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文明之旅观后感 文明之旅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8-05-16 来源:娱乐八卦 点击: 当前位置:71668明星网 > 娱乐 > 娱乐八卦 > 央视文明之旅观后感 手机阅读

  评8月20日央视4——【文明之旅】冯远:绘画大师的启示

  8月20日晚上10点,偶然打开央视4,正在播出《文明之旅·冯远:绘画大师的启示》,主持刘芳菲,嘉宾冯远。看到正在解释齐白石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之后是黄宾虹、徐悲鸿等4位大师作品。谈讲到黄宾虹作品的时候,说到“五笔七墨”,尽管是面向大众的节目,但能提到此说并给以解释,应该说已经比较学术了。互动的时候,台下美国朋友大卫说西方人欣赏不了中国画,说怎么画面中没有人,人在哪里呢?西方画人总有脸的,中国画里的人没有。这时画面显示的是黄宾虹的一幅山水,上面有一个小人,只勾了一个很小的轮廓,而脸不过是一个小圆圈。冯远回答并解释,说封建社会这些画家受到压抑个性不能张扬,大概是这个意思。但期待他应该说出的话却一直没有说出来。冯先生现任中国美协副主席,之前是中国美术馆馆长,再前是文化部艺术司司长,那时大概是2002年,笔者曾经采访过他,而调来北京之前是中国美院副院长。进京后除了工作、创作,冯远先生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带学生,从事教育。他不只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对理论也很有研究,写过许多文章,出版过文集,对传统应该说是很了解的。然而很遗憾,冯先生对山水画最一般的解释却没有说出来,不知道是时间不够还是有意为之抑或不能说。
  这里权且做个补充:
  画面人很小或是画里没有人,因为人就是你自已——观者。这不但没有泯灭作为主体的人,而且恰恰相反,它留给你——观者以无限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和自由性,它把艺术和美的权力交给了你,而不是画面中的人。当你面对这幅山水的时候,你跟着画面中的小人,或独自一人、或几位同好,沿着这条林中小道,漫步上山,曲径通幽,欣赏山山水水花草树木,松风泉鸣,鸟语花香。这便是宋代郭熙父子《林泉高致》中所说的山水画要“可观、可居、可卧、可游”。你人在画外,又在山中,画中的整个山水都是属于你的。每当这个时候,悠悠于自然山水、造化万象之间,你便会忘却尘世的烦恼,精神自在地逍遥。正像古人宗炳说的“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临春风思浩荡,望秋云神飞扬”,也如孔子所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见佳,飞鸟相与还”那般田园诗兴,王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样的山水诗意,心游万仞,你完成了一次不花钱的精神畅游,就像古代这些先贤文人雅士一样。
  我们可以把这种感觉叫作“身临其境”。这是山水画给人的第一层也是最基本的感受,这种感受我们可以叫它审美——艺术的审美。因为这幅画和照片不同,既像自然山水又不是自然本身。因为自然的山水太具体,你身在山中并不能全方位的观照,故而不能产生山水画给我们的这种感觉。而山水画的感受,是你看着你自己离开你站在画面前的你自己,进到画中畅游。这种感觉,咫尺乾坤,千里在掌,而照片则并不能给你这种感觉。为什么?因为它没有给你留出一点想象的余地。

