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胡亚雷斯改革,深刻的起因 改革开放的起因

发布时间:2018-05-17 来源:娱乐八卦 点击: 当前位置:71668明星网 > 娱乐 > 娱乐八卦 > 墨西哥胡亚雷斯改革,深刻的起因 手机阅读

  胡亚雷斯改革是指十九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由胡亚雷斯领导的墨西哥著名的革新运动。它从推翻封建军事独裁政权, 实行自由主义的改革开始, 发展成为同封建反动势力进行浴血战斗的国内革命战争和抗击外国武装干涉的民族解放战争, 历时达13年(1854—1867年)之久。它实质上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这场席卷墨西哥全国, 有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革命斗争, 以其英勇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光辉业绩而彪炳于墨西哥史册, 并成为十九世纪拉丁美洲人民捍卫民族独立和争取社会进步的一个范例。领导这场伟大斗争的胡亚雷斯, 被尊为拉丁美洲解放运动的伟大先行者。

  深刻的起因

  墨西哥革新运动, 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和政治背景, 是国内阶级矛盾和对外民族矛盾长期发展的结果。

  十九世纪初, 墨西哥摆脱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但政权落到土生白人地主手中, 殖民统治时期的封建经济结构被保存了下来。在广大农村, 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继续扩展。全国大地产的数目由1810年的4,944个增加到1854年的6,092个。有些大地主占有的土地甚至比欧洲一些国家的面积还要大。一小撮封建寡头不仅垄断了当时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而且竭力保持极端落后的大庄园制,残酷剥削广大的债务雇农①。此外,深受地主阶级奴役或兼并之苦的还有分成制佃农②、印第安村社农民和自耕农③等。

  在1841年,一位名叫斯蒂芬斯的学者曾描述他目击的墨西哥农村实况说,印第安债务雇农被“不公道的主人用债务套住了他们的脖子”,“永无机会摆脱”;他们有的替主人“照管牛、马等牲畜,每年得到12美元的收入”,每周得到少量玉米糊口;有的要替主人种地,“每天工资只有1雷阿尔④和价值3生丁的玉米作口粮”。失去土地的村社农民和自耕农源源补充着债务雇农和佃农的队伍。占全国4/5的人口在贫困中挣扎。农民阶级受的压迫和剥削最深重,他们是革新运动的主力军。

  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展,英、美、法等国资本乘墨西哥国家财政经济极端困难之机加紧渗入。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上半期,墨西哥的预算经常有赤字,每年达400至800万比索;四十年代上半期增至1,200万至1,400万比索,1847年已超过1,800万比索。为了弥补赤字以平衡财政收支,政府不得不接受外国银行家强加的苛刻条件举借外债,回扣和利息往往占贷款数额的2/3左右。1843年外债总额高达5,400万比索,到五十年代又增加一倍。

  在封建势力和欧美列强的双重压迫下, 墨西哥的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绝大多数是手工工场和作坊。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全国仅有59个纺织厂、2,600多台机器和1万多名工人, 而家庭手工业的生产却拥有近5千台手工织机, 约有3万名手工业织工。以专门开采金银为主的采矿工业技术和生产方法仍很落后,采光和通风设备很差, 迫使矿工们往往摸黑站在齐膝深的地下水中, 用极原始的手工操作掘取矿石。矿工中肺病流行, 死亡率很高。

  广大人民在封建军事独裁政权的统治下, 处于无权地位。思想、言论与信仰自由被禁止, 书报出版物受检查, 文化教育为天主教会所垄断。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 军阀连年混战, 政权频频更迭。仅1841—1848年就更换了21个总统, 平均每4个月换一位总统。政局的动荡与混乱, 使国家长期陷于分裂状态。宪法、议会、选举等徒有虚名, 成了军事独裁制度的装饰品, 只有武力才是实行统治的真正手段。

  封建统治阶级的当权派包括军阀、天主教会上层和世俗大地主, 被称为“三元寡头”。他们大都是土生白人。军阀集团由大小“考迪罗”组成, 1846年全国约有2万名士兵, 将军就有500名。他们享有特权, 不受法律约束, 任意洗劫国库, 抢夺人民财物。大考迪罗们经常割据一方, 混战不休,频繁发动政变, 使政局动荡不稳。他们夺取政权后都实行军事独裁统治。

  天主教会上层的教权集团以墨西哥大主教和几十名主教、大修道院长等为首, 控制着教会的各种组织机构及其财产, 成为全国最大的地主。据估计, 1856年改革前, 教会拥有全国大地产的一半左右, 全国不动产的1/5到1/4, 价值达2亿5千万至3亿比索, 其收入大大超过了国库。教会还享有许多特权, 如特设宗教法庭、征收什一税、垄断教育及其他社会事务等。它只承认梵蒂冈教廷的权威而不接受本国政府的管辖, 借助上帝神权, 钳制人们的思想。

