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历史概括】二十世纪利比亚历史上发生过的大事件 二十世纪大舞台

发布时间:2018-05-17 来源:娱乐八卦 点击: 当前位置:71668明星网 > 娱乐 > 娱乐八卦 > 【利比亚历史概括】二十世纪利比亚历史上发生过的大 手机阅读

  【利比亚历史概括


  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位于非洲北部,面积176万平方公里。人口430万 (1989年),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阿拉伯语为国语,通用英语,绝大多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首都的黎波里。境内大部分是平均海拔500米的高原。北部沿海平原,海岸线约1900公里,其他90%以上地区是沙漠和半沙漠。全国无常年的河流和湖泊。沿海地区属地中海型气候,冬暖多雨,夏热干燥,气温高达50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为150-350毫米,内陆广大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1月平均气温15摄氏度,7月平均气温32摄氏度以上。

利比亚国旗
利比亚国旗

  中文名称:利比亚国

  英文名称:State of Libya

  简 称:利比亚

  所属洲:非洲

  首 都:的黎波里

  主要城市:班加西、苏尔特、艾季达比耶、图卜鲁格等

  国庆日:1951年12月24日

  国 歌:《利比亚,利比亚,利比亚》

  国家代码:LBY

  官方语言:阿拉伯语

  货 币:利比亚第纳尔

  时 区:UTC+2

  政治体制:总统制共和制

  国家领袖:国民代表大会主席:阿基拉·萨利赫·伊萨,总理:法耶兹·萨拉杰

  人口数量:629万(2016年)

  人口密度:3.6人/平方公里(2016年)

  主要民族:阿拉伯人、柏柏尔人

  主要宗教:伊斯兰教

  国土面积:176万平方公里

  GDP总计:291.53亿美元(2015年,国际汇率)

  人均GDP:4643美元(2015年,国际汇率)

  国际电话区号:+218

  国际域名缩写:.ly

  道路通行:靠右驾驶

  最大城市:的黎波里

  人类发展指数:0.771(2013年)

  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别 称:沙漠王国、干旱之国、非洲雄狮

  国 花:石榴花

  资源以石油、天然气为主,其它还有铁、钾、锰、磷酸盐、铜、锡、硫磺、铝矾土等。主要农作物有大麦、小麦、玉米、花生、橄榄、烟草、马铃薯。石油是利比亚的经济命脉,占出口总值95%以上。其他工业还有粮食加工、建材、化肥、纺织和制皂工业等。进口粮食,机械、运输和电气设备、武器装备和日用轻工产品。货币名称第纳尔。

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
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

  公元前7世纪左右曾建立米底亚王国。公元前146年罗马帝国入侵。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16世纪中叶起属奥斯曼帝国。1911年11月沦为意大利殖民地。1943年初被英、法占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联合国行使管辖权。1951年12月24日宣告独立,成立联合王国。1969年9月1日卡扎菲等军人推翻伊德里斯王朝,成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1977年3月2日改称现名。对外奉行反帝、反殖和不结盟政策。1978年8月9日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二十世纪利比亚历史上发生过的大事件


  1912年10月18日洛桑和约签署

  利比亚早在16世纪就沦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属地,进入20世纪后,奥斯曼帝国日渐衷微,已无力保持自身领土完整,1911年9月,对利比亚觊觎已久的意大利出兵北非,占领的黎波里,当年11月,意大利宣布兼并利比亚,土耳其军队战败。由于面临巴尔干半岛新的战争威胁以及国内危机,土耳其政府被迫同意大利媾和,以放弃利比亚为代价来结束意土战争。1912年10月15日,土意两国在洛桑缔结了一项秘密的预备和约,规定由土耳其素丹颁布一项特别敕令,宣布赐予利比亚居民以全部自治权。10月18日,两国正式签署了《洛桑和约》。尽管和约中土耳其没有承认意大利对利比亚主权,只是约定把自己的军队和委派的官吏召回,但实际上承认了意大利对利比亚的侵占。

