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门历史事件】二十世纪也门历史上发生过的大事件 二十世纪大舞台

发布时间:2018-05-17 来源:娱乐八卦 点击: 当前位置:71668明星网 > 娱乐 > 娱乐八卦 > 【也门历史事件】二十世纪也门历史上发生过的大事件 手机阅读

  【也门历史事件


  也门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部,扼地中海与印度洋之间的交通要冲。面积53万平方公里,人口1260万(1989)。居民中绝大多数为阿拉伯人,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通用语言为英语,伊斯兰教为国教,什叶派的宰德教派和逊尼派的沙斐仪教派教徒各占50%。首都萨那,南部港口城市亚丁是“经济中心”。

也门国旗
也门国旗

  中文名称:也门共和国

  英文名称:The Republic of Yemen

  简 称:也门

  所属洲:亚洲

  首 都:亚丁(临时首都)、萨那(法定首都)

  主要城市:荷台达

  国庆日:5月22日[3]

  国 歌:《联合共和国》

  国家代码:YEM

  官方语言:阿拉伯语

  货 币:也门里亚尔

  时 区:UTC+3

  政治体制:联邦制

  国家领袖:总统:阿卜杜·拉布·曼苏尔·哈迪

  人口数量:2758万(2016年)

  人口密度:52.2人/平方公里(2016年)

  主要民族:阿拉伯人

  主要宗教:伊斯兰教

  国土面积:527,970平方公里

  GDP总计:273.18亿美元(2016年,国际汇率)

  人均GDP:990美元(2016年,国际汇率)

  国际电话区号:+967

  国际域名缩写:.ye

  道路通行:靠右驾驶

  气候类型:热带沙漠气候

  国 花:咖啡

  国 鸟:雄鹰

  国 树:咖啡树

  人类发展指数:0.420(2014年预计)

  也门是有3000年文字记载的文明古国。从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525年,先后建立了麦因、萨巴和赫米叶尔3个王朝。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16世纪被葡萄牙人侵入,1517年和1839年两次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入侵。1839年英国使用武力占领了南部亚丁港及附近地区,组成了“亚丁保护地”。1904年英国与土耳其签约,把也门分成南北两部分。1918年北也门摆脱土耳其统治,宣告独立,建立穆塔瓦基利亚王国。1962年,北也门自由军官组织发动革命,推翻封建王朝,建立阿拉伯也门共和国。1967年11月30日,南部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宣布成立南也门人民共和国,1970年改国名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1990年5月20日,南北也门统一,定名为也门共和国。

  也门南部除沿海为一小平原外,大部地区是海拔1000~2000米的山地。东部是沙漠和丘陵,北部大部分是平原。萨那西面的哈杜尔舒艾卜峰,海拔3760米,为全国最高峰。萨那四季风调雨顺,气候宜人,是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

  也门以农业为主,全国有可耕地500万公顷,农业人口占70%。农产品有大麦、谷子、高梁等。1989年实现粮食、蔬菜自给。目前政府正致力于鼓励大量开发石油和矿产资源。人均收入410美元(1989)。

  也门对外奉行中立、不结盟政策。主张加强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的团结。

  【二十世纪也门历史上发生过的大事件


  1904年南北也门分离

  历史上民主也门(南也门)和阿拉伯也门(北也门),是一个完整的国家。1893年英国占领亚丁后,不断扩大亚丁占领地的疆域,将小亚丁半岛和北部的塞赫·奥斯曼等地合并到亚丁,组成亚丁殖民地。英国的侵吞政策,引起也门宗主国土耳其的不满。1904年英土签订条约,划分彼此势力范围,在也门南部与英国占领的亚丁区之间,自阿拉伯半岛西南端的丕林岛起至班纳河为止的一段划定一条“边界”。南边亚丁地区为英国占领,北边萨那是土耳其的殖民地。1914年,英国和土耳其又修订了《英土条约》,以此线将也门分为南北两部分。英国为了便于侵略,有意将班纳河以东的边界未予划分,形成了长期的未定界,造成日后南北也门多次边界争端,严重影响两国政局的安定。

  1918年叶海亚成为也门统治者

  叶海亚·哈米德丁(1869-1948),生于萨那,在北也门的萨达镇长大。1904年,被其父指定接任伊斯兰教什叶派宰德支派的教长职务。叶海亚领导北也门人民武装抗击土耳其人统治,1905年收复了萨那。也门人民的英勇起义,迫使奥斯曼土耳其政府于1911年签订了《德阿尼条约》,承认北也门自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解体,土耳其被迫从也门撤军,将北也门全部移交给教长叶海亚统辖。1918年叶海亚在萨那宣布北也门独立,自任北也门教长、国王兼首相。

  叶海亚代表了王室贵族、宗教首领和部落上层封建主的利益,对内实行封建神权统治,剥削,镇压人民反抗,激起人民的愤怒。1948年2月17日,叶海亚在政治反对派领导人沃阿卜杜·瓦日尔发动的政变中被杀。

  1940-1950年自由人运动

  1940-1950年间,也门出现了自由人运动组织,其创始人是祖贝里和努曼。该组织活动范围遍及南北也门,随着政治条件和活动内容的变化,该组织名称也经常变更,主要有:也门自由人党,也门自由人协会、也门协会、自由宪政党人、也门联盟等。该组织总部曾设在亚丁、开罗、萨那和塔兹等地。其目的和宗旨是:宣传民族民主思想,反对英国殖民政策;反对封建君主世袭制,要求实行民主宪政;反对教派主义和地区主义,拯救也门国家和被奴役的人民,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也门。其成员包括爱国人士、商人和绅士。

  1948年,自由人运动发动北也门王室政变未遂,组织力量遭到严重削弱。该组织是反对英殖民统治和封建教长专制的政治性组织,它的出现表明北也门民族民主力量的不断壮大。

  1948—1962年北也门艾哈迈德执政

  艾哈迈德·伊本·叶海亚·哈米德丁(1891-1962),生于哈米德丁家族,前教长叶海亚之子。1948年2月17日,其父被杀,瓦日尔自立为王。同年3月14日,艾哈迈德率兵反攻获胜,继承教长和国王职务,3月30日组建内阁并自任首相。艾哈迈德执政期间继续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统治。由于王室内部权力之争激烈,1955年3月爆发了以艾哈迈德·拉亚中校领导的王室军队反艾哈迈德的未遂军事政变。艾哈迈德严厉惩治叛乱者,巩固了统治地位。

  50年代英国势力逐渐向北也门渗透,艾哈迈德与英国矛盾不断加深。1959年英国在南也门“保护地”组成“南阿拉伯联邦”,北南也门边境冲突不断。艾哈迈德为寻求纳塞尔的支持,宣布加入由埃及、叙利亚组成的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62年9月,艾哈迈德因病去世,巴德尔接任教长职务。

  艾哈迈德是北也门的封建君主,但也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的扩张政策。他在维护北也门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948—1965年南也门工人运动兴起

  随着南也门民族解放斗争的发展,工人运动蓬勃兴起。1948年,最早的工会亚丁木工工会成立。1950年,码头工会、引水员工会和石油工人工会相继成立。到1955年,南也门成立各类工会共12个。1962年工会数量达到33个,工会会员约21500名,占全国工人的25%。1956年,亚丁工人为反对外国垄断集团的掠夺政策和争取国家独立举行了总罢工,并成立了亚丁工会联合会,该联合会宗旨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英国军事存在,争取民主自由。在此基础上,联合会与各种进步力量加强了合作。1963年,以联合会为主成立“被占领的南也门民族解放阵线”。同年10月14日,“阵线”武装力量在拉德凡山区举行反对殖民主义者的起义。国内其他地区的一些组织纷纷加入起义队伍。1965年10月2日,“阵线”举行亚丁工人总罢工。罢工期间,亚丁市工业、企业和交通运输均陷于瘫痪。罢工后来发展为群众示威。亚丁炼油厂工人、码头工人、建筑工人、教师、银行职员和民航职员等均参加了示威活动并提出“消灭也门殖民主义政权”的口号。南也门工人运动的兴起,表明工人加入了反对殖民主义统治的行列,并成为民族运动的主力军。

  1950年亚丁协会建立

  1950年亚丁建立了第一个政治组织“亚丁协会”。参加者主要是南也门的阿拉伯贵族,还吸收了定居在亚丁并拥有经济利益的印度人、索马里人和其他外国人。协会赞同英殖民主义政策,提出了“亚丁人的亚丁”口号,主张把亚丁从那些来自南、北也门农村、居住在亚丁的也门人手中解放出来,而不是从殖民主义统治下解放出来,并准备同英国官员一起,共同参与管理地方政权。协会遭到了也门人民群众的强烈反对,将其看成是殖民主义统治的傀儡。1961年南也门宣布独立,在南也门人民的反对下,亚丁协会解散。

