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枫将军简介生平经历,彭雪枫怎么死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将领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简介

发布时间:2018-06-04 来源:娱乐八卦 点击: 当前位置:71668明星网 > 娱乐 > 娱乐八卦 > 彭雪枫将军简介生平经历,彭雪枫怎么死的,中国工农 手机阅读

  (一)

  彭雪枫原名彭修道,乳名隆兴。一九○七年九月九日出生在河南省镇平县七里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中。自幼跟随刚强善良的老祖父,苦心练武,骑马耍枪,养成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性格。

  一九一八年秋,彭雪枫考入镇平县模范高等小学。一九二一年,他带着父亲彭延泰为人家织绸仅有的积蓄——十五元大洋,离开家乡,千里迢迢投奔在天津教书的伯父——彭延庆。在伯父的资助下,彭雪枫考入了南开中学就读。是年冬,雪枫由于伯父无力资助而辍学。一九二二年,他来到北京,通过在冯玉祥部任书记官的族叔彭禹廷的帮助,进入西北军军官子弟学校读书。一九二四年,彭雪枫因族叔停止资助而陷于困境。他自己回忆这段经历时说: “一个年幼无告的人 (在) 远离家乡一千余里的北京,怎么办呢?那一夜失眠了,我独自在被中饮泣。幸而有校长余心清的垂青,让我在附属的小学校里一星期教七小时的国文,……一个月的报酬是十块钱。这同样使我失眠了一夜,那是因为兴奋。同学们都怜悯我,有钱而又相投的人接济我,……想想,我怎么能够忍心不苦读呢? 一面放哨,一面偷偷读书是常事。追求知识如饥似渴,几乎见书必读,逢报必看。从那里算是扎下了今天的文化水平的基础,也引起了人们对我的尊重。”①

  一九二五年,彭雪枫进入育德中学学习。在北京党组织和进步教师的教育帮助下,他读了 《共产党宣言》和《新青年》等革命书刊,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五卅”运动的浪潮,激发了他的革命热情。他和同学们分成小组,深入到农村,召集群众大会,沉痛演讲,揭露帝国主义暴行,启发群众的反帝觉悟。由于彭雪枫在运动中积极热情,有勇有谋,深受同学爱戴,被推选为育德中学学生自治会会长。一九二五年六月,经唐从周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一九二六年春夏,奉晋军阀发动反冯战争,有革命倾向的冯玉祥所部国民军退往西北绥远一带。彭雪枫带领一部分同学到了绥远。是年秋,因国民军失败,育德学校随之解散,彭雪枫只得带领同学返回北京。到京后,大部分同学分别转入汇文中学和今是中学学习,彭雪枫则因无钱交纳学费而无处读书。幸遇原育德中学教务主任、当时又在汇文中学当教务主任的周祝三介绍,才以允许欠交学费的条件进入汇文中学就读。这时他生活非常艰难,有时整天吃不上饭,唯一的一双皮鞋的鞋底穿了洞,也没有钱去补它。就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他坚持学习,坚持斗争,于一九二六年十月十八日在汇文中学由团转党,并担任汇文中学党支部书记,负责北京东城区的学运工作。十月底,为了迎接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反抗北洋军阀政府镇压学 生运动,在中共北方区和李大钊的领导下,北京学生运动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大中学校示威游行和罢课高潮。但是,汇文中学的这一斗争却遭到了反动校长高凤山和学生会会长破坏。彭雪枫组织同学同校长进行说理斗争,迫使反动校长高凤山同意改组学生会,罢免原学生会会长; 实行全校罢课。这样一来,“汇文”的学生运动胜利发展,成为北京东城区学运的中心。在彭雪枫倡导下,进步同学纷纷组织起来,学习马列著作和《向导》、《新青年》等革命书刊,分析形势,提高认识,进行有效斗争。彭雪枫还和许多同学一起,冒狂风,踏冰雪,在寒冬深夜把“打倒张作霖”、“打倒军阀政府”、“打倒帝国主义”等革命标语,贴到崇文门等大街要道。反动警宪机关侦悉彭雪枫的革命活动后,派人到学校索捕。他得知后,在同学们护送下离开汇文中学,转入秘密工作。

  一九二七年三月,中共北方区领导了北京南苑农民暴动,彭雪枫被指派参加南苑暴动。暴动失败后,张作霖在北京实行白色恐怖,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北京党的地下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彭雪枫遂于四月底离开北京,辗转往来于天津、开封等地。一九二八年八月返回北京,九月考入北平民国大学文学系。因经济困难,他未能入学。不久,彭雪枫和赵子众、牛连文、张维瀚等一起,考入开封训政学院专修班学习。该院院长是原育德学校的校长余心清,学员多为政界旧人员,只有彭雪枫等少数革命青年。由于原西北军将领、河南省主席韩复榘此时已投降了蒋介石,河南处在反动统治之下,彭雪枫等革命青年随时有被捕的可能。于是,他们商定一同离开学校,重返平津。他在天津期间,“又过了一个时期的卖文章日子” ,由于自食无力,“继续接受着人家的怜悯”。“为了摆脱那种寄人篱下的生活,也曾投考过大公报招收校对的考试,然而因为人多和没有面子,落选了。”①虽然落选,但他写的长篇散文——《塞上琐记》 ,却连续发表于《国闻周报》第五卷②上。散文共二十节,生动地描写了塞外风光,风俗人情,抒发了他热爱祖国的壮志豪情。

  一九二九年五月,彭雪枫赴烟台刘珍年的二十一师做兵运工作。“半年,终于戴上了 ‘不稳分子’ 的帽子。总还算客气,给了五十元路费让滚蛋。”③年底,彭雪枫又到山东省福山县做农运工作。他以小学国文教员的身份经常深入农村,了解农民情况,以农民夜校为阵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农民喜闻乐见的民歌形式,教育农民提高觉悟,组织农民进行斗争。他在记述这段经历时写道: “党遂又派我往山东的福山县做农民运动,借教小学作掩护。扯起喉咙苦叫一天,晚上才是正当的工作——农民夜校。仅仅二十天,又被土豪劣绅赶走了。…… 豪绅们给了二十元的酬金,随手丢摔在地下,扬长而去。学生们哭送,我向他们哭别。”④这以后他到了上海,在中央军委机关工作。一九三○年初,彭雪枫以中央视察员的身份被派往镇江、丹徒一带巡视工作。后来,他又奉党的指示做改造土匪的工作,未成功,被驱逐,遂返回上海。这时的彭雪枫,迫切要求党派他到红军中去工作。

  (二)

  一九三○年五月一日,彭雪枫受中央军委派遣去红五军工作。他从上海搭长江轮到黄石,进入鄂东南苏区。由何长工、李灿领导的红五军五纵队当时就在黄石附近的大冶、阳新一带活动,彭雪枫被任命为五纵队三大队政委。五月中旬,李灿率红五军五纵队南下接应彭德怀率领的由井冈山到鄂东南的红五军四纵队。在修水,两个纵队胜利会师,在彭德怀统一指挥下,会攻平江,然后挥戈向北,返回鄂东南苏区。六月中旬,在彭德怀主持下,红五军军委扩大会议在大冶、阳新边界之刘仁八召开。根据中央指示,红五军扩编为红三军团,彭德怀任军团前委书记; 原五军五纵队扩编为红八军,何长工任军长; 红八军下辖三个纵队,彭雪枫任第一纵队政委。在七月下旬会攻长沙战斗中,彭雪枫指挥的一纵队为红八军前卫,首登长沙城。八月五日,在帝国主义军舰和敌人的合击下,我军被迫撤离。当我主力撤出长沙后,发现军团政治部一部分同志还被围在城里,彭雪枫立刻率部反冲锋,在敌人猛烈炮火下又突然进入市区,把这部分同志救了出来,安全转移到湘东长寿街。长沙战役后,他奉命先后调任红八军六师、二师政委。

  一九三二年一月,红三军团攻打赣州,久攻未克,陷于被动,第二师的两个团和直属队,反被随后赶到的敌人包围。在此危急时刻,担任二师政委的彭雪枫,不顾个人安危,离开师部只身突入敌人包围圈,找到了被围的五团,机智、沉着地指挥他们冲出重围。五团脱险之后,他再次冲入敌人的重围之中,找到了六团,并指挥他们脱离了险境。接着,他继续留在烟雾弥漫的战场上,寻找被敌冲散的二师直属部队,为保存二师的骨干力量,立下了重要战功。

  一九三二年八月,国民党军对我苏区发动了第四次 “围剿”。敌陈诚、罗卓英纵队的第十一师肖乾部由临川往南、五十二师李明部和五十七师陈时骥部绕道乐安以北往北,向我红二师所在地宜黄进攻。由于敌来势迅猛,分驻各地的红二师各团未及集中,便被敌隔断,失去联络。在这严重关头,二师师长郭炳生妄图拖第五团叛变投敌。彭雪枫率师直属队和第七团于转战途中获悉这个消息,立即带十五名战士,北上追赶五团,连续行军五昼夜,终于在崇仁县境找到五团,向指战员揭露郭炳生的叛变阴谋,并率五团南返。郭炳生只身逃往崇仁县投降敌人,成为可耻叛徒。接着,彭雪枫率领全师,突出重围,到风岗圩与陈毅部队取得联系,保全了主力,挽救了部队。彭雪枫在反对叛徒郭炳生的斗争中机智、果断、沉着、勇敢,荣获中共中央军委颁发的“红星奖章”。年底,在江西抚州八角亭战斗中,彭雪枫身先士卒,率一个通讯排,以反冲锋打垮了敌人的猛攻,挽回了全战场的危局。是役,彭雪枫光荣负伤。

  一九三四年,彭雪枫调任江西军区政委。彭雪枫到任后,军区司令员陈毅即赴西线,军区日常工作由他负责处理。他办事井井有条,很受陈毅赞赏。两个月后,彭雪枫调往红军大学任政委,和红军大学校长刘伯承一起工作。长征路上,彭雪枫又调任红五师师长,部队缩编,红五师改为红十三团,他任团长; 一度还奉调担任中央军委第一局局长,协助军委领导同志进行军事部署等具体工作。

  遵义会议以后,彭雪枫率领的红十三团,随军团由遵义北进,一渡赤水,进入四川南部,准备从泸州和宜宾之间北渡长江,与川陕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会合。这一行动引起了敌人的极大恐慌。蒋介石急忙调集“中央军”和川、湘、黔、滇四省军阀部队,严密封锁长江,并对我形成了一个大包围圈。此时,北渡长江已不可能。毛泽东等当机立断,改变原定计划,指挥红军由川南的叙永、古蔺地区先向西,进入云南东北的扎西,然后又挥师向东,由旧路经川南二渡赤水,强攻娄山关,再占遵义城。在这次战略行动中,彭雪枫指挥的红十三团,是逢山开路、遇水造桥的先锋团之一。在二郎滩二渡赤水时,全团 “船仅三只,每只能装三十人”①; 而对岸又有先期到达的敌兵堵击。彭雪枫指挥部队,一面乘船渡河,一面赶搭浮桥。首先渡过赤水河的红军战士,同敌人进行了背水战,在当地游击队配合下,打垮了敌人,缴获了不少枪枝、弹药、被服和军用品。

  此次回师,“遵义是我们的唯一的目标”②。“从川南到黔北的遵义,铜梓县是大门,娄山关是二门,主要的还是娄山关。”③整个娄山山脉的山峰,峰峰如剑,万丈矗立,插入云霄,而娄山关又雄踞于群峰之巅,是娄山山脉的最高峰。“这种地势,真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④为了夺取遵义城,必先占领娄山关,“倘若占领了娄山关,无险可守的遵义县,就是囊中物。”⑤防守铜梓、娄山关、遵义一线的,是贵州军阀王家烈的部队,此时正向各险关要隘运动集结,企图同红军作最后较量。二月二十五日红军攻占铜梓县城后,红十三团接受 了抢夺娄山关这一光荣而严重的任务。彭雪枫率领部队拂晓出发,冒西风,踏寒霜,急行军三十里赶到娄山关下,王家烈的一个团已经提前占据了娄山关。彭雪枫观察了周围的地形: “右翼的山,一律是悬崖绝壁; 中间马路,敌人火力封锁了; 左翼的山,虽然无路,然而还可以爬。”①于是,他“先派一个坚强而又机动的连,由最左翼迂回到娄山关之敌的侧右背。主力则夺取可以瞰制娄山关的点金山。点金山之高、之尖、之陡、之大、之不易攀登,是足以使敌人有恃而无恐的。”②然而,攻击命令下达之后,红军战士攀悬崖,登峭壁,勇猛地向敌人阵地扑去,终于“在烟尘蔽天一片杀声中夺得了点金山”③。“将近黄昏,加以微雨,点金山的英雄们并未歇气就冲下去。疲乏、饥饿控制着每一个人,然而并未减少他们的勇气。”④在彭雪枫的亲自带领下,经过连续冲锋,娄山关上的“敌人好象竹杆之下的鸭子,呼哈呼哈地滚下去了。”⑤娄山关遂被红十三团占领。“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那首脍炙人口的《忆秦娥·娄山关》词,就是对彭雪枫指挥的这次抢关战斗的真实写照。

  第二天,大雾弥漫。王家烈部出动四个主力团,以其最精锐的第四团担任正面攻击,另三个团由板桥向左翼迂回侧击配合,妄图恢复娄山关。彭雪枫根据军团首长的指示,指挥红十三团一、三两个营,先在娄山关上击退了敌精锐第四团连续六次的冲锋,守住了 “雄关”; 接着,又冲下山来,出左翼,与源源赶到的后续兄弟部队一起,迎击板桥来敌,并乘胜穷追, 连克板桥、黑神庙,直趋遵义城下,发起攻城战斗。“王家烈的‘双枪兵’如惊弓之鸟,狼狈败逃,我军于二十八日重占遵义。”①

