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的阿富汗发生过什么大事,二十世纪阿富汗发生过的战争 阿富汗为什么发生战争

发布时间:2018-05-17 来源:娱乐八卦 点击: 当前位置:71668明星网 > 娱乐 > 娱乐八卦 > 二十世纪的阿富汗发生过什么大事,二十世纪阿富汗发 手机阅读

阿富汗国旗
阿富汗国旗

  1918年《光明日报》创刊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给了阿富汗人民争取完全独立的斗争以巨大的鼓舞,阿富汗的民族主义运动逐渐发展起来。穆罕默德·塔齐尔是阿富汗民族解放运动的创始人,他曾到过叙利亚和土耳其等地,学到了许多新东西,接受了新思想。回国后,他力主国家应对外独立,对内实行改革,为此他创办了《光明日报》,宣传科学与民主的思想,现代工业和现代教育的重要性,反对英国对阿富汗的外交政策的控制,反对伊斯兰教的陈规陋习,批评哈比布拉国王的腐败。《光明日报》的宣传文章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激起了一部分官吏、军官和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为阿富汗取得第三次抗英斗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1919年2月20日哈比布拉遇刺

  哈比布拉在1901年继承了阿卜杜尔·拉赫曼的王位。哈比布拉打猎成癖,1919年2月,他率领一支卫队,前往贾拉拉巴德的卡拉高斯地区狩猎。20日清晨,一个不知名的刺客闯入他的帐篷,开枪将他击毙。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个地区的毛拉曾因搞阴谋被哈比布拉处死,这个凶手就是那位毛拉的后代;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哈比布拉的第三个儿子阿曼努拉策划的,起因是他不满其父的亲英政策。真相究竟如何,成了一桩历史疑案。哈比布拉遇刺后,他的弟弟纳斯鲁拉在阿东部的贾拉拉巴德城被宫廷守旧派立为新国王,阿曼努拉在青年阿富汗党人的支持下,在喀布尔登上了王位。

  1919年2月28日阿曼努拉成为埃米尔

  1919年2月哈比布拉被暗杀后,阿富汗出现了两个并列的政权。一是哈比布拉的兄弟纳斯鲁拉于2月21日被保守的毛拉及一部分主要官员在贾拉拉巴德拥上埃米尔的位置。另一个是喀布尔总督阿曼努拉(哈比布拉第三子)控制着首都及金库、军队总部及工厂。2月28日阿曼努拉在喀布尔军队的支持下宣布即位,贾拉拉巴德的部队也宣布阿曼努拉为埃米尔,逮捕了贾拉拉巴德政权的主要支持者。纳斯鲁拉表示臣服于阿曼努拉并被押往喀布尔。阿曼努拉处死了人民痛恨的财政大臣,规定了固定税率,宣布3年内免交国内贡税,给军队增加了饷金,政权很快得到巩固。阿曼努拉在加冕大礼上向全国和军队发表了公告,他宣布阿富汗是一个完全独立自由的国家,不承认任何外国的控制权。

  1919年5-8月阿富汗第三次抗英斗争

  1919年5月6日,英国殖民军向阿富汗宣战。阿富汗埃米尔于7日宣布“杰哈”(圣战),团结了边境两边的各部族力量,向英国宣战,第三次抗英战争开始。战争开始后,英军主要攻击目标是喀布尔,在开伯尔山口一线配置了优势兵力。6月10日,阿富汗军队和部族人民在开伯尔战线发动了进攻。给英军造成很大伤亡。在喀布尔东南方战线上,阿富汗军队在纳第尔汗的统帅下,阻击了英军的进攻。各部族人民和阿军密切配合,占领和包围了许多敌军要塞。但由于英军不断有增援部队加强其力量,阿曼努拉及其外交大臣塔齐尔及时提出了停战建议。印度革命运动的热潮和伊斯兰教徒的声援,也为阿富汗人民的反侵略战争造成有利的形势。英国当局迫于这种形势,同意了阿富汗的建议。1916年9月3日,双方达成停战协定。8月8日签订和约。英国承认阿富汗在内政和外交事务方面的自由和独立。1919年抗英战争取得了胜利。

  1919年8月8日《拉瓦尔品第条约》签订

  1919年5月3日 ,阿富汗爆发了第三次反英战争。阿富汗政府军在部落武装的支持下进行了近一个月的战斗,阿曼努拉鉴于阿英力量相差悬殊,战争的延长对阿富汗不利等因素,遂于5月28日宣布停止战斗,要求与英军进行谈判。英国侵略军也在战斗中遭到很大损失,无法深入阿富汗境内,被迫同意谈判。阿英代表在拉瓦尔品第举行了谈判,阿富汗代表向英方提出英国必须放弃对阿富汗对外政策的控制和要求英国交出伐济里斯坦和其他部族地区等。经过长时期的谈判,阿英两国于1919年8月8日在拉瓦尔品第签订了《拉瓦尔品第条约》。决定终止战争状态和维持阿富汗与英印边界现状,并确定和约订立后6个月再进行谈判。英印政府西北边省总督密尔顿·格兰特以书信方式承认阿富汗在其内政和外交事务方面的自由和独立。和约订立后,阿富汗政府在1919年10月得到苏俄政府对阿富汗独立的承认,1921年又通过外交上的努力,先后与土耳其和伊朗签订了友好条约。在此情况下英国政府被迫于1921年11月22日与阿富汗在喀布尔签订了正式条约。条约规定了英国承认阿富汗完全独立,建立阿英两国正常外交关系和贸易关系等主要内容。

  1920-1928年阿曼努拉推行改革

  阿富汗获得独立后,阿曼努拉在青年阿富汗党人的支持下,从1920年起着手在国内进行一系列改革。阿曼努拉国王和他的支持者认为封建和宗教的传统势力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决心以欧洲国家为模式进行全面改革。改革计划规模很大,包括实现中央集权,改组国家政府机构和王室军队,废除奴隶制度,取消封建主的租税,把寺院土地收归国有,发展工农业生产和教育事业,以及派遣大批青年去欧洲留学等,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以至日常生活习惯各个方面。阿曼努拉推行近10年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由于阿曼努拉操之过急,最终改革失败。

  1921年2月联俄抗英政策的提出

  英国殖民主义者在把印度变为其殖民地后,力图把它的势力范围从印度扩展到北非,使之连成一片,因而把矛头直指阿富汗。1919年5月,英军向阿富汗驻开伯尔山口的边防军发动进攻,第三次阿富汗抗英战争由此开始。1919年8月,英国被迫同阿富汗签订了停战协定,承认阿富汗的独立。阿曼努拉继承王位后,为了争取民族的真正独立,向英国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的要求,他主张在国内实施改革;主张与毗邻的苏维埃政府建立友好关系,争取苏维埃政府的帮助,以便逐渐摆脱英国的控制。阿曼努拉致书列宁,希望苏联支持阿富汗的独立斗争。列宁当即回信表示“毫不犹豫地承认阿富汗的新秩序,郑重地承认它的完全独立”。1921年2月,阿富汗和苏俄签署了友好条约。苏阿友好条约规定双方相互承认和尊重彼此的独立,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并决定两国相互设立公使馆。条约还规定苏俄政府每年拨给阿富汗价值100万金卢布或银卢布的补助金和其他援助。1926年8月,苏联与阿富汗又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规定缔约双方保证不对另一方发动任何进攻,如果缔约一方遭到第三国进攻,另一方则保持中立。1931年又重订了苏阿两国中立和互不侵犯条约。联俄抗英政策的提出及实践,不仅保证了阿富汗北部疆界不受侵犯,而且对阿富汗战后的经济恢复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国内政治的相对稳定,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为阿曼努拉进行政治改革、对抗英国对阿富汗的干涉提供了较好的国际环境。