  1951—1967年南也门人民争取独立

  在英国统治期间南也门人民曾进行了长期的反英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951-1954年爆发了上奥拉基的拉比齐起义。1955年6月,“亚丁保护地”一些部落的居民不堪英殖民当局的压迫和剥削,举行大规模武装暴动,英国调动空军对一个由6个村庄组成的部落进行轰炸。到7月,英从苏伊士运河区空运约1000多士兵组成增援部队,又从塞浦路斯岛派去几个空军中队,对起义进行镇压。约有数万名亚丁人加入山区游击队,同英国殖民当局作战。1964年,各民族主义政党和社会团体联合起来,把反英和争取独立斗争推向高潮。在南也门人民的沉重打击下,英国殖民统治者被迫于1967年11月与“被占领的南也门民族解放阵线”在日内瓦谈判,并签署了南也门独立协定。1967年11月31日,南也门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彻底结束了英国对南也门长达129年的殖民统治。

  1952年2月—1963年3月“南阿拉伯联邦”与“南阿拉伯保护地”的形成

  1839年亚丁被英国殖民者占领后,由英印政府管辖。英国殖民者不断向亚丁附近的地区扩张。不久亚丁与红海的丕林岛、卡马兰岛和印度洋的索科特拉岛一并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后来英国又同亚丁附近的25个素丹国和酋长国签订“保护条约”,组成“亚丁保护地”。1952年2月英国把“亚丁保护地”的6个素丹国、酋长国和教长国组成“南阿拉伯酋长国联邦”。从1959年10月到1962年4月,英国又先后把另外5个素丹国和酋长国拉入“联邦”,并改名为“南阿拉伯联邦”。1963年1月又把亚丁直辖殖民地等并入“联邦”。至1963年3月,这个“联邦”的成员共有14个。未加入“联邦”的“亚丁保护地”改称“南阿拉伯保护地”。亚丁的重要地位随着英国在印度洋海运贸易减少而有所降低。同时,亚丁人民也受到阿拉伯民族主义情绪增长的影响,不断要求独立。1964年6月,英国在伦敦召开了“南阿拉伯联邦制宪议会”,宣布“联邦”将于1968年前“独立”。1967年南也门人民掀起民族解放运动,要求脱离英国统治,“联邦”和“保护他”遂宣布独立。1967年11月30日,成立南也门人民共和国,1970年改名为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

  1958年—1970年代北也门发展公路交通

  也门统一前,北也门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全国80%的土地是高原和山地,道路崎岖交通不便。1958年以前全国没有公路。马车和毛驴是主要交通工具。交通落后给发展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多困难。1958-1962年,由中国援助建设的长260公里的荷台达—萨那公路完工,也门从此有了自己的公路。“9·26”革命以后,也门政府十分重视公路建设,先后投资建筑了900多公里柏油路和近900公里的简易土石公路。1976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拟建设的770多公里的公路40%已经通车。至此,形成了以萨那为中心的连接全国各主要城市的公路网。国家用于公路建设的投资高达33亿也门里亚尔,占全国总投资的20%以上。“9、26”革命以来,也门共修筑了1600多公里柏油路,比革命前增长3倍多,在也门公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公路建设是北也门经济发展的成果之一,反对来又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1961年9月1日北也门自由军官组织建立

  1961年9月1日,北也门建立了以阿卜杜·克利姆·苏克里、萨利赫·艾希瓦和艾哈迈德·拉荷米少将为首的秘密自由军官组织。该组织由16人组成创建委员会,从中产生由5人组成的指挥委员会,其总部设在萨那。创建委员会成员负责发展基层支部,成员来自部队军官和警察。该组织成立后,针对北也门社会发展情况,制定了该组织的6项革命目标:1、把祖国和人民从独载、殖民主义及其残余下解放出来,建立共和政权,消除阶级差别和阶级特权;2、建立一支强大的保卫祖国、捍卫革命及其成果的爱国军队;3、提高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水平;4、建立一个民主的、合作的社会,其制度取自正统的伊斯兰教教义;5、在阿拉伯统一的范围内,努力实现国家统一;6、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各国际组织章程,坚持积极中立和不结盟原则,努力实现和平,支持各民族间和平共处的原则。该组织规定其成员必须严格遵循组织规章,树立保卫和建设祖国、维护革命及其成果的信心和决心。1962年9月26日,“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了封建君主制统治,成立了也门共和国。

  1962年9月26日北也门“九·二六”革命

  1962年9月26日,北也门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封建君主制,建立了阿拉伯也门共和国。

  1962年,自由军官组织决定联合也门其他进步力量,进行推翻君主制的革命。9月26日,革命开始。指挥部设在军事学院,计划用6辆坦克进行攻打巴德尔教长王宫—喜讯宫,5辆装甲车配合行动。当日,士官学校的学生占领了喜讯官周围的一切据点,配合攻打喜讯宫的反抗力量同时占领了广播电台、行宫、武器库等要害部门。夜间11时,指挥部宣布正式发动革命。战斗持续到第二天清晨,王宫和广播电台均被革命者占领。革命指挥委员会发表公告,宣布推翻巴德尔君主统治和成立阿拉伯也门共和国,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萨拉勒出任总统。

  1962—1970年北也门内战

  1962年北也门“九·二六”革命后,原统治者巴德尔教长逃亡沙特,其后在沙特、约旦的支持下,纠集一批保皇派,于1962年10月1日,攻打并占领了萨那。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保皇势力也分别袭击政府军,也门内战爆发。在面临危机的情况下,共和国新政权向友好国家请求军事援助。10月5日,埃及首先出兵,第一批为4000人,随后逐渐增加,一年后达2万人。1963年2月,在埃及的帮助下,共和国军队在也门北部和东部发动了“斋日攻势”,并取得成功。内战延续到1967年。该年8月29日,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在喀土穆召开,会议决定沙特停止向保皇派提供军事援助;埃及军队同时撤出也门。11月28日,保皇派兵临城下,围攻首都萨那70天之久。共和派顽强抵抗,在苏联、叙利亚和阿尔及利亚的紧急援助下,终于击溃保皇势力,控制了北也门局势。

  1970年3月,政府宣布彻底废除巴德尔家族一切成员的特权,接收一批原王室军政人员参加政府管理。7月,也门和沙特经过会谈达成协议,共和势力最后取得了胜利。

  1962年9月萨拉勒出任北也门总统

  阿卜杜拉·萨拉勒(1917~),生于萨那市一个境况中等的家庭,穆斯林什叶派中的宰德派教徒。30年代初,北也门正式决定建立一支正规化军队,他于1936年被派往伊拉克巴格达军事学院学习,1938年毕业回国。1939年在军队中任通迅队长,由于反对国王的锁国闭关政策,提出国家改革建议而被捕。1940年重新回到军队任职。8年后由于参与推翻国王的未遂政变再次被捕并被判处8年徒刑。他在狱中度过7年后获释,投靠巴德尔教长,担任其私人侍卫长。1959年任荷台达省省长。1961年第三次被捕。1962年获释后任北也门军队总参谋长。同年9月26日,领导自由军官组织发动革命,推翻巴德尔封建王朝,宣布成立也门历史上的第一个共和国,自任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10月,任共和国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

  萨拉勒执政后,首先释放政治犯,没收王室土地,废除封建主制,免除杂税,给官兵增加军饷,收买小部落头人等。这些措施受到国内各教派下层群众和小资产阶级拥护。萨拉勒上台后,纳赛尔以援助为借口,逐步对北也门进行控制,1967年11月5日,引起北也门统治集团内部部分人不满,埃里亚尼发动政变。1967年11月5日,萨拉勒被推翻。被迫流亡国外。1981年回国定居。

  1962—1991年北也门发展教育事业

  1962年“9·26”革命前,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北也门教育事业十分落后,全国只有几个主要城市办有学校,其中多数是宗教学校。学生主要是社会上层的子弟。

  “9·26”革命后,北也门政府重视普及和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教育的投资逐年增长。1982年~1986年第二个五年计划中用于教育的投资达10.3亿美元,占总投资的16.5%。为了进一步普及教育,政府除实行免费教育外,还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小学生提供食品。师范学校和各种职业训练中心的学生,除衣、食、行、住免费外,每人每月还可领到200~300里亚尔的零用钱。为了培养人才,国家成立了一所“爱国宪章学院”,为人民代表大会培养政治干部。1986年2月,中国与北也门签订了一项为期5年的教育合作协定。根据协定,中国将向北也门提供一定数量的教学设备。北也门政府重视培养本国管理和技术人才,提出1986年为“人才建设年”,越来越多的本国技术干部投入国家经济建设,各类学校毕业生高达120万。教育事业的进步对北也门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963年7月“被占领的南也门民族解放阵线”建立