  绝大多数的世俗大地主及其官僚政客,通过经济、政治及家族联系,同军阀和教权集团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组成政治上的保守派。其著名首领有大地主、大官僚阿拉曼和大军阀圣塔安那。

  地主阶级反对派由一部分开明的世俗地主以及某些地方封建势力组成,他们反对保守派独占政权,主张实行温和的改良,被称为温和派。领导人有埃雷拉、阿里斯塔等;在革新运动中,科蒙福特是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随着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墨西哥资产阶级正在逐渐形成,包括一些小厂主、工场主和商人等,但力量很小。这个阶级代表当时新的生产关系,要求冲破封建束缚,反对外国压迫,因而具有革命性。以胡亚雷斯为首的自由派就是这个新兴阶级的思想和政治代表。其核心力量是一批受到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影响的爱国知识分子。他们具有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和民族独立的进步思想,主张按照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和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说,实行政治和社会经济改革,把墨西哥改造成为一个“自由民主、独立富强”的国家。

  自由派老一辈的著名领导人有盖雷罗、法里亚斯、莫拉、阿尔瓦雷斯等。他们在执政时曾力图改革,但都遭到失败。例如,1829年初盖雷罗当选总统后倡导自由主义改革,下令废除奴隶制度,于同年12月被保守派政变所推翻。1833年3月,法里亚斯以副总统代行总统职权,他立即采取措施,废除教会和军阀的特权,由国会先后通过一系列法令,宣布政教分离,取消教会的什一税,解散墨西哥北部的传教士团并将其财产收归国有,取消雇佣军队并裁减常备军人数等。1834年4月,保守派发动政变,驱逐法里亚斯及其他自由派领导人,取消一切改革措施。

  胡亚雷斯是领导革新运动的自由派新一代的主要领袖。他出身于瓦哈卡州贫苦的印第安农民家庭, 后来攻读法律当了律师。在十九世纪三十和四十年代国内激烈的政治斗争和抗击美国侵略的战争中, 他坚定地站在以自由派为首的爱国进步力量一边, 为捍卫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人民自由而战斗。1833年, 他积极支持法里亚斯领导的改革, 以州议员的身份在瓦哈卡州立法会议上提出没收西班牙殖民征服者科尔特斯家族世袭的土地财产归州政府所有的法案, 以及将盖雷罗的罹难地奇拉潘改名为盖雷罗提特兰以资纪念的法案。1848年他当选为州长, 努力保护印第安人的利益, 大力改善州政府的行政管理, 平衡财政收支, 政绩卓著。自由派新一代领导人还有奥坎波、莱多、德戈亚多、阿里亚加、普列托、拉米雷斯等。

  在城镇中, 小资产阶级的人数众多, 基本群众是手工业者、小商人和一部分知识分子, 其中最下层的正在日益变成贫民和无产者。他们对本国统治者和外国资本家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墨西哥独立后, 广大农民和城镇人民不断地掀起自发的斗争, 有力地打击着封建统治和外国压迫者。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1843年夏尤卡坦半岛玛雅族印第安人发动的武装起义。墨美战争期间,墨西哥人民反对美国占领者的游击战争规模也很大。1847年9月有1万5千名群众参加保卫首都的斗争。

  墨西哥独立后, 英国、美国、法国等列强相继侵入。它们通过贷款, 输入商品, 投资以及签订不平等条约, 逐步控制了墨西哥的经济和政治, 使墨西哥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道路。墨西哥独立不久, 英国曾两次贷款600多万英镑给墨政府, 逐渐控制了墨西哥大部分对外贸易。十九世纪四十年代, 英国在墨西哥拥有65家采矿公司, 资本达1千万英镑以上, 在列强中居于首位。英国资本家控制了墨西哥几乎全部采矿工业, 一部分纺织企业、造币厂和海关, 掌握了绝大部分债权。

  美国则利用边境毗邻的有利条件, 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起就开始向墨西哥的北部边疆地区移民。1836—1845年兼并了得克萨斯地区,1846—1848年发动侵略战争,强占了当时墨西哥一半以上的领土,面积共约230万平方公里,使墨西哥面临亡国灭族的现实危险。

  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保守派反动独裁政权屈膝媚外,丧权辱国,使国内各种矛盾尖锐化。

  1847年,保守派政府因墨美战争失败被迫下台。温和派首领埃雷拉和阿里斯塔相继担任总统,采取了恢复联邦主义原则,举行地方选举等一些改良措施。自由派通过选举取得了一些州的执政权。胡亚雷斯、阿尔瓦雷斯和奥坎波均当选为州长,积极地争取实行改革。