  1928年11月巴恰·伊·沙库叛乱

  1928年11月,阿曼努拉颁布了一项关于改革服饰的命令,规定喀布尔居民以及到首都访问的阿富汗人都必须穿着全套西服。有些人虽身穿西服,但仍舍不得扔掉他们传统的头镟。据说阿曼努拉还亲自动手,扯掉人们头上的缠巾。诸如此类的措施,弄得人心惶惶,结果是部落首领和宗教势力乘机作乱,加上英帝国主义者推波助澜,局势日趋动荡。1927年12月到1928年6月,阿曼努拉偕同王后访问了许多欧洲国家和土耳其、埃及等国。在反对改革的浪潮中,阿富汗王后在随同阿曼努拉出访欧洲时未带面纱参加社交活动的照片在各部落中被广为散发,用以挑拨传统的宗教情绪(根据伊斯兰教义,妇女外出时必须戴上面纱)。此时,被称为“挑水夫之子”的巴恰·伊·沙库乘乱起事,他纠集了2000多人向喀布尔进攻。1929年1月,喀布尔失陷,巴恰·伊·沙库宣布自己为国王。巴恰·伊·沙库虽然夺得了王冠,但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造反首领,他被视为“异端”,得不到各个部落的支持,英国也不敢贸然承认这个政权。巴恰·伊·沙库只做了9个月的国王,就被送上了绞刑架。

  1929年阿曼努拉逃亡国外

  从1930年起,阿曼努拉国王在阿富汗进行了一系列旨在实现中央集权、打击封建和宗教传统势力的改革,虽然改革取得一些成效,但却遭到了封建和宗教势力的激烈反对,导致了1928年国内反改革势力的武装叛乱。11月,巴恰·伊·沙库为首的叛乱分子纠集2000多人向喀布尔进攻。当时王国部队的主力正在外镇压辛瓦里族的反抗,首都的防御十分薄弱,加之大批没有发饷的士兵纷纷倒戈,在1929年1月,喀布尔失陷,阿曼努拉逃往坎大哈,巴恰·伊·沙库宣布自己为阿富汗国王。阿曼努拉不久再度重申自己是合法君主,在杜兰尼部族的支持下力图东山再起,但终因大势已去,很快又告失败,最后只好逃往意大利。

  1933年11月纳第尔·沙阿被杀案

  纳第尔是阿富汗著名的杜兰尼部族的穆沙希班家族的成员,1929年他即位以后,推行比较稳健的政策,获得了一些主要部族的拥护,动乱不已的阿富汗政局渐趋稳定。在对外政策上,纳第尔基本上亲英,同苏联的关系比较冷淡。他把以前阿曼努拉请来的苏联顾问、飞行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统统遣送回国,还拒绝了苏要求在阿建立商务使馆的要求。纳第尔还聘请了一批德国、意大利、日本和印度的专家,取代了苏联人的位置。1933年11月,纳第尔在出席一次授奖大会时突然遇刺。凶手名叫阿布杜勒·哈里格,他的父亲因发动叛乱而被纳第尔处死,他是为报父仇而行凶的。纳第尔被杀后,他的18岁的儿子查希尔继承了王位,阿富汗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933年11月8日查希尔·沙阿即阿富汗王位

  1933年11月8日,穆罕默德·查希尔·沙阿即位为阿富汗国王。查希尔·沙阿,1914年生于喀布尔,普什图族人伊斯兰教徒。其家族从1834年起统治阿富汗。1933年11月其父遇刺身死后继承王位。早年就读于伊斯蒂克拉尔学院。1924年随父赴法国留学,毕业于蒙彼利埃大学。1930年回国,在喀布尔学伊斯兰教义,并按照王室传统,在喀布尔皇家步兵军官学校受训。1932年任助理国防大臣,1933年任代理教育大臣。同年11月8日继承王位。1973年7月出访意大利时,因达乌德发动军事政变而遭废黜。同年8月24日在罗马宣布退位,从此留居意大利。

  1946年美国公司承建赫尔曼德河工程

  战后美国帮助阿富汗修建的一个大型水利工程。早在30年代,就有日本技术人员帮助进行了初步勘探及河流改道工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利用“经济援助”对亚非拉国家进行渗透和控制。1949年至1962年,美国向阿富汗提供了约2.35亿美元的贷款,其中大部分用于修建机场、公路等具有军事目的的工程项目。1946年,由美国摩里逊·努德逊公司承包了赫尔曼德河谷水利工程,该工程是一个包括三座水坝、发电站、灌溉工程等大型综合水利系统。预期建成后发电129600千瓦,灌溉10多万公顷土地,整个工程的费用为1750万美元,工程期限3年半。这是战后阿富汗最大的一项工程计划。由于美方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工程拖了十二、三年,花费了1.5亿美元,才草草完工。因工程未安装发电机组而不能发电,又因计划不当,一半的土地无法灌溉。除美援外,这项工程几乎耗尽了阿富汗的全部外汇储备。这一劳民伤财的美援工程,引起阿富汗举国上下的不满。

  1955年3月阿富汗拒绝承认巴属普什图尼斯坦

  普什图尼斯坦一译巴克同尼斯坦,指的是今巴基斯坦境内与阿富汗接界的苏莱曼山两侧住有普什图部落的地区(约1500万居民)。普什图人(又译巴克同人)与阿富汗人是同一民族。这块土地历史上曾经属于阿富汗王国版图,19世纪中叶,英国占领印度后,即觊覦具有战略意义的普什图尼斯坦,发动了几次讨伐战争,均没有将其征服。直到1893年,英国利用军事上的胜利,才迫使阿富汗接受沿苏莱曼山划定的杜兰线作为阿富汗和印度的分界线。1947年印、巴分治时,普什图尼斯坦被划入巴基斯坦,但阿富汗政府一直不予承认。1949年9月,普什图人曾宣布建立独立之国——普什图尼斯坦,得到阿富汗政府的支持。1955年3月,巴基斯坦进行行政区域改革,把全国分为东巴、西巴两省,普什图尼斯坦合并于西巴省。阿富汗政府表示反对,声明巴基斯坦政府这一决定违反了普什图人自决的愿望,“阿富汗政府过去没有承认,今后也不承认普什图尼斯坦是巴基斯坦领土的一部分”。3月30日,阿富汗游行群众闯入巴基斯坦驻阿富汗使馆,扯下巴基斯坦的国旗;4月1日,巴基斯坦群众袭击阿富汗驻白沙瓦领事馆,将阿富汗国旗焚毁,巴基斯坦向阿富汗发出最后通牒,宣布封锁边境,阿富汗政府下令实行全国总动员,双方发生了小规模的边境冲突。11月,阿富汗国王查希尔召开由王室、部落领袖、宗教上层和议员参加的国民大会,最后大会作出加强国防力量、反对一切外来侵略的决议。从此,阿、巴进入全面对抗。