  1963年7月,“被占领的南也门民族解放阵线”宣告成立。它主张武装斗争是争取民族独立的唯一手段,并据此制定出思想政治行动纲领。在1965年9月举行的“被占领的南也门民族解放阵线”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该组织的政治纲领“民族宪章”,确定了“阵线”同英国殖民主义斗争的战略和策略,指出了取得政治独立后国家的发展方向。1966年,“被占领的南也门民族解放阵线”与“南也门解放组织”合并成立了“被占领的南也门统一解放阵线”。1966年11月,“被占领的南也门民族解放阵线”第三次代表大会宣布退出统一解放阵线,目的是力争实现全国一切革命力量在民主基础上的团结。“被占领的南也门民族解放阵线”是也门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力量。1967年它在南也门全境建立起政权,组织和领导了人民民族解放斗争并取得了全面胜利。11月21日,“阵线”代表团和英国政府代表在日内瓦举行会谈,签署了英国政府承认南也门主权和交出权力的文件。南也门成为独立国家,该阵线成为执政党。1972年3月,“阵线”举行第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组织纲领和章程,还提出了争取进行民族民主革命、根本改变民主也门社会面貌的斗争口号。其领导人宣布;按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建立新的社会是它的目标。“阵线”在全国进行了经济改革,对外国银行、贸易公司和保险公司实行国有化。1970年,又通过一项符合最贫困农民利益的《土地法》。1978年10月,该阵线改组为也门社会党。

  1967年11月5日埃里亚尼执政

  阿卜杜勒·拉赫曼·埃里亚尼(1901— ),生于北也门伊卜省埃里亚尼镇。早年在萨那学习宗教法,熟知伊斯兰法律。在巴德尔王朝时期,历任塔伊兹宗教事务委员会委员、最高宗教法律委员会首席委员。在任期间,因参加推翻封建王朝活动被捕入狱三次。1955年出狱后不久,又因参加推翻王室的革命活动被判处死刑,后被赦免出狱。1962年9月26日革命后,任革命指挥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内阁司法部长。1963年4月任教育和司法部长。10月,提升为共和国副总统兼执行委员会主席。12月,因不满埃及对也门的控制而辞职。1964年2月,出任参议会咨询委员会主席。5月,任副总理。1965发动政变成功,成立共和委员会,自任主席。1973年2月建立也门联盟,3月当选为联盟主席。1974年6月被推翻,遂流亡国外,也门联盟也随之解散。1981年获准回国。

  1967年11月30日沙比任南也门总统

  卡坦·穆罕默德·沙比(1920—1981)生于拉赫季,毕业于苏丹喀土穆大学。回国后在家乡任农业官员,此间发起成立“阿拉伯民族主义者运动”,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58年加入南也门半岛联盟,1960年该联盟被英国殖民当局取缔后流亡埃及和阿拉伯也门。1963年任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政府南也门事务部长顾问。1963年5月,参加创建“解放被占领的南也门民族阵线”,任总书记。1967年9月作为“阵线”代表团成员赴日内瓦同英国谈判,签署南也门独立协定。1967年11月30日南也门独立后,出任第一任总统、总理及武装部队总司令等职务。1969年6月22日,鲁巴伊等人发动“纠正运动”,沙比被迫辞职。于1972年3月被软禁。1981年7月7日在亚丁病逝。沙比执政期间,赞成在南也门逐步发展“社会主义”。主张发展同西方的关系,向其寻求经济援助,以解决本国的经济困难。沙比对南也门摆脱英国殖民主义统治,争取国家独立做出了贡献。

  1967年南也门发展海洋渔业

  南也门的海岸线长达1200公里,浅海浮游生物繁多,渔业资源丰富。独立后,民主也门重视发展海洋渔业,成立了渔业资源部,下设三个海洋渔业捕捞公司,加强对渔业生产的管理。政府还组织人员兴办渔业学校,培训渔业生产技术人员,组建国家渔船队,配备各类大中小型拖网、围网。同时,政府把个体渔民组成渔业生产合作社,并在资金和技术方面予以支持。在发展海洋渔业的过程中,也门先后与中国等10多个国家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从而加速了渔业生产的发展。

  1968年2月也门妇女联合会成立

  1968年2月,在亚丁成立了也门妇女联合会,并在其他地区建立分会。该组织在反殖民主义的斗争中非常活跃,其成员散发传单、募集捐款,做了大量有益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工作。独立后,它以提高也门妇女的社会地位,使其增强爱国觉悟,实现民族民主革命的目标为已任,组织和指导也门妇女广泛参加经济、社会和政治活动,在提高妇女的文化、专业技术水平,维护妇女权益,开展扫盲活动,以及从事妇女儿童的保健工作方面成绩显著。1986年6月妇联“四大”选出新的领导机构,阿伊黛·阿里·赛义德当选为总书记。

  1969年6月22日鲁巴伊当选南也门总统委员会主席

  萨利赫·鲁巴伊·阿里(1934—1978)生于阿比洋省赞吉巴尔一个农民家庭,是穆斯林教徒。初中毕业后当过小学教师、会计和律师。1960年起从事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的青年运动,1963年加入“被占领的南也门民族解放阵线”(“民阵”),并加入在拉德凡山区发动的反英武装斗争。1965年成为亚丁和阿比洋地区武装斗争的领导人。1966年当选为“民阵”总指挥部成员。1967年南也门独立后,任“民阵”在阿比洋中部地区的负责人。1968年3月,因与卡坦·沙比总统产生政见分岐导致武装冲突,转移到山区。1960年6月22日发动“纠正运动”迫使沙比下台,成立总统委员会,他当选为主席兼武装部队总司令。新领导宣布要按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建设南也门。1972年3月在“民阵”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副总书记。1975年10月,在民阵、人民先锋党和人民民主联盟合并成立统一政治组织—民族阵线后举行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副总书记。1978年6月26日发生内部争权的流血事件,他被中央委员会设立的“特别法庭”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

  【也门历史事件


  也门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部,扼地中海与印度洋之间的交通要冲。面积53万平方公里,人口1260万(1989)。居民中绝大多数为阿拉伯人,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通用语言为英语,伊斯兰教为国教,什叶派的宰德教派和逊尼派的沙斐仪教派教徒各占50%。首都萨那,南部港口城市亚丁是“经济中心”。

也门国旗
也门国旗

  中文名称:也门共和国

  英文名称:The Republic of Yemen

  简 称:也门

  所属洲:亚洲

  首 都:亚丁(临时首都)、萨那(法定首都)

  主要城市:荷台达

  国庆日:5月22日[3]

  国 歌:《联合共和国》

  国家代码:YEM

  官方语言:阿拉伯语

  货 币:也门里亚尔

  时 区:UTC+3

  政治体制:联邦制

  国家领袖:总统:阿卜杜·拉布·曼苏尔·哈迪

  人口数量:2758万(2016年)

  人口密度:52.2人/平方公里(2016年)

  主要民族:阿拉伯人

  主要宗教:伊斯兰教

  国土面积:527,970平方公里

  GDP总计:273.18亿美元(2016年,国际汇率)

  人均GDP:990美元(2016年,国际汇率)

  国际电话区号:+967

  国际域名缩写:.ye

  道路通行:靠右驾驶

  气候类型:热带沙漠气候

  国 花:咖啡

  国 鸟:雄鹰

  国 树:咖啡树

  人类发展指数:0.420(2014年预计)

  也门是有3000年文字记载的文明古国。从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525年,先后建立了麦因、萨巴和赫米叶尔3个王朝。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16世纪被葡萄牙人侵入,1517年和1839年两次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入侵。1839年英国使用武力占领了南部亚丁港及附近地区,组成了“亚丁保护地”。1904年英国与土耳其签约,把也门分成南北两部分。1918年北也门摆脱土耳其统治,宣告独立,建立穆塔瓦基利亚王国。1962年,北也门自由军官组织发动革命,推翻封建王朝,建立阿拉伯也门共和国。1967年11月30日,南部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宣布成立南也门人民共和国,1970年改国名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1990年5月20日,南北也门统一,定名为也门共和国。

  也门南部除沿海为一小平原外,大部地区是海拔1000~2000米的山地。东部是沙漠和丘陵,北部大部分是平原。萨那西面的哈杜尔舒艾卜峰,海拔3760米,为全国最高峰。萨那四季风调雨顺,气候宜人,是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

  也门以农业为主,全国有可耕地500万公顷,农业人口占70%。农产品有大麦、谷子、高梁等。1989年实现粮食、蔬菜自给。目前政府正致力于鼓励大量开发石油和矿产资源。人均收入410美元(1989)。