  1853年1月,以阿拉曼为首的保守派发动政变,迫使阿里斯塔总统辞职,并召回流亡哥伦比亚的圣塔安那回国任临时总统。圣塔安那上台后,变本加厉地实行独裁统治,对内用武力镇压农民起义,驱逐自由派人士,甚至连温和派人士也不能幸免;对外屈服于美国的压力,不惜出卖祖国领土,将墨西哥西北部科罗拉多河、希拉河和格兰德河之间的梅西利亚河谷约12万平方公里领土割让给美国,以换取美国1千万美元的报酬。圣塔安那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从而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胡亚雷斯改革是指十九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由胡亚雷斯领导的墨西哥著名的革新运动。它从推翻封建军事独裁政权, 实行自由主义的改革开始, 发展成为同封建反动势力进行浴血战斗的国内革命战争和抗击外国武装干涉的民族解放战争, 历时达13年(1854—1867年)之久。它实质上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这场席卷墨西哥全国, 有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革命斗争, 以其英勇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光辉业绩而彪炳于墨西哥史册, 并成为十九世纪拉丁美洲人民捍卫民族独立和争取社会进步的一个范例。领导这场伟大斗争的胡亚雷斯, 被尊为拉丁美洲解放运动的伟大先行者。

  深刻的起因

  墨西哥革新运动, 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和政治背景, 是国内阶级矛盾和对外民族矛盾长期发展的结果。

  十九世纪初, 墨西哥摆脱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但政权落到土生白人地主手中, 殖民统治时期的封建经济结构被保存了下来。在广大农村, 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继续扩展。全国大地产的数目由1810年的4,944个增加到1854年的6,092个。有些大地主占有的土地甚至比欧洲一些国家的面积还要大。一小撮封建寡头不仅垄断了当时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而且竭力保持极端落后的大庄园制,残酷剥削广大的债务雇农①。此外,深受地主阶级奴役或兼并之苦的还有分成制佃农②、印第安村社农民和自耕农③等。

  在1841年,一位名叫斯蒂芬斯的学者曾描述他目击的墨西哥农村实况说,印第安债务雇农被“不公道的主人用债务套住了他们的脖子”,“永无机会摆脱”;他们有的替主人“照管牛、马等牲畜,每年得到12美元的收入”,每周得到少量玉米糊口;有的要替主人种地,“每天工资只有1雷阿尔④和价值3生丁的玉米作口粮”。失去土地的村社农民和自耕农源源补充着债务雇农和佃农的队伍。占全国4/5的人口在贫困中挣扎。农民阶级受的压迫和剥削最深重,他们是革新运动的主力军。

  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展,英、美、法等国资本乘墨西哥国家财政经济极端困难之机加紧渗入。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上半期,墨西哥的预算经常有赤字,每年达400至800万比索;四十年代上半期增至1,200万至1,400万比索,1847年已超过1,800万比索。为了弥补赤字以平衡财政收支,政府不得不接受外国银行家强加的苛刻条件举借外债,回扣和利息往往占贷款数额的2/3左右。1843年外债总额高达5,400万比索,到五十年代又增加一倍。

  在封建势力和欧美列强的双重压迫下, 墨西哥的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绝大多数是手工工场和作坊。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全国仅有59个纺织厂、2,600多台机器和1万多名工人, 而家庭手工业的生产却拥有近5千台手工织机, 约有3万名手工业织工。以专门开采金银为主的采矿工业技术和生产方法仍很落后,采光和通风设备很差, 迫使矿工们往往摸黑站在齐膝深的地下水中, 用极原始的手工操作掘取矿石。矿工中肺病流行, 死亡率很高。

  广大人民在封建军事独裁政权的统治下, 处于无权地位。思想、言论与信仰自由被禁止, 书报出版物受检查, 文化教育为天主教会所垄断。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 军阀连年混战, 政权频频更迭。仅1841—1848年就更换了21个总统, 平均每4个月换一位总统。政局的动荡与混乱, 使国家长期陷于分裂状态。宪法、议会、选举等徒有虚名, 成了军事独裁制度的装饰品, 只有武力才是实行统治的真正手段。

  封建统治阶级的当权派包括军阀、天主教会上层和世俗大地主, 被称为“三元寡头”。他们大都是土生白人。军阀集团由大小“考迪罗”组成, 1846年全国约有2万名士兵, 将军就有500名。他们享有特权, 不受法律约束, 任意洗劫国库, 抢夺人民财物。大考迪罗们经常割据一方, 混战不休,频繁发动政变, 使政局动荡不稳。他们夺取政权后都实行军事独裁统治。

  天主教会上层的教权集团以墨西哥大主教和几十名主教、大修道院长等为首, 控制着教会的各种组织机构及其财产, 成为全国最大的地主。据估计, 1856年改革前, 教会拥有全国大地产的一半左右, 全国不动产的1/5到1/4, 价值达2亿5千万至3亿比索, 其收入大大超过了国库。教会还享有许多特权, 如特设宗教法庭、征收什一税、垄断教育及其他社会事务等。它只承认梵蒂冈教廷的权威而不接受本国政府的管辖, 借助上帝神权, 钳制人们的思想。