  我军出敌不意二渡赤水、抢夺娄山关、直取遵义城,使蒋介石大为惊慌,急电刚刚占据贵阳的嫡系吴奇伟纵队,派两个师抢救遵义。我军于占领遵义的第二天,即南下迎击。一、三两军团左右夹攻,不到一天,就将敌主力歼灭在遵义城外。彭雪枫率领的红十三团参加了这次歼灭战。在追击败敌的战斗中,张爱萍率领的红十一团突遭敌军反攻,情况危急。军团长彭德怀命令彭雪枫率部增援。两个团团结奋战,很快阻止了敌军反攻; 接着又随军团主力,一直把敌人追到乌江岸边。

  此役共歼敌二十个团,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胜利。彭雪枫领导的红十三团作为军团和全军的先锋团之一,能攻善守,所向披靡,为取得胜利立下了卓越功勋。

  一九三五年春夏,红军到达贵州北盘江一带时,彭雪枫所率红十三团,又以伪装迷惑了王家烈部。王部将我军当作“友军”,列队热烈欢迎,并派副官给我军作向导,使我军不费一枪一弹,安全通过了几处堵截我军的防区。在抢渡金沙江、飞越大渡河后向川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进军中,红十三团仍然担负着艰巨的前锋任务。彭雪枫在极端艰苦的长征环境中,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苦。他在行军中很少骑马,常常把马让给体弱、伤病或者一些小同志代步。在三军团过大渡河前后,全团的马匹都丢完了,只剩下他和张爱萍的两匹骡子。后来,张爱萍的那匹骡子也在通过荒山密林、人烟绝迹的炮桐岗时跌死 了,他那匹大黄骡子就成了全团仅有的坐骑。那时,由于水土不服,指战员都泻肚子。行军途中,他自己步行,常催同志们骑他的骡子。部队在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后,时常遭到大风大雨及冰雹的袭击。翻越大鼓山那天,出发时还是朗朗晴天,走了一段,突然遇到一场急风暴雨,气温骤然下降,冻得人牙关打颤。先头部队跟着彭雪枫爬上第一座山峰——上大鼓山,又碰上鸡蛋大小的冰雹,把大家头上戴的斗笠砸穿了好多洞。彭雪枫命令战士们不准停留赶快通过,他自己却留在山顶上等候掉队的同志。先头队伍已经爬上第二座山峰——中大鼓山了,他还站在上大鼓山的山顶上,焦急地向后张望。负责后尾收容的张爱萍最后赶上来见他就问: “你怎么还不赶快走?”他这才放心地说: “同志们都上来了,这就好了。”接着,他又问张爱萍: 你生病了吗,怎么脸都变紫了,鼻子,嘴巴都流水了?张爱萍把彭雪枫望了望,说: “你也是这样呀! ”他们又看了看身边的战士,原来是恶劣的气候所致,大家都一样。

  红一方面军胜利结束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与陕北红军会师时,国民党反动派向陕甘苏区发动的第三次“围剿” 和陕甘苏区军民反“围剿”的斗争,正在激烈进行。为了配合陕北红军粉碎敌人“围剿”,红一方面军进行了改编,恢复了红一军团建制,彭雪枫任红一军团第四师政委。当时物资补充非常困难,特别是没有鞋穿。因为交通不便,加上敌人的封锁,有钱也买不到东西,所以,虽是数九寒天,部队中很多人仍光着脚。为了克服困难,减轻人民负担,彭雪枫号召大家人人动手打草鞋。他就是全师首先打草鞋的一个。彭雪枫月夜打草鞋的事迹,很快传遍全师。在彭雪枫言传身教带动下,全师立即掀起打草鞋热潮,不到一星期,部队没鞋穿的困难就克服了。在供给困难的日子里,彭雪枫不仅在行动上带领大家克服困难,而且从思想上教育大家承认困难,知难而进。初冬的早晨,严霜遍地,为了鼓励衣单身冷的战士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他在收操后给大家讲话说: “我们这支共产党直接领导的队伍,敢于和敌人作斗争,敢于和雪山草地作斗争,什么困难我们都不怕,我们胜利地过来了!难道今天这一点薄霜就能威胁我们吗?难道暂时的一点物质困难就不能克服吗?”①他的话打动了每个同志的心,鼓舞着同志们信心百倍地为战胜困难而斗争。他多次告诉供给处的同志,不要照顾他,“在困难的情况下,一切应先从战士出发。他们在冰天雪地里行军、打仗、站岗、值勤,比我们辛苦多了。我们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革命干部,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②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在直罗镇战役中,彭雪枫率领四师与一、三军团和十五军团的兄弟部队一起,全歼了敌一○九师,击溃了敌一○六师。这一仗,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 “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③

  (一)

  彭雪枫原名彭修道,乳名隆兴。一九○七年九月九日出生在河南省镇平县七里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中。自幼跟随刚强善良的老祖父,苦心练武,骑马耍枪,养成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性格。

  一九一八年秋,彭雪枫考入镇平县模范高等小学。一九二一年,他带着父亲彭延泰为人家织绸仅有的积蓄——十五元大洋,离开家乡,千里迢迢投奔在天津教书的伯父——彭延庆。在伯父的资助下,彭雪枫考入了南开中学就读。是年冬,雪枫由于伯父无力资助而辍学。一九二二年,他来到北京,通过在冯玉祥部任书记官的族叔彭禹廷的帮助,进入西北军军官子弟学校读书。一九二四年,彭雪枫因族叔停止资助而陷于困境。他自己回忆这段经历时说: “一个年幼无告的人 (在) 远离家乡一千余里的北京,怎么办呢?那一夜失眠了,我独自在被中饮泣。幸而有校长余心清的垂青,让我在附属的小学校里一星期教七小时的国文,……一个月的报酬是十块钱。这同样使我失眠了一夜,那是因为兴奋。同学们都怜悯我,有钱而又相投的人接济我,……想想,我怎么能够忍心不苦读呢? 一面放哨,一面偷偷读书是常事。追求知识如饥似渴,几乎见书必读,逢报必看。从那里算是扎下了今天的文化水平的基础,也引起了人们对我的尊重。”①

  一九二五年,彭雪枫进入育德中学学习。在北京党组织和进步教师的教育帮助下,他读了 《共产党宣言》和《新青年》等革命书刊,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五卅”运动的浪潮,激发了他的革命热情。他和同学们分成小组,深入到农村,召集群众大会,沉痛演讲,揭露帝国主义暴行,启发群众的反帝觉悟。由于彭雪枫在运动中积极热情,有勇有谋,深受同学爱戴,被推选为育德中学学生自治会会长。一九二五年六月,经唐从周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一九二六年春夏,奉晋军阀发动反冯战争,有革命倾向的冯玉祥所部国民军退往西北绥远一带。彭雪枫带领一部分同学到了绥远。是年秋,因国民军失败,育德学校随之解散,彭雪枫只得带领同学返回北京。到京后,大部分同学分别转入汇文中学和今是中学学习,彭雪枫则因无钱交纳学费而无处读书。幸遇原育德中学教务主任、当时又在汇文中学当教务主任的周祝三介绍,才以允许欠交学费的条件进入汇文中学就读。这时他生活非常艰难,有时整天吃不上饭,唯一的一双皮鞋的鞋底穿了洞,也没有钱去补它。就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他坚持学习,坚持斗争,于一九二六年十月十八日在汇文中学由团转党,并担任汇文中学党支部书记,负责北京东城区的学运工作。十月底,为了迎接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反抗北洋军阀政府镇压学 生运动,在中共北方区和李大钊的领导下,北京学生运动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大中学校示威游行和罢课高潮。但是,汇文中学的这一斗争却遭到了反动校长高凤山和学生会会长破坏。彭雪枫组织同学同校长进行说理斗争,迫使反动校长高凤山同意改组学生会,罢免原学生会会长; 实行全校罢课。这样一来,“汇文”的学生运动胜利发展,成为北京东城区学运的中心。在彭雪枫倡导下,进步同学纷纷组织起来,学习马列著作和《向导》、《新青年》等革命书刊,分析形势,提高认识,进行有效斗争。彭雪枫还和许多同学一起,冒狂风,踏冰雪,在寒冬深夜把“打倒张作霖”、“打倒军阀政府”、“打倒帝国主义”等革命标语,贴到崇文门等大街要道。反动警宪机关侦悉彭雪枫的革命活动后,派人到学校索捕。他得知后,在同学们护送下离开汇文中学,转入秘密工作。

  一九二七年三月,中共北方区领导了北京南苑农民暴动,彭雪枫被指派参加南苑暴动。暴动失败后,张作霖在北京实行白色恐怖,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北京党的地下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彭雪枫遂于四月底离开北京,辗转往来于天津、开封等地。一九二八年八月返回北京,九月考入北平民国大学文学系。因经济困难,他未能入学。不久,彭雪枫和赵子众、牛连文、张维瀚等一起,考入开封训政学院专修班学习。该院院长是原育德学校的校长余心清,学员多为政界旧人员,只有彭雪枫等少数革命青年。由于原西北军将领、河南省主席韩复榘此时已投降了蒋介石,河南处在反动统治之下,彭雪枫等革命青年随时有被捕的可能。于是,他们商定一同离开学校,重返平津。他在天津期间,“又过了一个时期的卖文章日子” ,由于自食无力,“继续接受着人家的怜悯”。“为了摆脱那种寄人篱下的生活,也曾投考过大公报招收校对的考试,然而因为人多和没有面子,落选了。”①虽然落选,但他写的长篇散文——《塞上琐记》 ,却连续发表于《国闻周报》第五卷②上。散文共二十节,生动地描写了塞外风光,风俗人情,抒发了他热爱祖国的壮志豪情。

  一九二九年五月,彭雪枫赴烟台刘珍年的二十一师做兵运工作。“半年,终于戴上了 ‘不稳分子’ 的帽子。总还算客气,给了五十元路费让滚蛋。”③年底,彭雪枫又到山东省福山县做农运工作。他以小学国文教员的身份经常深入农村,了解农民情况,以农民夜校为阵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农民喜闻乐见的民歌形式,教育农民提高觉悟,组织农民进行斗争。他在记述这段经历时写道: “党遂又派我往山东的福山县做农民运动,借教小学作掩护。扯起喉咙苦叫一天,晚上才是正当的工作——农民夜校。仅仅二十天,又被土豪劣绅赶走了。…… 豪绅们给了二十元的酬金,随手丢摔在地下,扬长而去。学生们哭送,我向他们哭别。”④这以后他到了上海,在中央军委机关工作。一九三○年初,彭雪枫以中央视察员的身份被派往镇江、丹徒一带巡视工作。后来,他又奉党的指示做改造土匪的工作,未成功,被驱逐,遂返回上海。这时的彭雪枫,迫切要求党派他到红军中去工作。

  (二)

  一九三○年五月一日,彭雪枫受中央军委派遣去红五军工作。他从上海搭长江轮到黄石,进入鄂东南苏区。由何长工、李灿领导的红五军五纵队当时就在黄石附近的大冶、阳新一带活动,彭雪枫被任命为五纵队三大队政委。五月中旬,李灿率红五军五纵队南下接应彭德怀率领的由井冈山到鄂东南的红五军四纵队。在修水,两个纵队胜利会师,在彭德怀统一指挥下,会攻平江,然后挥戈向北,返回鄂东南苏区。六月中旬,在彭德怀主持下,红五军军委扩大会议在大冶、阳新边界之刘仁八召开。根据中央指示,红五军扩编为红三军团,彭德怀任军团前委书记; 原五军五纵队扩编为红八军,何长工任军长; 红八军下辖三个纵队,彭雪枫任第一纵队政委。在七月下旬会攻长沙战斗中,彭雪枫指挥的一纵队为红八军前卫,首登长沙城。八月五日,在帝国主义军舰和敌人的合击下,我军被迫撤离。当我主力撤出长沙后,发现军团政治部一部分同志还被围在城里,彭雪枫立刻率部反冲锋,在敌人猛烈炮火下又突然进入市区,把这部分同志救了出来,安全转移到湘东长寿街。长沙战役后,他奉命先后调任红八军六师、二师政委。

  一九三二年一月,红三军团攻打赣州,久攻未克,陷于被动,第二师的两个团和直属队,反被随后赶到的敌人包围。在此危急时刻,担任二师政委的彭雪枫,不顾个人安危,离开师部只身突入敌人包围圈,找到了被围的五团,机智、沉着地指挥他们冲出重围。五团脱险之后,他再次冲入敌人的重围之中,找到了六团,并指挥他们脱离了险境。接着,他继续留在烟雾弥漫的战场上,寻找被敌冲散的二师直属部队,为保存二师的骨干力量,立下了重要战功。