  评8月20日央视4——【文明之旅】冯远:绘画大师的启示

  8月20日晚上10点,偶然打开央视4,正在播出《文明之旅·冯远:绘画大师的启示》,主持刘芳菲,嘉宾冯远。看到正在解释齐白石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之后是黄宾虹、徐悲鸿等4位大师作品。谈讲到黄宾虹作品的时候,说到“五笔七墨”,尽管是面向大众的节目,但能提到此说并给以解释,应该说已经比较学术了。互动的时候,台下美国朋友大卫说西方人欣赏不了中国画,说怎么画面中没有人,人在哪里呢?西方画人总有脸的,中国画里的人没有。这时画面显示的是黄宾虹的一幅山水,上面有一个小人,只勾了一个很小的轮廓,而脸不过是一个小圆圈。冯远回答并解释,说封建社会这些画家受到压抑个性不能张扬,大概是这个意思。但期待他应该说出的话却一直没有说出来。冯先生现任中国美协副主席,之前是中国美术馆馆长,再前是文化部艺术司司长,那时大概是2002年,笔者曾经采访过他,而调来北京之前是中国美院副院长。进京后除了工作、创作,冯远先生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带学生,从事教育。他不只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对理论也很有研究,写过许多文章,出版过文集,对传统应该说是很了解的。然而很遗憾,冯先生对山水画最一般的解释却没有说出来,不知道是时间不够还是有意为之抑或不能说。
  这里权且做个补充:
  画面人很小或是画里没有人,因为人就是你自已——观者。这不但没有泯灭作为主体的人,而且恰恰相反,它留给你——观者以无限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和自由性,它把艺术和美的权力交给了你,而不是画面中的人。当你面对这幅山水的时候,你跟着画面中的小人,或独自一人、或几位同好,沿着这条林中小道,漫步上山,曲径通幽,欣赏山山水水花草树木,松风泉鸣,鸟语花香。这便是宋代郭熙父子《林泉高致》中所说的山水画要“可观、可居、可卧、可游”。你人在画外,又在山中,画中的整个山水都是属于你的。每当这个时候,悠悠于自然山水、造化万象之间,你便会忘却尘世的烦恼,精神自在地逍遥。正像古人宗炳说的“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临春风思浩荡,望秋云神飞扬”,也如孔子所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见佳,飞鸟相与还”那般田园诗兴,王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样的山水诗意,心游万仞,你完成了一次不花钱的精神畅游,就像古代这些先贤文人雅士一样。
  我们可以把这种感觉叫作“身临其境”。这是山水画给人的第一层也是最基本的感受,这种感受我们可以叫它审美——艺术的审美。因为这幅画和照片不同,既像自然山水又不是自然本身。因为自然的山水太具体,你身在山中并不能全方位的观照,故而不能产生山水画给我们的这种感觉。而山水画的感受,是你看着你自己离开你站在画面前的你自己,进到画中畅游。这种感觉,咫尺乾坤,千里在掌,而照片则并不能给你这种感觉。为什么?因为它没有给你留出一点想象的余地。



  山给人什么印象呢?山主静,厚重,博大,雄伟。如果画这幅画的人,强化这种感受,把山中的各种元素,都赋予这样一种意义——比如雄浑,这时,他画出的画从整个画面的气势,到每一个元素,比如山石、树木、林泉、道路,以及更细微的笔墨、线条,都会富有一种力度和气势。那么,这幅画给你的感受,便是雄浑。它比自然的山水,更突出、更强化了这一特征。这便是美与艺术的创造。
  而水是动的,它穿林越石,断断续续,从山上曲曲折折流到山脚下,看上去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它的动态一样,水流有声,它就像人的血液,给山贯注了无限生机。古人对山的比喻,就像人一样有筋、骨、血、肉,山石为骨,山脉为筋,土石为肉,水为血液,草木为毛发。人有人的性格,既然山水像人,那么山也有山的性格。譬如泰山之雄伟,黄山之秀美,华山之险峻等等。如果我们看到,或是画出了这种感觉,便是人文关怀。一是对自然山水的人文性格的认识与感受,二是自然山水对人之天性的感召——人文观照。这种相互映照的观照与关怀,即中国人所说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既是中国人的自然观,也是中国人的哲学观、人生观。一言之,“天人合一”是中国人关于生命之本的本质观照。它不但关乎一个人的生命的自我完善,也关乎人类对于自身命运的关怀,因而具有形而上的哲学、人类学的本体意义与价值。
  为何水流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曲折的呢?如果是直的,便成了水渠,那它还美吗?古人云:“水因断而流远”。还有云气,王维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云、水、雾、雨,四时不同的变幻,为自然山水和山水画注入了无限生机。
  几千上万年,人事更迭而江山不变。同一座山,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画了一遍又一遍,但没有一幅是重复的,每一幅画作都能感染我们。这,便是艺术创造的魅力。

推荐访问:文明之旅观后感
推荐内容
扩展阅读文章

娱乐八卦推荐文章

娱乐八卦热门文章

娱乐八卦扩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