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历史背景简介】二十世纪叙利亚历史上发生过的大事件 叙利亚战争历史背景

发布时间:2018-05-17 来源:娱乐八卦 点击: 当前位置:71668明星网 > 娱乐 > 娱乐八卦 > 【叙利亚历史背景简介】二十世纪叙利亚历史上发生过 手机阅读

  【叙利亚历史背景简介


  全称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位于亚洲大陆西部,地中海东岸。面积185180平方公里(包括仍被以色列占领的戈兰高地约1000平方公里)。人口1171.9万(1989年)。其中阿拉伯人占80%以上,还有库尔德人、亚美尼亚人、土库曼人和契尔克斯人等,阿拉伯语为国语。85%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14%信奉基督教;伊斯兰教中逊尼派占80%(约占全国人口68%),什叶派占20%;在什叶派中阿拉维派占75%(约占全国人口的11.5%)。首都大马士革。

叙利亚国旗
叙利亚国旗

  中文名称: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

  英文名称:The Syrian Arab Republic

  简 称:叙利亚

  所属洲:亚洲

  首 都:大马士革

  主要城市:阿勒颇、霍姆斯等

  国庆日:1946年4月17日

  国 歌:《领土的守卫者》(Homat el Diyar)

  国家代码:SYR

  官方语言:阿拉伯语(通用英语和法语)

  货 币:叙利亚镑[2]

  时 区:UTC+2(夏令时UTC+3)

  政治体制:总统制共和制

  国家领袖:总统:巴沙尔·阿萨德,总理:瓦埃勒·哈勒吉

  人口数量:1843万(2016年)

  人口密度:100.4人/平方公里(2016年)

  主要民族:阿拉伯人、库尔德人

  主要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国土面积:185180平方公里(含戈兰高地)

  水域率:1.1%

  GDP总计:283.93亿美元(2015年,国际汇率)

  人均GDP:1535美元(2015年,国际汇率)

  国际电话区号:+963

  国际域名缩写:.sy

  道路通行:靠右驾驶

  国 花:五叶银莲花(毛莨科)

  地理最高点:黑门山(2814米)

  最长河流:幼发拉底河

  最大湖泊:阿萨德湖

  叙利亚全境可分为4个地带: 西部山地和山间纵谷;地中海沿岸平原、内陆平原; 东南叙利亚沙漠; 西南部的谢赫山,海拔2814米,为全国最高峰。幼发拉底河流经东部经伊拉克注入波斯湾,阿西河纵贯西部经土耳其注入地中海。沿海和北部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南部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四季分明,沙漠地区雨量较少,夏季干燥炎热。最低气温零下10摄氏度,最高气温达40度左右。年平均降水量沿海地区1000毫米以上,南部地区仅100毫米。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磷酸盐、岩盐和沥青。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甜菜、棉花、烟、豆类、水果等。工业有石油、磷酸盐、水泥、纺织、食品、电力。出口石油及其制品、磷酸盐、大麦等;进口原油、药品、糖、运输车辆、钢材、木材。交通运输主要靠公路,公路总长1.84万公里;铁路总长2086公里。有拉塔基亚、塔尔图斯和巴尼亚斯等港口。货币名称叙利亚镑。

【叙利亚历史背景简介】二十世纪叙利亚历史上发生过的大事件

  叙利亚公元前3000至前2000已存在原始奴隶制城邦国家。曾先后被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占据。1920年沦为法国委任统治地。1941年自由法兰西军总司令以盟国名义宣布叙利亚独立。1958年埃及、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61年叙利亚脱离阿联,成立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

  叙利亚坚持中立、不结盟、反帝、反殖、反对种族主义和以色列侵略扩张政策。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正义斗争。1956年8月1日同中国建交。

  【二十世纪叙利亚历史上发生过的大事件


  1920年4月法国委任统治在叙利亚确立

  1916年5月,英、法两国在沙俄的赞同下,达成了瓜分阿拉伯领土的“赛克斯—皮柯”秘密协定,将叙利亚划归法国。1920年4月,根据国际联盟在圣雷莫会议上通过的决议,叙沦为法国委任统治地。同年7月14日,法国向坚持国家独立的费萨尔国王发出最后通牒,让他承认法国在叙利亚的委任统治,并出兵大马士革,废黜了费萨尔国王。法国为了加强在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委任统治,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手段。9月1日,法国高级专员宣布叙利亚和黎巴嫩划分为四个区,即大黎巴嫩、阿勒颇、拉塔基亚和大马士革。

  1920年费萨尔国王遭废黜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殖民者在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区实行委任统治。1918年10月,麦加的谢里夫·候赛因派遣他的儿子费萨尔亲王率领一支阿拉伯军队占领了大马士革,事实上形成了对叙利亚广大地区的统治。1919年7月,召开了由叙利亚各地区代表出席的代表会议。会议决议反对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拒绝接受委任统治制度,坚决要求独立。1920年3月8日,叙利亚代表大会正式宣布大叙利亚独立(包括黎巴嫩和巴勒斯坦),并以费萨尔为国王成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法国面临着被驱出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危险。同年7月14日法国向费萨尔发出要他承认法国委任统治的最后通牒,并出兵攻占大马士革,废黜了费萨尔国王。

  1924年10月28日叙利亚共产党成立

  叙利亚共产党原是叙利亚—黎巴嫩共产党的一部分。1924年10月28日正式成立。1964年同黎巴嫩共产党分成两个独立的党。叙利亚共产党1966年后积极同复兴党合作,参加了政府、议会和民族进步阵线。1974年9月持不同政见的政治局委员里雅德·图克尔等人被开除。以后,图尔克等人建立新党。1980年叙共五大提出当前的任务是巩固民族主义政权,维护和发展已经取得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变革成果,使国家走上“社会主义进步道路”,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条件;当前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犹太复国主义、反动派、大地主、寄生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总书记哈立德·巴格达什,1934年任叙—黎共产党书记,1958年11月任叙共总书记至今。

  1925年10月叙利亚反法起义

  又称德鲁兹起义。叙利亚人民反对法帝国主义的武装起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叙利亚处于法国军事占领之下。法国对叙利亚和黎巴嫩地区实行委任统治制度并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从1920年下半年至1924年,各地的武装起义斗争从未间断。1925年,叙利亚德鲁兹人要求法国高级专员萨拉伊尔撤换省督,遭到拒绝,请愿代表被捕。这一暴行激起该地区人民的愤怒。同年7月,德鲁兹山区农民在阿特拉什苏丹领导下,举行起义。起义军很快控制大片乡村,8月进迫首都大马士革,各地的民族主义者纷纷响应。起义军于10月18日占领了大马士革。到11月叙利亚全境几乎为起义者所控制,并建立了政权。法军经过一年的军事进攻,直到1927年春天,才将叙利亚人民的起义镇压下去。这次叙利亚人民起义给予法国殖民统治以沉重打击。

  1928年叙利亚穆斯林兄弟会成立

  叙利亚穆斯林兄弟会于1928年在埃及成立。其主要领导人是阿德南·萨阿德丁。叙利亚穆斯林兄弟会是叙利亚影响较大而且组织严密的反政府组织。其成员是原教旨主义者,主张建立宗教神权政治,反对世俗政权。在叙利亚,他们处于非法地位,从事反政府活动。其领导人在60年代就逃到国外,建立了流亡总部。70年代末,在伊朗革命的影响下,穆斯林兄弟会的活动大为活跃。他们在叙利亚北部地区,特别在阿勒颇和哈马等地,建立了秘密的基层组织的联络网,并从国外偷运武器入境。该组织主张消除西方对伊斯兰国家的影响,恢复纯粹的原教旨主义信仰,并从事暗杀、爆炸等恐怖活动。据叙利亚政府称,叙国内恐怖事件都为穆斯林兄弟会所为。叙利亚政府把穆斯林兄弟会叫做“匪帮”,一再声称要消灭它。哈马事件(1982年2月)之后,该组织已被叙利亚当局宣布取缔,它的主要领导人也流亡国外。

  1936年法叙条约签订

  法国占领军虽然在军事上镇压了叙利亚1925—1927年的全国大起义,但却无法迫使叙利亚人民放弃强烈的独立愿望。1936年,叙利亚再次掀起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浪潮,使法国统治者不得不作出让步。1936年9月9日,法叙在巴黎草签了一项妥协性的条约,法国同意将德鲁兹山区和拉塔基亚并入叙利亚,放弃对一些部门的监督权和对叙利亚内政的干涉。叙利亚方面同意建立法叙军事同盟和承认法国在战争时期使用某些军事基地的权利及享有在德鲁兹山区、拉塔基亚驻军5年的权利。但该条约法国议会一直未予批准,而且又于1939年同意将属于叙利亚的亚历山大勒塔州割让给土耳其。同年7月,法国殖民当局不顾叙利亚人民的反对,宣布废除叙利亚宪法,解散议会和政府,使叙利亚又完全处于法国人的直接统治之下。