  也门对外奉行中立、不结盟政策。主张加强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的团结。

  【二十世纪也门历史上发生过的大事件


  1904年南北也门分离

  历史上民主也门(南也门)和阿拉伯也门(北也门),是一个完整的国家。1893年英国占领亚丁后,不断扩大亚丁占领地的疆域,将小亚丁半岛和北部的塞赫·奥斯曼等地合并到亚丁,组成亚丁殖民地。英国的侵吞政策,引起也门宗主国土耳其的不满。1904年英土签订条约,划分彼此势力范围,在也门南部与英国占领的亚丁区之间,自阿拉伯半岛西南端的丕林岛起至班纳河为止的一段划定一条“边界”。南边亚丁地区为英国占领,北边萨那是土耳其的殖民地。1914年,英国和土耳其又修订了《英土条约》,以此线将也门分为南北两部分。英国为了便于侵略,有意将班纳河以东的边界未予划分,形成了长期的未定界,造成日后南北也门多次边界争端,严重影响两国政局的安定。

  1918年叶海亚成为也门统治者

  叶海亚·哈米德丁(1869-1948),生于萨那,在北也门的萨达镇长大。1904年,被其父指定接任伊斯兰教什叶派宰德支派的教长职务。叶海亚领导北也门人民武装抗击土耳其人统治,1905年收复了萨那。也门人民的英勇起义,迫使奥斯曼土耳其政府于1911年签订了《德阿尼条约》,承认北也门自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解体,土耳其被迫从也门撤军,将北也门全部移交给教长叶海亚统辖。1918年叶海亚在萨那宣布北也门独立,自任北也门教长、国王兼首相。

  叶海亚代表了王室贵族、宗教首领和部落上层封建主的利益,对内实行封建神权统治,剥削,镇压人民反抗,激起人民的愤怒。1948年2月17日,叶海亚在政治反对派领导人沃阿卜杜·瓦日尔发动的政变中被杀。

  1940-1950年自由人运动

  1940-1950年间,也门出现了自由人运动组织,其创始人是祖贝里和努曼。该组织活动范围遍及南北也门,随着政治条件和活动内容的变化,该组织名称也经常变更,主要有:也门自由人党,也门自由人协会、也门协会、自由宪政党人、也门联盟等。该组织总部曾设在亚丁、开罗、萨那和塔兹等地。其目的和宗旨是:宣传民族民主思想,反对英国殖民政策;反对封建君主世袭制,要求实行民主宪政;反对教派主义和地区主义,拯救也门国家和被奴役的人民,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也门。其成员包括爱国人士、商人和绅士。

  1948年,自由人运动发动北也门王室政变未遂,组织力量遭到严重削弱。该组织是反对英殖民统治和封建教长专制的政治性组织,它的出现表明北也门民族民主力量的不断壮大。

  1948—1962年北也门艾哈迈德执政

  艾哈迈德·伊本·叶海亚·哈米德丁(1891-1962),生于哈米德丁家族,前教长叶海亚之子。1948年2月17日,其父被杀,瓦日尔自立为王。同年3月14日,艾哈迈德率兵反攻获胜,继承教长和国王职务,3月30日组建内阁并自任首相。艾哈迈德执政期间继续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统治。由于王室内部权力之争激烈,1955年3月爆发了以艾哈迈德·拉亚中校领导的王室军队反艾哈迈德的未遂军事政变。艾哈迈德严厉惩治叛乱者,巩固了统治地位。

  50年代英国势力逐渐向北也门渗透,艾哈迈德与英国矛盾不断加深。1959年英国在南也门“保护地”组成“南阿拉伯联邦”,北南也门边境冲突不断。艾哈迈德为寻求纳塞尔的支持,宣布加入由埃及、叙利亚组成的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62年9月,艾哈迈德因病去世,巴德尔接任教长职务。

  艾哈迈德是北也门的封建君主,但也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的扩张政策。他在维护北也门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948—1965年南也门工人运动兴起

  随着南也门民族解放斗争的发展,工人运动蓬勃兴起。1948年,最早的工会亚丁木工工会成立。1950年,码头工会、引水员工会和石油工人工会相继成立。到1955年,南也门成立各类工会共12个。1962年工会数量达到33个,工会会员约21500名,占全国工人的25%。1956年,亚丁工人为反对外国垄断集团的掠夺政策和争取国家独立举行了总罢工,并成立了亚丁工会联合会,该联合会宗旨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英国军事存在,争取民主自由。在此基础上,联合会与各种进步力量加强了合作。1963年,以联合会为主成立“被占领的南也门民族解放阵线”。同年10月14日,“阵线”武装力量在拉德凡山区举行反对殖民主义者的起义。国内其他地区的一些组织纷纷加入起义队伍。1965年10月2日,“阵线”举行亚丁工人总罢工。罢工期间,亚丁市工业、企业和交通运输均陷于瘫痪。罢工后来发展为群众示威。亚丁炼油厂工人、码头工人、建筑工人、教师、银行职员和民航职员等均参加了示威活动并提出“消灭也门殖民主义政权”的口号。南也门工人运动的兴起,表明工人加入了反对殖民主义统治的行列,并成为民族运动的主力军。

  1950年亚丁协会建立

  1950年亚丁建立了第一个政治组织“亚丁协会”。参加者主要是南也门的阿拉伯贵族,还吸收了定居在亚丁并拥有经济利益的印度人、索马里人和其他外国人。协会赞同英殖民主义政策,提出了“亚丁人的亚丁”口号,主张把亚丁从那些来自南、北也门农村、居住在亚丁的也门人手中解放出来,而不是从殖民主义统治下解放出来,并准备同英国官员一起,共同参与管理地方政权。协会遭到了也门人民群众的强烈反对,将其看成是殖民主义统治的傀儡。1961年南也门宣布独立,在南也门人民的反对下,亚丁协会解散。

  1951—1967年南也门人民争取独立

  在英国统治期间南也门人民曾进行了长期的反英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951-1954年爆发了上奥拉基的拉比齐起义。1955年6月,“亚丁保护地”一些部落的居民不堪英殖民当局的压迫和剥削,举行大规模武装暴动,英国调动空军对一个由6个村庄组成的部落进行轰炸。到7月,英从苏伊士运河区空运约1000多士兵组成增援部队,又从塞浦路斯岛派去几个空军中队,对起义进行镇压。约有数万名亚丁人加入山区游击队,同英国殖民当局作战。1964年,各民族主义政党和社会团体联合起来,把反英和争取独立斗争推向高潮。在南也门人民的沉重打击下,英国殖民统治者被迫于1967年11月与“被占领的南也门民族解放阵线”在日内瓦谈判,并签署了南也门独立协定。1967年11月31日,南也门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彻底结束了英国对南也门长达129年的殖民统治。

  1952年2月—1963年3月“南阿拉伯联邦”与“南阿拉伯保护地”的形成

  1839年亚丁被英国殖民者占领后,由英印政府管辖。英国殖民者不断向亚丁附近的地区扩张。不久亚丁与红海的丕林岛、卡马兰岛和印度洋的索科特拉岛一并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后来英国又同亚丁附近的25个素丹国和酋长国签订“保护条约”,组成“亚丁保护地”。1952年2月英国把“亚丁保护地”的6个素丹国、酋长国和教长国组成“南阿拉伯酋长国联邦”。从1959年10月到1962年4月,英国又先后把另外5个素丹国和酋长国拉入“联邦”,并改名为“南阿拉伯联邦”。1963年1月又把亚丁直辖殖民地等并入“联邦”。至1963年3月,这个“联邦”的成员共有14个。未加入“联邦”的“亚丁保护地”改称“南阿拉伯保护地”。亚丁的重要地位随着英国在印度洋海运贸易减少而有所降低。同时,亚丁人民也受到阿拉伯民族主义情绪增长的影响,不断要求独立。1964年6月,英国在伦敦召开了“南阿拉伯联邦制宪议会”,宣布“联邦”将于1968年前“独立”。1967年南也门人民掀起民族解放运动,要求脱离英国统治,“联邦”和“保护他”遂宣布独立。1967年11月30日,成立南也门人民共和国,1970年改名为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

  1958年—1970年代北也门发展公路交通

  也门统一前,北也门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全国80%的土地是高原和山地,道路崎岖交通不便。1958年以前全国没有公路。马车和毛驴是主要交通工具。交通落后给发展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多困难。1958-1962年,由中国援助建设的长260公里的荷台达—萨那公路完工,也门从此有了自己的公路。“9·26”革命以后,也门政府十分重视公路建设,先后投资建筑了900多公里柏油路和近900公里的简易土石公路。1976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拟建设的770多公里的公路40%已经通车。至此,形成了以萨那为中心的连接全国各主要城市的公路网。国家用于公路建设的投资高达33亿也门里亚尔,占全国总投资的20%以上。“9、26”革命以来,也门共修筑了1600多公里柏油路,比革命前增长3倍多,在也门公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公路建设是北也门经济发展的成果之一,反对来又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1961年9月1日北也门自由军官组织建立