  1920年10月25日拉杰玛协定签定

  1919年10月,意大利在昔兰尼加颁布法令,规定成立一个议会和各类行政委员会,给予昔兰尼加人取得意大利公民资格的权利。赛努西教团部落酋长在阿杰达比亚开会,反对意大利的变相统治,坚决拒绝这项法令,只同意给意大利人在沿海地区的经商权利。意大利欲战无力,双方开始谈判,1920年10月25日签订《拉杰玛协定》。意大利承认赛义德·伊德里斯世袭的艾米尔称号,承认他是贾加布卜、奥季拉-贾洛和库弗腊等绿洲的独立统治者,阿杰达比亚为其行政中心。意大利人资助其财政开支,补助其军警费用等。赛义德·伊德里斯则同意实施新宪法,限制军队人数,在8个月内撤除赛努西军营。但是部落反对解散军队,与意开战,1923年4月21日意军占领阿杰达比亚,宣布一切协议无效。

  1931年9月15日抗意英雄欧麦尔牺牲

  从1924年起,利比亚的绿洲地区便成了抗意斗争的中心地带,意大利军队多次在此受挫。当地游击队的总司令是欧麦尔·穆赫塔尔,他出身于巴尔卡曼法部落的一个显贵家庭,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早年在赛努西教团的扎维亚学习,成绩优良。意大利入侵后,即与意大利殖民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欧麦尔出任总司令时,游击队共有战士1500人,由于人民的大力支持和战术上的灵活多变,与强大的敌人周旋了长达八年之久,沉重打击了意大利侵略者。但是,意大利军队对游击区进行了多次大扫荡。到1930年,意大利人进攻赛努西最后一个要塞库弗腊。游击队极端艰苦,大量减员。欧麦尔·穆赫塔尔也于1931年9月10日在拉法山区中埋伏受伤被俘。经过军事法庭审讯,这位忠诚的爱国者于当年9月15日在苏卢克当着2万多名被迫集合起来的群众的面,被法西斯绞死。欧麦尔·穆赫塔尔是现代利比亚史上著名的爱国民族英雄。他领导的游击队抗意8年,充分表现了利比亚人民无畏的英雄气慨和捍卫民族独立的坚强决心,为了纪念他为民族独立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光辉事迹,的黎波里、班加昔和拜达的主要街道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1938年10月“巴勒波计划”的实施

  该计划主要是一项大规模移民计划,由当时意大利驻利比亚的总督伊塔洛·巴勒波提出,故由此定名。意大利移民利比亚实际开始于1925年,当时意大利就主张把无地农民和失业者连同他们的家属一起迁移到利比亚,在那里建农场,安家落户。至1938年,意大利政府正式批准了这个移民计划,10月,2万名经过政治审查和体格检查的意大利人迁到了利比亚。意大利政府要求他们对法西斯绝对信仰、服从,为法西斯战斗。次年10月,又有1.2万名意大利人来到利比亚,其经营农场的资金由政府补贴以及“殖民协会”、“社会保险公司”贷款。贷款偿清,土地即归自己所有。“巴勒波计划”实施到1940年,利比亚的意大利移民已增到11万人,占整个利比亚人口的12%,开发的土地达22.5万顷。

  1944年伊德里斯国王回国

  赛义德·穆罕默德·伊德里斯·赛努西(1890-1983),利比亚前国王,生于雅胡布。1916年以后一直为赛努西教派的教长。1920年任昔兰尼加总督。1922年担任的黎波里塔尼亚自主共和国埃米尔,并第一次提出要把实现“祖国的统一”作为他的国家大政方针的一个目标,后流亡于国外长达22年之久,直到1944年同盟国胜利之后才返回利比亚。1951年12月利比亚联合王国成立后,出任国王。1969年9月1日被以卡扎菲为首的青年军官发动的武装政变推翻,流亡埃及。1971年被利比亚法庭缺席判处死刑。1983年5月逝世。