  一九三二年八月,国民党军对我苏区发动了第四次 “围剿”。敌陈诚、罗卓英纵队的第十一师肖乾部由临川往南、五十二师李明部和五十七师陈时骥部绕道乐安以北往北,向我红二师所在地宜黄进攻。由于敌来势迅猛,分驻各地的红二师各团未及集中,便被敌隔断,失去联络。在这严重关头,二师师长郭炳生妄图拖第五团叛变投敌。彭雪枫率师直属队和第七团于转战途中获悉这个消息,立即带十五名战士,北上追赶五团,连续行军五昼夜,终于在崇仁县境找到五团,向指战员揭露郭炳生的叛变阴谋,并率五团南返。郭炳生只身逃往崇仁县投降敌人,成为可耻叛徒。接着,彭雪枫率领全师,突出重围,到风岗圩与陈毅部队取得联系,保全了主力,挽救了部队。彭雪枫在反对叛徒郭炳生的斗争中机智、果断、沉着、勇敢,荣获中共中央军委颁发的“红星奖章”。年底,在江西抚州八角亭战斗中,彭雪枫身先士卒,率一个通讯排,以反冲锋打垮了敌人的猛攻,挽回了全战场的危局。是役,彭雪枫光荣负伤。

  一九三四年,彭雪枫调任江西军区政委。彭雪枫到任后,军区司令员陈毅即赴西线,军区日常工作由他负责处理。他办事井井有条,很受陈毅赞赏。两个月后,彭雪枫调往红军大学任政委,和红军大学校长刘伯承一起工作。长征路上,彭雪枫又调任红五师师长,部队缩编,红五师改为红十三团,他任团长; 一度还奉调担任中央军委第一局局长,协助军委领导同志进行军事部署等具体工作。

  遵义会议以后,彭雪枫率领的红十三团,随军团由遵义北进,一渡赤水,进入四川南部,准备从泸州和宜宾之间北渡长江,与川陕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会合。这一行动引起了敌人的极大恐慌。蒋介石急忙调集“中央军”和川、湘、黔、滇四省军阀部队,严密封锁长江,并对我形成了一个大包围圈。此时,北渡长江已不可能。毛泽东等当机立断,改变原定计划,指挥红军由川南的叙永、古蔺地区先向西,进入云南东北的扎西,然后又挥师向东,由旧路经川南二渡赤水,强攻娄山关,再占遵义城。在这次战略行动中,彭雪枫指挥的红十三团,是逢山开路、遇水造桥的先锋团之一。在二郎滩二渡赤水时,全团 “船仅三只,每只能装三十人”①; 而对岸又有先期到达的敌兵堵击。彭雪枫指挥部队,一面乘船渡河,一面赶搭浮桥。首先渡过赤水河的红军战士,同敌人进行了背水战,在当地游击队配合下,打垮了敌人,缴获了不少枪枝、弹药、被服和军用品。

  此次回师,“遵义是我们的唯一的目标”②。“从川南到黔北的遵义,铜梓县是大门,娄山关是二门,主要的还是娄山关。”③整个娄山山脉的山峰,峰峰如剑,万丈矗立,插入云霄,而娄山关又雄踞于群峰之巅,是娄山山脉的最高峰。“这种地势,真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④为了夺取遵义城,必先占领娄山关,“倘若占领了娄山关,无险可守的遵义县,就是囊中物。”⑤防守铜梓、娄山关、遵义一线的,是贵州军阀王家烈的部队,此时正向各险关要隘运动集结,企图同红军作最后较量。二月二十五日红军攻占铜梓县城后,红十三团接受 了抢夺娄山关这一光荣而严重的任务。彭雪枫率领部队拂晓出发,冒西风,踏寒霜,急行军三十里赶到娄山关下,王家烈的一个团已经提前占据了娄山关。彭雪枫观察了周围的地形: “右翼的山,一律是悬崖绝壁; 中间马路,敌人火力封锁了; 左翼的山,虽然无路,然而还可以爬。”①于是,他“先派一个坚强而又机动的连,由最左翼迂回到娄山关之敌的侧右背。主力则夺取可以瞰制娄山关的点金山。点金山之高、之尖、之陡、之大、之不易攀登,是足以使敌人有恃而无恐的。”②然而,攻击命令下达之后,红军战士攀悬崖,登峭壁,勇猛地向敌人阵地扑去,终于“在烟尘蔽天一片杀声中夺得了点金山”③。“将近黄昏,加以微雨,点金山的英雄们并未歇气就冲下去。疲乏、饥饿控制着每一个人,然而并未减少他们的勇气。”④在彭雪枫的亲自带领下,经过连续冲锋,娄山关上的“敌人好象竹杆之下的鸭子,呼哈呼哈地滚下去了。”⑤娄山关遂被红十三团占领。“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那首脍炙人口的《忆秦娥·娄山关》词,就是对彭雪枫指挥的这次抢关战斗的真实写照。

  第二天,大雾弥漫。王家烈部出动四个主力团,以其最精锐的第四团担任正面攻击,另三个团由板桥向左翼迂回侧击配合,妄图恢复娄山关。彭雪枫根据军团首长的指示,指挥红十三团一、三两个营,先在娄山关上击退了敌精锐第四团连续六次的冲锋,守住了 “雄关”; 接着,又冲下山来,出左翼,与源源赶到的后续兄弟部队一起,迎击板桥来敌,并乘胜穷追, 连克板桥、黑神庙,直趋遵义城下,发起攻城战斗。“王家烈的‘双枪兵’如惊弓之鸟,狼狈败逃,我军于二十八日重占遵义。”①

  我军出敌不意二渡赤水、抢夺娄山关、直取遵义城,使蒋介石大为惊慌,急电刚刚占据贵阳的嫡系吴奇伟纵队,派两个师抢救遵义。我军于占领遵义的第二天,即南下迎击。一、三两军团左右夹攻,不到一天,就将敌主力歼灭在遵义城外。彭雪枫率领的红十三团参加了这次歼灭战。在追击败敌的战斗中,张爱萍率领的红十一团突遭敌军反攻,情况危急。军团长彭德怀命令彭雪枫率部增援。两个团团结奋战,很快阻止了敌军反攻; 接着又随军团主力,一直把敌人追到乌江岸边。

  此役共歼敌二十个团,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胜利。彭雪枫领导的红十三团作为军团和全军的先锋团之一,能攻善守,所向披靡,为取得胜利立下了卓越功勋。

  一九三五年春夏,红军到达贵州北盘江一带时,彭雪枫所率红十三团,又以伪装迷惑了王家烈部。王部将我军当作“友军”,列队热烈欢迎,并派副官给我军作向导,使我军不费一枪一弹,安全通过了几处堵截我军的防区。在抢渡金沙江、飞越大渡河后向川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进军中,红十三团仍然担负着艰巨的前锋任务。彭雪枫在极端艰苦的长征环境中,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苦。他在行军中很少骑马,常常把马让给体弱、伤病或者一些小同志代步。在三军团过大渡河前后,全团的马匹都丢完了,只剩下他和张爱萍的两匹骡子。后来,张爱萍的那匹骡子也在通过荒山密林、人烟绝迹的炮桐岗时跌死 了,他那匹大黄骡子就成了全团仅有的坐骑。那时,由于水土不服,指战员都泻肚子。行军途中,他自己步行,常催同志们骑他的骡子。部队在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后,时常遭到大风大雨及冰雹的袭击。翻越大鼓山那天,出发时还是朗朗晴天,走了一段,突然遇到一场急风暴雨,气温骤然下降,冻得人牙关打颤。先头部队跟着彭雪枫爬上第一座山峰——上大鼓山,又碰上鸡蛋大小的冰雹,把大家头上戴的斗笠砸穿了好多洞。彭雪枫命令战士们不准停留赶快通过,他自己却留在山顶上等候掉队的同志。先头队伍已经爬上第二座山峰——中大鼓山了,他还站在上大鼓山的山顶上,焦急地向后张望。负责后尾收容的张爱萍最后赶上来见他就问: “你怎么还不赶快走?”他这才放心地说: “同志们都上来了,这就好了。”接着,他又问张爱萍: 你生病了吗,怎么脸都变紫了,鼻子,嘴巴都流水了?张爱萍把彭雪枫望了望,说: “你也是这样呀! ”他们又看了看身边的战士,原来是恶劣的气候所致,大家都一样。

  红一方面军胜利结束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与陕北红军会师时,国民党反动派向陕甘苏区发动的第三次“围剿” 和陕甘苏区军民反“围剿”的斗争,正在激烈进行。为了配合陕北红军粉碎敌人“围剿”,红一方面军进行了改编,恢复了红一军团建制,彭雪枫任红一军团第四师政委。当时物资补充非常困难,特别是没有鞋穿。因为交通不便,加上敌人的封锁,有钱也买不到东西,所以,虽是数九寒天,部队中很多人仍光着脚。为了克服困难,减轻人民负担,彭雪枫号召大家人人动手打草鞋。他就是全师首先打草鞋的一个。彭雪枫月夜打草鞋的事迹,很快传遍全师。在彭雪枫言传身教带动下,全师立即掀起打草鞋热潮,不到一星期,部队没鞋穿的困难就克服了。在供给困难的日子里,彭雪枫不仅在行动上带领大家克服困难,而且从思想上教育大家承认困难,知难而进。初冬的早晨,严霜遍地,为了鼓励衣单身冷的战士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他在收操后给大家讲话说: “我们这支共产党直接领导的队伍,敢于和敌人作斗争,敢于和雪山草地作斗争,什么困难我们都不怕,我们胜利地过来了!难道今天这一点薄霜就能威胁我们吗?难道暂时的一点物质困难就不能克服吗?”①他的话打动了每个同志的心,鼓舞着同志们信心百倍地为战胜困难而斗争。他多次告诉供给处的同志,不要照顾他,“在困难的情况下,一切应先从战士出发。他们在冰天雪地里行军、打仗、站岗、值勤,比我们辛苦多了。我们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革命干部,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②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在直罗镇战役中,彭雪枫率领四师与一、三军团和十五军团的兄弟部队一起,全歼了敌一○九师,击溃了敌一○六师。这一仗,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 “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③

  (三)

  一九三六年八月,彭雪枫到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学习。应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之约,他为《二万五千里》一书写了《娄山关 前后》的回忆文章。这篇文章详细而生动地记述了长征路上他率领红十三团参加二郎滩背水战、攻守娄山关和二战遵义城的经过,并且追忆了这支英雄部队一九三三年东征时参加青州战斗和一九三四年第五次反“围剿”时参加高虎脑战斗的光荣历史,是彭雪枫留给我们的研究红军战史的珍贵资料。

  一九三六年秋,阎锡山在全国抗日浪潮影响下,派人到陕北,要求我党派代表到太原与其联系。党中央派彭雪枫,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于十月下旬秘密前往太原,争取阎锡山与红军联合抗日。彭雪枫到太原后,阎锡山派他的外甥、政训处主任梁化之为与我方接头的代表。但是,他又惧怕蒋介石和日伪探知此事,要求我办事处要严格保密。为了工作方便,我办事处成员都用化名,彭雪枫化名彭雨峰,公开身份是上海某公司的副经理。办事处住地对外称“彭公馆”。彭雪枫在太原办事处有一份比较完整的日记,生动地反映了他在这一时期的活动。一九四二年一月二十二日,他重读自己的日记后,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 “以上是一九三六年十一月至一九三七年奉中央命与阎锡山进行统战工作旅居太原时之日记。时甚清闲,为自入党以来之最清闲阶段,故读书颇多,且亦能记日记。及今读之,趣味颇浓。是种情时,他日将不可多得也!”①

  彭雪枫在“太办”时期主要完成了两项任务: 一是与阎锡山进行统战工作; 一是看书学习。从他的日记内容可以看出,他在太原同阎锡山的代表接触频繁,并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党中央。

  由于彭雪枫的统战工作,阎锡山在西安事变中 “态度暖 昧,保持中立”,使红军能够顺利集中到三原地区而未受到阎锡山从背后干扰,对保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起了一定的作用。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彭雪枫继续留太原从事我党与阎锡山的联系及争取工作。抗战爆发,红军改编后,太原秘密联络处改为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彭雪枫任八路军总部少将参谋处长兼驻晋办事处主任,同时又兼任中共中央北方局联络局书记。联络局负责晋、冀、鲁、察四省和北平、天津两市的统战工作。为了指导鲁西北的统战工作,彭雪枫于一九三七年五月先后到济南、聊城进行社会考察。在济南,他约集了共产党员朱晦生 (韩复榘第三路军军官) ,原育德中学同学赵子众、陈占云,以及三路军军官冯惊涛、高谊云等十余人,开了一个座谈会。彭雪枫给大家讲了我党在当时的方针政策和国内外的政治形势,增强了到会者跟着共产党走的决心和信心。在聊城,彭雪枫与育德同学赵伊萍、牛连文见了面。他帮助赵伊萍 (一九二七年的党员) 接上了党的关系,并介绍张维瀚加入了共产党。从此,在山东第六专员公署内便建立了党的组织。他在给专署内的党员同志谈话时指出: “日本帝国主义已下了灭亡中国的决心,中日全面战争已不可避免。但只要全国各党派、各民族团结起来,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就不会亡,就能够最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①彭雪枫在聊城期间,还指导了聊城师范我党与国民党CC派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同时,他又对鲁西北地区的历史和现状作了详尽的调查。他说: “鲁 西北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广大人民富有革命的光荣传统,……倘若中日战争爆发,在这里发动群众,进行平原抗日游击战争,是一个很好的条件。”①他接着又说: “范筑先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他为人正直廉洁,对蒋介石的投降卖国路线不满,他掌握着鲁西北地区的政权,在群众中有很大影响。……争取他接受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和我党合作抗战。我想,将来一定会在这里建立起一块抗日根据地的。”②彭雪枫的山东之行,对后来我党与范筑先的统战工作和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太原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彭雪枫除进行繁忙的统战工作外,曾抓紧时间读了大量书籍。他自修日语、英语,还以过人的毅力学习政治、军事、历史、经济和文学著作。从《大众政治经济学》到《思想方法论》,从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到现代军事著作《科学的军备与现代战争》,从《御览》到《日知录》 ,无不加以研读。对中外文学名著,他读的更多,俄国的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新时代》 (即《处女地》) 和《烟》 ,他不但读了,还在日记中写下了详细的读后感。正如他自己所说: “知识之在我,向来是如饥似渴的”。