  1955年阿富汗拒绝美国的合作建议

  阿富汗是苏联通向印度洋的通道,具有很重要的战略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通过经济和军事援助的手段,第一次进入这个形势险要的山国。战后,美继续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诱饵,竭力使阿富汗疏远苏联,并企图把阿富汗纳入西方控制的军事联盟。1951年1月,美国驻阿富汗大使向阿富汗政府提出签订一项军事协定的建议,根据美方单方面拟定的协议,规定由美国军事人员帮助整顿阿富汗军队,并用美式武器装备阿富汗军队;美国要求在靠近苏联边境地区修建战略公路和机场。这一类似军事联盟的计划,遭到阿富汗政府的拒绝。1955年,美国为了拉阿富汗参加巴格达条约组织,采取了迂回的手段。它首先建议与阿富汗签订友好和经济合作协定,规定美国提供经济和技术援助,但阿富汗政府必须允许美国在阿富汗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特别在靠近苏联的北部地区,并让美国石油公司在勘探和开采石油方面享有特殊的权利。阿富汗政府在衡量了民族的利害得失后,仍然希望保持与苏联和好的中立的不结盟政策,拒绝了美国的建议。

  1956年3月杜兰线的确立

  杜兰线是19世纪末英国殖民当局与阿富汗划定的一条英属印度与阿富汗的国界线。1893年英国殖民政府代表外事秘书杜兰与阿富汗国王阿布杜尔·拉赫曼·汗在喀布尔订约划定,这条边界线以后就被称为“杜兰线”。这条线把阿富汗东南部帕坦人所居住的地区连同开伯尔隘口都划入英属印度范围,使半数以上的阿富汗人划出阿富汗,人为地割裂了阿富汗人居住的土地。这一协定引起边境各部落的起义,英国动员8万人的军队前来镇压,强迫这些部落并入印度。但是边境山区各部落人民没有停止斗争,英印当局也未能征服这些山区部落。1947印巴分治后,这一地区被划入巴基斯坦。1956年3月,巴格达条约组织成员国在卡拉奇举行会议,在英国操纵下承认“杜兰线”为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界,但阿富汗不予承认。

  1963-1973年阿富汗宪政时期的动荡

  从1963年到1973年,在阿富汗历史上称之为动荡的“宪政时期”,阿富汗政局不稳,接连更换了5任首相。第一任首相是优素福(1963-1967年);第二任首相是梅文瓦(1965-1967年);第三任首相是埃德马迪(1967-1971年);第四任首相是阿布杜勒·查希尔(1971-1972年);第五任首相是沙菲克(1972-1973年)。在此期间,国内民主和进步势力异常活跃,批评政府的政策,要求进行社会改革。迫使查希尔王朝召开了大国民议会,颁布了新宪法,宣布在阿富汗实行宪政。政治组织也在这个时期出现。1965年1月1日以塔拉基为总书记的亲苏联的人民民主党建立。70年代初,阿富汗国内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粮荒严重,民不聊生,加之官僚机构贪污盛行,人民对现状日益不满,学运、工运绵延不绝,阿富汗王朝面临严重的挑战。1973年7月,人民民主党与已经下台的首相达乌德秘密联系,于17日发动政变,推翻了统治阿富汗长达40年之久的查希尔王朝,成立了阿富汗共和国。

  1965-1977年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两度分裂

  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成立于1965年1月1日。1967年分裂为以塔拉基为首的“人民派”和以卡尔迈勒为首的“旗帜派”。1977年两派合并,4月执政后,两派又分裂,卡尔迈勒等人被清洗出党。1979年12月苏军入侵后,卡尔迈勒任党的总书记,并任国家元首、革命委员会主席。1986年5月纳吉布拉取代卡尔迈勒任总书记。该党纲领规定通过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最终实现社会主义。

  1973年7月17日达乌德政变

  1953年9月,当时身为中将的达乌德发动政变,从他的叔父,前首相沙·穆罕默德手里夺取了政权。在达乌德任首相期间(1953-1963年),奉行了亲近苏联的政策。1963年5月,查希尔国王解除达乌德首相的职务,启用了较为亲西方的穆罕默德·优素福出任首相。1973年6月下旬,查希尔国王前往伦敦检查身体和治疗眼疾;7月初,到达意大利,在伊斯基亚岛著名的泥浴场继续治疗。趁查希尔出国之际,达乌德加速准备政变。阿富汗王国部队总司令阿布杜勒·瓦利将军掌握了达乌德将要起事的情报,但当时内政大臣帕兹瓦克是旗帜派的秘密追随者,在内政部门的警察系统中安插许多年青旗帜派人士,他对瓦利将军谎称,达乌德准备动手的时间在年底。瓦利信以为真,遂未加防备。7月17日凌晨,在第十五装甲师和一个伞兵营的支持下,达乌德发动了政变。推翻了统治阿富汗长达40年之久的查希尔王朝,逮捕了王室主要成员。达乌德宣布成立阿富汗共和国,他本人出任阿富汗第一任总统、总理,同时掌握国防和外交大权。

  1978年4月27日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政变

  1978年4月17日,阿富汗著名的左翼思想家米·阿·希贝尔在首都喀布尔被一名身份不明的刺客杀害。第三天,人民民主党在喀布尔发动了上万人的示威游行,在街头高呼反对达乌德政权的口号。结果遭到军警的镇压,人民民主党总书记塔拉基和其他领导人被捕,被逮捕的还有参加示威的200多名陆军军官。4月27日,人民民主党和一部分军官合作发动政变,攻打总统府。达乌德总统向外求援,最后向苏联政府发出了呼吁,但均未得到答复。4月30日,政变分子宣布成立新政府,把阿富汗共和国改名为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并成立最高权力机构——革命委员会。5月2日,人民民主党总书记、革命委员会主席塔拉基正式组成新政府,塔拉基任总统,人民民主党主席、革命委员会副主席巴布拉克·卡尔迈勒出任副总理,革命委员会委员、陆军军官哈菲祖拉·阿明担任副总理兼外交部长。

  1978年《十三点政纲》的提出

  1978年人民民主党发动“四月革命”政变后,塔拉基政府提出改革阿富汗经济、社会的《十三点政纲》作为施政纲领,内容包括实行民主土地改革、加强国营经济部门、发展民族工商业等。其中关于土地改革居于首位。土改法令于1978年11月开始实行。法令规定,每户占有的土地最多不得超过30贾里布(1贾里布等于0.2公顷),多于此数的土地由国家没收,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土改速度很快,许多措施未能跟上,如宣布取消高利贷后,私人停止发放贷款,政府未能筹措充足的资金取代私人放债,许多农民借不到钱,得到了土地却没有钱购买种子和农具,不少土地只好抛荒了事。1979年6月,宣布土改结束,实际上是半途而废。塔拉基政府的农村政策遭到失败。