  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亚联合王国成立

  利比亚的独立是在1949年岁末的四届联大上决定的,联大以48票赞成,1票反对,9票弃权通过决议,包括昔兰尼加、的黎波里塔尼亚和费赞三地的利比亚将于1952年1月1日前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同时,联合国还委派专员及一个由埃、法、美、意、英等国代表组成的理事会协助利比亚进行立国准备工作。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亚联合王国成立。赛义德·穆罕默德·伊德里斯立为国王,民族统一阵线党领导人穆罕默德·蒙塔塞尔出任首相。国民议会确定利比亚为民主的、主权的联邦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有权否决议案,解散议会,任命省长以及采取其它一些措施等等。

  1955年7月18日利颁布石油法

  利比亚石油勘探开始于1953-1954年,1955年制订石油法以鼓励石油勘探工作的发展,将其国土的55%分配给25个国际石油公司进行勘探。1961年利比亚修改《石油法》,对石油租让地的条件更加严格。1965年利比亚把一片面积相当大的油区提出投标,有45家石油公司进行了104项投标,这个石油分配区包括41个油区,由18家石油公司或石油公司集团进行勘采。1965年4月,由利比亚美国石油公司打出了利比亚第一口油井。1959年以后,各石油勘探队又分别发现了艾玛勒、达赫拉、拜达、沙尔基、基亚罗等六大油田。这些油田大都集中在锡尔特盆地上。利比亚从此戏剧性地成为石油出口国。1962年加入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9年9月1日卡扎菲政变

  1969年9月1日,利比亚自由军官组织在卡扎菲领导下,发动政变,建立共和国。

  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1942年生于费赞省锡尔特地区。卡达发族人,信伊斯兰教。中学时期受纳赛尔的思想影响,开始参加政治活动。1963年入班加西军事学院学习,建立自由军官组织,秘密进行推翻伊德里斯王朝的活动。1966年被派到英国接受军事训练,回国后在通讯兵部队服役,后任上尉副官。1969年9月1日领导以自由军官组织为核心的青年军官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伊德里斯王朝,成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任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和武装部队总司令,升为上校。1970年1月兼任总理和国防部长。1971年6月任阿拉伯社会主义联盟主席。1972年7月不再兼任总理。1977年3月更改国名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改组政府机构,解散革命指挥委员会和部长委员会,设立总人民代表大会总秘书处和总人民委员会,任总人民代表大会总秘书处总秘书。1972年3月宣布放弃行政职务。提倡实行“伊斯兰社会主义”。1973年在国内发动“人民革命”,在各地建立人民委员会;出版《绿皮书》,提出既反对共产主义,也反对资本主义的“世界第三理论”,并根据这一理论,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制度进行改革。竭力主张统一阿拉伯国家和实行泛阿拉伯主义。自1971年,在他的倡议下,利比亚先后与埃及、叙利亚、突尼斯、乍得、摩洛哥等国达成不同形式的联合协议,但均未实现。1982年10月访问中国。

  1971年6月利比亚阿拉伯社会主义联盟创立

  1969年9月政变后,卡扎菲组成了由他担任主席的革命指挥委员会作为国家的最高领导机构,并禁止一切政党活动。1971年6月,卡扎菲组建阿拉伯社会主义联盟。该联盟受革命指挥委员会的领导。联盟组织机构松散,全国代表大会包括下列人员:革命指挥委员会成员,城市和基层组织的书记、副书记,各级人民委员会的主席,大学校长及行业工会的主席。全国委员会下设基层代表大会和城市代表大会。该联盟没有发表过明确的政治纲领。1977年利比亚实行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以后,设立了总人民代表大会和总人民委员会接管权力,宣布国家进入“人民直接掌握权力”的时代,阿拉伯社会主义联盟的活动基本停止。