  彭雪枫在远离党中央的太原工作,任务艰巨,但他时刻想念延安,想念党中央,对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怀有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他在一九三七年三月二十日的日记中写道:“绍林来相见,甚欢,并云同来者共九人。带来家③书,捧读后不 禁为之怡然。”①从他同年二月十九日至二十六日这八天日记中也可看出,为了给“家”里采购各种书报和日用工业必需品,他在太原的商店、货栈、书店、车站往返奔波,和他深夜伏案“给恩兄②写信”的感人情景。

  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五日,党中央政治局洛川会议之后,周恩来受中央委托,为解决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抗日问题,同国民党第二战区长官阎锡山进行谈判。周恩来到太原时,彭雪枫向周恩来详细汇报阎锡山的情况,帮助处理具体工作,使谈判顺利进行,保证了八路军在九月先后从陕西韩城、潼关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途经太原北上的八路军领导人彭德怀、邓小平等均住在办事处内。彭雪枫热情接待自己的亲人,为八路军挺进华北进行抗日斗争作出了贡献。

  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彭雪枫抓紧抗日游击战争的研究,对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和政治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一九三七年十月五日,彭雪枫在给范长江的信中,对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和战术原则作了精辟论述。他说: “我军处此敌人倾力压境的关头下,唯一战略方针及战术原则,应以我军主力进行大规模的运动战,以支队(如八路) 领导广泛的游击战争配合主力动作,必可消灭敌之大量有生力量。” 又说: “以精干之小部队深入敌之后方,为所欲为。……胜利虽小,但积之成多即为大胜利。而破坏敌之交通,断绝敌之联络,扰乱敌之军心,兴奋我民情绪,无形之中,影响已经不小了。”③

  一九三七年十月十六日,彭雪枫应山西省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的邀请,在山西大学作了题为《游击队政治工作》 的长篇报告,论述了游击队政治工作的意义、任务、原则、方法和游击队政治工作人员的条件等重要问题,明确指出: “政治工作是部队的生命线”,部队“须要把游击队战士们的纪律问题,提高到最高度‘自觉的’程度”,这样,才能“保证军事技术与战术素养的提高。”①这个报告于一九三八年一月由延安解放社出版,书名为《游击队政治工作教程》 ,在各抗日根据地发行,对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太原沦陷后,八路军驻晋办事处移到临汾,彭雪枫仍任办事处处长。在临汾期间,为培养抗日力量,彭雪枫创办了学兵队。他亲自到学兵队讲授《游击战术》 ,帮助青年学生学习军事知识,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准备骨干力量。一九三八年一月,八路军总部移驻临汾,朱德总司令就住在办事处内。同年二月党中央决定,同阎锡山的联系任务,由八路军总部直接进行,八路军驻晋办事处胜利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此后,彭雪枫奉命前往河南确山县竹沟镇,参加筹划中原敌后的抗日工作。

  竹沟是中原地区的革命摇篮,是我新四军第二、第四、第五师的发源地,是刘少奇为首的中原局和朱理治为首的河南省委所在地。一九三八年二月,由于日寇大举进攻,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纷纷南逃,中原地区危机严重。为了开展华中抗战,党中央命令彭雪枫率原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六十余名干部来到竹 沟,加强河南省委工作,彭雪枫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长兼河南省委军事部长。为了贯彻河南省委提出的“为准备十万武装而斗争”的积极发展方针,他一方面帮助整编新四军第四支队八团队,准备开赴皖东抗日前线; 一方面参加筹划豫东敌后抗日工作,培训干部,发展抗日武装,为挺进豫东抗日作准备。为培训抗日军政干部,彭雪枫在竹沟举办了两期教导队,主要招收爱国青年学生,每期五百人,学期三个月。彭雪枫亲自给学员讲解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知识,检阅学员列队操练,主持学员思想汇报会,勉励学员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为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贡献自己的青春。当时生活非常艰苦,睡的是地铺,吃的是糠菜豆腐渣; 训练条件很差,课堂在树下,操场在河滩,木棒当武器。但由于方向明确,学员情绪非常高昂,两期教导队均取得军事、政治双丰收。这些学员毕业后,大部分被分配到豫东、皖北开展抗日工作,少数安排在新四军四支队八团队留守处和新四军皖南军部,还有一部分被分配到河南各地作党的秘密工作。后来,他们大多成长为新四军第四师和豫皖苏边区抗日的骨干力量。

  为了迅速发展抗日武装,在培训干部的同时,彭雪枫很重视武装力量的扩大和弹药装备的解决。一九三八年三月,彭雪枫、王国华、张震等商议,通过解决活动于泌(阳)、确(山)、唐 (河) 三县边境的惯匪安 (永祥) 段 (可祥) 两团,扩大人民武装,改善装备。彭雪枫决定智取: 以我留守处名义邀请他们来确山竹沟参观,晚上双方放下武器联欢,由彭雪枫出面宴请安、段等首领。那天宴席和演出正在高潮,张震按预定计划指挥行动,生擒了安、段,解除了两团一千余人的武装并实行改编,派周启帮为政委,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把这支土匪部队改造成为革命的武装。

  竹沟抗日武装的发展和抗日气氛的高涨,使国民党豫西当局惊恐万状。他们调了一个团的兵力进驻竹沟,妄图寻找借口,制造摩擦,把新四军八团队留守处挤走或就地取缔。彭雪枫等河南省委领导同志,正确分析了形势,虽明知国民党军来意不善,我留守处仍从抗日大局着眼,争取国民党军队的官兵团结抗日。于是决定把留守处、新兵队和省委、特委机关所住的房子统统腾出来,并将屋里屋外连同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接待国民党军。国民党军进驻那一天,彭雪枫派参谋和几个战士骑马到确山县城迎接,他和省委其他领导同志带领教导队学员、留守竹沟官兵以及群众在竹沟东门外,敲锣打鼓夹道欢迎。我军这一不寻常之举动,完全出乎国民党军意料,使那个团的官兵深受教育。他们在竹沟驻扎了八九天,就主动向他们的上级报告: “新四军竹沟留守处非常友好,并无不轨行为”,要求准予撤防。国民党豫西当局无可奈何,只好答应。该团撤离时,我们又同样组织热烈欢送,建立了与该团的友好关系。这样一来,不仅打破了国民党的阴谋,争取教育了国民党下层官兵,同时得到了确山和邻近地区各阶层人民的称赞。

  一九三八年五月十九日徐州沦陷,豫东吃紧。党中央及时发出了《关于徐州失守后华中工作的指示》 ,要求华中各地党委,动员城市大批学生、工人、革命知识分子和党员到农村去发动群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游击区。根据中央指示,河南省委立即将工作重心由一般救亡运动转变为武装抗日。首先在豫东地区组建了两支抗日武装: 一支是由中共豫东特委书记沈东萍等组织的第一战区自卫军第七路,约一千五百余人;一支是由原中共豫西特委书记吴芝圃等,以睢县、杞县、太康地方党为基础组成的豫东游击队第三支队,约二千人枪。这两支抗日武装的建立,为豫皖苏边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不久,省委又派肖望东率抗日先遣大队百余人进入睢、杞、太地区,配合第三支队开展豫东抗日游击战争。六月十四日,彭雪枫在《新华日报》 上发表了 《目前在河南应该做些什么》一文,指出: “形势这样危机,时机十分迫切,光是提笔单靠开口,已经不够了,到我们动手的时候了! ” “中华民族复兴根据地的黄河流域,是我们消灭敌人的最好场所! 失败送给敌人! 胜利必为我们所有! ”这篇文章对发展河南人民抗日游击战争起了动员作用。

  一九三八年九月二日,周恩来、叶剑英指示河南省委将领导重心移向豫东,创造苏鲁皖边抗日的新局面,与八路军冀鲁豫部队沟通联系。河南省委据此决定,将彭雪枫等在竹沟创建的抗日武装三百余人,整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由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张震任参谋长,挺进豫东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九月二十九日,游击支队在竹沟举行了东进誓师大会,彭雪枫、王国华在会上传达了党中央指示和河南省委决定,号召大家到敌人后方去,收复失地,拯救沦陷区广大人民,打击日本侵略者,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作出贡献。

  为了鼓舞东进士气,宣传群众,打击敌人,在部队誓师的当天,在竹沟诞生了 《拂晓报》 。彭雪枫亲自为 《拂晓报》题了报名。创刊后的 《拂晓报》和新四军游击支队一起,在彭雪枫领导下,离开确山竹沟,向豫东抗日前线挺进。

  关于这次誓师东进的情况,彭雪枫在一年以后所写的 《斗争一年》一文中,曾经作过这样的回忆: “我们竹沟出发时,大家兴奋欢欣,每天祈待着命令。连几个小孩子也成天哭着闹着找人‘疏通’,允许他们到敌人后方去。不准,他们偷偷埋伏在行军纵队里,赶发觉已经到达宿营地了。女同志不让去,她们提出了‘妇女问题’来抗议,以一个才出学堂的女学生,也背着大包袱一天走七八十里,来表示她们(的)行军能力和抗战热情。”①

  (四)

  一九三八年十月上旬,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在河南省西华县杜岗与抗日先遣大队和豫东游击第三支队胜利会师。会师后,部队进行合编,仍用新四军游击支队番号,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吴芝圃任副司令员,张震任参谋长,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下辖三个大队。

  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四日,彭雪枫率领部队东渡黄河②向敌后挺进。十月二十五日,游击支队以夜行军通过淮 (阳) 、太 (康) 公路,次日一早到达淮阳东北五十里棠棣集以西的窦楼及其附近地区宿营。数月来未见过抗日军队的沦陷区人民,无不兴高采烈。

  二十七日晨,支队全体指战员正整装待发,忽然枪声由南传来,原来是驻戴楼的日寇骑兵向我袭击,企图阻止我军东进。彭雪枫听了侦察员报告,当机立断,准备歼敌。他和张震等支队领导人身先士卒,率领部队跑出寨子,占据了有利地形,埋伏待敌。当日寇进入我伏击区后,彭雪枫一声令下,指战员 一齐开火,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昏头转向。游击支队靠着六挺苏式转盘机枪、一支捷克式步枪和一些土造武器,阻止了敌人的攻击。接着,彭雪枫又指挥支队一部从侧面突击,敌人顿时乱成一团,夺路而逃。这次战斗只用了半个小时,毙敌林津少尉以下数十人,缴获林津指挥刀一把、枪弹两千发。这是开封失守后,在豫东广大原野上对横行的日寇的第一次惩罚,大大振奋了我军士气,鼓舞了豫东人民的抗日斗志。

  十月二十八日,游击支队到达鹿邑县的大刘庄。在这里作了短期休整,建立了党支部,发展了新党员,对指战员进行政治教育。通过统战工作,又得到鹿邑县县长魏风楼的物资帮助,使部队装备一新,实力大大加强。十一月下旬,彭雪枫率领支队由施营出发,开始进行纵横睢 (县) 、杞 (县) 的新远征。在长途紧急行军中,彭雪枫和战士一起,双脚打泡仍坚持步行,以自己的模范行动鼓舞大家奋勇前进。他们连续通过了敌人几道封锁线,摆脱了敌人追击,来到睢、杞、太 (康) 三县交界的砖角楼宿营。砖角楼距日伪据守的太康五十里、睢县六十里、柘城八十里,而且在公路的交叉线上,敌人的汽车队可以在一两个小时内赶到这里。然而,由于彭雪枫等支队领导人对日伪军的兵力配备及兵力集中时间摸得十分清楚,所以部队不但安然地在这里停留了一天一夜,而且还召开了群众大会,做了抗日宣传鼓动工作。日寇得知消息后,调集了归德、太康、睢县、宁陵等处军队,分乘八十九辆汽车,另附一部分骑兵及数百名汉奸武装,气势汹汹地向砖角楼扑来,企图合击我军。但是,当敌军赶到时,游击支队已离开砖角楼一天半了。

  彭雪枫根据豫东平原的地形特点,指挥游击支队,灵活运用游击战术,在睢县、杞县、拓城、太康一带,乘敌不备,声东击西,主动灵活地打击敌人。睢县西陵寺之战,击溃了汉奸马培善部; 杞县后李庄、唐郭楼之战,两次袭击了汉奸胡祥生部; 杞县陈寨之战,击溃了著匪彭玉宝; 杞县宋庄一战,生擒了汉奸刘子坚,取得了一个连一个的胜利。正如彭雪枫在 《斗争一年》一文中所说: “从鹿邑北出,柘太睢杞,侧敌行军,穿插封锁,几乎无日不在战斗中,围绕着柘太商睢之敌,来往于汉奸土匪多如牛毛的地面,日以继夜打击敌人。战士们不愧为‘地上的空军’,神出鬼没,给敌人以无限的苦恼!”①日寇为了报复,曾集中睢、杞、太、商等地日军三百余人和伪军数百人,汽车八十余辆,坦克七辆,向游击支队猛扑。因支队领导率队先行转移,使敌人扑了个空。

  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在睢、杞、柘、太地区东西征战,打了许多胜仗。但是,由于这一地区距敌人重兵盘踞的开封很近,大部队不能长久停留。支队党委决定“速战速决”,乘胜返回鹿邑。十一月三十日,经过一夜行军,通过敌睢太、柘太两条封锁线,回到了鹿邑县的宁平城。在鹿邑人民支持下,同年底移驻白马驿休整。