  1961年9月1日,北也门建立了以阿卜杜·克利姆·苏克里、萨利赫·艾希瓦和艾哈迈德·拉荷米少将为首的秘密自由军官组织。该组织由16人组成创建委员会,从中产生由5人组成的指挥委员会,其总部设在萨那。创建委员会成员负责发展基层支部,成员来自部队军官和警察。该组织成立后,针对北也门社会发展情况,制定了该组织的6项革命目标:1、把祖国和人民从独载、殖民主义及其残余下解放出来,建立共和政权,消除阶级差别和阶级特权;2、建立一支强大的保卫祖国、捍卫革命及其成果的爱国军队;3、提高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水平;4、建立一个民主的、合作的社会,其制度取自正统的伊斯兰教教义;5、在阿拉伯统一的范围内,努力实现国家统一;6、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各国际组织章程,坚持积极中立和不结盟原则,努力实现和平,支持各民族间和平共处的原则。该组织规定其成员必须严格遵循组织规章,树立保卫和建设祖国、维护革命及其成果的信心和决心。1962年9月26日,“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了封建君主制统治,成立了也门共和国。

  1962年9月26日北也门“九·二六”革命

  1962年9月26日,北也门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封建君主制,建立了阿拉伯也门共和国。

  1962年,自由军官组织决定联合也门其他进步力量,进行推翻君主制的革命。9月26日,革命开始。指挥部设在军事学院,计划用6辆坦克进行攻打巴德尔教长王宫—喜讯宫,5辆装甲车配合行动。当日,士官学校的学生占领了喜讯官周围的一切据点,配合攻打喜讯宫的反抗力量同时占领了广播电台、行宫、武器库等要害部门。夜间11时,指挥部宣布正式发动革命。战斗持续到第二天清晨,王宫和广播电台均被革命者占领。革命指挥委员会发表公告,宣布推翻巴德尔君主统治和成立阿拉伯也门共和国,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萨拉勒出任总统。

  1962—1970年北也门内战

  1962年北也门“九·二六”革命后,原统治者巴德尔教长逃亡沙特,其后在沙特、约旦的支持下,纠集一批保皇派,于1962年10月1日,攻打并占领了萨那。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保皇势力也分别袭击政府军,也门内战爆发。在面临危机的情况下,共和国新政权向友好国家请求军事援助。10月5日,埃及首先出兵,第一批为4000人,随后逐渐增加,一年后达2万人。1963年2月,在埃及的帮助下,共和国军队在也门北部和东部发动了“斋日攻势”,并取得成功。内战延续到1967年。该年8月29日,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在喀土穆召开,会议决定沙特停止向保皇派提供军事援助;埃及军队同时撤出也门。11月28日,保皇派兵临城下,围攻首都萨那70天之久。共和派顽强抵抗,在苏联、叙利亚和阿尔及利亚的紧急援助下,终于击溃保皇势力,控制了北也门局势。

  1970年3月,政府宣布彻底废除巴德尔家族一切成员的特权,接收一批原王室军政人员参加政府管理。7月,也门和沙特经过会谈达成协议,共和势力最后取得了胜利。

  1962年9月萨拉勒出任北也门总统

  阿卜杜拉·萨拉勒(1917~),生于萨那市一个境况中等的家庭,穆斯林什叶派中的宰德派教徒。30年代初,北也门正式决定建立一支正规化军队,他于1936年被派往伊拉克巴格达军事学院学习,1938年毕业回国。1939年在军队中任通迅队长,由于反对国王的锁国闭关政策,提出国家改革建议而被捕。1940年重新回到军队任职。8年后由于参与推翻国王的未遂政变再次被捕并被判处8年徒刑。他在狱中度过7年后获释,投靠巴德尔教长,担任其私人侍卫长。1959年任荷台达省省长。1961年第三次被捕。1962年获释后任北也门军队总参谋长。同年9月26日,领导自由军官组织发动革命,推翻巴德尔封建王朝,宣布成立也门历史上的第一个共和国,自任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10月,任共和国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

  萨拉勒执政后,首先释放政治犯,没收王室土地,废除封建主制,免除杂税,给官兵增加军饷,收买小部落头人等。这些措施受到国内各教派下层群众和小资产阶级拥护。萨拉勒上台后,纳赛尔以援助为借口,逐步对北也门进行控制,1967年11月5日,引起北也门统治集团内部部分人不满,埃里亚尼发动政变。1967年11月5日,萨拉勒被推翻。被迫流亡国外。1981年回国定居。

  1962—1991年北也门发展教育事业

  1962年“9·26”革命前,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北也门教育事业十分落后,全国只有几个主要城市办有学校,其中多数是宗教学校。学生主要是社会上层的子弟。

  “9·26”革命后,北也门政府重视普及和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教育的投资逐年增长。1982年~1986年第二个五年计划中用于教育的投资达10.3亿美元,占总投资的16.5%。为了进一步普及教育,政府除实行免费教育外,还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小学生提供食品。师范学校和各种职业训练中心的学生,除衣、食、行、住免费外,每人每月还可领到200~300里亚尔的零用钱。为了培养人才,国家成立了一所“爱国宪章学院”,为人民代表大会培养政治干部。1986年2月,中国与北也门签订了一项为期5年的教育合作协定。根据协定,中国将向北也门提供一定数量的教学设备。北也门政府重视培养本国管理和技术人才,提出1986年为“人才建设年”,越来越多的本国技术干部投入国家经济建设,各类学校毕业生高达120万。教育事业的进步对北也门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963年7月“被占领的南也门民族解放阵线”建立

  1963年7月,“被占领的南也门民族解放阵线”宣告成立。它主张武装斗争是争取民族独立的唯一手段,并据此制定出思想政治行动纲领。在1965年9月举行的“被占领的南也门民族解放阵线”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该组织的政治纲领“民族宪章”,确定了“阵线”同英国殖民主义斗争的战略和策略,指出了取得政治独立后国家的发展方向。1966年,“被占领的南也门民族解放阵线”与“南也门解放组织”合并成立了“被占领的南也门统一解放阵线”。1966年11月,“被占领的南也门民族解放阵线”第三次代表大会宣布退出统一解放阵线,目的是力争实现全国一切革命力量在民主基础上的团结。“被占领的南也门民族解放阵线”是也门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力量。1967年它在南也门全境建立起政权,组织和领导了人民民族解放斗争并取得了全面胜利。11月21日,“阵线”代表团和英国政府代表在日内瓦举行会谈,签署了英国政府承认南也门主权和交出权力的文件。南也门成为独立国家,该阵线成为执政党。1972年3月,“阵线”举行第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组织纲领和章程,还提出了争取进行民族民主革命、根本改变民主也门社会面貌的斗争口号。其领导人宣布;按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建立新的社会是它的目标。“阵线”在全国进行了经济改革,对外国银行、贸易公司和保险公司实行国有化。1970年,又通过一项符合最贫困农民利益的《土地法》。1978年10月,该阵线改组为也门社会党。

  1967年11月5日埃里亚尼执政

  阿卜杜勒·拉赫曼·埃里亚尼(1901— ),生于北也门伊卜省埃里亚尼镇。早年在萨那学习宗教法,熟知伊斯兰法律。在巴德尔王朝时期,历任塔伊兹宗教事务委员会委员、最高宗教法律委员会首席委员。在任期间,因参加推翻封建王朝活动被捕入狱三次。1955年出狱后不久,又因参加推翻王室的革命活动被判处死刑,后被赦免出狱。1962年9月26日革命后,任革命指挥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内阁司法部长。1963年4月任教育和司法部长。10月,提升为共和国副总统兼执行委员会主席。12月,因不满埃及对也门的控制而辞职。1964年2月,出任参议会咨询委员会主席。5月,任副总理。1965发动政变成功,成立共和委员会,自任主席。1973年2月建立也门联盟,3月当选为联盟主席。1974年6月被推翻,遂流亡国外,也门联盟也随之解散。1981年获准回国。