  绝大多数的世俗大地主及其官僚政客,通过经济、政治及家族联系,同军阀和教权集团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组成政治上的保守派。其著名首领有大地主、大官僚阿拉曼和大军阀圣塔安那。

  地主阶级反对派由一部分开明的世俗地主以及某些地方封建势力组成,他们反对保守派独占政权,主张实行温和的改良,被称为温和派。领导人有埃雷拉、阿里斯塔等;在革新运动中,科蒙福特是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随着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墨西哥资产阶级正在逐渐形成,包括一些小厂主、工场主和商人等,但力量很小。这个阶级代表当时新的生产关系,要求冲破封建束缚,反对外国压迫,因而具有革命性。以胡亚雷斯为首的自由派就是这个新兴阶级的思想和政治代表。其核心力量是一批受到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影响的爱国知识分子。他们具有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和民族独立的进步思想,主张按照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和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说,实行政治和社会经济改革,把墨西哥改造成为一个“自由民主、独立富强”的国家。

  自由派老一辈的著名领导人有盖雷罗、法里亚斯、莫拉、阿尔瓦雷斯等。他们在执政时曾力图改革,但都遭到失败。例如,1829年初盖雷罗当选总统后倡导自由主义改革,下令废除奴隶制度,于同年12月被保守派政变所推翻。1833年3月,法里亚斯以副总统代行总统职权,他立即采取措施,废除教会和军阀的特权,由国会先后通过一系列法令,宣布政教分离,取消教会的什一税,解散墨西哥北部的传教士团并将其财产收归国有,取消雇佣军队并裁减常备军人数等。1834年4月,保守派发动政变,驱逐法里亚斯及其他自由派领导人,取消一切改革措施。

  胡亚雷斯是领导革新运动的自由派新一代的主要领袖。他出身于瓦哈卡州贫苦的印第安农民家庭, 后来攻读法律当了律师。在十九世纪三十和四十年代国内激烈的政治斗争和抗击美国侵略的战争中, 他坚定地站在以自由派为首的爱国进步力量一边, 为捍卫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人民自由而战斗。1833年, 他积极支持法里亚斯领导的改革, 以州议员的身份在瓦哈卡州立法会议上提出没收西班牙殖民征服者科尔特斯家族世袭的土地财产归州政府所有的法案, 以及将盖雷罗的罹难地奇拉潘改名为盖雷罗提特兰以资纪念的法案。1848年他当选为州长, 努力保护印第安人的利益, 大力改善州政府的行政管理, 平衡财政收支, 政绩卓著。自由派新一代领导人还有奥坎波、莱多、德戈亚多、阿里亚加、普列托、拉米雷斯等。

  在城镇中, 小资产阶级的人数众多, 基本群众是手工业者、小商人和一部分知识分子, 其中最下层的正在日益变成贫民和无产者。他们对本国统治者和外国资本家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墨西哥独立后, 广大农民和城镇人民不断地掀起自发的斗争, 有力地打击着封建统治和外国压迫者。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1843年夏尤卡坦半岛玛雅族印第安人发动的武装起义。墨美战争期间,墨西哥人民反对美国占领者的游击战争规模也很大。1847年9月有1万5千名群众参加保卫首都的斗争。

  墨西哥独立后, 英国、美国、法国等列强相继侵入。它们通过贷款, 输入商品, 投资以及签订不平等条约, 逐步控制了墨西哥的经济和政治, 使墨西哥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道路。墨西哥独立不久, 英国曾两次贷款600多万英镑给墨政府, 逐渐控制了墨西哥大部分对外贸易。十九世纪四十年代, 英国在墨西哥拥有65家采矿公司, 资本达1千万英镑以上, 在列强中居于首位。英国资本家控制了墨西哥几乎全部采矿工业, 一部分纺织企业、造币厂和海关, 掌握了绝大部分债权。

  美国则利用边境毗邻的有利条件, 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起就开始向墨西哥的北部边疆地区移民。1836—1845年兼并了得克萨斯地区,1846—1848年发动侵略战争,强占了当时墨西哥一半以上的领土,面积共约230万平方公里,使墨西哥面临亡国灭族的现实危险。

  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保守派反动独裁政权屈膝媚外,丧权辱国,使国内各种矛盾尖锐化。

  1847年,保守派政府因墨美战争失败被迫下台。温和派首领埃雷拉和阿里斯塔相继担任总统,采取了恢复联邦主义原则,举行地方选举等一些改良措施。自由派通过选举取得了一些州的执政权。胡亚雷斯、阿尔瓦雷斯和奥坎波均当选为州长,积极地争取实行改革。