  1942年大叙利亚计划出笼

  该计划又称新月沃地计划。英国于1942年指使伊拉克提出的旨在将叙利亚、黎巴嫩、外约旦、巴勒斯坦和伊拉克组成一个由英国控制的联邦的计划。因这些国家所在的地区一向被称为“肥沃新月”地带,故称该计划为肥沃新月计划。1941年5月,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发表演说,声称英国将支持阿拉伯国家的“联合”。次年12月,伊拉克首相努里·赛义德向英国提出阿拉伯国家的“联合”计划。根据该计划,叙利亚、黎巴嫩、外约旦和巴勒斯坦统一为一个国家,该计划除外约旦赞同外,其他阿拉伯国家均不支持,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未能实现。战后,英国为抵制美国势力渗入中东,授意努里·赛义德将原计划略加修改重新提出,企图让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组成联邦,由伊拉克国王担任联邦国王,但遭到多数阿拉伯国家的反对而告破产。

  1946年4月17日叙利亚独立

  1916年5月,英法两国达成瓜分阿拉伯领土的秘密协定,叙被划归法国。1920年4月,国际联盟在圣雷莫会议上通过决议,叙沦为法国的委任统治地。同年7月,法军占领了叙利亚。叙人民为争取独立,不断进行英勇斗争,1925年至1927年起义规模巨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自由法国和英国军队占领了叙利亚。1941年9月27日,法国终于被迫宣布叙独立,但是直到1946年4月17日,英法才撤走最后一批殖民军,叙利亚将这一天定为独立日和国庆节。

  1947年4月叙利亚阿拉伯复兴党宣告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叙利亚民族主义运动蓬勃发展。1947年4月4日至6日,阿拉伯复兴党在大马士革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宣告阿拉伯复兴党成立。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党纲和党章;选举该党创始人、出生于叙利亚大马士革的阿弗拉克为主席,比塔尔为总书记。党纲强调阿拉伯复兴党的三大目标,即实现阿拉伯统一、自由和社会主义;规定了党的总原则、内外政策以及经济、社会教育政策;并指出党是一个泛阿拉伯政党,将在阿拉伯各国建立自己的分支。大会闭慕的一天即4月7日被确定为复兴党的建党日。1953年该党与阿拉伯社会党合并,改名为阿拉伯复兴社会党。

  1948年5月—1949年7月叙利亚参加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8年5月15日,即英国结束在巴勒斯坦委任统治的当天,叙利亚同其他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和黎巴嫩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第一次中东战争正式开始。战争中,叙利亚出兵5000人,负责东北部战线的战斗。叙利亚部队从库奈特拉出发,首先向太巴列湖南端出击,陆续攻克了约旦河两岸的3个犹太居民点。战争期间,叙利亚拒绝停火,坚持恢复战斗。1949年2月14日,埃及被迫和以色列签订了停战协定。4月12日,叙利亚和以色列之间的停战谈判在边界举行。叙利亚提出要保留其占领的三小块地区,以色列不同意,谈判一度陷入僵局。之后,代理调解专员本奇提出一个折衷方案,建议这三个地区和以色列控制的邻近地区均实行非军事化,由联合国监督。双方表示同意,于7月20日签订停战协定。战争结束后,阿拉伯国家同美、英的矛盾激化。在叙利亚,强大的人民运动群众集会,要求政府废除同英国的伊拉克石油公司签订的协定。这场战争还导致叙利亚政局在战后动荡不定,1949年连续发生了三次政变。第三次政变的结果是参加巴勒斯坦战争的阿卜·施舍克里上校执政。

  1949—1954年叙利亚战后五次军事政变

  战后不久英美等国为了在叙利亚寻觅自己的代理人,在幕后策划叙统治集团发动了五次政变。1949年初,叙利亚政府和美国横贯阿拉伯油管公司谈判签订关于在叙利亚境内敷设油管的协定,英国力图破坏。美国发觉后,收买叙利亚胡斯尼·柴姆上校于1949年3月30日发动了第一次军事政变。柴姆上台后,解散政府和国会,取缔一切政党,自封为元帅和总统,并和美国签订了敷设油管的协定。

  1949年8月14日,以萨米·兴那维为首的亲英派发动了第二次军事政变,处死了柴姆和他的内阁总理巴拉齐。兴那维自封为叙利亚军队的总司令,委任人民党的阿塔西组织政府,并废除同美国石油公司所签订的协定,但他保存了柴姆所颁布的一切法令。还用恐怖手段和篡改投票数字的方法“选举”了一个以人民党为多数派的议会,拥护阿塔西为总统

  1949年12月9日,以阿狄布·施舍克里上校为首的亲美军人发动了第三次军事政变,逮捕了兴那维及其同僚,成立了新政府,并批准美国横贯阿拉伯油管公司在叙利亚境内敷设油管,施舍克里军人集团掌握了大权,但是亲英派在议会仍占多数。

  1950年10月,亲美派逮捕和暗杀了兴那维,使亲英派势力遭到沉重的打击。库德西辞职,由亲美派哈基姆担任内阁总理。1951年10月,哈基姆因公开主张参加“中东司令部”而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亲英派趁机迫其辞职,并于11月28日组成了排斥军人集团的新内阁。亲英派的新内阁成立的第二天,由亲美派的施舍克里在加德奈的指挥下,于29日发动了第四次军事政变。

  施舍克里夺取政权后,下令解散人民党占优势的议会。1952年4月又下令解散一切政党和政治团体,并逮捕了人民党议员和内阁阁员。同年12月,亲英派再谋发动军事政变,被施舍克里镇压。1953年7月,施舍克里以唯一的总统候选人当选为总统。1954年2月由亲英派的人民党发动了军事政变,推翻了维持了2年多的施舍克里政权。施舍克里逃亡国外,阿塔西恢复了总统职位。

  1951年10月叙利亚参加“中东司令部”计划

  该计划为英、法、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策划的一项建立中东地区军事集团的计划。“中东司令部”三国拉上当时已成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的土耳其,于1951年10月发表了关于建立“中东司令部”的宣言,公开表示中东对西方的重要性:“中东的防务,对于自由世界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一切有关国家通力合作,才能防御中东以抵制外来的侵略”。所谓“外来侵略”的危险,指的是“共产主义和苏联的威胁”。四国不但要求敌对的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共同参加,而且还邀请远在万里之外与中东毫无相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参加“中东司令部”。其具体的实施办法是:参加国的军事基地、交通工具、通讯设备、港口、机场和其他军事设施,都必须提交“联合司令部”支配;还要求参加国应该允许其领土让其他成员国驻扎军队。该计划的目的是把中东各国的军事力量完全控制在西方国家手里,使整个中东组成一个区域性的军事联盟,借此阻挠苏联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进入作为“西方生命线”的中东地区。“中东司令部”的计划违反中东各族人民的利益,损害他们已获得的民族独立。叙利亚政府不顾民众的反对,同意参加“中东司令部”。叙利亚政府的决定,激怒了全国人民,在首都大马士革和其他城市均爆发了群众性的示威游行,迫使哈桑·哈基姆政府辞职。

  1956年10—11月叙利亚支持埃及收复苏伊士运河

  1956年7月,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回,沉重地打击了英、法帝国主义。英法妄图用武力夺回对运河的控制权,维持其殖民统治。10月29日,以色列军队在英法飞机、军舰的掩护下,对埃及的西奈半岛发起了闪电式的进攻,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英法入侵埃及后,叙利亚掀起了反对英法以侵略、支持埃及正义斗争的高潮。叙利亚接管了国内英法开办的学校;在全国宣布总动员,表示愿将全部力量交由埃及支配;切断了英国资本控制的伊拉克石油公司的管道。11月13—14日,叙利亚总统库阿特利参加了包括埃及在内的阿拉伯9国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召开的首脑会议,这次会议充分体现出阿拉伯国家在支持埃及反对英法以色列侵略斗争中的团结一致和集体力量,它对促使侵略军撤出埃及起了很大作用。

  1956年11月2日叙利亚与英法断交事件

  叙利亚独立后,同埃及关系密切,曾和埃及签订协议共同对抗以色列。1956年10月,以、英、法三国入侵埃及后,叙利亚坚决支持埃及抗击侵略,炸毁了英国控制的伊拉克石油公司油管,切断英国的石油供应。11月2日,叙利亚宣布与英法断绝外交关系,并接管了英法在叙利亚的全部学校。1961年9月叙利亚发生政变,并脱离阿联之后,同英法关系有所缓和。叙利亚分别在1961年10月和1962年9月同英法恢复了外交关系。