  1967年11月30日沙比任南也门总统

  卡坦·穆罕默德·沙比(1920—1981)生于拉赫季,毕业于苏丹喀土穆大学。回国后在家乡任农业官员,此间发起成立“阿拉伯民族主义者运动”,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58年加入南也门半岛联盟,1960年该联盟被英国殖民当局取缔后流亡埃及和阿拉伯也门。1963年任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政府南也门事务部长顾问。1963年5月,参加创建“解放被占领的南也门民族阵线”,任总书记。1967年9月作为“阵线”代表团成员赴日内瓦同英国谈判,签署南也门独立协定。1967年11月30日南也门独立后,出任第一任总统、总理及武装部队总司令等职务。1969年6月22日,鲁巴伊等人发动“纠正运动”,沙比被迫辞职。于1972年3月被软禁。1981年7月7日在亚丁病逝。沙比执政期间,赞成在南也门逐步发展“社会主义”。主张发展同西方的关系,向其寻求经济援助,以解决本国的经济困难。沙比对南也门摆脱英国殖民主义统治,争取国家独立做出了贡献。

  1967年南也门发展海洋渔业

  南也门的海岸线长达1200公里,浅海浮游生物繁多,渔业资源丰富。独立后,民主也门重视发展海洋渔业,成立了渔业资源部,下设三个海洋渔业捕捞公司,加强对渔业生产的管理。政府还组织人员兴办渔业学校,培训渔业生产技术人员,组建国家渔船队,配备各类大中小型拖网、围网。同时,政府把个体渔民组成渔业生产合作社,并在资金和技术方面予以支持。在发展海洋渔业的过程中,也门先后与中国等10多个国家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从而加速了渔业生产的发展。

  1968年2月也门妇女联合会成立

  1968年2月,在亚丁成立了也门妇女联合会,并在其他地区建立分会。该组织在反殖民主义的斗争中非常活跃,其成员散发传单、募集捐款,做了大量有益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工作。独立后,它以提高也门妇女的社会地位,使其增强爱国觉悟,实现民族民主革命的目标为已任,组织和指导也门妇女广泛参加经济、社会和政治活动,在提高妇女的文化、专业技术水平,维护妇女权益,开展扫盲活动,以及从事妇女儿童的保健工作方面成绩显著。1986年6月妇联“四大”选出新的领导机构,阿伊黛·阿里·赛义德当选为总书记。

  1969年6月22日鲁巴伊当选南也门总统委员会主席

  萨利赫·鲁巴伊·阿里(1934—1978)生于阿比洋省赞吉巴尔一个农民家庭,是穆斯林教徒。初中毕业后当过小学教师、会计和律师。1960年起从事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的青年运动,1963年加入“被占领的南也门民族解放阵线”(“民阵”),并加入在拉德凡山区发动的反英武装斗争。1965年成为亚丁和阿比洋地区武装斗争的领导人。1966年当选为“民阵”总指挥部成员。1967年南也门独立后,任“民阵”在阿比洋中部地区的负责人。1968年3月,因与卡坦·沙比总统产生政见分岐导致武装冲突,转移到山区。1960年6月22日发动“纠正运动”迫使沙比下台,成立总统委员会,他当选为主席兼武装部队总司令。新领导宣布要按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建设南也门。1972年3月在“民阵”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副总书记。1975年10月,在民阵、人民先锋党和人民民主联盟合并成立统一政治组织—民族阵线后举行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副总书记。1978年6月26日发生内部争权的流血事件,他被中央委员会设立的“特别法庭”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

  1970年3月21—30日《吉达协议》达成

  1970年3月21-30日北也门总理艾尼去沙特的吉达出席伊斯兰国家外长会议,会议期间,艾尼同费萨尔国王进行会谈,就也门内战问题达成《吉达协议》。协议主要内容为: (1)双方停止宣战;(2)实行严格停火,共和力量停止对保皇力量的军事行动;(3)沙特停止对保皇力量的支持; (4)除原王室成员外,共和政权接受一批王室军政人员参政。在上述诸点得到实施后,沙特承认也门共和政权并向也门提供财经援助,尽管该协议后来并未生效,但这是也、沙走向和解和重要一步。

  1972年9月—1979年3月南、北也门爆发边境冲突

  60年代,南、北也门在各自建立共和国之后,边境纠纷不断,关系紧张。1972年9月,两国发生武装冲突。在阿拉伯联盟的调解下,两国总理和国家元首先后在开罗和的黎波里会晤,签订了统一协议,并根据协议组成了宪法、外交、财政、立法、文化、军事、卫生、行政等8个“统一委员会”,还具体商谈了统一步骤。此后双方关系有所改善。1974年北也门指挥委员会主席易卜拉欣·穆罕默德·哈姆迪执政后,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1977年北也门总统加什米执政后,与南也门关系又趋紧张。1978年6月24日,南也门“民阵”总书记伊斯梅尔以鲁巴伊主席的名义派“特使”谋杀了加什米总统。北也门当天宣布与南也门断交。1979年2月20日,两国爆发激烈的武装冲突。南也门军队使用苏联武器深入北也门境内25英里处,北也门武装部队进行反击。24日,北也门内阁就两国边界局势举行紧急会议,指责南也门向北也门卡德贝和摩里斯等地区发动进攻。同时,南也门外交部也发表声明,指责北也门军队向南也门的木卡拉斯和贝汉等地发动进攻。3月2日,在叙利亚、伊拉克和约旦的调解下,两国同意于3日停火和尽快撤军。4-6日,阿盟理事会在科威特举行紧急会议,讨论两也门边境冲突问题并发表联合公报,重申二者应遵守1972年统一协议。16日,南、北也门在萨那签署了撤军协议,23日双方撤军完毕。此后,两国关系趋于正常。

  1974年6月—1977年10月哈姆迪执政

  易卜拉欣·穆罕默德·哈姆迪(1943-1977)生于塔伊兹省马维亚,属巴基勒部族哈姆迪家族。1959年进入萨那军事学院学习。在“9·26”革命中任“闪电”部队司令。1967年任萨那西北部苏拉地区司令,参加了保卫萨那的70天战斗。1968年7月任国防委员会委员,同年12月任总后备部队司令兼政治部主任,1971年9月,在艾尼内阁中任负责内政的代理副总理,1972年底辞职,任武装部队副总司令。1973年2月起兼任也门合作发展机构总联合会主席。1974年6月,推翻阿卜杜勒·拉赫曼·埃里亚尼政权,成立指挥委员会,自任主席兼武装部队总司令。1976年9月兼最高司法委员会主席。1977年10月11日,遇刺身亡。哈姆迪在任期间,大力发展国家经济,改善了也门南北方的紧张关系,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对外奉行独立外交政策,维护国家的独立与主权,为加强同阿拉伯国家和其它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做出多方面努力,并有一定建树。

  1978年10月南也门社会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1978年10月20日,也门社会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亚丁召开。大会宣告民主也门结束民族民主改革阶段,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新阶段。大会表示社会党将不断加强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联合。大会重申民主也门的对外政策原则是维护和平,遵守不同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原则,在不干涉内政和遵重主权的基础上同这一地区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大会通过了党的决议,纲领和章程,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和发展革命的任务。社会党中央总书记阿卜杜勒·法塔赫·伊斯梅尔称:也门社会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是南也门革命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牌,它开创了创造性革命的新阶段。他要求全体党员积极参加党的活动,加强党的建设。也门社会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是南也门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

  1978年10月伊斯梅尔任也门社会党总书记

  阿卜杜勒·法塔赫·伊斯梅尔(1939-1986),生于亚丁,祖籍北也门塔伊兹省哈贾里亚。青年时受过中等教育,当过教员和出租汽车司机。1960年前后创建阿拉伯民族主义者运动南也门分支组织。1963年8月,“被占领的南也门民族解放阵线”成立后,任总指挥部成员。1964年任该阵线在亚丁的军事和政治活动领导人。1965年任阵线执行委员会委员。1967年9月,担任阵线同英国谈判南也门独立问题的代表。南也门独立后,在第一届内阁中任文化和国家指挥部长及也门统一事务部长。1968年3月,民阵“四大”时被免职并遭逮捕,后去保加利亚。1969年6月22日,同鲁巴伊等人在民阵内部开展“纠正运动”。推翻沙比总统后,当选为总统委员会委员,民阵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71年任临时最高人民委员会主席。在他积极倡导下,实现了民族阵线与人民民主联盟和人民先锋党的合并,1975年任合并后成的统一政治组织—民族阵线总书记。1978年10月,也门社会党建立后任总书记,被授予准将军衔。同年12月27日,最高人民委员会建立后,任主席团主席。1980年4月,被解除社会党总书记和国家最高人民委员会主席团主席等重要职务而被授予也门社会党主席荣誉头衔,接着去苏联“疗养”。1985年3月回国,10月当选为也门社会党政治局委员。1986年,在“一·一三”流血事件中身亡。

  伊斯梅尔在任职期间,曾提出走“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推行过土改和国有化,并在亚非团结组织和世界和平理事会等国际组织中担任过高级职务。