  1853年1月,以阿拉曼为首的保守派发动政变,迫使阿里斯塔总统辞职,并召回流亡哥伦比亚的圣塔安那回国任临时总统。圣塔安那上台后,变本加厉地实行独裁统治,对内用武力镇压农民起义,驱逐自由派人士,甚至连温和派人士也不能幸免;对外屈服于美国的压力,不惜出卖祖国领土,将墨西哥西北部科罗拉多河、希拉河和格兰德河之间的梅西利亚河谷约12万平方公里领土割让给美国,以换取美国1千万美元的报酬。圣塔安那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从而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苦斗的历程

  墨西哥革新运动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54—1858年),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保守派军事独裁统治,建立自由派领导的革新政权,开始进行社会改革。

  1854年3月1日,阿尔瓦雷斯在他执政的盖雷罗州阿尤特拉城宣布起义,号召推翻圣塔安那的独裁统治,在墨西哥建立民主政府, 史称“阿尤特拉宣言”。起义者自称“复兴自由军”。参加起义部队的主要有印第安村社农民和一些城镇居民。阿尔瓦雷斯率领起义军同圣塔安那的政府军激战近21个月。流亡国外的自由派人士迅即回国参加斗争, 胡亚雷斯担任阿尔瓦雷斯将军的政治顾问。起义者勇敢战斗, 以弱胜强, 打败了保守派政府的9万正规军。1855年8月, 圣塔安那的独裁政权被推翻。

  同年10月初, 阿尔瓦雷斯被选为临时总统, 组成了自由派领导的临时政府, 胡亚雷斯任司法、教会事务和国民教育部长, 奥坎波任外交部长, 普列托任财政部长, 温和派将军科蒙福特任国防部长。

  自由派执政后, 立即实行民主改革。以复兴自由军为核心,吸收城市贫民和小资产者, 组织新的国民卫军, 以取代旧军队,并清洗反动将军和军官800多名。同时, 进行司法改革和举行制宪议会的选举。在胡亚雷斯的主持下, 11月23日颁布了关于中央和地方各级法院组织与司法管理的法令,即著名的“胡亚雷斯法”。它规定废除天主教会和军队特设的法庭, 取消教士和军人不受普通法院审判的特权, 宣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这是革新运动打击封建势力政治特权的第一个革命措施, 是确立资产阶级法权的重要步骤。

  保守派—教权集团仇视和反对改革。首都大主教德·拉·加尔萨-伊-巴耶斯特罗宣称将把服从胡亚雷斯法的人开除出教。参加政府的温和派也企图阻挠自由派的改革。瓜那华托州州长多夫拉多在科蒙福特的支持下于12月上旬发动政变, 迫使阿尔瓦雷斯和奥坎波辞职。由于受到保守派的威胁, 科蒙福特在接任临时总统后不得不同自由派保持合作, 胡亚雷斯改任瓦哈卡州州长, 莱多任财政部长。自由派在制宪议会中占多数。阿里亚加任宪法起草委员会主席, 领导制订新宪法的工作。

  在自由派的积极推动下, 1856年初, 临时政府宣布实行出版自由,废除封建行会,取消国内关卡,统一度量衡,继续整编国民卫军。2月17日,制宪议会开幕,法利亚斯当选为名誉主席。议会批准了胡亚雷斯法,并通过禁止强迫征收什一税、驱逐耶稣会等法令。

  6月25日,政府颁布了由莱多起草的关于禁止世俗和宗教团体永久占有城乡不动产的法令,即著名的“莱多法”。这个法令规定宗教社团(即天主教会)必须在三个月限期内将其中占有的城乡不动产转让或出售给承租人或其他人,政府从中抽取不动产售价的5%作为税额,并禁止其今后拥有不动产。莱多法主要目的在于打击天主教会的经济势力,废除教会大地产所有制。1856年底,按照该法规定转让或拍卖的教会不动产达2,300万比索。莱多法还规定公民社团(即印第安村社)也必须将其公地转为私产,这实际上意味着加速剥夺印第安村社农民的土地,引起了印第安人的正当反对。

  1856年1月至1857年10月,胡亚雷斯回瓦哈卡州组织新的州政府。他在任内整顿财政和司法管理,批准州的民法典和刑法典;修改州宪法,规定州长普选制;改进国民教育,恢复被保守派取消的科学与艺术学院。他还平定了州内保守派的叛乱。

  1857年2月5日,制宪议会通过并宣布了在当时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的墨西哥新宪法,把已付诸实行的各项改革用宪法形式固定下来。它规定政教分离,重申共和、联邦、代议制民主以及公民自由权利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等项原则。同年9月16日,新宪法开始生效。同月地方选举,胡亚雷斯在总票数112,541票中获100,336票,以绝对多数当选为瓦哈卡州州长。11月初,他回首都改任内政部长。