  白马驿地处豫皖边境,部队在这里休整了十天。彭雪枫每天早晨和指战员们一起出操,检查、纠正训练动作,从无一次例外。在他这种一丝不苟的严格要求下,部队战斗素质迅速提高。这时候,党中央又从延安派来近百名干部到白马驿参加游击支队的工作;杞县的地方武装也来到白马驿参加新四军。随着兵员扩充,游击支队把部队整编为两个团,一团团长张泰生, 政委李跃; 二团团长滕海清,政委谭友林。

  一九三九年元旦到来了,白马驿镇上到处贴标语、搭彩门,军民共庆游击支队整训、扩编双胜利。这一天,豫东保安副司令魏风楼专程来白马驿拜访彭雪枫,商讨敌后抗日事宜。

  元旦过后,彭雪枫率领游击支队由白马驿东进,开辟商 (丘)、毫(县)、永(城)地区。元月九日晚,滕海清的二团夜袭芦家庙,痛歼伪军一个大队五百余人,生擒伪军司令部参谋长崔学善及参谋、队长以下百余人,残敌向毫北商南之坞墙集溃窜。战斗结束后,支队经毫南继续向豫皖苏边的永城县进发。

  永城是豫东一个偏僻小县。这里土匪蜂起,敌伪如麻,十里一“司令”,五里一“军长”,团营长数不胜数,群众称他们为“杂八队”。这些汉奸、“杂八队”,到处“号人” (号漂亮的姑娘,霸占侮辱) 、“号树” (号下大树,据为己有) 、拴泥蛋(夜间于户主门口放泥蛋,大者索洋一千,小者索洋五百不等) ,敲诈勒索,横行乡里,无恶不作,人民群众恨之入骨。彭雪枫根据人民群众的要求,决定进入永城县境后,首先锄奸安民,然后建立抗日政权,创建豫皖苏边抗日民主根据地。按照这一决定,游击支队于元月二十五日在县城东北的刘集,生擒了伪旅长李颜良、副旅长郭瀛洲等以下官兵百余人。接着又在县城东南的高庄集、姜庄,消灭了汉奸著匪“两黄加一周” (即黄殿雨、黄殿臣、周德新三个土匪头子) 各一部。随后,再攻打古城寺。连战皆捷,迅速打开亳东、永东、宿西局面,彭雪枫率领游击支队主力和司令部机关,于一月底进驻永南的书案店。

  书案店只有几家店铺,往日市面萧条,十分荒凉。游击支队来到后,严守群众纪律,买卖公平,整治街道,使这个小集镇充满生机。驻永城的伪军闻讯,慌忙调兵向书案店进犯。游击支队于二月六日在永城南双板桥迎击,激战三小时,消灭伪军王福来部大半,俘获王逆之父王朝山,缴获日本重机枪一挺、步枪数十支,使永南久处奸伪铁蹄下之群众重见天日。永城伪军困居孤城,不敢轻举妄动。

  为了扩大战果,在军事上,我游击支队决定分兵两路,一路由彭雪枫率领,继续转战商丘、肖县、永城、宿县一带,在消灭伪军抗击日寇过程中,为民除害,发展力量; 一路由吴芝圃率领,再征睢、杞、太,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扩大抗日武装。在政治上,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向敌后发展,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指示,落脚书案店,把书案店建成游击战争的后方基地。为此,彭雪枫在书案店耶稣教堂召开干部会议,总结出征四个月来的工作,研究今后的方针和任务。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肖 (县) 、永(城) 、宿(县)一带地处豫皖苏边,战略地位重要,北靠陇海路,东傍津浦路,西临黄河,不管向那个方向发展,都可以作为游击支队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会议还提出了发动群众,搞好统战工作,进一步发展地方抗日武装的方针。会后,各单位分别抽调干部和战士组成工作组,到马村桥、裴桥、观音堂、梅店等集镇,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活动。经过一段工作,书案店一带十几个乡农民积极行动起来,各乡抗日救国会纷纷建立,并在书案店举行了“抗日人民亮兵大会” ,检阅人民的力量。

  二月上旬,吴芝圃率游击支队一部再征睢、杞、太,扩大游击区。这时,八路军杨得志旅南下睢、杞、太,与吴芝圃部会师,大大推动了这一地区的抗日斗争。游击支队建立了第三团,团长周时元,政委方中锋。

  与吴芝圃率部再征睢、杞、太的同时。彭雪枫率部挺进肖、永边界,转战于肖、宿、永、夏 (邑) 、涡 (阳)一带,使以书案店为中心的游击区不断巩固和扩大。为袭扰商丘之敌,配合我在肖、宿、永、夏的斗争,彭雪枫命游击支队一部向商丘挺进。三月五日晨,我军进攻驻商丘坞墙之伪豫东剿共第一路司令曹大中部,激战六小时将敌击溃,毙敌二百余; 我也伤亡十余人,副营长陈光勋壮烈牺牲。烈士遗体运回书案店成殓后,在书案店北门里大操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彭雪枫在会上悲愤地向军民们报告了陈光勋自幼参加红军,在部队里成长的历史,概述了烈士的优良品质,号召军民永远不要忘记这些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他说: “后死者的责任,不是流泪,而是向敌人发起猛烈的进击! ”

  游击支队的指战员,响应彭雪枫“向敌人发起猛烈进击” 的号召,强烈要求为烈士报仇。彭雪枫随即率部挺进肖县,受到主张抗日的县长彭笑千和群众的欢迎。在肖县地方武装和群众配合下,游击支队三月上旬袭击了东仁台的汉奸武装,毙伪大队长张正福等一百五十余人,俘中队长吴星三等百余人,残敌突围逃窜,又被当地武装歼灭。东仁台战斗的胜利,振奋了肖、宿两县人民,老百姓纷纷前来慰问,不少人送子参军。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游击支队不断壮大,使肖、宿、永、夏、毫 (县) 、商一带的抗日烽火,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为了进一步扩大抗日武装力量,彭雪枫于一九三九年五月,派人到永城县鲁雨亭部作统战工作。在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感召下,鲁雨亭毅然决定率领永城抗日游击大队九百六十余人参加我军,被改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总队,鲁雨亭任总队长,孔石泉任政委,下辖两个团。彭雪枫高度评价了鲁雨亭在建立这支军队中的功绩。他说: “孤处永城一隅,十七个干部起家,在敌寇汉奸土匪夹击中奋斗出来的鲁雨亭同志,放下舒适的生活而 ‘毁家纾难’ ,成天风里来雨里去,建立了恢复永城安定秩序的功绩。”①游击支队增加了鲁雨亭这支力量后,继续转战肖、宿、永、夏、毫一带,使这五县政权很快转入我手。

  一九三九年五月初,中央军委指示八路军派部南下,开辟徐州东南地区工作,配合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游击支队,加强皖东北的抗日斗争。根据军委指示,八路军原活动于鲁西南之苏鲁豫支队和陇海南进支队各一部,南下苏皖边地区。八路军这两支武装南下,为开展徐州东南地区的抗战起了先导作用。为了策应八路军两部南下,贯彻中央军委关于开展皖东北抗战的指示,彭雪枫于五月派张爱萍、刘玉柱率部赴津浦路东,开辟路东淮北局面。张爱萍等到路东后,与皖东北的金明、杨纯等人联系,利用国民党桂系与安徽省第六专员公署专员盛子瑾之间的矛盾,和盛子瑾建立了统战关系,给开展路东抗战打下良好基础。

  与此同时,彭雪枫亲率游击支队主力进军淮上(即淮河以北,浍河以南,津浦路以西,蒙宿公路以东地区) ,在蚌埠、凤台、怀远、蒙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这次行动,歼灭了不少敌人,还在蒙宿公路上的板桥镇击落敌机一架,开辟了新区,扩大了部队,解决了经费困难。接着,又回头北上,巩固了以肖、宿、永、夏为中心的豫皖苏边抗日民主根据地。

  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东进九个月以来,进行较大战 斗数十次,缴获步枪一千二百余支,轻重机枪二十三挺,迫击炮三门,步枪子弹一万八千余发,骡马一百四十余匹,毙伤俘敌伪军一千八百余人,击落飞机一架,毁敌汽车十辆,汽船一艘。我军则由西华会师时的三个大队,发展成为拥有三个团和一个随营学校的一支战斗力较强的抗日武装。为了总结经验,乘胜前进,彭雪枫于一九三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发表了 《平原游击战的实际经验》①,一九四○年八月二十五日又发表了 《豫皖苏边两年来平原游击战总结——游击战术指导法则》②等军事论著。在《平原游击战的实际经验》一文中,彭雪枫从我军开辟豫皖苏边抗日斗争的实践和敌人后方军事设施的弱点,论述了平原游击战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豫皖苏边两年来平原游击战总结——游击战术指导法则》一文中,彭雪枫从战术上阐明了平原游击战争的指导法则,总结了我游击支队开辟豫皖苏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战术经验。

  我游击支队的迅速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与扩大,获得了豫皖苏边人民的热情赞扬。他们称颂“新四军的兵是人民的子弟兵”,“新四军打日本,坚决保卫穷苦人”。游击支队所到之处,“德治之军”、“文治之军”的标语贴满了驻地,人们对游击支队的领导人彭雪枫,更是倍加赞扬。永城县城乡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彭司令,真是强,

  谁提起来谁夸奖。

  生活艰苦又朴素,

  关心群众象爹娘。

  你种地,他帮忙。

  你打麦子他扬场。

  日本鬼子大扫荡,

  抗敌拿起刀和枪。

  军民团结一条心,

  打跑鬼子保家乡①。

  边区人民为了表达对游击支队和“彭司令”衷心爱戴的深厚情谊,在地方名绅杜俦芦、王怀英、周绍梦等的提议下,人民群众秘密筹备了各种形式的慰劳活动。他们在作好一切准备之后,才推举代表通知支队和彭雪枫。彭雪枫等支队领导人立即劝阻制止,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褚家湖的群众送来了“万民伞”,韩家湖的群众送来了“千人旗”,四乡百姓还在书案店西门外树了一块“彭公雪枫德政碑”。这块“德政碑”虽然后来被国民党反动派毁坏了,但“彭公雪枫”树在人民心中的 “碑”,是永远推不倒的。

  (五)

  一九三九年八月,彭雪枫率游击支队主力回师永涡边之新兴集地区,主力转入整训,一部分散游击,掩护地方工作开展,为发展和巩固以新兴集为中心的豫皖苏边抗日民主根据地 而斗争。经中共中央中原局批准,在这里建立了豫皖苏边区党委,彭雪枫任书记; 还成立了豫皖苏联防办事处,从而统一和加强了豫皖苏边区的领导。在新兴集迎来了支队出征一周年纪念日,彭雪枫指示《拂晓报》出专号纪念。他亲自为专号撰写了 《斗争一年》一文。文章说: “我们的生活,可并不如战斗胜利那样顺利,我们经常在饥荒困苦中过日子。寒冬雪天,部分同志尚着单衣,炎夏热天还贴着掏出棉花的烂夹衫,书案店五个月的 ‘高粱馍’ 锻炼了同志们的胃口,一个月一块钱的零用钱,一年以来仅发四次,一个人三个月支持着这唯一的一块大洋,然而凭着共产党员的坚定性,从没听一个同志叫过苦,相反他们愉快、紧张,象疯狂了一样工作着。他们忘了忧愁,忘了苦,没衣穿,耐着,工作着,战斗着。没有鞋,耐着,习着——穿草鞋。我们这支队伍 ‘将能用命,士有斗志’ ,居陋巷而不改其乐,吃粗饭而不知其苦,快活经常抓着每个人的心! ”①正由于我游击支队在彭雪枫率领下艰苦奋战,为民谋利,所以,被豫皖苏边人民异口同声称赞为“天下文明第一军” 。

  一九三九年十月,在以彭雪枫为首的豫皖苏边区党委领导下,根据地开始建立地方政权,发动群众减租减息,支援前线,出现了一片热气腾腾的抗日景象。各种抗日的群众团体纷纷建立,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参战,各项建设工作迅速展开。仅以涡阳县为例,农抗会员和儿童团员分别都达十万之众,还有老人指导团四万人,妇救会员五万人。通过各种群众组织为我军征集军粮、军鞋价值四千余元,有八千余人参了军。涡阳 县龙山乡谢老太太送子参军的事迹,就是豫皖苏边群众支前工作的典型。谢老太太三个儿子,都被她送上抗日战场,参加了新四军,三个儿子都为抗日救国而英勇牺牲。彭雪枫亲自给谢老太太写信,赞扬她的爱国行为。在谢老太太不幸逝世后,彭雪枫又派人前往慰问并携带法币一百元作为谢家生活的补助。彭雪枫热爱人民的言行,更加鼓舞了军民团结抗日的热情。涡阳县李元乡农抗会员贾应元,深入日伪据点丁集、麻城集,为我军侦察敌情,配合我军摧毁了日伪据点。涡阳县赵屯乡农抗会员张敬德以卖菜作掩护,到敌占区涡阳县城散发传单,对瓦解敌军、争取伪军反正起了很好的作用。尤其是儿童团站岗放哨的事迹,更说明群众发动的充分和普遍。有一天,彭雪枫从新兴集外出开会,途经一个叫耿市集的村口,被一个儿童团员拦住,要他出示路条。彭雪枫赶快下马解释: “我因急于开会,忘记带路条了。”儿童团员说: “没有路条就别想过这路口! ”警卫员赶忙给儿童团员介绍: “这是谁,你知道吗?他就是彭司令呀! ”可是,这个儿童团员还是不让通过,说他不认识谁是司令。直到警卫员把村长叫来作证,才让彭雪枫过去了。彭雪枫对这个儿童团员的认真负责精神十分钦佩,多次进行表扬,亲自给他发奖,并号召边区群众向他学习。彭雪枫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随时发现、鼓励和调动人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不愧“是为人民服务而又为人民热情爱戴的群众领袖”①。