阿富汗国旗
阿富汗国旗

  1918年《光明日报》创刊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给了阿富汗人民争取完全独立的斗争以巨大的鼓舞,阿富汗的民族主义运动逐渐发展起来。穆罕默德·塔齐尔是阿富汗民族解放运动的创始人,他曾到过叙利亚和土耳其等地,学到了许多新东西,接受了新思想。回国后,他力主国家应对外独立,对内实行改革,为此他创办了《光明日报》,宣传科学与民主的思想,现代工业和现代教育的重要性,反对英国对阿富汗的外交政策的控制,反对伊斯兰教的陈规陋习,批评哈比布拉国王的腐败。《光明日报》的宣传文章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激起了一部分官吏、军官和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为阿富汗取得第三次抗英斗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1919年2月20日哈比布拉遇刺

  哈比布拉在1901年继承了阿卜杜尔·拉赫曼的王位。哈比布拉打猎成癖,1919年2月,他率领一支卫队,前往贾拉拉巴德的卡拉高斯地区狩猎。20日清晨,一个不知名的刺客闯入他的帐篷,开枪将他击毙。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个地区的毛拉曾因搞阴谋被哈比布拉处死,这个凶手就是那位毛拉的后代;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哈比布拉的第三个儿子阿曼努拉策划的,起因是他不满其父的亲英政策。真相究竟如何,成了一桩历史疑案。哈比布拉遇刺后,他的弟弟纳斯鲁拉在阿东部的贾拉拉巴德城被宫廷守旧派立为新国王,阿曼努拉在青年阿富汗党人的支持下,在喀布尔登上了王位。

  1919年2月28日阿曼努拉成为埃米尔

  1919年2月哈比布拉被暗杀后,阿富汗出现了两个并列的政权。一是哈比布拉的兄弟纳斯鲁拉于2月21日被保守的毛拉及一部分主要官员在贾拉拉巴德拥上埃米尔的位置。另一个是喀布尔总督阿曼努拉(哈比布拉第三子)控制着首都及金库、军队总部及工厂。2月28日阿曼努拉在喀布尔军队的支持下宣布即位,贾拉拉巴德的部队也宣布阿曼努拉为埃米尔,逮捕了贾拉拉巴德政权的主要支持者。纳斯鲁拉表示臣服于阿曼努拉并被押往喀布尔。阿曼努拉处死了人民痛恨的财政大臣,规定了固定税率,宣布3年内免交国内贡税,给军队增加了饷金,政权很快得到巩固。阿曼努拉在加冕大礼上向全国和军队发表了公告,他宣布阿富汗是一个完全独立自由的国家,不承认任何外国的控制权。

  1919年5-8月阿富汗第三次抗英斗争

  1919年5月6日,英国殖民军向阿富汗宣战。阿富汗埃米尔于7日宣布“杰哈”(圣战),团结了边境两边的各部族力量,向英国宣战,第三次抗英战争开始。战争开始后,英军主要攻击目标是喀布尔,在开伯尔山口一线配置了优势兵力。6月10日,阿富汗军队和部族人民在开伯尔战线发动了进攻。给英军造成很大伤亡。在喀布尔东南方战线上,阿富汗军队在纳第尔汗的统帅下,阻击了英军的进攻。各部族人民和阿军密切配合,占领和包围了许多敌军要塞。但由于英军不断有增援部队加强其力量,阿曼努拉及其外交大臣塔齐尔及时提出了停战建议。印度革命运动的热潮和伊斯兰教徒的声援,也为阿富汗人民的反侵略战争造成有利的形势。英国当局迫于这种形势,同意了阿富汗的建议。1916年9月3日,双方达成停战协定。8月8日签订和约。英国承认阿富汗在内政和外交事务方面的自由和独立。1919年抗英战争取得了胜利。

  1919年8月8日《拉瓦尔品第条约》签订

  1919年5月3日 ,阿富汗爆发了第三次反英战争。阿富汗政府军在部落武装的支持下进行了近一个月的战斗,阿曼努拉鉴于阿英力量相差悬殊,战争的延长对阿富汗不利等因素,遂于5月28日宣布停止战斗,要求与英军进行谈判。英国侵略军也在战斗中遭到很大损失,无法深入阿富汗境内,被迫同意谈判。阿英代表在拉瓦尔品第举行了谈判,阿富汗代表向英方提出英国必须放弃对阿富汗对外政策的控制和要求英国交出伐济里斯坦和其他部族地区等。经过长时期的谈判,阿英两国于1919年8月8日在拉瓦尔品第签订了《拉瓦尔品第条约》。决定终止战争状态和维持阿富汗与英印边界现状,并确定和约订立后6个月再进行谈判。英印政府西北边省总督密尔顿·格兰特以书信方式承认阿富汗在其内政和外交事务方面的自由和独立。和约订立后,阿富汗政府在1919年10月得到苏俄政府对阿富汗独立的承认,1921年又通过外交上的努力,先后与土耳其和伊朗签订了友好条约。在此情况下英国政府被迫于1921年11月22日与阿富汗在喀布尔签订了正式条约。条约规定了英国承认阿富汗完全独立,建立阿英两国正常外交关系和贸易关系等主要内容。

  1920-1928年阿曼努拉推行改革

  阿富汗获得独立后,阿曼努拉在青年阿富汗党人的支持下,从1920年起着手在国内进行一系列改革。阿曼努拉国王和他的支持者认为封建和宗教的传统势力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决心以欧洲国家为模式进行全面改革。改革计划规模很大,包括实现中央集权,改组国家政府机构和王室军队,废除奴隶制度,取消封建主的租税,把寺院土地收归国有,发展工农业生产和教育事业,以及派遣大批青年去欧洲留学等,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以至日常生活习惯各个方面。阿曼努拉推行近10年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由于阿曼努拉操之过急,最终改革失败。

  1921年2月联俄抗英政策的提出

  英国殖民主义者在把印度变为其殖民地后,力图把它的势力范围从印度扩展到北非,使之连成一片,因而把矛头直指阿富汗。1919年5月,英军向阿富汗驻开伯尔山口的边防军发动进攻,第三次阿富汗抗英战争由此开始。1919年8月,英国被迫同阿富汗签订了停战协定,承认阿富汗的独立。阿曼努拉继承王位后,为了争取民族的真正独立,向英国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的要求,他主张在国内实施改革;主张与毗邻的苏维埃政府建立友好关系,争取苏维埃政府的帮助,以便逐渐摆脱英国的控制。阿曼努拉致书列宁,希望苏联支持阿富汗的独立斗争。列宁当即回信表示“毫不犹豫地承认阿富汗的新秩序,郑重地承认它的完全独立”。1921年2月,阿富汗和苏俄签署了友好条约。苏阿友好条约规定双方相互承认和尊重彼此的独立,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并决定两国相互设立公使馆。条约还规定苏俄政府每年拨给阿富汗价值100万金卢布或银卢布的补助金和其他援助。1926年8月,苏联与阿富汗又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规定缔约双方保证不对另一方发动任何进攻,如果缔约一方遭到第三国进攻,另一方则保持中立。1931年又重订了苏阿两国中立和互不侵犯条约。联俄抗英政策的提出及实践,不仅保证了阿富汗北部疆界不受侵犯,而且对阿富汗战后的经济恢复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国内政治的相对稳定,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为阿曼努拉进行政治改革、对抗英国对阿富汗的干涉提供了较好的国际环境。