  11月根据新宪法举行大选,科蒙福特当选为总统,胡亚雷斯当选为最高法院院长,即法定的副总统。自由派人士在新选出的国会中占大多数。反动势力公开宣称反对新宪法,发动武装叛乱。温和派则攻击改革破坏了“和平与秩序”, 反对加强议会民主和限制总统权力。科蒙福特要求修改宪法, 遭到自由派的拒绝。保守派乘机策动政变, 于1858年初推翻科蒙福特政府, 建立以保守派将军苏洛亚加为首的反革命政权, 挑起了内战。

  第二阶段(1858—1861年), 以胡亚雷斯为首的自由派政府同保守派复辟的伪政权进行内战并把改革斗争推向高潮,史称“三年战争”或“改革战争”。

  在保守派政变时, 胡亚雷斯和许多自由派议员曾一度被捕,释放后旋即离开首都。1858年初, 科蒙福特逃亡美国。聚集在克雷塔罗城的70名国会议员举行会议, 根据1857年宪法拥戴胡亚雷斯为共和国临时总统, 并组成新的联邦政府, 奥坎波任外交和内政部长, 德戈亚多任国防部长兼共和国武装部队总司令, 普列托任财政部长。胡亚雷斯政府坚决维护1857年宪法,捍卫改革成果,得到南北大多数州的拥护。全国形成以自由派为首的保卫宪法同盟, 温和派人士和一些地方势力也参加进来。当时支持伪政权的美、英两国外交使节均认为人们十分之七、八拥护胡亚雷斯政府。

  占据首都和中部几个州的保守派伪政权, 打着“宗教与特权”的旗号, 把他们发动的反革命战争渲染成为保卫宗教的“圣战”。他们在占领区内, 实行白色恐怖, 竭力消灭一切改革成果, 完全恢复旧制度。天主教会拿出大量金钱供给伪政权军费开支, 仅1858年上半年已达460万比索。

  起初, 保守派军队在战场上采取攻势, 迫使胡亚雷斯政府一再转移, 1858年5月迁至东部海岸的韦腊克鲁斯。同年下半年和1859年, 内战处于相持阶段, 主要战场在瓜那华托、哈利斯科、圣路易斯波托西等州。1859年初, 保守派将领米拉蒙继任伪政权首脑, 于同年2月率领主力部队进攻韦腊克鲁斯。自由派政府军乘虚攻打墨西哥城, 并攻占中部一些城市, 迫使米拉蒙撤回首都。

  鉴于欧美列强同伪政权保持外交关系,胡亚雷斯政府严正声明伪政权无权代表墨西哥,并照会各国使节应与伪政权断绝关系而同合法的自由派政府建交。美国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迟

  胡亚雷斯夫妇

  至1859年4月才承认胡亚雷斯政府,并派罗伯特·麦克伦为常驻外交代表。同年12月,为了获得军火供应,胡亚雷斯政府同美国签订了不平等的“奥坎波—麦克伦条约”,赋予美国永久享有货物免税通过墨西哥西北地区和南部特万特佩克地峡以及派驻美军的权利。该条约由于双方国会均未批准而作废。

  为了动员人民,打击敌人,胡亚雷斯政府果断地采取重大的改革措施,颁布了一系列著名的改革法。1859年7月12日,根据奥坎波、德戈亚多等人的建议并由莱多拟定,公布《墨西哥社会改革宣言》,宣布保守派—教权集团是内战的罪魁祸首;无偿没收除教堂建筑物以外的教会全部土地财产;把收归国有的教会地产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在5至9年内分期付清价款;实行政教分离和信教自由,取消什一税和教会其他捐税,封闭男修道院等。7月23日,公布实行世俗婚姻和将户籍登记移交国家机构办理的法令。7月31日、8月11日颁布的法令规定: 出版自由, 教会负责赔偿内战对国家造成的物质损失, 改革国民教育制度, 封闭女修道院, 取消教会管理墓地和主持公众节日的权利等。同时停止了莱多法中侵犯印第安村社土地的作法, 承认村社土地公有制合法。改善了政府同印第安农民的关系。

  改革法的实施, 有力地打击了保守派—教权集团的势力, 对内战的结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保证了自由派的胜利。到1860年夏, 内战形势发生根本转折, 自由派发动强大攻势, 组织三路大军——阿尔瓦雷斯指挥西南路, 波菲利奥·迪亚斯指挥南路, 新任国防部长奥尔特加和萨拉戈萨共同指挥北路——向首都推进,于同年12月25日解放首都。1861年1月11日,胡亚雷斯政府胜利迁回墨西哥城, 保守派伪政权彻底垮台。支持伪政权的教皇使节、墨西哥大主教、4名主教以及西班牙使节被驱逐出境。