  1972年石油国有化运动

  利比亚石油储量相当于世界总储量的4%左右,居非洲国家前列,从40年代起,一些外国公司就开始在利比亚勘探,开采石油,大量石油资源流入西方人的手中。卡扎菲意识到要巩固政权,建立一个富足的国家、就必须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石油掌握在自己手里。他首先接管旧王朝的石油公司。1970年开始运用单独谈判,各个击破,同时又留有余地的斗争策略,迫使外国公司增加税率,提高标价,限定产量。1972年又逐步进行强制参股和收归国有,使国家控制了石油生产的70%。英石油公司一半股权被收归国有。他还率先大幅度提高油价,运用石油战,维护石油输出国的利益,使利比亚获益匪浅。石油收入达几百亿美元,为国家建设、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

  1973年4月15日伊斯兰化“人民革命”和“文化革命”

  卡扎菲政变上台后,积极推行旨在伊斯兰化的“社会革命”,1973年4月15日,在卡扎菲的亲自策划下,利比亚开始进行“人民革命”和“文化革命”,革命的宗旨是:一、取消所有法律的强制性;二、与国内反革命的政治思想作战;三、武装全体人员,保卫革命成果;四、建立一个革命行政体系,以取代脱离民众、无效率的官僚机构;五、在大学内开展文化革命,肃清外国文化的影响。在这场“人民革命”中,揪出了被怀疑为以色列的特务、共产党人和非法的右翼穆斯林兄弟会成员,决定教学课程的方法,并销毁大部分有关马列主义的书籍,官僚主义受到无情鞭笞,首都大街上贴满大字报和漫画,攻击反动分子和官僚主义。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认为,这场革命只是为了恢复在殖民时代被玷污了的阿拉伯和伊斯兰教传统。

  1973年5月卡扎菲首次公开提出“世界第三理论”

  简称“第三理论”,也就是他的“伊斯兰社会主义”。卡扎菲把资本主义理论称为“第一理论”,把共产主义理论称为“第二理论”,而把他提出的伊斯兰社会主义的理论称为“第三理论”。他指出:在当今世界,不论是资本主义制度,还是社会主义制度,都已充分暴露出其自身存在的缺陷,无法解决其自身所产生的各种矛盾、也无法解决当前世界所面临的困扰人类的问题。因此,他提出了拯救世界人类的“第三理论”。他认为只有撇开以剥削制度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和“极权的”共产主义,才能建立一个消灭剥削和没有暴力的公正社会;只有在伊斯兰教义的指导下和以阿拉伯传统为基础,才能建立一个公正和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并宣称其伊斯兰社会主义理论适用于解决当前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的社会、政治、经济等问题。利比亚将担负起传播新的世界革命理论的责任,不但要以伊斯兰的名义,把“第三理论”扩展到阿拉伯世界、伊斯兰国家、所有第三世界国家,而且还要把此理论扩展到日本和欧洲,甚至美国。该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如下:一、伊斯兰是社会主义的基础;二、宣称世界已进入“民众的时代”,要使一切权力归人民;三、强调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伊斯兰(教)式的公正社会;四、热衷于阿拉伯统一和推行伊斯兰社会主义联邦。总之,卡扎菲的理论要点,可以归纳为:在意识形态方面,积极推行伊斯兰的传统主义,复兴伊斯兰教义的精神。在政治上,一方面坚决实施阿拉伯民族主义,力图肃清殖民主义的影响和打击帝国主义势力;另一方面,以“权力归人民”为手段,树立个人绝对权威。在经济上,实行国家资本主义,铲除外国资本,消灭民族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在国际方面,推行阿拉伯统一和泛伊斯兰主义,使利比亚成为阿拉伯国家和第三世界的革命中心。

  1973年6月占领“奥祖地带”