  1979年10月南也门—苏联《友好合作条约》签订

  1979年10月25日,南也门和苏联签署《友好合作条约》,1980年2月10日互换批准书,条约开始生效,有效期20年。《友好合作条约》共有16条,其中规定:双方将根据它们之间缔结的有关协定继续发展在军事领域的合作;缔约双方将促进亚洲各国之间的合作与发展,促进和平、睦邻和相互信任关系的建立,并在这一地区所有国家共同努力的基础上促进建立有效的亚洲安全体系;缔约双方将就直接涉及到两国利益的重要问题进行磋商;一旦发生造成威胁和平或破坏国际和平的局势,双方将立即进行接触,以便协调各自的立场,提出有利于消除已经出现的威胁和恢复和平的建议。通过该约,苏联将南也门全面纳入其势力范围。

  1979年12月北也门制定“全国宪章”

  “全国宪章”是1979年12月由北也门人民代表大会宪章起草委员会起草的。“宪章”进一步肯定“9·26”革命的6项原则,目的是团结全国各种力量共同发展国家经济,是各阶层、各爱国力量的共同行动纲领。宪章共分五章,主要内容包括维护国家权力、独立和统一,确定行政管理、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原则,规定对外奉行中立和不结盟政策。

  从1980年1月始,宪章草案交由全民讨论。起草委员会根据群众意见,对草案再进行修改,然后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该宪章的制定对北也门摆脱外部势力的影响,团结国内外各种力量以共同建设独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1980年9月北也门呼吁两伊停火

  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爆发后,北也门认为战争将给两伊人民造成巨大损失,遂呼吁其立即停火。北也门对两伊战争的立场是,恪守积极中立和不结盟的原则,不倾向东方,也不倾向西方;支持执行联合国598号决议,希望双方在联合国的主张下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北也门总统发表联合声明,称阿拉伯、红海和印度洋地区应该成为远离国际争端,远离大国军事存在的和平区,北也门政府不遗余力地致力于恢复阿拉伯团结和克服分岐的努力,制止建立任何军事集团。两伊停火后,赞赏伊拉克关于停火和进行谈判的立场,希望伊朗予以响应。

  1980年10月南也门开展专业技术教育

  南也门政府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积极发展专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取得较好的成绩。全国技术学校和职业培训中心有30余所,在校生8000多人,这些学校已向全国各部门输送专业技术人员15300多人。各类技术学校和培训中心受政府劳动和社会事务部的领导,并根据各自专业分别与农业、工业、渔业、卫生等政府部门挂钩。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和发展规划都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在教学中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针,理论课与生产实习课的比例为2比3。学生除在学校实验室实习外,还到现场进行具体观察。南也门政府还成立了国家技术培训委员会,以统一规划全国的技术和职业教育。

  1980—1986年阿里·纳赛尔执政

  阿里·纳赛尔·穆罕默德(1939-1987),生于南也门阿比洋省德塞纳地区一个农民家庭。当过小学校长。1963年加入“被占领的南也门民族解放阵线”,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和阿比洋省负责人。1967年南也门独立后,任拉赫季省省长。1968年3月,当选为民族阵线总指挥部成员。同年5月,因反对卡坦·沙比总统被免职。1969年4月任地方管理部部长。同年6月,兼任农业和土改部部长。12月,调任国防部长。1970年7月,重新参加民阵总指挥部的工作,任执行委员会委员。1971年8月,任总统委员会成员、政府总理兼国防部长。1972年和1975年两次当选为民阵政治局委员,1974~1975年兼任教育部长。1977年10月被免去国防部长职务,兼任最高人民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石油和矿业总署管理委员会主席。1978年6月~12月,任总统委员会主席、政府总理。同年10月也门社会党成立时,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被授予准将军衔。同年12月,总统委员会被取消,建立最高人民委员会主席团,他任主席团副主席。1980年4月,他联合国防部长安塔尔等人逼迫伊斯梅尔等人下台,任社会党总书记、最高人民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和政府总理。,1985年2月辞去总理职务。1986年“一·一三”事件后流亡国外。1987年12月12日被缺席判处死刑。

  阿里·纳塞尔在任职期间,对内强调把主要精力用于发展国民经济,实行灵活多样的经济政策,允许恢复有限的私营企业活动;对外反对苏联干涉也门内政,主张“把苏联人当朋友,不要让他们作主子”,把捍卫和平制止战争威胁作为巩固和发展同邻国关系的首要目标,表示要对西方国家实行有限度的经济开放。

  1981年4月古代王宫遗址发掘工作完成

  1981年4月20日南也门舍卜瓦省舍卜瓦市郊区的一座公元前一世纪前的古代王宫遗址发掘工作完成了。这座古代王宫遗址是由民主也门和法国考古专家从1975年起共同发掘的。它是迄今为止在民主也门发现的第一座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大型古代宫殿。这座宫殿大约由100个房间组成,被埋没在6米深的沙土层中,在设计、彩绘和石雕等方面都具有也门传统建筑艺术特色。宫殿周围还发掘出一些古墓。专家们认为,这一发现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为人们研究也门的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

  1981年8月《亚丁条约》签订

  1981年8月19日,南也门主席纳赛尔、埃塞俄比亚军事行政委员会主席门格斯图和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在亚丁签订《民主也门—利比亚—埃塞俄比亚友好合作条约》,即《亚丁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各方在政治、经济和其他领域进行合作,以协调它们反对帝国主义、犹太复国主义、种族主义和反动派的立场。依照这项条约,三国成立政治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和最高委员会。条约还规定,在缔约任何一方遭到侵略时,其他各方采取必要的手段来保卫受侵略的一方。《亚丁条约》事实上是一项政治、军事同盟条约。

  1981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制定

  1981年北也门政府制定了1982-1986年“第二个五年计划”。计划规定“二·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7%;国内生产总值人均额由375美元提高到447美元,增长约20%,年递增3.6%;家庭、个人消费平均增长5.8%,超过2.9%的人口年增长率。农业是“二·五”期间发展的重点,同时计划开发石油,争取由石油进口国转为石油出口国,还要努力发展中小型民族工业和加工工业。

  “二·五”计划取得了一定成效,由1981年赤字高达25.14亿里亚尔,下降到1986年的16.29亿里亚尔。在此期间开始的中部高原、南部高原和红海之滨的铁哈马平原三大农业发展区已初具规模;重建了历史闻名的马里卜大水坝,大坝水利工程对东部地区的农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小型民族工业和加工工业有所发展,特别是食品和饮料加工业发展较显著。

  1982年10月南也门与阿曼签订《关系正常化协议》

  1982年10月27日,南也门和阿曼在科威特签署了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协议。主要内容为:两国停止互相攻击;在相互尊重主权、互不干涉内政和睦邻合作的基础上建立正常关系;停止边界的敌对活动;不允许外国军队利用各自的领土对另一国进行侵略和挑衅;双方同意相互承认和建立外交关系。11月15日,南也门主席阿里·纳赛尔批准该协议。长期以来,南也门和阿曼关系紧张,主要原因是南也门一贯支持“解放阿曼人民阵线”。该组织几遭镇压后在其国内已无多大影响,但在南也门仍保持基地和电台。双方关系正常化后就此问题达成了谅解,即两国间尚未解决的争端不应妨碍两国建立正常关系。根据阿曼、也门、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四方要求成立了讨论阿曼和南也门边界争端的委员会。该委员会已于1983年3月开始工作。两国签订关系正常化协议,不仅对双方,而且对这一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1982—1990年北也门发展航空事业

  1982年4月,北也门第一所航空气象学院在萨那正式开学。这所学院主要为本国培养航空气象、无线电通讯、电子仪器维修和消防救护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也为也门发展航空事业提供人员。近年来,也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本国航空事业,先后成立也门航空公司、扩建萨那国际机场大楼,整修停机坪和飞机场电子管理设备。与此同时,政府还培训了一批航空和机场服务人员。也门已同欧洲、亚洲、非洲的许多国家开辟了航线。

  1983年5月23日北也门开发石油资源

  1983年5月23日,北也门萨利赫总统发出开发本国石油资源的号召。1984年7月在东部马里卜—焦夫地区打出第一口油井,勘探结果表明,该地区石油储量丰富,其中1号油井探明储量为5亿桶。另外在中部高原和沿海平原也开始进行勘探工作。1986年沿海大陆架寻油工程上马。政府在大力勘探和开采石油的同时,开始着手发展炼油和天然气液化等石油加工业。1986年4月第一座年冶炼能力50万吨的炼油厂在马里卜建成投产。为了适应石油工业发展的需要,北也门还同外国公司签订技术培训合同,旨在为本国培养石油技术人员。与此同时,在沙特、科威特等海湾国家工作的也门技术人员踊跃回国参加本国石油开发。1986年5月,北也门又同3家外国公司签订石油产品运输、储存工程合同,并在红海之滨的伊萨角修建了大型浮动码头;在伊萨角与荷台达港之间铺设一条长70公里的输油管,在伊萨角、荷台达和萨那各建一个容量为319万立方米的油库。1988年也门石油与矿产部又与美国亨特公司商定沿红海海岸铺设从埃里夫油田至阿斯拉俄斯的石油管道,总长约440公里,是当时阿拉伯也门最大的发展项目。北也门政府大力开发石油资源,旨在为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奠定基础。