  第三阶段(1861—1867年), 胡亚雷斯政府领导墨西哥人民进行反对法国武装侵略的伟大卫国战争, 同时继续推进国内改革。

  1861年6月, 胡亚雷斯当选为墨西哥共和国总统。他面临战争破坏所造成的严重困难: 保守派残余匪帮继续作乱, 在大选中杀害了奥坎波、德戈亚多等著名自由派领导人; 政府财政赤字达500多万比索, 外债利息的支付即占国家预算的1/4。1861年7月17日, 胡亚雷斯政府宣布暂停偿付外债两年。支持墨西哥保守派的英国、法国和西班牙以此为借口, 于同年10月31日在伦敦签订了一项共同出兵干涉墨西哥的协定。马克思称这次正在策划中的干涉是“国际史上最凶恶的勾当之一”①。

  同年12月, 西班牙军官普立姆从古巴率领一支侵略军攻占了韦腊克鲁斯。英、法军队随后于1862年初入侵。经过与胡亚雷斯政府交涉谈判, 英、西两国于同年4月撤走了它们的军队。但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坚持侵略政策,于4月16日悍然对墨西哥宣战。流亡国外的反动分子在法军的卵翼下纷纷回国实行复辟,组织起以保守派将军阿尔蒙特为首的傀儡政权。1863年5月,法军依靠陆续增援达3万多人的优势兵力,在付出伤亡约4千人的惨重代价后攻占了普韦布拉城。5月31日,胡亚雷斯政府撤出首都,向北转移,起初迁至圣路易斯波托西,1865年又迁至今华雷斯城①。

  胡亚雷斯政府在1863年内继续采取一些新的改革措施,如颁行《国有荒地分配法》②、《没收叛国犯财产法》③、以及令修女还俗,将女修道院改为医院或兵站并没收其财产充作战争经费。1864年5月底,法军占领了墨西哥1/3的国土。拿破仑三世把奥地利皇帝的幼弟斐迪南·马克西米连大公送到墨西哥来当傀儡皇帝,号称马克西米连一世。他上台后立即与法国订约,承认以往的全部外债。

  1864—1866年是墨西哥人民抗法卫国战争中最艰苦的时期。胡亚雷斯政府依靠军队和人民,坚持抗战,在前线和敌后到处展开游击战,使侵略者陷入墨西哥全民族的包围之中。人民群众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英勇气概。到1867年初,战局朝着有利于墨西哥的方向迅速发展。这时,法军已损失了1/5的兵力,墨西哥的军队则增至9万人。加上法国在欧洲面临着普鲁士的挑战,局势紧张,急需调兵应付,在墨西哥已无力再打下去。拿破仑三世被迫于2月撤走侵略军。胡亚雷斯政府军大举反攻, 很快光复全部国土。7月15日, 胡亚雷斯政府迁回首都, 处死了马克西米连一世。胜利地结束了这场神圣的卫国战争。

  卫国战争期间, 墨西哥人民打死法国侵略者约6,500人。法国当局耗费近3亿法郎。此时, 胡亚雷斯的威望达于顶峰, 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法国大文豪雨果称赞他和美国的约翰·布朗是“现今美洲”的“两个英雄”人物。意大利革命家加里波第代表意大利人民向胡亚雷斯致敬, 他说:“意大利人民因为感谢你消灭他们的压迫者的伙伴而向你致敬!”

  结局与评论

  墨西哥革新运动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它基本上摧毁了天主教会教权集团的经济垄断和精神统治, 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它剥夺了教会的全部土地财产, 并将其廉价卖给本国地主资产阶级分子、外国资本家以及一部分农民和城镇居民。据统计, 到1866年3月为止, 被剥夺的教会资产总值超过6,200万比索。马克思曾对此评论说:“教会的财产被没收了, 并且做了一切足以削减天主教国教权力的事情。”①自革新运动以后, 天主教会在墨西哥再也不能恢复它昔日的特权地位。

  同时,通过局部土改,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部分农民的处境,使自耕农在1866—1883年间增加了3,182户。胡亚雷斯政府领导的抗法卫国战争, 赶走了法国侵略军, 捍卫了国家的独立, 加强了国防力量, 促进了民族觉醒, 从而消除了墨西哥重新沦为殖民地的威胁, 暂时延缓了其半殖民地化的过程。

  史实表明,胡亚雷斯改革实质上是一次反对国内封建势力和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重大的进步作用。领导这次革命的以胡亚雷斯为首的自由派代表当时墨西哥正在兴起的资产阶级的利益与要求,其推行的革命纲领与实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政治上用资产阶级的民主政体代替封建军事独裁统治。1855年的胡亚雷斯法、1857年的新宪法、1859年的改革法等,都是打击封建军阀与教权集团特权,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法制的重大措施与步骤。