  十月下旬,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从河南竹沟来到涡 北新兴集检查和指导豫皖苏边的工作。彭雪枫和吴芝圃一起向刘少奇汇报我军和边区的工作。刘少奇听了他们的汇报后说:支队的发展和游击根据地的扩大,证明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关于进军敌后,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也证明了毛泽东所说的在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是完全可能的。他传达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关于发展华中、坚决东进的战略意图和方针政策,给豫皖苏边的斗争指明了方向。为了使更多的同志领会党中央的意图,彭雪枫把分散在各地活动的支队主要干部召回新兴集,并主持召开部队和地方党的干部会议,听取刘少奇的指示。在干部会议上,刘少奇一再号召东进,东进,再东进,深入到敌人后方去。他针对豫皖苏边的情况,对边区工作的方针、任务作了具体指示,强调了发动群众,进行减租减息,建立地方政权的极端重要性。他说: “必须进一步深入发动群众,进行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实行合理负担,积极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建立和改造政权”; “只有这样做,才能解决建立根据地的问题。”①他还讲了豫皖苏边区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要求游击支队和陇海路北的八路军打通联系,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要求豫皖苏边区党委首先创造永城、夏邑、肖县、宿县四县连成一片的根据地,还要建立睢、杞、太和商、亳、鹿 (邑) 、柘 (城) 两块小根据地,以便尔后连成一片; 要求进一步巩固和扩大部队,加强军队建设,准备日后向津浦路东发展。

  刘少奇离开新兴集后,彭雪枫立即组织区党委成员讨论贯 彻刘少奇的指示。他和吴芝圃、刘瑞龙经过研究,拟定了一个地方工作要点,并决定以永城县为试点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及合理负担。他们调查了当地农村土地租佃、借贷、主雇关系和农民生活情况,初步提出了一个开展减租减息、合理负担的工作计划。以后,彭雪枫又亲自到肖县了解当地政权和武装的情况,同肖县县委研究了整顿武装,发动群众的方案,积极领导了根据地的建设工作。

  为了推动根据地建设工作的开展,彭雪枫把聂荣臻的《晋察冀边区的形势》、孙志远的《在冀中平原上我们怎样和敌人斗争》及周士第的《冀中区平原游击战争的经验教训》三文合编成书,定名《怎样和敌人斗争与怎样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印发给军队和地方干部学习。他亲自为这本书写了《序》 ,结合两年来豫皖苏边的斗争实践,总结出军队和根据地建设的五条经验: “(一)在艰苦复杂的斗争中,创造新的方式与方法; (二) 与广大群众血肉相连,随时替群众着想,提高群众的情绪,加强群众的信心,运用群众的力量,配合群众的斗争; (三) 在斗争中善于灵活提出具体鼓动口号; (四)党政军民军事化而又战斗化; (五)侦察警戒,是足以为我们所效法。”①

  在刘少奇视察豫皖苏边工作后,在彭雪枫为首的边区党委领导下,以晋察冀等根据地经验为借鉴,根据地建设工作迅速开展起来。先后建立了肖(县)、毫(县) 、永 (城) 、夏(邑)、杞(县)五县政权和肖西、宿西、砀南三个办事处; 游击区扩大到十个县范围。尤其是以新兴集为中心的肖、宿、永、夏地区,根据地建设正热火朝天的展开。新兴集一带地势低洼,常 受涝灾。在彭雪枫倡导下,军民联合奋战了二十个昼夜,修成了一条从李家湖入肥河的宽七米、深一米多、长十公里的排水沟,使农业生产有了保障。新兴集人民为了永久纪念新四军游击支队帮助他们开挖的这条造福子孙后代的排水沟,取两个“新” 字,将其命名为“新新沟”。李岩村的贫苦农民还在沟旁边立碑纪念,碑两侧的对联是:

  前引前导与五亿袍泽谋乐利,

  耐苦耐劳为三区广众造腴田。

  在彭雪枫的领导下,边区还开办了一批被服、军需、肥皂、毛巾、鞋袜制造等小型工厂。同时,在新兴集还开办了“军民食堂”、“皖北饭店”、“人民浴池”、“百货行”等商业和服务业店铺,并发行了边币。彭雪枫要求商业和服务行业人员做到使群众“高兴而来,高兴而去”。为了保障供给,通过统战工作使边区货源不断,沟通了根据地与国民党统治区、敌占区之间的商业往来; 并通过发行“抗币”稳定物价,繁荣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为了培养根据地建设所需要的大量干部,边区创办了 “抗大”四分校等学校。彭雪枫、吴芝圃、张震等亲自到校任教,为创办革命学校积累了经验。彭雪枫还大抓拂晓剧团的工作,推动了根据地文化活动的开展。

  随着根据地建设的开展,新兴集已成为豫皖苏边区的“小延安”。彭雪枫参加筹划兴建的“精忠堂” (即大礼堂,内有座位八百个,堂内正面悬挂“还我河山”的醒目横标) ,已成为军民团结抗战的象征,吸引各阶层人民投入抵抗侵略者的伟大斗争。涡阳县名绅田丰老先生应邀来新兴集参观后,对我党坚持敌后抗战及根据地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十分赞赏,坚决表示拥护共产党团结抗日的主张,反对国民党制造摩擦、卖国投敌的罪行。当日寇占领涡阳县城,请田丰出任县长时,他坚决拒绝,并连夜跑到新兴集,参加了革命工作。

  为了扩大解放区,保卫根据地建设,我游击支队在彭雪枫率领下,在粉碎日伪军进攻的同时,坚决打击当地土匪的破坏活动。边区有个叫黄继昌的土匪头子,横行乡里,无恶不作,又一再拒绝我军的警告和挽救。彭雪枫与张震商议,决定以智锄奸,为民除害。一天下午,彭雪枫、张震率领数十名指战员,在距新兴集十八里的钢集关帝庙摆下酒筵,派通讯员去 “请”这个绰号“大秋叶子”的土匪头子黄继昌前来“作客”。黄继昌中计,带上他的“杂八队”来到钢集,酒席筵前,还同彭雪枫交换武器,以示“友好”。就在彭、黄二人杯酒言欢之时,张震按照预定计划指挥我便衣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黄继昌的“杂八队”全部缴械。狡猾的黄继昌发觉情况有异,当即扳动了彭雪枫赠给他的左轮枪枪机,但由于撞针预先已被卸掉,没有打响。这家伙狗急跳墙,抡起左轮枪朝彭雪枫狠狠砸去。这时候,埋伏在神象后面的警卫员一纵身跳出来,用手中的机枪拨开了朝彭雪枫飞来的左轮枪,大喊一声: “不准动!” 黄继昌只得举手就擒。在活捉黄继昌之后,彭雪枫还指挥部队,在永夏边捕捉了冒充新四军的惯匪陈起甫、陈九恩以下三十余人,安定了根据地的社会秩序。游击支队在斗争中日益壮大,到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奉命改建为新四军第六支队时,已发展成为一支拥有九个团、一万二千多人的武装力量。“当时部队发展之速,地区开辟之大,兴奋了华中全党同志,成为推动华中各根据地建立与发展之榜样。”①总结部队和根据地快速发展的原因,“固有其便利之客观环境与主观条件,但与雪枫同志能正确运用党的政策,在党中央与当时中原局领导之下,独立负责,抓住时机,大刀阔斧地进行工作,以及雪枫同志大胆的负责精神,卓越的指挥才能,精密的组织能力是分不开的。”②

  (六)

  正当我豫皖苏边区军民为巩固、发展根据地,同日伪军奋勇斗争的时候,国民党以东北军骑兵第二军何柱国、西北军第四十军及青海骑兵第八师马彪等部,向西华、沈丘一带推进,企图制造同根据地的摩擦。彭雪枫为首的区党委,一边利用这些杂牌军与国民党嫡系之间的矛盾,主动向何柱国、马彪等晓以利害,申述我党我军团结抗战的一贯主张; 一边命令我军认真作好自卫准备,大力整编部队,应付一切可能发生的突然事变。按照区党委的决定,将西华地方武装第一战区自卫军第七路东移,在根据地内的马村桥改编为支队第二总队; 将肖、宿两县地方武装改编为支队第三总队,各辖两个团。至此,新四军第六支队已成为一支强大的游击兵团。加上根据地各级政权的建立,地方党组织的发展,会门组织的争取等一系列工作,使根据地进一步巩固,顽固派不敢轻动。为了继续发展抗日进步势力,制止国民党挑起摩擦事件,彭雪枫于一九四○年二月十七日在党的活动分子会上作了 《目前时局与目前任务》的报告,着重论述了“防备局部的地方性的突然事变,提高警觉性”的 问题。对于国民党顽固派不顾民族危亡,悍然制造的摩擦事件,彭雪枫则予以坚决的揭露和抨击。一九四○年三月八日,他撰写了《关于竹沟事变》一文,揭露并痛斥了顽固派制造竹沟事变的真相,号召根据地军民团结起来,反对顽固派的进攻。这期间,在边区党委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张爱萍部在皖东北的反顽斗争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年五月四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给东南局的指示中,对豫皖苏边区初期的反顽斗争作了充分的肯定。指示说: “彭雪枫支队在淮北的坚决斗争”, “是绝对必要和绝对正确的”①。

  此时,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委黄克诚)一部与彭雪枫领导的六支队会师,加强了我豫皖苏边的军事实力。七月十二日经中央军委批准,八路军第二纵队的三四四旅 (欠六八七团) 与新四军第六支队(欠第四总队) 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辖九个团、一万七千余人,彭雪枫任司令员。

  一九四○年十月十九日,国民党以何应钦、白崇禧名义发出“皓电”,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豫皖苏边的顽军一面对我加紧军事进逼,侵占涡阳、蒙城、怀远等地; 一面利用其将领王连重 (肖县人) 等的乡土关系,分化瓦解我永、肖、宿地方武装。十二月十二日,国民党顽固派乘彭雪枫等率四纵队主力进军淮上,后方空虚之机,策动留守豫皖苏边区的保安司令耿蕴斋、第六旅第十七团团长刘子仁、第十八团团长吴信容等率部叛变,占据永 (城) 夏 (邑) 肖 (县) 砀 (山)我豫皖苏边中心区域,使边区局势迅速逆转。

  “皖南事变”发生后,一九四一年一月六日,蒋介石调三 十万反共军向华中我军进攻,妄图占领苏北和鲁南,把华中的新四军和八路军赶到黄河以北。这一次,顽固派把进攻的主要矛头指向我豫皖苏根据地,投入进攻的兵力,除原在豫东、皖北的第十二军、骑兵第二军、骑兵第八师等非嫡系部队外,又从豫西调来了国民党嫡系汤恩伯指挥的第三十一集团军,充当骨干。顽军总兵力达九个师,约为我军的七倍,气势汹汹,妄图围歼我第四纵队主力,占领豫皖苏边区。一九四一年一月二十日,中央军委发布了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把华中部队统一改编为七个师。八路军第四纵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任师长兼政委。当时我四师虽处于敌伪顽优势兵力的夹击之中,加上耿、刘、吴的叛变,使根据地遭受损失,部队回旋余地变小,但由于豫皖苏边区党和军队以及彭雪枫在人民中都有很高的威信,部队有坚强的战斗力,皖南事变后我党我军在政治上处于主动,且日伪顽之间、顽军内部之间矛盾重重,顽军中一部分非嫡系部队与我四师尚有统战关系,我军只要执行正确的方针,坚持豫皖苏根据地,打退顽固派进攻,是完全可能的。然而,在这紧要关头,彭雪枫出于对顽固派反共投降阴谋的气愤,急于反摩擦,急于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在对皖南事变后形势的分析和根据地发展方向上,犯了错误,使四师部队遭到了挫折。