  1957年9月叙利亚—土耳其边界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叙利亚奉行对苏友好政策,土耳其则参加了北约组织。1957年9—10月间,美国为了压叙利亚参加巴格达条约组织,唆使土耳其在邻近叙利亚的边境地区集结9个师兵力,并与巴格达条约组织国家在伦敦策划反叙阴谋。对此,苏联政府向土耳其提出警告,如果土耳其侵略叙利亚,苏联决不会袖手旁观。苏军在土耳其边境进行军事演习,苏联军舰访问叙利亚地中海港口,对叙利亚表示全力支持。美国立场强硬,杜勒斯宣称,如果苏联进攻土耳其,美将不会不采取行动。艾森豪威尔和英首相麦克米伦重申,对北约某一成员国的进攻。将被视为对全体成员国的进攻。美英的立场和叙利亚边境局势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中国于10月17日致电叙利亚支持其捍卫独立的斗争。阿拉伯联盟理事会宣布,对叙的任何侵略就是对所有阿拉伯国家的侵略。由于叙利亚坚决斗争并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支持,土耳其从边境撤走了军队,美国策动的叙土危机渐告平息。

  1958年2月叙利亚与埃及合并

  1958年2月1日,埃及和叙利亚宣布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纳赛尔任联合共和国总统。3月15 日,纳赛尔发布命令,解散了叙利亚包括曾为合并作出贡献的复兴党在内的一切政党,以“民族联盟”取而代之,并对复兴党人采取排挤、打击、压制的政策。他不仅把大部分行政和立法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还派副总统、阿联武装部队总司令阿卜杜勒·哈基姆·阿密尔元帅坐镇大马士革,控制叙利亚要害部门,把埃及的土改、国有化等办法照搬到叙利亚去执行,使叙利亚政界人士、大小地主和资本家产生反感。在经济上,叙利亚向埃及出口总值虽然增加1倍,但埃及向叙利亚的出口却增加4倍多,而且埃及替代叙利亚成为黎巴嫩、伊拉克和法国的贸易伙伴。叙利亚军人萨拉赫·贾迪德和哈菲兹·阿萨德等人秘密组织“军事委员会”(后来成为叙利亚党组织的一个重要派别),反对纳赛尔政权,反对叙埃合并。由于缺乏统一的基础,1961年9月26日叙利亚军人发动政变成功,宣布脱离阿联,成立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

  1958年叙利亚土地改革法令付诸实施

  1958年叙利亚颁布了关于土地关系和土地改革的法令。法令规定,地主地产的最高限额水浇地为80公顷,旱地为300公顷,多余部分由政府用赎买的办法征购以分售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农民须在40年内还清地价款。在1963—1970年间,政府对土地改革法令作了重要修改,进一步限制了地产的最高限额,新规定水浇地为15—55公顷;旱地为80—200公顷。新规定还要求得到土地的农民参加合作社组织。叙利亚的土地改革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1966年2月23日叙利亚军事政变

  1963年3月8 日,叙利亚复兴党发动了一次不流血的政变,夺取了全国政权。1965年1月1日,复兴党把106家大私人公司收归国有,展开国有化运动,使得政权内部产生意见分岐。执政党内部分为三个派别:马克思主义派、反马克思主义派、激进派。1966年 2月23日,发生了以激进派上校萨拉赫·贾迪德为首的军事政变。贾迪德任总统。新政权一成立,即宣布废止1964年临时宪法,解散革命委员会,实行社会经济改革。之后,叙利亚同苏联的关系迅速得到改善。

  1967年6月5日叙利亚遭以色列突袭

  1967年6月5日清晨,以色列空军突然袭击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等阿拉伯国家的空军基地。战争开始时,以色列为了全力向埃及、约旦发动进攻,对叙利亚只是进行遏制性的战斗。8日基本实现了埃及和约旦两条战线的战斗目标后,又掉头对叙利亚戈兰高地发动进攻。9日,叙利亚宣布接受联合国安理会发出的停火决议。以色列却借口叙利亚“违反”停火决议,于当日向叙利亚发动大规模进攻。叙利亚政府一方面在联合国安理会就以色列侵犯叙利亚提出抗议;另一方面命令叙军撤离前线,保卫大马士革。联合国安理会停火决议在叙以边境生效时,以军已控制了戈兰高地大部分通往大马士革的几条主要公路。11日,叙利亚和以色列的代表在联合国军事人员的参与下在库奈特拉签署停火协议。在这场战争中,叙利亚阵亡官兵600人,负伤700人,被俘或失踪570人,损失坦克86辆,飞机55架,丢失了与以色列接壤的西南边防战略要地——戈兰高地。

  1967年6月9日叙利亚丢失戈兰高地

  戈兰高地是叙利亚西南边境的一条狭长山地,海拔600—1000米。从北部的谢赫山到南部的雅穆克河,长60多公里,中部最宽处约20多公里,面积1150平方公里。戈兰高地上公路纵横,库奈特拉城是高地的首府与重镇,从这里有一条公路通往首都大马士革。戈兰高地与以色列接壤,居高临下,对以色列威胁甚大,它是叙利亚西南边防的战略要地。1967年“六·五”战争开始时,以色列为了全力向埃及、约旦发动进攻,对叙利亚只是进行遏制性的战斗。8日基本实现埃及和约旦两条战线的战斗目标后,又掉头对叙利亚戈兰高地发动进攻。以色列声称对叙利亚的作战目的是,“占领戈兰高地,确保以色列边境的安全”。以色列以艾伯特·曼德勒装甲旅和约纳·埃夫特拉指挥的“戈兰尼”步兵旅等6个旅的兵力大举侵入戈兰高地。当联合国安理会停火决议于10日在叙利亚边境生效时,以军已事实上控制了戈兰高地。

  【叙利亚历史背景简介


  全称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位于亚洲大陆西部,地中海东岸。面积185180平方公里(包括仍被以色列占领的戈兰高地约1000平方公里)。人口1171.9万(1989年)。其中阿拉伯人占80%以上,还有库尔德人、亚美尼亚人、土库曼人和契尔克斯人等,阿拉伯语为国语。85%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14%信奉基督教;伊斯兰教中逊尼派占80%(约占全国人口68%),什叶派占20%;在什叶派中阿拉维派占75%(约占全国人口的11.5%)。首都大马士革。

叙利亚国旗
叙利亚国旗

  中文名称: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

  英文名称:The Syrian Arab Republic

  简 称:叙利亚

  所属洲:亚洲

  首 都:大马士革

  主要城市:阿勒颇、霍姆斯等

  国庆日:1946年4月17日

  国 歌:《领土的守卫者》(Homat el Diyar)

  国家代码:SYR

  官方语言:阿拉伯语(通用英语和法语)

  货 币:叙利亚镑[2]

  时 区:UTC+2(夏令时UTC+3)

  政治体制:总统制共和制

  国家领袖:总统:巴沙尔·阿萨德,总理:瓦埃勒·哈勒吉

  人口数量:1843万(2016年)

  人口密度:100.4人/平方公里(2016年)

  主要民族:阿拉伯人、库尔德人

  主要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国土面积:185180平方公里(含戈兰高地)

  水域率:1.1%

  GDP总计:283.93亿美元(2015年,国际汇率)

  人均GDP:1535美元(2015年,国际汇率)

  国际电话区号:+963

  国际域名缩写:.sy

  道路通行:靠右驾驶

  国 花:五叶银莲花(毛莨科)

  地理最高点:黑门山(2814米)

  最长河流:幼发拉底河

  最大湖泊:阿萨德湖

  叙利亚全境可分为4个地带: 西部山地和山间纵谷;地中海沿岸平原、内陆平原; 东南叙利亚沙漠; 西南部的谢赫山,海拔2814米,为全国最高峰。幼发拉底河流经东部经伊拉克注入波斯湾,阿西河纵贯西部经土耳其注入地中海。沿海和北部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南部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四季分明,沙漠地区雨量较少,夏季干燥炎热。最低气温零下10摄氏度,最高气温达40度左右。年平均降水量沿海地区1000毫米以上,南部地区仅100毫米。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磷酸盐、岩盐和沥青。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甜菜、棉花、烟、豆类、水果等。工业有石油、磷酸盐、水泥、纺织、食品、电力。出口石油及其制品、磷酸盐、大麦等;进口原油、药品、糖、运输车辆、钢材、木材。交通运输主要靠公路,公路总长1.84万公里;铁路总长2086公里。有拉塔基亚、塔尔图斯和巴尼亚斯等港口。货币名称叙利亚镑。

【叙利亚历史背景简介】二十世纪叙利亚历史上发生过的大事件

  叙利亚公元前3000至前2000已存在原始奴隶制城邦国家。曾先后被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占据。1920年沦为法国委任统治地。1941年自由法兰西军总司令以盟国名义宣布叙利亚独立。1958年埃及、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61年叙利亚脱离阿联,成立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