  乍利奥祖之争是存在于利比亚和乍得之间的领土争端问题。争议范围涉及乍得北部包括“奥祖地带”在内的提贝斯提地区共有11.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争端由殖民统治造成。利、乍两国先后沦为意、法殖民地后,该地区被划归法属赤道非洲,之后该地区的归属多次改变。1935年1月法意签订的《罗马条约》规定,法国把包括“奥祖地带”在内的11.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给意属利比亚,后由于法、意双方都未履行批准手续,罗马条约未生效。提贝斯提地区一直处在法国控制下。1951年和1960年利、乍相继独立,两国也未对当时的利、乍边界提出异议。1970年利出版的官方地图上将“奥祖地带”划入利的版图。翌年,利比亚军队开始越界行动。1973年6月出兵占领了“奥祖地带”,并逐步侵占乍得北部提贝斯提地区。对此,乍得政府曾多次向利比亚政府交涉,并向非洲统一组织和联合国安理会提出控告。由于利、乍双方态度强硬,互不相让,问题一直未能妥善解决。

  1975年利比亚—突尼斯大陆架争端

  这是利比亚和突尼斯因争夺海底石油开采权,在加贝斯湾大陆架问题上发生的争端。此争端导致两国关系恶化。加贝斯湾位于两国沿海之间,紧靠突尼斯东海岸,距利比亚北部海岸不远,海底石油资源丰富。1976年8月,双方就大陆架问题达成了一个初步协议,两国关系遂趋于好转。1977年,因利比亚开始在加贝斯湾大陆架上钻探石油,两国再次爆发冲突,并一度在钻探地兵戎相见。后经阿拉伯联盟多方调解,两国外长于1977年6月在突尼斯举行谈判,签署了《关于要求海牙国际法庭裁决利-突大陆架争端申请书文本的协议》。

  1976年卡扎菲发表《绿皮书》

  该书是一部系统阐释卡扎菲的政治思想和社会思想的言论集,共分三卷。第一卷《民主问题的解决》,第二卷《经济问题的解答—社会主义》,第三卷《世界第三理论的社会基础》。在这三卷本的著作中,卡扎菲阐述了他的“世界第三理论”,并在这个体系中展示了他管理政府和组织安排人类事务的准则方案。《绿皮书》的主要口号之一是“没有在各地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委员会就没有民主”,“把一切权力交还给人民”。《绿皮书》第一卷谈及“社会法”,认为宪法并不是社会法,因为宪法是人为的,并穿插了超人领袖的统治是理所当然的观点。根据《绿皮书》第一卷的原则,利比亚进行了重大的政治改革。《绿皮书》第二卷主要论述经济问题,开篇便讨论生产工人和“所有者”的雇佣关系,显示了他基本上反对资本主义的态度。还预测由于实行机械化和电脑化,工人将会变成“技术员、工程师和科学家”。因而传统的工会也将不复存在。1977年初该卷出版,当年5月,书中有关财产和私有制的各种理论就形成了法律,并在经济领域内实施了五项重大措施的改革。《绿皮书》第三卷阐述的是关于历史、社会、妇女、宗教和家庭的思想,是卡扎菲的神圣思想。他认为民族主义是使人类历史的所有一切改变颜色的一种基本“社会因素”。唯有力量与之抗衡的是“宗教因素”,每一个民族都应该有自己的宗教,正如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一样。宗教可以分裂民族主义集团或者把具有不同的民族主义的集团联合起来,但书中从未指名提及伊斯兰教。他还把民族等同于一个大家庭,尽可能在利比亚消除部族观念和作为政治或行政单位的部族。在妇女问题上,卡扎菲认为男女有别,不应责成妇女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特别是怀孕期和哺乳期。还认为无论男人或女人,社会都应该为他们提供工作机会,“人类的权利在男人与妇女、儿童与成人之间是没有差别,但就各自的责任而言,他们之间没有绝对的平等”。该卷最后论述的是关于教育、音乐和艺术以及体育运动等问题。总之,这部三卷本的《绿皮书》内容似乎包罗万象,但其最中心的问题还是“世界第三理论”。

