祚为忧,他密疏仁宗,请仁宗选择宗室之贤者立为皇子,以早立皇嗣为国家至大至急陈请,言辞甚切。仁宗念其一片忠心,有意召他还任京师。

  不料又有人从中作梗,弹劾庞籍在陕西日,擅自在白草坪筑麟州城堡。延州州将武堪几次为夏兵所败,也说全是庞籍用人不力。结果复降为观文殿大学士、户部侍郎、移知青州,后徙定州(治今河北定县)。召还京师,上章告老,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

  庞籍居家以后,以读书、诗赋自娱。有人尝问他: “你身体还很健壮,皇上对你又很器重,而你却坚辞求退,到底是为什么呢?”他回答说: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若等到筋力衰退,然后再解职辞官,那不是不得已而为之吗?凡事要量力而行。”嘉祐八年(1063)三月,庞籍病逝于家,享年76岁。仁宗遣使吊赙其家,赠司空,加侍中,谥曰庄敏。次年,仁宗也病逝了。

  庞籍为政,通晓律令,长于吏事,执法严厉。他治军陕西时,有犯法者,不惜以重法惩治,使士卒皆服。但他又宽以待人,他以使相出判太原府时,司马光为其属下。有一次,司马光擅自命诸将筑寨堡于边远地区以御敌,为西夏所败,一副将被杀。朝廷降诏责庞籍擅自兴筑,他默认此咎而不上辩,此后亦未提此事,终使司马光得免。他治民亦颇有政声,朝廷有旨缮修城池,他尽量让士兵负役。蠲减老百姓的赋役、飞轮转输之劳。他为相短暂,亦有声望于时。庞籍不善治生,甘处清贫; 又为官清正,不贪利财,故被人称之为“贫宰相”,正如他晚年所作诗:

  田园贫宰相,图史富书生。

推荐访问:北宋张择端生平简介

情感故事推荐文章

情感故事热门文章

情感故事扩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