  叙利亚坚持中立、不结盟、反帝、反殖、反对种族主义和以色列侵略扩张政策。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正义斗争。1956年8月1日同中国建交。

  【二十世纪叙利亚历史上发生过的大事件


  1920年4月法国委任统治在叙利亚确立

  1916年5月,英、法两国在沙俄的赞同下,达成了瓜分阿拉伯领土的“赛克斯—皮柯”秘密协定,将叙利亚划归法国。1920年4月,根据国际联盟在圣雷莫会议上通过的决议,叙沦为法国委任统治地。同年7月14日,法国向坚持国家独立的费萨尔国王发出最后通牒,让他承认法国在叙利亚的委任统治,并出兵大马士革,废黜了费萨尔国王。法国为了加强在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委任统治,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手段。9月1日,法国高级专员宣布叙利亚和黎巴嫩划分为四个区,即大黎巴嫩、阿勒颇、拉塔基亚和大马士革。

  1920年费萨尔国王遭废黜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殖民者在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区实行委任统治。1918年10月,麦加的谢里夫·候赛因派遣他的儿子费萨尔亲王率领一支阿拉伯军队占领了大马士革,事实上形成了对叙利亚广大地区的统治。1919年7月,召开了由叙利亚各地区代表出席的代表会议。会议决议反对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拒绝接受委任统治制度,坚决要求独立。1920年3月8日,叙利亚代表大会正式宣布大叙利亚独立(包括黎巴嫩和巴勒斯坦),并以费萨尔为国王成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法国面临着被驱出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危险。同年7月14日法国向费萨尔发出要他承认法国委任统治的最后通牒,并出兵攻占大马士革,废黜了费萨尔国王。

  1924年10月28日叙利亚共产党成立

  叙利亚共产党原是叙利亚—黎巴嫩共产党的一部分。1924年10月28日正式成立。1964年同黎巴嫩共产党分成两个独立的党。叙利亚共产党1966年后积极同复兴党合作,参加了政府、议会和民族进步阵线。1974年9月持不同政见的政治局委员里雅德·图克尔等人被开除。以后,图尔克等人建立新党。1980年叙共五大提出当前的任务是巩固民族主义政权,维护和发展已经取得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变革成果,使国家走上“社会主义进步道路”,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条件;当前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犹太复国主义、反动派、大地主、寄生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总书记哈立德·巴格达什,1934年任叙—黎共产党书记,1958年11月任叙共总书记至今。

  1925年10月叙利亚反法起义

  又称德鲁兹起义。叙利亚人民反对法帝国主义的武装起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叙利亚处于法国军事占领之下。法国对叙利亚和黎巴嫩地区实行委任统治制度并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从1920年下半年至1924年,各地的武装起义斗争从未间断。1925年,叙利亚德鲁兹人要求法国高级专员萨拉伊尔撤换省督,遭到拒绝,请愿代表被捕。这一暴行激起该地区人民的愤怒。同年7月,德鲁兹山区农民在阿特拉什苏丹领导下,举行起义。起义军很快控制大片乡村,8月进迫首都大马士革,各地的民族主义者纷纷响应。起义军于10月18日占领了大马士革。到11月叙利亚全境几乎为起义者所控制,并建立了政权。法军经过一年的军事进攻,直到1927年春天,才将叙利亚人民的起义镇压下去。这次叙利亚人民起义给予法国殖民统治以沉重打击。

  1928年叙利亚穆斯林兄弟会成立

  叙利亚穆斯林兄弟会于1928年在埃及成立。其主要领导人是阿德南·萨阿德丁。叙利亚穆斯林兄弟会是叙利亚影响较大而且组织严密的反政府组织。其成员是原教旨主义者,主张建立宗教神权政治,反对世俗政权。在叙利亚,他们处于非法地位,从事反政府活动。其领导人在60年代就逃到国外,建立了流亡总部。70年代末,在伊朗革命的影响下,穆斯林兄弟会的活动大为活跃。他们在叙利亚北部地区,特别在阿勒颇和哈马等地,建立了秘密的基层组织的联络网,并从国外偷运武器入境。该组织主张消除西方对伊斯兰国家的影响,恢复纯粹的原教旨主义信仰,并从事暗杀、爆炸等恐怖活动。据叙利亚政府称,叙国内恐怖事件都为穆斯林兄弟会所为。叙利亚政府把穆斯林兄弟会叫做“匪帮”,一再声称要消灭它。哈马事件(1982年2月)之后,该组织已被叙利亚当局宣布取缔,它的主要领导人也流亡国外。

  1936年法叙条约签订

  法国占领军虽然在军事上镇压了叙利亚1925—1927年的全国大起义,但却无法迫使叙利亚人民放弃强烈的独立愿望。1936年,叙利亚再次掀起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浪潮,使法国统治者不得不作出让步。1936年9月9日,法叙在巴黎草签了一项妥协性的条约,法国同意将德鲁兹山区和拉塔基亚并入叙利亚,放弃对一些部门的监督权和对叙利亚内政的干涉。叙利亚方面同意建立法叙军事同盟和承认法国在战争时期使用某些军事基地的权利及享有在德鲁兹山区、拉塔基亚驻军5年的权利。但该条约法国议会一直未予批准,而且又于1939年同意将属于叙利亚的亚历山大勒塔州割让给土耳其。同年7月,法国殖民当局不顾叙利亚人民的反对,宣布废除叙利亚宪法,解散议会和政府,使叙利亚又完全处于法国人的直接统治之下。

  1942年大叙利亚计划出笼

  该计划又称新月沃地计划。英国于1942年指使伊拉克提出的旨在将叙利亚、黎巴嫩、外约旦、巴勒斯坦和伊拉克组成一个由英国控制的联邦的计划。因这些国家所在的地区一向被称为“肥沃新月”地带,故称该计划为肥沃新月计划。1941年5月,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发表演说,声称英国将支持阿拉伯国家的“联合”。次年12月,伊拉克首相努里·赛义德向英国提出阿拉伯国家的“联合”计划。根据该计划,叙利亚、黎巴嫩、外约旦和巴勒斯坦统一为一个国家,该计划除外约旦赞同外,其他阿拉伯国家均不支持,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未能实现。战后,英国为抵制美国势力渗入中东,授意努里·赛义德将原计划略加修改重新提出,企图让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组成联邦,由伊拉克国王担任联邦国王,但遭到多数阿拉伯国家的反对而告破产。

  1946年4月17日叙利亚独立

  1916年5月,英法两国达成瓜分阿拉伯领土的秘密协定,叙被划归法国。1920年4月,国际联盟在圣雷莫会议上通过决议,叙沦为法国的委任统治地。同年7月,法军占领了叙利亚。叙人民为争取独立,不断进行英勇斗争,1925年至1927年起义规模巨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自由法国和英国军队占领了叙利亚。1941年9月27日,法国终于被迫宣布叙独立,但是直到1946年4月17日,英法才撤走最后一批殖民军,叙利亚将这一天定为独立日和国庆节。

  1947年4月叙利亚阿拉伯复兴党宣告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叙利亚民族主义运动蓬勃发展。1947年4月4日至6日,阿拉伯复兴党在大马士革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宣告阿拉伯复兴党成立。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党纲和党章;选举该党创始人、出生于叙利亚大马士革的阿弗拉克为主席,比塔尔为总书记。党纲强调阿拉伯复兴党的三大目标,即实现阿拉伯统一、自由和社会主义;规定了党的总原则、内外政策以及经济、社会教育政策;并指出党是一个泛阿拉伯政党,将在阿拉伯各国建立自己的分支。大会闭慕的一天即4月7日被确定为复兴党的建党日。1953年该党与阿拉伯社会党合并,改名为阿拉伯复兴社会党。

  1948年5月—1949年7月叙利亚参加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8年5月15日,即英国结束在巴勒斯坦委任统治的当天,叙利亚同其他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和黎巴嫩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第一次中东战争正式开始。战争中,叙利亚出兵5000人,负责东北部战线的战斗。叙利亚部队从库奈特拉出发,首先向太巴列湖南端出击,陆续攻克了约旦河两岸的3个犹太居民点。战争期间,叙利亚拒绝停火,坚持恢复战斗。1949年2月14日,埃及被迫和以色列签订了停战协定。4月12日,叙利亚和以色列之间的停战谈判在边界举行。叙利亚提出要保留其占领的三小块地区,以色列不同意,谈判一度陷入僵局。之后,代理调解专员本奇提出一个折衷方案,建议这三个地区和以色列控制的邻近地区均实行非军事化,由联合国监督。双方表示同意,于7月20日签订停战协定。战争结束后,阿拉伯国家同美、英的矛盾激化。在叙利亚,强大的人民运动群众集会,要求政府废除同英国的伊拉克石油公司签订的协定。这场战争还导致叙利亚政局在战后动荡不定,1949年连续发生了三次政变。第三次政变的结果是参加巴勒斯坦战争的阿卜·施舍克里上校执政。