  二、经济上推行自由主义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障碍。最重大的措施是实行局部土地改革的莱多法和改革法。它们旨在打破天主教会和封建教权集团对土地财富的垄断,削弱封建大土地所有制,扩大农民的小土地所有制,并增加政府的收入。这反映了墨西哥自由派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对外关系方面,反对欧美列强的压迫和侵略,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以胡亚雷斯为首的自由派在卫国战争中逐步形成了“解放的拉丁美洲主义”,其基本思想是把墨西哥的命运同整个拉丁美洲的解放斗争联系在一起,在共同斗争中团结一致,互相支持;并强调拉丁美洲各国必须自求解放,而绝不指靠欧美列强的帮助。1866年1月,胡亚雷斯在谈到推行扩张政策的美国时说:“我从来没有这种幻想,即这个强国会给我们以真诚的帮助。我懂得,富者与强者是不会同情不幸的穷人的,更不会帮助穷人摆脱不幸的地位。”

  但是,墨西哥革新运动是一次很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在国内方面,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大土地所有制和大庄园制没有根本改变,因为局部土改丝毫不触动世俗地主的土地,相反由于拍卖教会地产和部分村社公地的结果,实际上大都落到新老世俗地主和军阀官僚手中。实行莱多法的头一年, 全国就增加了9千个新地主。

  在对外方面, 欧美列强的经济势力没有触动。1872年胡亚雷斯病逝后, 原自由派将领波菲利奥·迪亚斯在美国的支持下, 于1876年11月23日发动政变上台, 复辟了地主阶级的政权。此后,迪亚斯实行了长达30多年的独裁统治,欧美列强乘机加紧扩张势力,墨西哥迅速沦为受帝国主义控制与掠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长期以来, 国内外史学界对墨西哥革新运动的评价与看法不尽一致。美国历史学家格伦宁强调革新运动是“教会和政府之间的冲突”,不提这场战争具有社会革命和民族解放的性质。另一位美国史学家派克斯指出革新运动的目标是“打倒封建主义”, 却忽视这个运动反对列强民族压迫的意义。派克斯还渲染革新运动的种族斗争色彩, 说墨西哥混血种人“急于取得财富和权力”, “极想在官僚政治中得到一些地位”。这不仅无视这次革命产生的深刻社会经济和阶级根源, 而且低估了它的广泛群众性和进步意义。事实上,革新运动的主要领导人胡亚雷斯及阿尔瓦雷斯将军等人就不是混血种人, 而是纯血统的印第安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依靠了广大人民、特别是印第安农民和城市小资产者的支持。

  苏联历史学家阿尔波罗维奇等认为革新运动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但他们对地主阶级温和派阻挠革命发展的消极和反动作用却估计不足,反而强调一部分统治阶级“非常欢迎”革新运动。美国共产党著名领导人福斯特曾经指出, 胡亚雷斯是“墨西哥伟大的民族主义者”, “基本上代表中产阶级”。墨西哥著名历史学家谢拉也说过, 革新运动使墨西哥的“另一个历史时期, 另一个世代、另一个共和国虽然缓慢但是确定不移地到来了”。

  我国史学界一般认为, 墨西哥革新运动按其性质来说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是继拉丁美洲独立战争之后, 对墨西哥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 也是现代墨西哥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先驱。革新运动之后, 墨西哥新兴资产阶级逐渐成长壮大,终于在1910—1917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取得了政权,使国家开始走上了民族资本主义的道路。

  墨西哥革新运动还具有一定的世界历史意义。它发生在中国太平天国革命、印度土兵大起义的同一时期,成为当时世界范围内“落后地区”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挫败了拿破仑第三的武装干涉,削弱了他的统治力量,客观上帮助了法国无产阶级的斗争。

  注释

  ① 债务雇农,西班牙文叫“Peon(佩翁)”,大都原是印第安村社农民,因失去土地沦为庄园主的长工。他们被世代相传的债务束缚在土地上,直接受庄园主的奴役和驱使,从事几乎无偿的强迫劳动, 完全失去了人身的自由。

  ② 分成制佃农,指向大庄园主租佃一小块土地耕种谋生的农民。他们要向地主按其每年全部收获物的一定比例(或对半、或四六开、或三七开)交纳苛重的实物地租或货币地租, 甚至还被迫服劳役。

  ③ 自耕农来源于殖民统治初期授与远征队步、骑兵的份地,分别为200和1,000英亩,后来这些殖民者的后裔继承这份土地,变成自耕农。西班牙文叫“rancho(兰乔)”。

  ④ 相当于6.25生丁。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第386页。

  ① 胡亚雷斯又译作华雷斯。

  ② 1863年7月20日颁布的《国有荒地分配法》,规定将北方广大国有荒地分配给农民或移民,限额为每户不得超过2,500公顷,实际上有利于发展小土地所有制,增加自耕农户。

  ③ 1863年8月16日颁布的《没收叛国犯财产法》,将公开投敌的封建反动分子的土地财产在农民中间分配。

  ① 《马克思恩格斯论美国内战》, 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第268页。

推荐访问:改革开放的起因
扩展阅读文章

娱乐八卦推荐文章

娱乐八卦热门文章

娱乐八卦扩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