  1928年11月巴恰·伊·沙库叛乱

  1928年11月,阿曼努拉颁布了一项关于改革服饰的命令,规定喀布尔居民以及到首都访问的阿富汗人都必须穿着全套西服。有些人虽身穿西服,但仍舍不得扔掉他们传统的头镟。据说阿曼努拉还亲自动手,扯掉人们头上的缠巾。诸如此类的措施,弄得人心惶惶,结果是部落首领和宗教势力乘机作乱,加上英帝国主义者推波助澜,局势日趋动荡。1927年12月到1928年6月,阿曼努拉偕同王后访问了许多欧洲国家和土耳其、埃及等国。在反对改革的浪潮中,阿富汗王后在随同阿曼努拉出访欧洲时未带面纱参加社交活动的照片在各部落中被广为散发,用以挑拨传统的宗教情绪(根据伊斯兰教义,妇女外出时必须戴上面纱)。此时,被称为“挑水夫之子”的巴恰·伊·沙库乘乱起事,他纠集了2000多人向喀布尔进攻。1929年1月,喀布尔失陷,巴恰·伊·沙库宣布自己为国王。巴恰·伊·沙库虽然夺得了王冠,但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造反首领,他被视为“异端”,得不到各个部落的支持,英国也不敢贸然承认这个政权。巴恰·伊·沙库只做了9个月的国王,就被送上了绞刑架。

  1929年阿曼努拉逃亡国外

  从1930年起,阿曼努拉国王在阿富汗进行了一系列旨在实现中央集权、打击封建和宗教传统势力的改革,虽然改革取得一些成效,但却遭到了封建和宗教势力的激烈反对,导致了1928年国内反改革势力的武装叛乱。11月,巴恰·伊·沙库为首的叛乱分子纠集2000多人向喀布尔进攻。当时王国部队的主力正在外镇压辛瓦里族的反抗,首都的防御十分薄弱,加之大批没有发饷的士兵纷纷倒戈,在1929年1月,喀布尔失陷,阿曼努拉逃往坎大哈,巴恰·伊·沙库宣布自己为阿富汗国王。阿曼努拉不久再度重申自己是合法君主,在杜兰尼部族的支持下力图东山再起,但终因大势已去,很快又告失败,最后只好逃往意大利。

  1933年11月纳第尔·沙阿被杀案

  纳第尔是阿富汗著名的杜兰尼部族的穆沙希班家族的成员,1929年他即位以后,推行比较稳健的政策,获得了一些主要部族的拥护,动乱不已的阿富汗政局渐趋稳定。在对外政策上,纳第尔基本上亲英,同苏联的关系比较冷淡。他把以前阿曼努拉请来的苏联顾问、飞行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统统遣送回国,还拒绝了苏要求在阿建立商务使馆的要求。纳第尔还聘请了一批德国、意大利、日本和印度的专家,取代了苏联人的位置。1933年11月,纳第尔在出席一次授奖大会时突然遇刺。凶手名叫阿布杜勒·哈里格,他的父亲因发动叛乱而被纳第尔处死,他是为报父仇而行凶的。纳第尔被杀后,他的18岁的儿子查希尔继承了王位,阿富汗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933年11月8日查希尔·沙阿即阿富汗王位

  1933年11月8日,穆罕默德·查希尔·沙阿即位为阿富汗国王。查希尔·沙阿,1914年生于喀布尔,普什图族人伊斯兰教徒。其家族从1834年起统治阿富汗。1933年11月其父遇刺身死后继承王位。早年就读于伊斯蒂克拉尔学院。1924年随父赴法国留学,毕业于蒙彼利埃大学。1930年回国,在喀布尔学伊斯兰教义,并按照王室传统,在喀布尔皇家步兵军官学校受训。1932年任助理国防大臣,1933年任代理教育大臣。同年11月8日继承王位。1973年7月出访意大利时,因达乌德发动军事政变而遭废黜。同年8月24日在罗马宣布退位,从此留居意大利。

  1946年美国公司承建赫尔曼德河工程

  战后美国帮助阿富汗修建的一个大型水利工程。早在30年代,就有日本技术人员帮助进行了初步勘探及河流改道工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利用“经济援助”对亚非拉国家进行渗透和控制。1949年至1962年,美国向阿富汗提供了约2.35亿美元的贷款,其中大部分用于修建机场、公路等具有军事目的的工程项目。1946年,由美国摩里逊·努德逊公司承包了赫尔曼德河谷水利工程,该工程是一个包括三座水坝、发电站、灌溉工程等大型综合水利系统。预期建成后发电129600千瓦,灌溉10多万公顷土地,整个工程的费用为1750万美元,工程期限3年半。这是战后阿富汗最大的一项工程计划。由于美方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工程拖了十二、三年,花费了1.5亿美元,才草草完工。因工程未安装发电机组而不能发电,又因计划不当,一半的土地无法灌溉。除美援外,这项工程几乎耗尽了阿富汗的全部外汇储备。这一劳民伤财的美援工程,引起阿富汗举国上下的不满。

  1955年3月阿富汗拒绝承认巴属普什图尼斯坦

  普什图尼斯坦一译巴克同尼斯坦,指的是今巴基斯坦境内与阿富汗接界的苏莱曼山两侧住有普什图部落的地区(约1500万居民)。普什图人(又译巴克同人)与阿富汗人是同一民族。这块土地历史上曾经属于阿富汗王国版图,19世纪中叶,英国占领印度后,即觊覦具有战略意义的普什图尼斯坦,发动了几次讨伐战争,均没有将其征服。直到1893年,英国利用军事上的胜利,才迫使阿富汗接受沿苏莱曼山划定的杜兰线作为阿富汗和印度的分界线。1947年印、巴分治时,普什图尼斯坦被划入巴基斯坦,但阿富汗政府一直不予承认。1949年9月,普什图人曾宣布建立独立之国——普什图尼斯坦,得到阿富汗政府的支持。1955年3月,巴基斯坦进行行政区域改革,把全国分为东巴、西巴两省,普什图尼斯坦合并于西巴省。阿富汗政府表示反对,声明巴基斯坦政府这一决定违反了普什图人自决的愿望,“阿富汗政府过去没有承认,今后也不承认普什图尼斯坦是巴基斯坦领土的一部分”。3月30日,阿富汗游行群众闯入巴基斯坦驻阿富汗使馆,扯下巴基斯坦的国旗;4月1日,巴基斯坦群众袭击阿富汗驻白沙瓦领事馆,将阿富汗国旗焚毁,巴基斯坦向阿富汗发出最后通牒,宣布封锁边境,阿富汗政府下令实行全国总动员,双方发生了小规模的边境冲突。11月,阿富汗国王查希尔召开由王室、部落领袖、宗教上层和议员参加的国民大会,最后大会作出加强国防力量、反对一切外来侵略的决议。从此,阿、巴进入全面对抗。