  1949—1954年叙利亚战后五次军事政变

  战后不久英美等国为了在叙利亚寻觅自己的代理人,在幕后策划叙统治集团发动了五次政变。1949年初,叙利亚政府和美国横贯阿拉伯油管公司谈判签订关于在叙利亚境内敷设油管的协定,英国力图破坏。美国发觉后,收买叙利亚胡斯尼·柴姆上校于1949年3月30日发动了第一次军事政变。柴姆上台后,解散政府和国会,取缔一切政党,自封为元帅和总统,并和美国签订了敷设油管的协定。

  1949年8月14日,以萨米·兴那维为首的亲英派发动了第二次军事政变,处死了柴姆和他的内阁总理巴拉齐。兴那维自封为叙利亚军队的总司令,委任人民党的阿塔西组织政府,并废除同美国石油公司所签订的协定,但他保存了柴姆所颁布的一切法令。还用恐怖手段和篡改投票数字的方法“选举”了一个以人民党为多数派的议会,拥护阿塔西为总统

  1949年12月9日,以阿狄布·施舍克里上校为首的亲美军人发动了第三次军事政变,逮捕了兴那维及其同僚,成立了新政府,并批准美国横贯阿拉伯油管公司在叙利亚境内敷设油管,施舍克里军人集团掌握了大权,但是亲英派在议会仍占多数。

  1950年10月,亲美派逮捕和暗杀了兴那维,使亲英派势力遭到沉重的打击。库德西辞职,由亲美派哈基姆担任内阁总理。1951年10月,哈基姆因公开主张参加“中东司令部”而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亲英派趁机迫其辞职,并于11月28日组成了排斥军人集团的新内阁。亲英派的新内阁成立的第二天,由亲美派的施舍克里在加德奈的指挥下,于29日发动了第四次军事政变。

  施舍克里夺取政权后,下令解散人民党占优势的议会。1952年4月又下令解散一切政党和政治团体,并逮捕了人民党议员和内阁阁员。同年12月,亲英派再谋发动军事政变,被施舍克里镇压。1953年7月,施舍克里以唯一的总统候选人当选为总统。1954年2月由亲英派的人民党发动了军事政变,推翻了维持了2年多的施舍克里政权。施舍克里逃亡国外,阿塔西恢复了总统职位。

  1951年10月叙利亚参加“中东司令部”计划

  该计划为英、法、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策划的一项建立中东地区军事集团的计划。“中东司令部”三国拉上当时已成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的土耳其,于1951年10月发表了关于建立“中东司令部”的宣言,公开表示中东对西方的重要性:“中东的防务,对于自由世界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一切有关国家通力合作,才能防御中东以抵制外来的侵略”。所谓“外来侵略”的危险,指的是“共产主义和苏联的威胁”。四国不但要求敌对的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共同参加,而且还邀请远在万里之外与中东毫无相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参加“中东司令部”。其具体的实施办法是:参加国的军事基地、交通工具、通讯设备、港口、机场和其他军事设施,都必须提交“联合司令部”支配;还要求参加国应该允许其领土让其他成员国驻扎军队。该计划的目的是把中东各国的军事力量完全控制在西方国家手里,使整个中东组成一个区域性的军事联盟,借此阻挠苏联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进入作为“西方生命线”的中东地区。“中东司令部”的计划违反中东各族人民的利益,损害他们已获得的民族独立。叙利亚政府不顾民众的反对,同意参加“中东司令部”。叙利亚政府的决定,激怒了全国人民,在首都大马士革和其他城市均爆发了群众性的示威游行,迫使哈桑·哈基姆政府辞职。

  1956年10—11月叙利亚支持埃及收复苏伊士运河

  1956年7月,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回,沉重地打击了英、法帝国主义。英法妄图用武力夺回对运河的控制权,维持其殖民统治。10月29日,以色列军队在英法飞机、军舰的掩护下,对埃及的西奈半岛发起了闪电式的进攻,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英法入侵埃及后,叙利亚掀起了反对英法以侵略、支持埃及正义斗争的高潮。叙利亚接管了国内英法开办的学校;在全国宣布总动员,表示愿将全部力量交由埃及支配;切断了英国资本控制的伊拉克石油公司的管道。11月13—14日,叙利亚总统库阿特利参加了包括埃及在内的阿拉伯9国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召开的首脑会议,这次会议充分体现出阿拉伯国家在支持埃及反对英法以色列侵略斗争中的团结一致和集体力量,它对促使侵略军撤出埃及起了很大作用。

  1956年11月2日叙利亚与英法断交事件

  叙利亚独立后,同埃及关系密切,曾和埃及签订协议共同对抗以色列。1956年10月,以、英、法三国入侵埃及后,叙利亚坚决支持埃及抗击侵略,炸毁了英国控制的伊拉克石油公司油管,切断英国的石油供应。11月2日,叙利亚宣布与英法断绝外交关系,并接管了英法在叙利亚的全部学校。1961年9月叙利亚发生政变,并脱离阿联之后,同英法关系有所缓和。叙利亚分别在1961年10月和1962年9月同英法恢复了外交关系。

  1957年9月叙利亚—土耳其边界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叙利亚奉行对苏友好政策,土耳其则参加了北约组织。1957年9—10月间,美国为了压叙利亚参加巴格达条约组织,唆使土耳其在邻近叙利亚的边境地区集结9个师兵力,并与巴格达条约组织国家在伦敦策划反叙阴谋。对此,苏联政府向土耳其提出警告,如果土耳其侵略叙利亚,苏联决不会袖手旁观。苏军在土耳其边境进行军事演习,苏联军舰访问叙利亚地中海港口,对叙利亚表示全力支持。美国立场强硬,杜勒斯宣称,如果苏联进攻土耳其,美将不会不采取行动。艾森豪威尔和英首相麦克米伦重申,对北约某一成员国的进攻。将被视为对全体成员国的进攻。美英的立场和叙利亚边境局势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中国于10月17日致电叙利亚支持其捍卫独立的斗争。阿拉伯联盟理事会宣布,对叙的任何侵略就是对所有阿拉伯国家的侵略。由于叙利亚坚决斗争并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支持,土耳其从边境撤走了军队,美国策动的叙土危机渐告平息。

  1958年2月叙利亚与埃及合并

  1958年2月1日,埃及和叙利亚宣布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纳赛尔任联合共和国总统。3月15 日,纳赛尔发布命令,解散了叙利亚包括曾为合并作出贡献的复兴党在内的一切政党,以“民族联盟”取而代之,并对复兴党人采取排挤、打击、压制的政策。他不仅把大部分行政和立法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还派副总统、阿联武装部队总司令阿卜杜勒·哈基姆·阿密尔元帅坐镇大马士革,控制叙利亚要害部门,把埃及的土改、国有化等办法照搬到叙利亚去执行,使叙利亚政界人士、大小地主和资本家产生反感。在经济上,叙利亚向埃及出口总值虽然增加1倍,但埃及向叙利亚的出口却增加4倍多,而且埃及替代叙利亚成为黎巴嫩、伊拉克和法国的贸易伙伴。叙利亚军人萨拉赫·贾迪德和哈菲兹·阿萨德等人秘密组织“军事委员会”(后来成为叙利亚党组织的一个重要派别),反对纳赛尔政权,反对叙埃合并。由于缺乏统一的基础,1961年9月26日叙利亚军人发动政变成功,宣布脱离阿联,成立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

  1958年叙利亚土地改革法令付诸实施

  1958年叙利亚颁布了关于土地关系和土地改革的法令。法令规定,地主地产的最高限额水浇地为80公顷,旱地为300公顷,多余部分由政府用赎买的办法征购以分售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农民须在40年内还清地价款。在1963—1970年间,政府对土地改革法令作了重要修改,进一步限制了地产的最高限额,新规定水浇地为15—55公顷;旱地为80—200公顷。新规定还要求得到土地的农民参加合作社组织。叙利亚的土地改革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1966年2月23日叙利亚军事政变

  1963年3月8 日,叙利亚复兴党发动了一次不流血的政变,夺取了全国政权。1965年1月1日,复兴党把106家大私人公司收归国有,展开国有化运动,使得政权内部产生意见分岐。执政党内部分为三个派别:马克思主义派、反马克思主义派、激进派。1966年 2月23日,发生了以激进派上校萨拉赫·贾迪德为首的军事政变。贾迪德任总统。新政权一成立,即宣布废止1964年临时宪法,解散革命委员会,实行社会经济改革。之后,叙利亚同苏联的关系迅速得到改善。