  1986年1月13日南也门“一·一三”流血事件

  1986年1月13日,南也门执政的社会党内以总书记阿里·纳赛尔为首的温和派和以前总书记伊斯梅尔为首的激进派之间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首都亚丁充满枪、炮声。冲突迅速扩大到全国。参预者不仅有军队和民兵,而且包括山区的一些部落民兵。经过10多天的战斗,纳赛尔派败北,退至阿比扬省据守。伊斯梅尔派掌握大部分军队,基本上控制了首都亚丁和全国6省中的4省,但其主要领导前总书记伊斯梅尔、最高人民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安塔尔、国防部长穆斯利赫、党中央检察委员会主席哈迪等都在冲突中身亡,因此,力量大大削弱。2月6日,也门社会党中央机构进行改组,原地方政府部部长比德当选为总书记,前外长穆罕默德为副总书记。2月8日,国家和政府也进行了改组,原总理阿塔斯被任命为最高人民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原副总理努曼任总理。组成18人的新内阁。“一·一三”事件,是南也门政权内部长期斗争和苏联势力干预的结果,它对国内政局,社会安定和经济建设造成极大危害。据统计,约有1万人在冲突中死亡,2万人受伤,首都亚丁大半建筑被毁。这是南也门自独立以来规模最大,伤亡人数最多,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流血事件。

  1986年苏联军队进驻南也门

  苏联在南也门先后建立了3个军事基地。最大的一个是1986年在亚丁城西建立的基地,是苏联在非洲之角和阿拉伯海湾地区的作战指挥部。大约有1500名各种专业的军事专家常驻于此,其中有电讯专家和作战情况分析家。亚丁机场附近建有苏空军基地,一次能够停放60架战斗机,备有现代化雷达网,由苏武装部队保卫。周围有防空导弹网。另外,此处还有1000多名古巴人。木卡拉市建有苏军第二个基地,包括空军和海军基地,主要任务是协助亚丁基地完成各项军事计划。在索科特拉岛建有苏军第三个基地,也是苏联在南也门最重要的军事基地。其重要性在于它能同时监视非洲之角、红海和亚丁港。基地设有电子观察站和通讯联络网,能够接收有关美国舰队在该地区,特别是在印度洋上的活动情况。除了这些固定基地外,苏联舰队还经常在红海入口处水域游弋并建立海上监听系统,能截获从这一地区发出的任何电讯信号。

  1987年南也门发现石油天然气

  南也门独立以来一直在寻找石油,包括苏联在内的一批外国石油公司也在帮助进行石油勘探工作。1987年苏联石油专家在南也门第四省发现三个油田,这是南也门历史上第一次发现石油。1987年4月15日,南也门第四省人民在油田第一口油井处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会。政府决定每年的这一天定为“地质工作者节”。近年又勘探出可观的天然气资源,其储量高达2万亿立方英尺,预计25年内可使国家盈利6.5亿美元。

  1988年7月北也门举行第一次“协商议会”选举

  协商议会为北也门最高立法机构,其职能是决定国家法律,批准与外国条约、签订协议、选举共和国总统。1988年7月5日,北也门举行第一次协商议会选举。以副总统阿里什为首的最高选举委员会领导了选举工作。各地方设有选举委员会分支机构以负责选民登记和候选人登记。120多万选民在全国近400个选举站进行了自由投票,投票率达90%以上。1300名候选人竞争协商议会的159个席位,其中包括31个由总统任命的议席。7月8日,最高选举委员会宣布经选举产生的128名议员名单。7月9日,总统任命的31名议员名单也予以公布。

  这次选举成为萨利赫执政以来积极推行民主进程和采纳宪政制度的一个重要步骤。

  1990年5月20日也门统一

  1990年5月20日,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和也门民主共和国正式宣布统一。实现了也门南北方人民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

  阿拉伯也门和民主也门在历史上原是一个国家,1904年殖民统治者将也门强行分裂成南北两部分。20世纪60年代两国获得独立后,分别走上了不同发展道路。近年来,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与壮大,共同对付国际上各种挑战,两也门加快了统一步伐。1988年5月,阿拉伯也门总统萨利赫和民主也门社会党总书记比德在萨那签署了南北居民自由过境和共同开发边界地区石油、矿业资源的协议。随着两个协议的实施,两国官员的交流和民间往来日益频繁,统一气氛日趋浓厚。1989年11月,两国元首签署亚丁协议,批准了1981年双方起草的统一宪法草案。1990年3月,双方召开了有关统一的内阁联系会议,通过了1990年统一预算、45项法案以及统一后的组织机构设立等议案,并授权两国总理就两国货币汇率作出决定。其后,双方又签署了新闻和出版法草案。4月22日,两国元首在阿拉伯也门的塔伊兹签署了统一协定草案。5月21日,双方议会计论并通过统一协定草案。两国正式统一。

  根据上述草案,统一后的也门国名为也门共和国;原阿拉伯也门总统阿里·阿卜杜拉·萨利赫出任总统委员会主席,民主也门社会党总书记阿里·萨利姆·比德任副主席;成立一个5人总统委员会行使国家权力;同时成立一个由45人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共和国的首都设在北方的内陆城市萨那,南方的港口城市亚丁被定为“经济中心”。

  两也门的统一,对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维护中东和阿拉伯半岛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90年5月22日萨利赫出任也门共和国总统

  阿里·阿卜杜拉·萨利赫(1942— )生于萨伊省贝特·艾赫迈尔村。1958年中学毕业后志愿参军,1960年入士官学校学习,1962年参加推翻巴德尔封建王朝的“9·26”革命,1964年毕业于萨那军事学院,同年入装甲兵学校专修炮兵技术,历任装甲排、连、营长,曼德海峡军事司令,塔伊兹军区司令,参加过多次战斗,是抵抗保皇势力70天战斗中的英雄之一。1974年参加了哈姆迪发动的“纠正运动”。1978年6月任临时总统委员会委员,武装部队副总司令兼总参谋长,同年7月17日,经议会选举为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接替遇刺身亡的加什米总统。1979年晋升为上校军衔,在挫败了企图推翻他的一次未遂政变后,从1980年起在国内各种政治势力间实行平衡的政策。1981年宣布大赦,准许长年流亡国外的前总统萨拉勒和埃里亚尼等人回国定居,1982年8月12日创建适合本国政治体制的总人民大会,当选为总书记和常务委员会主席。1983年5月20日再次当选为总统,1988年11月,萨利赫与南也门主席伊斯梅尔进行会谈,达成了两国统一的新协议。1990年5月20日,阿拉伯也门和民主也门宣布统一,成立也门共和国,22日他当选为总统。

  萨利赫在北也门执政期间,实行一系列政治开放政策,给予人民言论自由以及监督政府各项工作的一切权利,给予人民选举自由;成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82年改为总人民大会。大会成员由最初1000人扩大到23700人,省、县、区成立了分会组织;颁布大赦令、释放政治犯,自称北也门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监禁政治犯的国家;先后通过“复国对话委员会”、“人民创建议会”等组织形式将各部酋长和地方代表人物吸收到政府领导机构中,给以优厚待遇,结束国家四分五裂,部落长期割据的状况。还不断强化、完善国家机器,制定法规、改革行政管理制度;利用技术官员管理政府,努力发展民族经济。每逢斋日他都与各方面代表进行“民主对话”以了解民情。

  1990年11月29日也门投票反对谴责伊拉克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侵吞科威特,也门对伊克一直表示同情。

  也门主张海湾危机应在阿拉伯范围内解决,反对外国军队在海湾的存在。1990年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就对伊拉克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以使其撤军的决议进行表决,也门投了反对票。在阿拉伯首脑会议上,也门对谴责伊侵科和向海湾派遣阿拉伯部队的决议投了弃权票。因为支持伊拉克,也门同沙特、埃及等国关系紧张。9月19日,沙特宣布取消对也门侨民的优惠待遇并驱赶其回国。据统计被驱赶的也门侨民约有80多万人,该年度也门少收入外援款2.5~4亿美元。此外,亚丁炼油厂的原油供应被切断,仅此一项经济损失即高达17亿美元。

推荐访问:二十世纪大舞台

娱乐八卦推荐文章

娱乐八卦热门文章

娱乐八卦扩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