  1977年3月利改国名

  1977年3月,利比亚政府发表《人民权力宣言》,宣布实施“人民直接掌握政权”的决定,取消政府,也不设立国家元首、总理和部长。将全国划分为46个大区,分别由各自的“大区人民代表大会”进行管理,此外还设有大约180多个“基层人民代表大会”。每个基层人大各派3名代表参加全国人大。全国人民委员会代替旧式部长内阁,并由5人组成的总秘书处协助工作。全国人民委员会总秘书处即为原革命指挥委员会的新名称。同时,宣布利比亚进入一个新时代,即“民众的时代”改国名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到1981年,地方一级权力已归属基层和大区人民代表大会。大区人大转而委托人民委员会执行政策。当举行一年一度的全国人大时,到的黎波里出席会议的各代表大会委员会官员共同组成全体大会,是为国家最高决策机构。全国人大遵循《绿皮书》第一卷的原则,委任全国人大总秘书处和全国人民委员会代替政府职能,后者的成员分别担任20多个政府部门的首长,这些部门是处理行政事务,保持国家机器运转的职能机构。全国人民委员会秘书长和职务相当于总理,自改组以来,卡扎菲仍然保持革命领导人的称号,但为了表示“一切权力归人民”,他和前革命指挥委员会的人都没有在政府中担任任何正式职务。

  1977年7月21-24日利埃冲突

  1973年“十月战争”后埃及与美国关系改善,而埃及和利比亚的关系则急剧恶化。1977年4、5月间,利比亚和埃及的示威者分别袭击了对方驻本国的领事馆,利埃关系急剧恶化。利比亚国家首脑卡扎菲上校硬说埃及挑动战争,企图夺取利比亚油田,埃及断然拒绝这一指控。6月,卡扎菲下令在利比亚做工和居住的22.5万埃及人于7月1日前离开利比亚,否则予以逮捕。7月21日利埃边界部队交火,引起了历时4天的战争、在边界沙漠地带进行的几次战斗中,双方均动用了坦克和飞机。埃及轰炸利比亚,炸毁利比亚停放在地面的飞机多架。经阿尔及利亚总统从中调停,双方同意于7月24日停火。在这次武装冲突中,双方的人力物力都遭到很大损失。

  1978年初经济改革的推行

  1978年初,利比亚在全国经济领域内进行重要改革,以反对民族资产阶级和利比亚社会日益蔓延的投机倒把、贪污盗窃之风。根据卡扎菲《绿皮书》第二卷《经济问题的解答-社会主义》提出的在经济领域内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利政府首先在经济领域内开展纯洁运动,宣称利比亚将消灭私营经济,号召工人接管私人企业,取消私人经营的工商业;同时打击经济领域内的一切非法牟利活动,着重打击非法的黑市贸易;明令禁止积聚“剥削他人”的资金和强迫储蓄;没收私房,私人拥有的出租房屋应归居住者所有;改变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使劳动者成为一个摆脱剥削的独立自由的人-社会的主人;对农村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但利政府并未大规模地进行土地改革,这与利比亚人少地多,土地问题不很尖锐有关。利政府的这些经济改革措施,尤其是前三项措施,影响很大,不但波及民族资产阶级,而且对小资产阶级以及中高级官员的利益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经济领域内的大规模改革运动,使利比亚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

  1979年1月发行新货币

  这是自1978年开始的利比亚经济改革运动中发生的一件大事。为了打击不义之财的暴发户(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和部分官员),利比亚政府突然决定发行新货币。1979年初宣布发行,收回旧货币,限期一星期内兑换完毕。这一周震撼人心,人们手拎提包日夜在银行门外排着长队,等待兑换新币,还有不少有产者和官员唯恐被揭露,把大量旧币付之一炬。这一新旧货币的兑换措施,对民族资产阶级和暴发户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1979年12月2日美驻利使馆被焚事件