  1967年6月5日叙利亚遭以色列突袭

  1967年6月5日清晨,以色列空军突然袭击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等阿拉伯国家的空军基地。战争开始时,以色列为了全力向埃及、约旦发动进攻,对叙利亚只是进行遏制性的战斗。8日基本实现了埃及和约旦两条战线的战斗目标后,又掉头对叙利亚戈兰高地发动进攻。9日,叙利亚宣布接受联合国安理会发出的停火决议。以色列却借口叙利亚“违反”停火决议,于当日向叙利亚发动大规模进攻。叙利亚政府一方面在联合国安理会就以色列侵犯叙利亚提出抗议;另一方面命令叙军撤离前线,保卫大马士革。联合国安理会停火决议在叙以边境生效时,以军已控制了戈兰高地大部分通往大马士革的几条主要公路。11日,叙利亚和以色列的代表在联合国军事人员的参与下在库奈特拉签署停火协议。在这场战争中,叙利亚阵亡官兵600人,负伤700人,被俘或失踪570人,损失坦克86辆,飞机55架,丢失了与以色列接壤的西南边防战略要地——戈兰高地。

  1967年6月9日叙利亚丢失戈兰高地

  戈兰高地是叙利亚西南边境的一条狭长山地,海拔600—1000米。从北部的谢赫山到南部的雅穆克河,长60多公里,中部最宽处约20多公里,面积1150平方公里。戈兰高地上公路纵横,库奈特拉城是高地的首府与重镇,从这里有一条公路通往首都大马士革。戈兰高地与以色列接壤,居高临下,对以色列威胁甚大,它是叙利亚西南边防的战略要地。1967年“六·五”战争开始时,以色列为了全力向埃及、约旦发动进攻,对叙利亚只是进行遏制性的战斗。8日基本实现埃及和约旦两条战线的战斗目标后,又掉头对叙利亚戈兰高地发动进攻。以色列声称对叙利亚的作战目的是,“占领戈兰高地,确保以色列边境的安全”。以色列以艾伯特·曼德勒装甲旅和约纳·埃夫特拉指挥的“戈兰尼”步兵旅等6个旅的兵力大举侵入戈兰高地。当联合国安理会停火决议于10日在叙利亚边境生效时,以军已事实上控制了戈兰高地。

  1970年11月13日阿萨德发动“纠正运动”

  1966年萨拉赫·贾迪德取得政权后,与在军方有巨大影响的叙利亚原国防部长兼空军司令哈菲兹·阿萨德一直不和。1970年11月13日,阿萨德发起“纠正运动”逮捕了贾迪德等人,成立了以他为首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临时指挥部,自任总理兼国防部长。次年3月12日,叙利亚举行全民投票,哈菲兹·阿萨德当选为总统。阿萨德掌权后,改组了党的地区领导和政府,纠正其前任实施的过激经济政策,放宽了对私人资本的限制,大力发展工矿业。这些措施促使了私人投资的增长,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1971年3月12日阿萨德出任叙利亚首脑

  阿萨德1930年10月6日生于叙利亚的拉塔基亚省南部卡尔达村,二战期间曾参加反对法国统治和争取法军撤离的活动。1946年加入阿拉伯复兴党。不久当选为塔基亚学生会主席。1955年于霍姆斯空军学院毕业,同年到苏联受训。1961年埃及和叙利亚分离后回国,之后到政府部门任职。1963年再入军队,同年成为复兴党进行成功政变的秘密领导人之一。曾任复兴党政府的革命司令部全国委员会成员,大马士革附近杜梅尔空军基地司令。1963年底复兴党地区领导机构副书记。1966年2月同萨拉赫·贾迪德发动政变成功,出任国防部长兼空军司令。1970年去职。同年11月13日阿萨德发动“纠正运动”,取得政权。自任总理兼国防部长并担任复兴党总书记。1971年3月12日,他通过叙利亚全民投票,当选为总统。

  1971年8月12日叙利亚与约旦断交事件

  1970年9月至1971年7月,叙利亚指责约旦当局镇压在约旦境内的巴勒斯坦游击队,为表示对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的声援,关闭了约叙边界,并于1971年8月12日宣布与约旦断绝外交关系,两国关系严重恶化。1973年10月中东战争前夕,两国复交。

  1973年10月叙利亚参加第四次中东战争

  第四次中东战争亦称“十月战争”。为了反击以色列侵略者,收复被占领的土地,1973年1月31日,埃及和叙利亚成立了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10月4日,叙利亚和约旦恢复了外交关系。10月16日战争爆发,按照埃叙商定的作战计划,在埃军从运河方向发起进攻的同时,叙军以3个师的兵力在戈兰高地发起进攻,开辟第二战场,使以色列腹背受敌。到9日为止,三路叙军都突破了以军阵地,收复戈兰高地东部大片土地,取得了初战的胜利。正当局面朝着有利于阿拉伯方面发展时,苏联以停止武器供应作为要挟,多次要求埃及和叙利亚停火,战场形势急剧变化。在叙利亚前线,以军重新占领戈兰高地,并占领库奈特拉重镇,打开了通向大马士革的大门。由于形势严重,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号召全国军民紧急动员起来保卫首都。16日以后,叙以战线基本处于对峙状态。1974年5月29日,叙以双方在美国方案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价还价,终于达成脱离接触协议。协议规定以色列将撤出十月战争和“六·五”战争中占领的部分叙利亚领土;在叙以部队之间划出一个缓冲区,由联合国“脱离接触观察员部队”驻扎。1974年5月31日,叙以双方的代表在日内瓦的联合国办事处正式签署军队脱离接触协议。

  1973年叙利亚开始实施经济开放政策

  1970年,阿萨德掌权后,立即纠正其前任实施的过激政策,放宽了对私人资本的限制,大力发展工矿业。1973年以来,进一步实行“自由化”和开放政策,在一些大城市开辟了7个“经济自由区”,吸引本国和阿拉伯国家以及西方国家的私人资本。这些措施促使私人投资增长,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2.5%。第三个五年计划(1971—1975年)经济增长率由原定每年8.2%提高到13%。但由于这时期偏重石油工业的发展,农业投资大幅度减少,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大片农田荒芜,致使农业生产衰退。由于忽视了农业的发展,经济发展不够稳定。表现在农业歉收(粮食由出口变为进口)、棉花产量下降(种植面积减少了45%),而且还使石油减产。同时由于介入黎巴嫩内战,导致阿拉伯产油国削弱了对叙利亚的财政援助,使其经济产生了种种困难。致使1981—1985年第五个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受到影响。

  1974年6月叙利亚同美国复交

  叙利亚是在1967年以色列发动第三次侵略战争时,宣布与美国断交的。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苏联反对阿拉伯人向以色列发动进攻,而且一贯轻视阿拉伯军队的气势和战斗力,这极大地伤害了阿拉伯人的自尊心。苏联领导人为了保持中东现有的局势,不愿造成苏、美军力量在中东直接对峙的局面,就采用各种手段压阿拉伯人停火,鼓吹政治谈判解决阿、以争端。这一切使叙利亚领导人感到,依靠苏联战胜以色列、收回失地,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虽然叙利亚反对萨达特的“投降”路线,但是在美国的调解下,埃及和以色列签订了双方军队脱离接触的协议,随后,在美国的活动下,于1974年5月,叙利亚与以色列也签订了军队脱离接触的协议。同年6月,叙利亚政府与美国恢复了中断7年之久的外交关系。

  1975年叙利亚参加“阿拉伯威慑部队”

  1975年4月13日,黎巴嫩全面内战爆发。10月16日,由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埃及、叙利亚、黎巴嫩和巴解组织参加的阿拉伯6方利雅得最高会议就结束黎巴嫩内战达成协议,全面内战暂告停止。在这次会议上,还通过了向黎巴嫩派驻阿拉伯维持和平部队(阿拉伯威慑部队)的决议。决议在开罗召开的阿拉伯首脑会议上得到批准。阿拉伯威慑部队由3万人组成,其中叙利亚占2.8万人。

  1976年5月叙利亚介入黎巴嫩内战

  1975年黎巴嫩全面内战爆发后。叙利亚很快就积极干涉。开始,叙利亚主要从事调解活动;后来就直接出兵进驻黎巴嫩。1976年1月,当基督教长枪党向穆斯林和巴勒斯坦武装发动大规模进攻、欲将穆斯林和巴勒斯坦人赶出“黎巴嫩山区时”,叙利亚即向黎巴嫩派出了以叙利亚为基地的“巴勒斯坦解放军”支援穆斯林和巴勒斯坦武装获得军事主动权、控制了全国70%的地区,当穆斯林和巴勒斯坦武装企图征服基督教长枪党马龙派时,叙利亚于4月9日,直接派出军队进行干预。6月1日,叙利亚部队占据了贝卡谷地,与黎穆斯林和巴勒斯坦武装激烈交火。10月16至18日,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出面邀请叙利亚、埃及、黎巴嫩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利雅得举行阿拉伯六方会议,决定叙军作为阿拉伯维持和平部队的主力留驻黎巴嫩。为时18个月的黎巴嫩内战结束。到1979年,参加阿拉伯维持和平部队的沙特阿拉伯、苏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部队相继撤走后,叙利亚部队约3万人仍留驻黎巴嫩。