  1955年阿富汗拒绝美国的合作建议

  阿富汗是苏联通向印度洋的通道,具有很重要的战略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通过经济和军事援助的手段,第一次进入这个形势险要的山国。战后,美继续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诱饵,竭力使阿富汗疏远苏联,并企图把阿富汗纳入西方控制的军事联盟。1951年1月,美国驻阿富汗大使向阿富汗政府提出签订一项军事协定的建议,根据美方单方面拟定的协议,规定由美国军事人员帮助整顿阿富汗军队,并用美式武器装备阿富汗军队;美国要求在靠近苏联边境地区修建战略公路和机场。这一类似军事联盟的计划,遭到阿富汗政府的拒绝。1955年,美国为了拉阿富汗参加巴格达条约组织,采取了迂回的手段。它首先建议与阿富汗签订友好和经济合作协定,规定美国提供经济和技术援助,但阿富汗政府必须允许美国在阿富汗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特别在靠近苏联的北部地区,并让美国石油公司在勘探和开采石油方面享有特殊的权利。阿富汗政府在衡量了民族的利害得失后,仍然希望保持与苏联和好的中立的不结盟政策,拒绝了美国的建议。

  1956年3月杜兰线的确立

  杜兰线是19世纪末英国殖民当局与阿富汗划定的一条英属印度与阿富汗的国界线。1893年英国殖民政府代表外事秘书杜兰与阿富汗国王阿布杜尔·拉赫曼·汗在喀布尔订约划定,这条边界线以后就被称为“杜兰线”。这条线把阿富汗东南部帕坦人所居住的地区连同开伯尔隘口都划入英属印度范围,使半数以上的阿富汗人划出阿富汗,人为地割裂了阿富汗人居住的土地。这一协定引起边境各部落的起义,英国动员8万人的军队前来镇压,强迫这些部落并入印度。但是边境山区各部落人民没有停止斗争,英印当局也未能征服这些山区部落。1947印巴分治后,这一地区被划入巴基斯坦。1956年3月,巴格达条约组织成员国在卡拉奇举行会议,在英国操纵下承认“杜兰线”为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界,但阿富汗不予承认。

  1963-1973年阿富汗宪政时期的动荡

  从1963年到1973年,在阿富汗历史上称之为动荡的“宪政时期”,阿富汗政局不稳,接连更换了5任首相。第一任首相是优素福(1963-1967年);第二任首相是梅文瓦(1965-1967年);第三任首相是埃德马迪(1967-1971年);第四任首相是阿布杜勒·查希尔(1971-1972年);第五任首相是沙菲克(1972-1973年)。在此期间,国内民主和进步势力异常活跃,批评政府的政策,要求进行社会改革。迫使查希尔王朝召开了大国民议会,颁布了新宪法,宣布在阿富汗实行宪政。政治组织也在这个时期出现。1965年1月1日以塔拉基为总书记的亲苏联的人民民主党建立。70年代初,阿富汗国内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粮荒严重,民不聊生,加之官僚机构贪污盛行,人民对现状日益不满,学运、工运绵延不绝,阿富汗王朝面临严重的挑战。1973年7月,人民民主党与已经下台的首相达乌德秘密联系,于17日发动政变,推翻了统治阿富汗长达40年之久的查希尔王朝,成立了阿富汗共和国。

  1965-1977年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两度分裂

  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成立于1965年1月1日。1967年分裂为以塔拉基为首的“人民派”和以卡尔迈勒为首的“旗帜派”。1977年两派合并,4月执政后,两派又分裂,卡尔迈勒等人被清洗出党。1979年12月苏军入侵后,卡尔迈勒任党的总书记,并任国家元首、革命委员会主席。1986年5月纳吉布拉取代卡尔迈勒任总书记。该党纲领规定通过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最终实现社会主义。

  1973年7月17日达乌德政变

  1953年9月,当时身为中将的达乌德发动政变,从他的叔父,前首相沙·穆罕默德手里夺取了政权。在达乌德任首相期间(1953-1963年),奉行了亲近苏联的政策。1963年5月,查希尔国王解除达乌德首相的职务,启用了较为亲西方的穆罕默德·优素福出任首相。1973年6月下旬,查希尔国王前往伦敦检查身体和治疗眼疾;7月初,到达意大利,在伊斯基亚岛著名的泥浴场继续治疗。趁查希尔出国之际,达乌德加速准备政变。阿富汗王国部队总司令阿布杜勒·瓦利将军掌握了达乌德将要起事的情报,但当时内政大臣帕兹瓦克是旗帜派的秘密追随者,在内政部门的警察系统中安插许多年青旗帜派人士,他对瓦利将军谎称,达乌德准备动手的时间在年底。瓦利信以为真,遂未加防备。7月17日凌晨,在第十五装甲师和一个伞兵营的支持下,达乌德发动了政变。推翻了统治阿富汗长达40年之久的查希尔王朝,逮捕了王室主要成员。达乌德宣布成立阿富汗共和国,他本人出任阿富汗第一任总统、总理,同时掌握国防和外交大权。

  1978年4月27日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政变

  1978年4月17日,阿富汗著名的左翼思想家米·阿·希贝尔在首都喀布尔被一名身份不明的刺客杀害。第三天,人民民主党在喀布尔发动了上万人的示威游行,在街头高呼反对达乌德政权的口号。结果遭到军警的镇压,人民民主党总书记塔拉基和其他领导人被捕,被逮捕的还有参加示威的200多名陆军军官。4月27日,人民民主党和一部分军官合作发动政变,攻打总统府。达乌德总统向外求援,最后向苏联政府发出了呼吁,但均未得到答复。4月30日,政变分子宣布成立新政府,把阿富汗共和国改名为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并成立最高权力机构——革命委员会。5月2日,人民民主党总书记、革命委员会主席塔拉基正式组成新政府,塔拉基任总统,人民民主党主席、革命委员会副主席巴布拉克·卡尔迈勒出任副总理,革命委员会委员、陆军军官哈菲祖拉·阿明担任副总理兼外交部长。

  1978年《十三点政纲》的提出

  1978年人民民主党发动“四月革命”政变后,塔拉基政府提出改革阿富汗经济、社会的《十三点政纲》作为施政纲领,内容包括实行民主土地改革、加强国营经济部门、发展民族工商业等。其中关于土地改革居于首位。土改法令于1978年11月开始实行。法令规定,每户占有的土地最多不得超过30贾里布(1贾里布等于0.2公顷),多于此数的土地由国家没收,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土改速度很快,许多措施未能跟上,如宣布取消高利贷后,私人停止发放贷款,政府未能筹措充足的资金取代私人放债,许多农民借不到钱,得到了土地却没有钱购买种子和农具,不少土地只好抛荒了事。1979年6月,宣布土改结束,实际上是半途而废。塔拉基政府的农村政策遭到失败。