  豫皖苏边区和四师部队面敌背顽,如我军向西发展,受到国民党一、五两战区主力部队阻止,易引起中间派疑惧,政治上不利,军事上亦难操胜算; 我军向东发展,地区辽阔,全属敌后,有理、有利。因此党中央、华中局一再命令豫皖苏部队向东发展。彭雪枫虽也执行了向东发展的指示,但他认为发展平原游击战争应有山区为依托,仍有西进伏牛山、南下大别山的打算。一九四一年一月下旬,日军乘汤恩伯集团向我进攻之机,突然发动豫南攻势。汤恩伯集团等国民党军一触即溃,出现了我军西进敌后的机会。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指示四师部队相机向西发展,控制一些军事要地,以利将来制止顽固派的反共进攻。但彭雪枫却认为皖南事变后,在全国和豫皖苏边范围内,我已有充分政治资本,对国民党的军事进攻,不应再取忍让态度,应立即采取攻势,歼灭反共势力的武装和政权。他未及充分准备,即率四师部队分路西进,并向党中央建议迅速派主力部队向豫西和陕南发展。中央一再指示彭雪枫,敌至何处我新四军即应至何处,在国共关系未全面破裂前不是打顽,是去抗战。但彭雪枫率四师主力进展神速,一星期左右,即深入新黄河西之顽区,主力部队分散在宽广正面上,与顽军直接对峙,处于政治、军事上都被动的局面。此时,日军为继续其对国民党的政治诱降,乃中止对顽军的进攻,迅速经阜阳、蒙城、涡阳等地撤退。日军一退,隐蔽集结于新黄河西的国民党顽固军,便突然向我四师部队发起进攻。由于我军事先没有估计到这种不利情况,仓促间又没有适时集中兵力,轻敌麻痹,致遭顽军分割打击,至三月初,被迫放弃涡河以南地区。四月,顽军主力东渡涡河继续进攻,日伪又配合顽军行动,向淮上地区扫荡,封建会道门和反动地主武装也在我军后方组织暴乱。彭雪枫指挥我四师部队英勇抗击日伪顽的夹击,仗打得非常艰苦,终因敌顽兵力强大,我作战指挥上也有缺点,部队及党政机关损失四千余人,使我四师主力无法在津浦路西立足。因此,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于一九四一年四月二十五日指示四师,将主力转入路东以巩固皖东北根据地。五月四日,彭雪枫率四师主力忍痛向津浦路东转移。临行时,当地人民依依不舍,挥泪送别,部队官兵无不动之于衷。彭雪枫更是一怀痛楚,悲愤交并。他第一个踏上津浦铁路,又最后一个告别豫皖苏边的父老。至此,我豫皖苏边区除河南的睢 (县) 杞 (县) 太(康) 和安徽的肖县部分地区尚有地方党坚持游击战争外,其余全部丧失。错误和挫折使彭雪枫异常痛苦,他经常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他痛感自己马列主义理论修养不够,对中央和华中局的指示没有很好领会和贯彻,对豫皖苏边敌我友三方没有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对耿、吴、刘等地方实力派缺乏警惕,对其部队没有彻底改造; 在豫皖苏边区各项工作取得成就时,自己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对日伪顽勾结反共的阴谋缺乏足够的警惕。当他认识到这些后,就下定决心,整顿、发展部队,创造条件,收复豫皖苏根据地。

  刘少奇、陈毅也耐心帮助彭雪枫总结经验教训,充分肯定他工作的成绩,也严肃批评他的错误。一九四一年七月中旬,根据华中局指示,由邓子恢主持,在淮宝县仁和集召开四师团以上干部会议,总结路西反顽斗争的经验教训。彭雪枫就路西的军事、政治、群众、根据地建设、统战、敌伪军工作以及干部政策、地方武装政策、领导方法等方面作了严肃的自我批评。会议肯定了彭雪枫三年来领导开辟豫皖苏根据地和发展抗日武装的成绩,总结了路西各方面工作的经验教训,对四师以后的工作和彭雪枫个人思想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会后,彭雪枫接连写信、著文、作报告,主动将自己的缺点、错误讲给领导、部下和群众,“好使人家了解我们在路西奋斗中的经验教训。”①他在给新四军政委刘少奇等的信中说: “自己是一 个急躁、主观、涵养不够、修养不够、党性锻炼不够的党员,经验虽然有一点,理论实在差得可惊!”①我 “对干部要求过高过多过急,然而又没能够都如意,于是不耐烦起来了,求全责备起来了,甚至更进一步的‘苛求’起来了。”②在坦率解剖自己的同时,他还广泛征求战友们对自己的意见,在写给韦国清的信中,他说: “过去在工作中有许多毛病自己还不知道,或知道不深刻,这次到淮海,可算是基本上解决一些思想上的问题了,希望你对我多提一些意见,以便在工作中彻底改正。”③ 他对自己改正错误充满信心。这一点,不仅反映在他这一时期给他的夫人林颖的大量书信中,而且反映在他同战友们的多次交谈中。他曾对吴芝圃说: “我决不是刚愎自用的人,只要道理弄通了,就不惜以最大的决心来改正自己。”④这种严以责己、有错就改的优良品德和坦荡胸怀,使许多同志深受感动和教育,因而更加引起了人们对他的爱戴和尊敬。陈毅在《追忆彭雪枫同志》一文中就曾经说过: “雪枫同志此时在修养上有极大的进步,其特点是勇于自我批判,努力虚心学习。我认为不怕自我批评,不怕反省,不怕揭露自己的弱点,是我们党员和干部改造自己提高自己必须具备的革命精神。多年在革命斗争中有功劳的人,如雪枫同志,他敢于揭露自己,批判自己,这种勇猛精进的革命精神,正是我们同志们应向他学习的,连我自己在内。”⑤

  (七)

  彭雪枫率领四师主力到路东后,和邓子恢一起,继续领导了淮北苏皖边的抗日斗争。

  当时,汤恩伯集团在侵占我豫皖苏根据地后,又妄图侵犯我苏北地区。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为接应汤部东进,于一九四一年七月间派部队占领我泗阳西北之陈道口,企图以陈道口为中心,控制运河两岸,为东进的顽军打通道路。新四军在陈毅指挥下,决心首先夺回陈道口,歼灭韩顽进犯部队,以便尔后对汤顽作战。各部队按照军部的作战计划迅速行动,于十月十五日完成了对陈道口的包围。

  彭雪枫率领四师一部,是十月十八日东渡运河,赶到陈道口参加战斗的。十七日那天,彭雪枫率部正在紧急赶路,半道上与驻守陈道口附近地区的王光夏部第一支队相遇。这个支队的队长孙玉波,还担任着国民党第八十九军的参谋主任,同王光夏的矛盾很尖锐。彭雪枫决定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争取孙玉波和他的部队,投入歼灭王光夏所部的陈道口战役。彭雪枫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去会见孙玉波,向孙玉波晓以合作抗日的大义,并从十分紧张的经费中拿出一千元,慰劳孙的部下。孙玉波大为感动,当即向彭雪枫表示,愿意里应外合协助新四军去消灭王光夏的第二支队陈儒及李守宽部。协议达成后,彭雪枫派出两个营的兵力与孙玉波配合,于全军围攻陈道口的第五天,即十月十九日,在洋河之南三里,全歼了王光夏的第二支队,活捉了李守宽及其副官长以下百余人,对保证全军胜利夺回陈道口起了很大作用。

  关于陈道口战役的经过,彭雪枫在胜利凯旋的第二夭写给林颖的信中,有过详细而生动的记述,现节录如下:

  王光夏全部保安第五第六两个团并泗阳县府同守陈道口,这是顽王集全部兵民之力费了五十天的时间构筑的极为坚固的寨围,四道铁丝网,一丈五尺深和宽的外壕,老百姓们都说这是连鬼子都打不开的陈道口,可是我们以三师二师四师各一部的兵力,于围困了五天之后,二十日的晚上第一次总攻,占领了一个西围子,二十一日晚上第二次总攻全部拿下了,人喊马嘶,火光触天,杀气腾空中全部收拾了王光夏的部队,计俘虏七八百人,缴获步枪七百余支,重机枪两挺,轻机枪十挺,炮两门,无线电台两架,王光夏仅率残部二百余人窜逃了。老百姓欢欣若狂,到处传诵着新四军的 ‘神话’ ,以特别不同的眼光盯着我们,在两个群众大会上,我给他们讲了话,大家爱着新四军,恨着韩德勤。

  胜利是全体指战员同敌顽英勇拚搏得来的。亲临前线侦察、指挥的彭雪枫,在这封信中,倾吐了他参加陈道口战役的深切感受:

  在指挥阵地上看着战士们那种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雄姿,使我深为感动。为了执行命令而毫不吝惜自己的鲜血。我从内心里热爱着他们,或许他们也在爱着我吧! 因为我离开他们并不远,连望远镜都不需要,就是没有和他们一同冲锋而已。你该为我担心吧,当我们看突击道路侦察地形的时候,仅仅距离敌人六十米达,一颗子弹打中了我们所借以荫蔽的碉楼的枪眼的旁边,又一次一颗子弹在我们面前三十米达处落下。不要紧的啊,枪林弹雨是军人们的家常便饭,习以为常就以为在火线上是好玩的了。三年以来,唯有这一次陈道口战役较为壮烈,从红军时起经常打大仗,的的确确已经上了瘾,此次算是过了一次瘾①。

  在胜利攻克陈道口的同时,我阻援部队又攻克了淮阴、连水间之大兴庄,并且击溃了自曹甸地区出援之顽军。接着,我又乘胜扩大战果,横扫沭淮连、邳睢铜、淮泗及泗五灵凤等地区的顽匪武装,夺取了陈道口战役的全胜。这次战役的胜利,有着重要的意义。正如彭雪枫所说: “两大胜利使淮北苏皖边形势整个为之改观,首先暂时地停止了反共军的东进,粉碎了韩德勤的援王计划,而且援兵三团之众,又被我二十九团及骑兵团在盐河击溃了,同时使我二师三师四师更为密切联络,使皖东区、淮海区、苏皖边区打成一片,控制了运河 (我们搭了浮桥) ,争取了主动,发动了群众,扩大了党的威信。这些都是此次胜利的伟大意义。”②

  陈道口战役后,根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精神,彭雪枫于一九四二年三月八日发表了 《迎击敌人春季扫荡》一文,动员根据地军民投入反“扫荡”斗争。为了夺取反“扫荡”的胜 利,彭雪枫鉴于四师部队在路西大小营集战斗中受顽军骑兵袭击,损失很大的教训,又从淮北平原便于骑兵作战的实际情况出发,决心亲自抓好骑兵团的建设。他对骑兵团的训练要求非常严格,要人人做到“上马要象蚱蜢一样轻快,骑坐要象盘石一样稳固,奔驰要象风雷一样迅疾! ” 他还经常教育大家, “我们是人民的骑兵,对敌人要象猛虎,对人民要象绵羊。”① 在彭雪枫亲切教育与严格训练下,我四师骑兵团不仅能骑马迅速通过各种复杂地形和障碍,在疾驰中用马刀砍杀敌人,而且在疾驰中能用马枪准确射击敌人,甚至能扫机枪、打小炮。经过保卫夏收,开辟泗(县)、灵 (壁) 、睢 (宁)新根据地和肖 (县)铜(山)新根据地的斗争,骑兵团战斗力迅速提高,成为四师的一支重要突击力量。

  彭雪枫还大力加强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坚决贯彻中央的精兵简政和“三三制”等政策。他指出: “最重要的是切实有效地执行中央精兵简政方针,解决我们的兵尚不算 ‘精’ ,我们的政尚未大 ‘简’ ,以致我们的工作作风均尚未能合乎 ‘战斗化’的要求。”②他还领导四师部队开展整编、整训工作,加强连队建设,并抽调一部分主力加强地方武装,吸取路西教训,对地主阶级武装用各种办法实行“枪换肩”,转移到可靠的基本群众手中。彭雪枫指挥四师部队及地方武装,大力清剿土匪,安定根据地的社会秩序,开展减租减息,发展农业生产,使淮北根据地日益巩固。他针对淮北根据地因稳定日子稍久而滋长的太平观念,在一九四二年十月十日边区参议会上, 提醒大家要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指出: “敌人大规模扫荡终有来临之一日。”①

  局势发展不出彭雪枫所料,不久,敌人就开始了空前大 “扫荡”。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十三日,日军由徐州、宿迁、睢宁、泗县、盱眙、固镇各据点出发,五路向我分进合击,总兵力近万人,并以飞机、汽艇相配合,企图一举歼灭四师主力。彭雪枫指挥我边区军民,运用游击战术与强大之敌伪军浴血奋战,不眠不休,持续达三十三天之久,终将敌之进攻击破,迫使敌人狼狈败逃。在这次反“扫荡”战役中,先后作战三十余次,几乎日日有战,有时一日数战,其中以朱家岗战斗最为激烈。

  十二月九日晚,青阳、归仁集、金锁镇三处敌人千余人,分三路向我四师二十六团驻地朱家岗合击。敌人大军压境,形势十分严重。“但我全团指挥员战斗员政工人员赤胆忠心,英烈奋勇,抱定与阵地共存亡之铁石意志,以歼灭顽寇,自晨至夜激战达十八小时,反复肉搏,十进十出,中华男儿,革命斗志英雄气概表露无遗,终使寇贼胆寒,丑类气馁,弃械遗尸,而仓惶溃逃矣。”②此役杀伤敌二三百名,日寇遗尸八十多具。正是由于朱家岗战斗的胜利,才保证了三十三天反“扫荡” 战役的全胜。

  在那艰苦卓绝的三十三个日日夜夜里,彭雪枫和边区军民同甘共苦,把大衣让给民工,和战士一起食宿,“白天隐蔽封 锁消息,夜晚行动,跋山涉水”①,运筹指挥,表现出顽强的战斗精神和高超的指挥艺术。

  我四师在取得三十三天反“扫荡”胜利之后,彭雪枫再三提醒同志们不要忘记路西失利,特别是不要忘记顽固派制造的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的惨痛教训,在把枪口对准日寇的同时,注意提防不义“友军”的背后袭击。一九四三年二月底,蒋介石命令顽军王仲廉部兼程东进,向我淮北根据地进攻。顽军韩德勤部乘日寇转兵向我大举“扫荡”之机,为接应王仲廉部东进,于三月一日突然向西侵占我里仁集、陈道口地区,企图夹击我四师于洪泽湖畔。彭雪枫对顽军的挑衅早有警惕,但他遵照党中央的方针,仍然以大局为重,派人前往韩部规劝,呼吁团结抗战。然而,执迷不悟的韩德勤,非但不听我方劝告,而且于三月十四日亲自率部偷渡运河,继续向我淮北中心区推进,侵占了金锁镇、界头集、山子头一带村镇,狂妄叫嚣要建立所谓洪泽湖畔新的反共根据地,并派部赶赴灵壁以北,接应王仲廉部。