  1977年11月—1979年3月叙利亚抵制埃以和谈

  埃及总统萨达特为了打破阿以僵局,于1977年11月19—21日访问了耶路撒冷。1978年9月埃以在美国签署了戴维营协议。埃以和约的签订在阿拉伯世界引起分裂。叙利亚对埃以单独媾和表示强烈反对。萨达特在到达耶路撒冷之前,曾专程到大马士革与阿萨德商量,但未取得一致意见。1977年11月19日,叙利亚、“全国进步阵线”宣布,将这天定为“国丧日”。12月2日至5日,叙利亚、利比亚、民主也门、阿尔及利亚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领导人在的黎波里举行会议,宣布成立拒绝与以色列进行任何妥协的阿拉伯“坚定与抵抗阵线”,并发表《的黎波里宣言》,呼吁所有阿拉伯国家采取有效步骤“挫败任何投降的尝试。”。1978年9月下旬,阿拉伯“坚定与抵抗阵线”在大马士革召开第三次首脑会议,会议发表的公报表示“拒绝戴维营协议及其结果”,委托阿萨德总统同苏联进行联系,以便“密切和加深苏联同阵线国家之间的关系”。1979年3月,叙利亚同埃及断交。

  1980年10月8日《叙苏友好合作条约》签署

  1979年3月26日,埃及与以色列签订了和约。叙利亚感到埃、以媾和使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的军事力量失去平衡,而今后以色列的军事压力将施加在叙利亚身上,叙利亚只有从苏联取得大规模的军事援助,才能与以色列保持军事力量上的平衡。阿拉伯拒绝阵线再次催促叙利亚与苏联结盟,海湾国家对此也表示谅解,为叙利亚与苏联缔结友好条约铺平了道路。因此,阿萨德总统在访问莫斯科时,向苏联领导人陈述了叙利亚面临的严重威胁,要求苏联帮助弥补由于埃及退出而破坏了的阿、以军事力量的均衡。1980年10月8日叙利亚和苏联在莫斯科缔结了为期20年的叙苏友好合作条约。条约全文共15条,要求缔约双方在经济、贸易、科技和文化等领域进行全面合作。条约规定:缔约双方经常就双边关系问题和国际问题—特别是近东问题进行协商和交换意见,一旦出现威胁双方一方和平与安全或者世界和平安全的局势,缔约双方立即进行接触,协调双方的立场。双方还将在缔结条约的基础上发展军事合作,以利于加强各自的防御能力,保护和发展本国人民的社会和经济成就。该约签署后,叙苏关系更为密切,苏联在中东的影响得到进一步加强。

  1980—1988年叙利亚支持伊朗从事两伊战争

  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后,叙利亚坚决支持伊朗。主要是因为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上层领导分属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两个敌对派别,在宗教信仰上也有分岐。两伊战争爆发后,叙利亚指责伊拉克发动战争。由于叙利亚在战争中向伊朗提供武器,1980年10月10日,伊拉克宣布中断与叙利亚的外交关系。1982年3月中旬,叙利亚外长哈达姆访问伊朗,两国签署了政治、经济和贸易3项协定。此后,叙利亚进一步支持伊朗,向伊朗运交大批苏制先进武器。同年4月8日,叙利亚政府下令关闭与伊拉克接壤的边界,两天后又关闭伊拉克经叙利亚领土通往地中海港口的输油管道,严重影响了伊拉克的石油出口。1983年1月,叙利亚、伊朗、利比亚3国外长在大马士革会谈,发表联合公报,谴责伊拉克进攻伊朗,要求停止对萨达姆政权的任何帮助,公开号召伊拉克军民举行起义,摆脱萨达姆政权。

  1980年10月叙利亚与伊拉克断交

  1963年叙利亚复兴党和伊拉克复兴党分别在叙、伊取得政权,两国关系一度较好。但从1968年起,双方在党的领导权、伊拉克石油在叙过境税和幼发拉底河水分配问题上分歧加剧,关系逐渐恶化。1978年,两国在反对埃以签订戴维营协议的基础上,重新修好,双方领导曾协商两国统一问题。1979年7月以后,两国关系又趋冷淡。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后,叙指责伊拉克未同阿拉伯国家磋商,就向伊朗发动战争,在阿拉伯东部制造新的政治、军事危机。伊拉克则指控叙利亚向伊朗提供军事装备,两国遂于1980年10月断绝了外交关系。

  1981年4—7月叙利亚—以色列导弹危机

  1981年3月,为了争夺对黎巴嫩贝卡谷地的控制权,基督教马龙派长枪党把势力深入到了贝鲁特至大马士革公路的要冲—贝卡省省府扎赫勒市,从而切断了叙利亚军队同国内联系的主要渠道,并使叙利亚的侧翼完全暴露于以色列的军事威胁下。从4月1日起,叙军与长枪党民兵展开了激战,以色列乘机出兵为长枪党助威。4月28日,以色列飞机轰炸了在扎赫勒市附近的叙利亚阵地,并击落两架叙利亚直升飞机。翌日,叙即调遣7000部队和几组苏制萨姆—2地对空导弹进行增援。叙利亚以阿拉伯威慑部队(维持和平部队)名义进驻黎巴嫩的部队已增至3万余人。以色列认为这一行动威胁其在黎巴嫩的制空权,遂作出强烈反应,要叙立即撤走导弹,否则将用武力加以摧毁。叙拒绝撤出并继续增加导弹部署。战事有进一步升级的危险。危机发生后,苏联加紧了对叙利亚的控制和渗透。美国为防止苏联插手,派出总统特使哈比卜穿梭于黎、叙、以三方,从中调解。7月24日,美国在沙特等国的配合下,促成了以色列和巴解组织之间的停火协议,“叙以导弹危机”才暂时得到缓和。

  1981年8月16日叙利亚人民议会通过第五个五年计划

  叙利亚人民议会于1981年8月16日通过了第五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阿萨德总统8月18日颁布第38号法令,该项计划正式生效。“五·五”计划的主要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约8.5%,1985年达到1324.47亿叙镑(约合337.44亿美元)。就业人数每年平均增长4.2%,1985年达到245.8万人。投资额平均每年增长6.6%,1985年达到222.5亿镑。投资总额将达到1024.93亿镑(约合261.13亿美元)。外贸出口额每年平均增长6.5%,1985年出口额达到149.18亿叙镑(约合38亿美元)。

  1985年12月28日《大马士革和平协议》签署

  为了争夺贝鲁特西区的势力范围,黎巴嫩阿迈勒运动和社会进步党两派民兵不断发生冲突。在叙利亚的推动下,由阿迈勒运动、社会进步党和“黎巴嫩力量”组成三方委员会在大马士革进行会谈。1985年10月26日,三方就政治改革和结束内战等问题初步达成了协议。协议达成后,“黎巴嫩力量”又要求对草案的某些重要条款进行修改,如要求一个灵活的过渡期和延长议会任期,把叙黎实现“一体化”改为两国间的“协调”关系,并表示不同意关于黎巴嫩军由叙利亚军队重新训练的条款。穆斯林领导人指责基督教派从“叙利亚选择”的立场上“后退和动摇”。“黎巴嫩力量”则声称将不在强加给他们的协议上签字。经过反复斗争,三派民兵组织的领导人贝里、琼卜拉特和胡贝卡在叙利亚副总统哈达姆主持下,于12月28日在大马士革正式签署了一项和平协议。其主要内容有:在黎巴嫩成立一个新的“联合政府”,在叙利亚的支持下实行全面停火,一年内解散各派民兵组织,在过渡时期后废除教派主义,实行“共和的民主的和议会的”政治体制。