  1978年阿富汗穆斯林武装力量暴动

  1978年,在苏联顾问的指导下,塔拉基政府不顾阿富汗是一个经济和文化落后、绝大部分居民是虔诚的穆斯林、部落传统势力很强大等特点,硬性推行全面社会改革的计划。在土地改革中,规定每户只准有土地6公顷,超过部份一律收归国有,分配给无地和土地不足6公顷的农民。这不但涉及到地主和部落上层的利益,而且还触犯了伊斯兰寺院的利益。政府还宣布取消一切债务,引起富人的强烈反对。与此同时,政府又没有足够的资金贷给穷人,反而使大部分城乡居民告贷无门,增加了他们生产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塔拉基政府还大规模地镇压所谓“反动分子”和“反革命分子”,引起了前政府官员、宗教界和部落上层的恐慌。1978年6月,阿富汗最大的穆斯林武装力量——伊斯兰党在阿富汗东部的库纳尔、楠格哈尔和帕克蒂亚三省发动了反政府的武装暴动。战斗的范围很快从东部、南部发展到西部和北部,遍及全国大部省份,逐渐形成了燎原之势。在斗争中涌现出许多反政府的穆斯林组织,主要有:伊斯兰党、伊斯兰组织、伊斯兰党哈里斯派、民族解放阵线、伊斯兰革命运动和伊斯兰全国阵线等。到1978年8月初,政府军已损失了一个师的兵力,内有数百名苏联人被打死。政府军还纷纷倒戈到穆斯林武装组织。苏联坚决主张击溃一切“叛乱”的穆斯林武装力量,镇压一切反对苏联的力量,赶运了大批飞机、坦克、火箭炮,制订了围剿的计划。因此,阿富汗战火愈燃愈烈。

  1979年3月阿富汗赫拉特镇大惨案

  1979年3月,阿富汗西部重镇赫拉特政府军哗变,成千上万的市民也投入了战斗,占领赫拉特达4天之久,有30名苏联顾问及其家属被愤怒的人们处死。苏联进行报复,派出飞机狂轰滥炸,造成了一万多阿富汗人死亡的惨案。赫拉特暴动被残酷地镇压下去,但反政府武装斗争却不可阻挡地迅猛发展,对塔拉基政权的威胁日益严重。为此,苏军总政治部主任阿列克谢·皮谢夫在4月间到喀布尔进行了为期3天的访问,和阿富汗当局商讨对策。接着苏联火速送去了100多辆坦克、24架武装直升飞机和25架米格23飞机,大力支持阿富汗政府镇压反政府武装。同时,苏联把阿富汗列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名成员,表示要同阿富汗“休戚与共”,为进一步武装入侵阿富汗作好了舆论准备。

  1979年9月14日阿明政变

  1979年,当时已掌握了军权的阿明,不满苏联对阿富汗内政的干涉,极力主张奉行一条较为独立的民族主义的路线。阿明的这种民族主义情绪和言行,在政府的官员和一部分军官中得到支持。1979年9月10日,塔拉基参加了在哈瓦那举行的第六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后回国,途经莫斯科时,与苏联领导人就阿富汗局势问题进行秘密会谈。据说会谈后作出决定:降低阿明的地位,让卡尔迈勒和塔拉基一起整顿国内局势;苏联还作出了必要时可以杀掉阿明的许诺。塔拉基于11日回到了喀布尔。阿明通过塔拉基的卫队长获悉了这一阴谋,决定抢先下手。他把三个极端亲苏的并握有军队实权的军官解除了职务,并暗中调集部队。9月14日,塔拉基和苏联大使“邀请”阿明去总统府会晤,在会谈的过程中,发生了枪击,塔拉基被枪杀。(另有一说是:塔拉基受伤后并未死去,而是被软禁了三个星期之后,阿明才下令将其绞死,尸体就埋在喀布尔的郊外。) 9月15日清晨,阿明立即接管了政权,担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和人民民主党总书记。

  1979年12月27日阿富汗被苏军占领

  苏联对军事占领阿富汗早已拟定了周密计划。1979年7月,苏联派遣了一个约有400到600人的空降营驻扎在喀布尔以北60公里处的阿富汗最大空军基地——巴格拉姆基地,这是苏军正规部队首次进入阿富汗,揭开了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的序幕。1979年9月,苏联在与阿明的关系已无法挽回之后,于12月上旬又空运了一个营的兵力,严密控制了巴格拉姆机场,为大规模空运作好了一切准备。到12月中旬,苏联悄悄把1500名空降兵调进阿富汗。24日晚到26日苏联又悄悄地用大型运输机向巴格拉姆基地调进战斗部队5000名,并把300辆装甲车和几十辆坦克等重型装备空运到阿富汗。至此,驻扎在喀布尔市区和其周围的苏联军事力量已达到一个师的兵力。同时在与阿富汗接壤的苏联的一侧集结了5个师的机械化部队,处于待命出发的状态。在占领准备工作安排就绪后,12月26日,即发动入侵的前一天,苏联驻阿富汗的最高使节去总统府向阿明下达最后通牒,要求阿明以阿富汗政府的名义正式邀请苏联出兵帮助阿富汗镇压穆斯林反叛武装力量,苏联政府则保证阿明及其家属成员的生命安全,遭到阿明的拒绝。27日7时左右,苏联军队兵分三路开往电台、人民宫和旧王宫,经过3个半小时的激战,有200多名阿富汗士兵被打死,被围困的阿富汗军队得不到外界的支援,最后被击溃。阿明总统被打死。当苏联军队完全占领喀布尔后,驻扎在苏阿边境待命的苏军立即分二路越过边境进入阿富汗。在短短几天内,苏联军队占领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军事基地和交通要道。27日晚阿明被杀害后,苏联中亚境内的一家电台立即以阿富汗电台的名义,广播了阿富汗政变成功和阿明总统已被推翻的消息,并播放了事先录音的卡尔迈勒的告阿富汗全国人民书,宣布卡尔迈勒为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总书记、革命委员会主席。当时,卡尔迈勒本人还在苏联境内。第二天,卡尔迈勒在苏联人的保护下飞抵喀布尔,宣布组成阿富汗新政府。苏联政府立即发电宣布承认阿富汗新政府。在苏军占领阿富汗的第二天,苏联政府就向一些友好国家发了通报,声明苏联的军事干涉行动是“应阿富汗当局请求”后,才不得已派遣“一定数量的武装部队到阿富汗”去履行其“国际义务”的。

  1979年12月阿富汗难民问题发端

  1979年12月27日,苏联军队大举入侵阿富汗后,有500多万阿富汗难民(约占全国人口1/3)流出境外。伊朗收容了150多万阿富汗难民。本着伊斯兰的平等博爱精神,巴基斯坦政府也对阿难民敞开大门,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据估计,巴基斯坦的300个难民营就收容了300多万阿难民。巴基斯坦承担了大部分难民的物资供应,许多国家、团体和国际组织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巴基斯坦的阿难民营同时也是阿抵抗组织的基地。为消灭阿富汗游击队,苏阿军队屡屡袭击阿巴边境,轰炸阿难民营和巴和平居民。1984年又封锁了阿巴边境。