  为保卫淮北根据地,制止顽固派东西对进、夹击我军的阴谋,陈毅决定在韩、王会师前,首先歼灭韩顽,然后再转兵对付王部,狠狠打击挑动内战的顽固派。三月十七日,彭雪枫奉命指挥四师主力,在二、三师各一部的配合下,对盘踞山子头地区之韩顽展开自卫反击。战斗从午夜开始,拂晓告捷,仅仅几个小时,就消灭了由国民党苏鲁战区副长官、江苏省主席韩德勤亲自率领的全部军队,生俘韩德勤以下官兵一千余人,击毙保安第三纵队司令王光夏、独立第六旅旅长李仲寰等。这一 胜利,迫使已进入津浦路东的王仲廉部仓惶回窜,从而粉碎了顽军东进计划,最后铲除了国民党留置在我华中根据地的反共堡垒,使蒋介石精心策划的“第二个皖南事变”的大阴谋彻底破产。

  韩德勤被俘后,丑态百出。他先闹着要 “自杀”、“绝食”,阴谋被揭穿后,又搞什么“检讨”、“保证”,想求得 “陈军长和彭师长的谅解”。彭雪枫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对韩德勤的种种表演痛加驳斥。他历数韩德勤不顾国家民族危亡,屡屡破坏抗战协议,制造摩擦,屠杀抗日军民的罪行后,仍表示了我军以团结抗战为重,不愿扩大事态的愿望。韩德勤理屈词穷,只好低头默认了自己的罪行,向彭雪枫诉说他虽为蒋介石嫡系,却并不为蒋重用,被蒋推到前线,天天损兵折将,消耗实力的 “苦衷”,向我方提出了 “留面子”、 “给出路”的三项要求: 片甲不留地回去,难以交待; 回去无立足之地,难以交待; 不挂省政府牌子,难以交待。对韩德勤这三项要求,彭雪枫当场表示可以考虑。根据中央对韩顽宽大处理的指示,经陈毅批准后,释放了韩德勤,并发还部分人枪,指定一小块驻地。后来,由于彭雪枫指挥四师部队一再粉碎顽军东进的阴谋,韩顽无法在苏北死灰复燃,只好悄悄西去阜阳。

  彭雪枫在淮北根据地三年间,除集中精力建设军队,指挥作战,保卫根据地外,又多次亲自主持召开淮北民兵会议,认真落实毛泽东“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指示。他还多次主持淮北参政会议,调动各方面人士建设根据地的积极性,奠定民主政治的基础。他密切联系群众,为民兴利除害,深受群众爱戴。他亲自参加大柳巷抢险斗争的事迹,至今仍然为人们所传诵。一九四三年八月二十八日,大雨倾盆,淮水猛长,围堤缺口好几丈,眼看大柳巷方圆几十里马上有被淹没的危险。正在出席医工会议的彭雪枫,闻讯后立即率领到会的全体人员冒雨前往抢险。他带头抱草、抬土,使在场军民大受鼓舞,经六小时奋战,终于堵住了缺口,免除了一场灾难。群众为感激他救民水火之功,把此堤命名为“雪枫堤”。

  在淮中错案平反工作中,更体现了彭雪枫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四年间,淮北地区发生了一起所谓“淮北中学第二次反特案件”。这一案件纯是由于主观主义和严重的“逼、供、信”造成的,但一时却迷惑了许多人。由于案情的复杂与严重,淮北区党委分工由彭雪枫主持清理此案。他以高度的责任心,亲自调阅了大批有关案卷,找有关干部分别汇报案情,听取各种不同的看法和意见,然后用四天时间对主要“人犯”一一进行审问,终于使这起假案真相大白,为受冤的人平反昭雪。

  淮北广大人民永远忘不了彭雪枫领导他们进行顽强战斗,建设和保卫根据地的光辉业绩,《彭雪枫同志到路东》这首广为流传的民歌,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彭雪枫的热爱和敬仰,歌词是:

  彭雪枫,到路东,

  好似桃花遍地红,

  扛起扁担拿起枪,

  跟着雪枫闹革命。

  (八)

  一九四四年夏,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首先进攻河南。顽军汤恩伯部不战而溃,平汉路两侧尽陷敌手。党中央为打击日寇进攻,建立华北、华中、陕北三区的战略联系,决定了八路军、新四军向河南敌后进军的战略方针和部署。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确定四师以主力五个团挺进路西,恢复豫皖苏边区。彭雪枫心情异常振奋,立即向全师传达了中央和华中局、军部的各项指示。在他的领导和日夜操劳下,西进的各项准备工作,诸如学习动员,补充兵员、装备,抽调地方干部随军工作等等,很快完满就绪。

  一九四四年八月十五日,彭雪枫率领四师主力进军路西。首战肖县小朱庄,消灭了顽苏北挺进军第四十纵队,驱逐了苏西顽军一部,共毙伤俘王传授等一千六百余人; 同时又击溃了顽军第一纵队,争取了该部第一支队起义,从而打通了我军西进道路。接着,彭雪枫又指挥部队,粉碎日伪二千余兵力的跟踪“扫荡”,拔除了黄庄、菊集、马庄等日伪据点,迅速恢复了肖 (县) 永(城) 宿 (县) 的抗日局面。广大群众欢欣鼓舞,热情欢迎子弟兵归来,纷纷向亲人诉说三年来备受敌伪蹂躏、压迫之苦。九月一日,从永城来了二十多位老人请求看望彭雪枫。他们老泪纵横地对彭雪枫说: “我们的灾难受够,连命都不是我们的,什么都是窦娥 (伪军永城的头子) 的,什么都出干了。现在我们什么都不要,就是要你们去,要你们去把他们打走,俺的什么指望都在你们身上!俺卖孩子都要弄白面给你们吃,快去吧,什么都准备好了。”人民的苦难,人民盼望子弟兵解救他们出苦难的愿望,使彭雪枫和所有在场的同志热泪盈眶。彭雪枫向老人们坚定地表示: “咱们是你们的队伍,这次你们既然来调我们,我们一定要去,请各位放心! ”①当彭雪枫率领四师主力挺进宿永边时,一路上都有群众暗中插上的路标引路,准确的情报及时送到指挥部来。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九月五日,我军乘胜摧毁了刘子仁、刘瑞歧、耿聋子(耿继勋) 结成的所谓 “路西防线”,为我军继续西进扫除了障碍。

  恢复肖永宿地区后,彭雪枫立即抓紧进行一系列巩固根据地的工作: 大力恢复地方政权,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武装,实行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 广泛团结各阶层人士,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召开各界代表会议,听取意见,并吸收他们的代表人物参加工作; 改造起义的第三支队,授予它肖县独立旅的番号,尽量争取其他顽军抗日; 对顽固分子进行分化瓦解,集中打击其中最反动的,对那些没有现行破坏活动的一律不予追究。这样以来,迅速扩大了我党我军的政治影响,安定了人心,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团结了中间势力,并争取了一部分敌对分子转向了人民方面。到九月上旬,就恢复了三个县十五个区的政权,建立了千余人的地方武装,初步巩固了这块根据地。

  我四师主力西进的节节胜利,引起顽固派的惊恐。他们趁四师西进部队立足未稳,调集优势兵力,于九月中旬向肖永地区发动进攻。彭雪枫率领西进的四师主力,在三师、一师一部及八路军冀鲁豫军区部队的有力配合下,胜利地进行了反顽战 斗。与此同时,彭雪枫根据人民群众的要求,决定歼灭盘踞夏邑八里庄的土顽李光明部队。九月十日,他向部队进行战斗动员,号召全体指战员来一个杀敌比赛。十一日凌晨二时,他指挥四师主力,乘夜包围了八里庄等四个据点。拂晓时分,我军发起攻击,一个冲锋就拿下了八里庄大圩子; 接着又突破了八里庄西南角李光明家的坚固小围子,李光明的三营长黄尊德在我军到达时带五百余人自动反正; 北面小张庄的约一个营的敌军,也全部架枪投诚了。残顽逃窜,我骑兵乘胜追击,李光明和他的副司令李良玉、警卫营长王歪鼻子 (王璞岭) 、一营长孟昭瀛等,都被生擒活拿。驻太平集的伪军三百余人前来增援,遭我军坚决阻击,不得前进,取得了八里庄歼灭战的辉煌胜利。此役俘李光明以下千余人,毙伤二百余,缴机枪十一挺,长枪千余支,弹药二万余发。太平集据点的伪军随即仓惶撤退。但是,当彭雪枫登上大圩子城墙,指挥这场即将胜利结束的战斗时,不幸为流弹所中,英勇殉国,年仅三十七岁。

  彭雪枫牺牲的噩耗传出后,全党全军无限悲痛,豫皖苏人民尤为哀伤。陈毅的诗句: “淮北哀音至,灯前意黯然。生平供忆想,终夜不成眠。” “荣哀何尽有,万众泪滂沱。”①真实地反映了军长本人和中原人民对彭雪枫的深切悼念。张爱萍谱写的 《彭雪枫同志挽歌》 ,概括了彭雪枫战斗一生的英雄业绩,表达了军队、人民继承烈士遗志,为全中国的彻底解放而斗争的坚强意志:

  二十年来,为了人民,为了党,

  你留下的功绩辉煌:

  首战长沙城,八角亭光荣负伤;

  乐安事变,荣获红星章。

  雪山草地,百炼成钢。

  在豫东,燃起抗日烽火;

  在淮北,粉碎敌寇“扫荡”。

  对党忠贞,为民赴汤;

  英勇善战,机智顽强。

  是我们的榜样。

  雪枫同志,你把最后一滴血,

  献给了人民献给了党。

  多年同患难,长别在战场。

  我们一定为你报仇,完成你的事业,

  争取全中国的解放①!

  注释

  ①彭雪枫1942年2月19日给夫人林颖的信,载《彭雪枫书信日记选》,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9月版第29—30页。

  ①③④彭雪枫1942年2月19日给林颖的信,载《彭雪枫书信日记选》第30—31页。

  ②该文署名彭修道,连载于《国闻周报》第5卷第9、10、12、13、 14、15、16期。

  ①②③④⑤彭雪枫; 《娄山关前后》,见《彭雪枫书信日记选》 第 133—136页。

  ①②③④⑤彭雪枫: 《娄山关前后》,见《彭雪枫书信日记选》第 140—142页。

  ①成仿吾: 《长征回忆录》第51页。

  ①②姜国华: 《毕生难忘——记彭雪枫同志》,载《忆彭雪枫同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10月版第133—134页。

  ③《毛泽东选集》 (横排本)第145页。

  ①《彭雪枫书信日记选》第89页。

  ①张维瀚: 《我所知道的彭雪枫同志》,见《忆彭雪枫同志》 第 107页。

  ①②张维瀚: 《我所知道的彭雪枫同志》,见《忆彭雪枫同志》第 108、107页。

  ③彭雪枫日记自注: “家者,即延安也。”

  ①《彭雪枫书信日记选》第84页。

  ②彭雪枫日记自注: “恩兄,即周恩来同志。”

  ③彭雪枫:《给范长江先生的信》,见《彭雪枫书信日记选》第3—4页。

  ①彭雪枫: 《游击队政治工作教程》,解放社1938年1月版第1—2 页。

  ①见1939年10月5日《拂晓报》。

  ②1938年,国民党当局在花园口、赵口掘开黄河大堤后,黄河改道南流。

  ①1939年10月5日 《拂晓报》。

  ①1939年10月5日 《拂晓报》。

  ①载《八路军军政杂志》第1卷第6期。

  ②载《八路军军政杂志》第2卷第8期。

  ①《永城革命斗争简史》 (未刊稿)。

  ①1939年10月5日《拂晓报》。

  ①邓子恢: 《在彭故师长墓前的演说》,原载1945年2月5日 《拂晓报》。

  ①刘瑞龙: 《东进,东进,再东进!——随刘少奇同志去华中淮北敌后》,见《忆少奇同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5页。

  ①1940年12月26日 《拂晓报》。

  ①②邓子恢: 《哭雪枫同志》,载1945年2月5日《拂晓报》。

  ①《毛泽东选集》 (横排本)第714页。

  ①彭雪枫1941年“最后一个月的纪念日”给林颖的信,见《彭雪枫书信日记选》第27页。

  ①②转引自彭雪枫1942年2月19日给林颖的信,见《彭雪枫书信日记选》第32页。

  ③④引自《忆彭雪枫同志》第23、39页。

  ⑤1945年1月28日 《解放日报》。

  ①②彭雪枫1941年10月24日给林颖的信,见《彭雪枫书信日记选》第19—20、21页。

  ①周纯麟: 《铁骑纵横——记彭师长与淮北平原上的骑兵》,见《忆彭雪枫同志》第237—238页。

  ②彭雪枫: 《再论精兵主义》,见1942年9月16日 《拂晓报》。

  ①彭雪枫: 《军事报告》 (要点),见他写的《三十三天反“扫荡” 战役述略》,未刊稿。

  ②彭雪枫: 《纪念朱家岗殉国烈士碑记》,转引自 《淮北地区革命斗争史料》第112页。

  ①引自《彭雪枫书信日记选》第43—44页。

  ①张景华: 《西征记》,载1944年9月28日 《拂晓报》。

  ①《陈毅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88、89页。

  ①引自 《忆彭雪枫同志》一书插页。

推荐访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简介

娱乐八卦推荐文章

娱乐八卦热门文章

娱乐八卦扩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