  1991年初叙利亚实施自由化经济政策

  随着国际局势的急剧变化,苏联的解体和东西方冷战的结束,长期以来苏联经济模式为主体的叙利亚,加快改革步伐,制定了一系列向世界开放、放宽投资规定、加快企业私有化的措施。1991年初,开始全面实施自由化经济政策。除了石油工业和小麦进口仍由国家控制以外,所有的国营企业都将在市场经济轨道内逐渐由私营企业取而代之。为了适应实施自由化经济政策,叙还将新成立一个代表叙利亚商人利益和私人企业的政党,这个政党将同执政党复兴党一起参政。新的经济改革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为解除阿拉伯、外国投资者和本国商人对投资前途的担忧,提出“三不政策”,即不国有化、不没收私营企业、不征用私营企业的财产。二、建立股票市场,加快资金周转,动员全部可以动员的财力,改变低投资、高失业率、经济发展缓慢、债台高筑的局面。强调不建立股票市场就不能保征私有化和经济自由化的成功。三、颁布新的鼓励投资法等法令,吸引外来投资,特别是阿拉伯海湾国家的投资。新措施规定,凡阿拉伯投资商,无须办理入境及居留证等有关手续,他们一视同仁地享受叙利亚投资者所享受的一切待遇,可不受限制地购置房地产和开办工厂企业,从国外直接免税进口各种项目所需设备,所需工程技术人员可自由进出,在5—9年内其项目可免缴税收。四、鼓励发展出口的项目,在主要工业城市和边境口岸地区建立自由工业区,向外商投资者提供各种便利,简化海关手续,准许向自由区进口各种免税原料和生产设备。五、在自由区内,允许建立外国银行机构,开设外汇存款户头,并根据需要随意提出或存入,其存款利息用外汇结算。私商从事出口创汇的收入也可存在新开办的叙利亚商业银行,其75%的外汇收入可用于自由进口用于发展出口的各种原料和设备。六、强调现有的国营企业必须进行全面的自我反省和整顿,在市场经济机制的轨道内,向私人企业和外资或合资企业敞开大门,逐渐由私营企业取而代之。目前,已有70%的国营企业由私营企业所取代。七、为吸引外国旅游者和外商投资,叙海关制定新法令:从1992年1月1日起,取消了对入境的所有外国人强制地以官价1美元等于11.2叙镑(黑市价为45镑)兑换钱币的限制。自1991年颁布新的投资法以来,叙政府已先后批准169家新的外资或合资企业,其资金达340亿叙镑。

  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叙军攻入科威特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突然出动重兵越过边界,入侵并占领了科威特。叙利亚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采取了迅速而鲜明的反对立场,支持安理会制裁伊拉克的一系列协议,又同埃及和海湾六国一起积极促成阿拉伯国家联盟在危机发生一周后,召开了阿拉伯首脑会议,通过了谴责伊拉克和向沙特等海湾国家派驻阿拉伯部队的决议。叙利亚随即决定向海湾派军队2万人,成为向沙特派遣部队的三个阿拉伯国家之一。叙利亚明确反对伊拉克提出的把海湾危机同阿以冲突挂钩的方案,强调两者不能联系起来解决,并责备伊拉克企图用阿拉伯的神圣事业掩盖其侵略科威特的实质,明确表示叙利亚不会在这种情况下被拖入同以色列的战争。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爆发后,叙利亚继续站在多国部队一边,支持用武力解放科威特。部署在沙特边境地区的叙军曾与越境进入沙特的伊拉克军队交火,击退伊军对沙特的小规模进攻。在2月24日美国等盟国部队向伊拉克发起大规模地面进攻时,叙军同盟国部队一起攻入科威特,直接参加了解放科威特的战斗。

  1991年3月叙利亚等八国发表《大马士革宣言》

  海湾战争停火后,建立地区安全,确保海湾今后的安全与稳定,成为海湾各国的当务之急。1991年3月5日至6日,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巴林、卡塔尔6个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与埃及、叙利亚等8个国家的外长在大马士革举行了会议。会议发表了《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与埃及和叙利亚协调合作宣言》即《大马士革宣言》,宣布建立一支阿拉伯联合部队,负责维护海湾地区和平、稳定与安全,驻扎在海湾地区的埃及和叙利亚军队是该部队的核心力量;宣言指出,阿拉伯民族安全概念包括以下四项主要内容:一、全面的阿拉伯民族安全,不仅包括军事方面,也包括政治和经济领域。在这方面主张成立阿拉伯公正法庭,通过必要的司法程序来仲裁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分岐,避免诉诸武力。二、阿拉伯安全由阿拉伯国家自己负责,不受外部势力强加。三、在中东地区销毁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化学武器和核武器,以色列包括在内。四、新的阿拉伯安全安排必须建立在所有各方遵守联合国宪章基础之上;宣言还强调在联合国决议基础上召开中东和平国际会议。海湾危机期间,围绕着支持还是反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阿拉伯国家出现严重分裂。海湾战争结束后,阿拉伯世界开始出现弥合的势头。《大马士革宣言》的发表,是阿拉伯国家建立海湾战后阿拉伯安全体系的一个建设性的开端。

  1991年5月22日叙黎“特殊关系”确立

  历史上,现今叙利亚、黎巴嫩和巴勒斯坦这一肥沃的新月地区原是一个整体,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居民都是古迦南人和腓尼基人的后裔。公元前3世纪,马其顿亚历山大一世占领了这一地区,公元前64年又沦为罗马帝国的一个省,即叙利亚省。公元7世纪伊斯兰帝国建立后,该地区又被并入阿拉伯的版图。阿拉伯沿袭罗马的行政体制,叙利亚仍是伊斯兰帝国的一个省。15世纪该地区被奥斯曼帝国统治。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作为战败国放弃对叙利亚的统治;但英法等列强又在1916年根据《赛克斯一皮柯协定》将其一分为二,法国控制了现今的叙利亚和黎巴嫩地区,英国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区。二次世界大战中和大战后,法国殖民主义者在当地民族运动的打击下,被迫承认原来大叙利亚北部的两个国家独立,从而产生了现今的叙利亚和黎巴嫩。但是许多叙利亚人始终怀念昔日的“大叙利亚”,认为”大叙利亚”应包括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巴勒斯坦等国。为此,叙利亚从不承认黎巴嫩的独立,不与其建交,并强调两国的“特殊关系”。长期以来,黎叙两国人民自由往来,车辆随意过境,不需签证。1975年黎巴嫩国内以基督教长枪党民兵作为一方,与穆斯林民兵和巴解游击队为另一方发生内战。叙利亚出面调解,向黎巴嫩派出了3万余士兵。1976年10月,在利雅得举行的阿盟首脑会议决定派遣一支阿拉伯威慑部队进入黎境以制止内战。此后叙利亚一直强调它是以阿盟名义出兵的。至今,叙3.5万人仍滞留黎巴嫩并控制着黎巴嫩2/3的国土。在海湾战争期间,叙利亚加入了反伊联盟,改善了与美国的关系。在海湾危机紧张的1990年10月,叙利亚趁机一举搞掉了一贯坚决反对叙利亚的基督教派的奥恩将军,消除了一大对立面。此后叙利亚又趁势在黎巴嫩制定了一个包括贝鲁特东西区、南郊和邻近区县的方圆800平方公里的大贝鲁特安全计划。为了获得阿拉伯世界对叙利亚在黎境内行动的认可,早在1989年10月通过的关于黎巴嫩各派和解的塔伊夫和平协议中,叙就写入了叙黎“特殊关系”的内容,并得到沙特、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三国的支持。1991年5月22日,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和黎巴嫩总统赫拉维在大马士革签署了两国《兄弟合作和协调条约》。该条约要求两国在政治、军事、外交、安全、经济、贸易及文化等领域进行全面合作。叙黎两国政府批准的这个条约标志着叙利亚在黎巴嫩问题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1991年10月31日叙利亚出席马德里中东和会

  1991年10月31日,中东问题有关各方终于一起走向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参加由美国和苏联充任两主席的中东和平会议。布什总统和戈尔巴乔夫总统亲临主持会议并致词,呼吁阿以双方捐弃前嫌,共建中东和平。这是阿以冲突发生40多年来叙利亚、约旦、巴勒斯坦、黎巴嫩、埃及和以色列首次面对面坐在一起,谋求通过谈判解决争端,实现和平。叙利亚外长沙雷出席了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言。沙雷宣布叙利亚决心致力于阿以冲突的全面、公正及和平解决。指责以色列继续采取不妥协立场,说这是使世界处于危险和阻碍本地区实现和平的原因。沙雷表示反对在双边谈判取得实质性具体成果以前举行多边会谈。呼吁执行联合国有关决议,特别是242、338号决议。指出叙利亚的坚定立场是以色列必须从戈兰高地、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加沙地带及黎巴嫩撤走,保障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政治、民族权利,特别是自治权。要求以色列立即停止在被占领土上建立犹太人定居点。关于第二阶段双边谈判的地点,以色列提出在以色列和阿拉伯一方轮流进行,并把它作为检验对方有无同以色列实现和平诚意的手段。叙利亚外长坚持认为,在以色列仍旧占领其领土、双方处于战争状态的情况下,不能在双方的国土上举行双边谈判,以避免造成承认以色列的既成事实,因此双边谈判只能在第三国举行。沙雷还表示,在双边谈判无实质进展的情况下,叙利亚将不参加第三阶段的多边谈判。

推荐访问:叙利亚战争历史背景

娱乐八卦推荐文章

娱乐八卦热门文章

娱乐八卦扩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