  1979年12月-1986年1月卡尔迈勒在阿富汗执政

  巴布拉克·卡尔迈勒1929年生于喀布尔,塔吉克族。1951年至1960年就学于喀布尔大学政治和法律学院,其间曾因参加反政府活动被捕。1965年同塔拉基等人创建人民民主党,任中央书记。1967年该党分裂为人民派和旗帜派,卡为旗帜派领导人。1977年又与塔拉基的人民派合并,任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书记。1978年4月任革命委员会副主席兼政府副总理。同年7月在党内两派斗争中遭清洗,被派往捷克斯洛伐克任大使,后被开除出党,留居国外。1979年12月27日苏军占领阿富汗后,卡尔迈勒随苏军回到喀布尔,取代被打死的阿明任革命委员会主席、人民民主党总书记。并于1980年1月组阁。1981年6月辞去总理职务。他执政时期,在内政外交上完全受苏联的操纵,在国内和国际上日趋孤立。1986年1月,被迫辞去人民民主党总书记职务,纳吉布拉取而代之。

  1980年阿富汗问题国际化

  1979年12月27日,苏联出兵占领了阿富汗。苏联的行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同声谴责。苏联对阿富汗的占领不仅严重地影响到中东和南亚国家的安全问题,而且由于苏联占领阿富汗后,更加接近波斯湾和印度洋,且与其相对应的红海和亚丁湾的苏联基地构成了对波斯湾地区的包围态势,直接威胁到波斯湾石油航道的安全,影响到世界能源的供应和东西方的战略平衡问题。1980年以来,不论是世界性的国际会议或是区域性的会议,双边会谈或多边会谈;不论同苏联敌对的或与苏联关系较好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谴责苏联的侵略,同情阿富汗人民的抵抗运动,要求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埃及、伊朗、土耳其、约旦、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卡塔尔、阿曼、黎巴嫩、科威特、伊拉克等国政府都发表了公开声明,谴责苏联的入侵和要求苏联从阿富汗撤军;不结盟国家对苏联军队的侵略反应也很强烈,在苏联出兵后的10天之内,联合国51个第三世界国家和一些西方国家联合要求安理会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讨论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事件。联合国于1980年1月14日召开了全体紧急特别会议,经过激烈的辩论,会议以104票赞成、18票弃权通过了“要求外国军队撤出阿富汗的决议”。西方领导人认为,苏联入侵阿富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对世界和平的最严重威胁,也是对西方的最严重的挑战。1980年2月19日,在罗马召开的欧洲共同体外长会议通过了英国的“阿富汗中立化”建议。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愿因此问题影响东西方之间的关系,希望获得政治解决,他们希望由联合国出面解决阿富汗问题。联合国秘书长也表示愿意进行调解,委托副秘书长科多维斯负责处理调解工作。

  1982年1月24日“三党联盟”的成立

  三党联盟即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由民族解放阵线、伊斯兰革命运动和伊斯兰民族阵线3个组织于1982年1月24日联合而成。主要领导人是盖拉尼·纳比和穆贾迪迪。该联盟宣布苏联侵略者及其代理人人民民主党是阿富汗穆斯林人民的共同敌人,主张阿富汗人民自己选择自己的政府。它领导的抗苏武装力量约有数万人。

  1985年5月“七党联盟”的建立

  1979年苏联军队入侵阿富汗后,阿富汗人民奋起抗击苏军侵略,很快在国内外建立起70多个抵抗组织,武装人员由原来的3万人增加到1988年的15万人左右。其活动遍及全国32个省,控制了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在抗击苏军的战争中,阿富汗抵抗力量逐步走向联合。1980年5月,伊斯兰民族阵线、伊斯兰革命运动、民族解放阵线、伊斯兰协会、伊斯兰党等5个较大的穆斯林组织经过反复协商,成立了“解放阿富汗伊斯兰联盟”,次年因意见分歧而解体。1982年又重新组合,形成“阿富汗圣战者伊期兰联盟”和“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团结阵线”两大派别。1985年5月,两派宣布求同存异,共同对敌,合并统一为“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又称“七党联盟”(伊斯兰党、伊斯兰协会、伊斯兰党哈里斯派、民族解放阵线、伊斯兰民族阵线、伊斯兰革命运动、解放阿富汗伊斯兰联盟),联盟主席由各组织领导人轮流担任。总部设在巴基斯坦的白沙瓦。1989年2月15日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后,“七党联盟”在巴基斯坦举行会议,成立了由526名代表组成的协商委员会和它的执行机构临时政府。“七党联盟”不接受日内瓦协议;拒绝喀布尔政权;坚决反对召回查希尔做象征性的国家元首;拒绝参加巴基斯坦倡导的“三方会谈”,声称只有在联合国承认它们是阿富汗合法政府的前题下才会参加和谈,并表示在未来的政府中必须排除纳吉布拉。

  1986年5月纳吉布拉掌权

  纳吉布拉1947年生于喀布尔,普什图族人。1975年毕业于喀布尔大学医学院。曾因从事反政府的政治活动而两次被捕入狱。1978年4月塔拉基政变后任革命委员会委员,后任驻伊朗大使。1979年12月苏侵阿时返阿。1986年5月4日,在喀布尔举行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中央全会上,解除了卡尔迈勒总书记职务,由纳吉布拉接任。他掌权后,重新整顿政府军,推行所谓“全国和解政策”,组成“民族和解”政府,对抵抗力量发动和平攻势;整顿人民民主党;加强军事力量。

  1988年5月苏联开始从阿富汗撤军

  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引起世界各国的同声谴责,在政治上和道义上陷于空前的孤立。1988年2月8日,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就阿富汗问题发表声明:苏联将从1988年5月15 日起从阿富汗撤军,撤军将在10个月内完成。但他又称,撤军将取决于3月2日在日内瓦举行的巴基斯坦、阿富汗外长间接会谈的结果。3月2日,喀布尔与巴基斯坦政府间接会谈在日内瓦恢复,双方就苏联撤军问题取得一定进展。次日,喀布尔政府外长瓦基尔向记者表示,他的政府同意把苏联撤军时间表从10个月缩短到9个月,并同意苏军在头三个月撤走其驻阿富汗的50%的军队。这是自1982年巴基斯坦与喀布尔政府外长间接会谈以来首次获得重大进展。4月14日,巴基斯坦、喀布尔政权、美、苏四国外长在日内瓦签署了4个有关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文件,文件规定苏军将在9个内撤出阿富汗。5月15日,驻阿苏军司令格罗莫夫正式宣布撤军开始。1989年2月15日,苏军按原计划全部撤出阿富汗。

  1991年5月21日联合国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5点建议的提出

  1991年5月21日,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正式提出了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5点建议:一、保持阿富汗的主权、领土完整、政治独立和不结盟以及伊斯兰特征;二、阿富汗人民拥有决定未来政府形式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权利;三、过渡时期的各种细节问题应该通过内部各派的对话得到解决,最终建立一个基础广泛的政府;四、过渡时期所有的敌对活动应该停止;五、继续向阿富汗难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联合国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5点建议的提出,为日后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奠定了基础。

推荐访问:阿富汗为什么发生战争

娱乐八卦推荐文章

娱乐八卦热门文章

娱乐八卦扩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