  1979年12月2日,约2000名利比亚平民及少量军人和民兵聚集在首都的黎波里的绿色广场举行示威。他们焚烧了一面美国国旗及美国总统卡特和伊朗前国王巴列维的模拟像,并高喊反对美国和支持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的口号,随后冲向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馆,放火烧毁了大使馆楼舍的一层和地下室,二层也遭到部分破坏。美大使馆曾两次向利比亚外交部请求保护,但没有结果。这次事件发生在同年11月20日一批武装穆斯林极端分子占领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大清真寺之后。当时霍梅尼曾断言占领大清真寺的武装分子是受美国指使的。驻利比亚使馆被焚后,美国立即向利方提出严重抗议,指责利政府不采取措施阻止事件的发生和不肯加强对美国使馆的保护。一些美国政府人士认为这次事件得到利政府的默许。利政府否认与此有关。12月5日,美停止其驻利使馆的活动,直到利政府答应赔偿损失和对美国人员安全作出保证为止。12月6日利比亚政府作出了赔偿损失的承诺。(参见国际关系部分同名词条)

  【利比亚历史概括


  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位于非洲北部,面积176万平方公里。人口430万 (1989年),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阿拉伯语为国语,通用英语,绝大多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首都的黎波里。境内大部分是平均海拔500米的高原。北部沿海平原,海岸线约1900公里,其他90%以上地区是沙漠和半沙漠。全国无常年的河流和湖泊。沿海地区属地中海型气候,冬暖多雨,夏热干燥,气温高达50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为150-350毫米,内陆广大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1月平均气温15摄氏度,7月平均气温32摄氏度以上。

利比亚国旗
利比亚国旗

  中文名称:利比亚国

  英文名称:State of Libya

  简 称:利比亚

  所属洲:非洲

  首 都:的黎波里

  主要城市:班加西、苏尔特、艾季达比耶、图卜鲁格等

  国庆日:1951年12月24日

  国 歌:《利比亚,利比亚,利比亚》

  国家代码:LBY

  官方语言:阿拉伯语

  货 币:利比亚第纳尔

  时 区:UTC+2

  政治体制:总统制共和制

  国家领袖:国民代表大会主席:阿基拉·萨利赫·伊萨,总理:法耶兹·萨拉杰

  人口数量:629万(2016年)

  人口密度:3.6人/平方公里(2016年)

  主要民族:阿拉伯人、柏柏尔人

  主要宗教:伊斯兰教

  国土面积:176万平方公里

  GDP总计:291.53亿美元(2015年,国际汇率)

  人均GDP:4643美元(2015年,国际汇率)

  国际电话区号:+218

  国际域名缩写:.ly

  道路通行:靠右驾驶

  最大城市:的黎波里

  人类发展指数:0.771(2013年)

  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别 称:沙漠王国、干旱之国、非洲雄狮

  国 花:石榴花

  资源以石油、天然气为主,其它还有铁、钾、锰、磷酸盐、铜、锡、硫磺、铝矾土等。主要农作物有大麦、小麦、玉米、花生、橄榄、烟草、马铃薯。石油是利比亚的经济命脉,占出口总值95%以上。其他工业还有粮食加工、建材、化肥、纺织和制皂工业等。进口粮食,机械、运输和电气设备、武器装备和日用轻工产品。货币名称第纳尔。

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
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

  公元前7世纪左右曾建立米底亚王国。公元前146年罗马帝国入侵。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16世纪中叶起属奥斯曼帝国。1911年11月沦为意大利殖民地。1943年初被英、法占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联合国行使管辖权。1951年12月24日宣告独立,成立联合王国。1969年9月1日卡扎菲等军人推翻伊德里斯王朝,成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1977年3月2日改称现名。对外奉行反帝、反殖和不结盟政策。1978年8月9日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二十世纪利比亚历史上发生过的大事件


  1912年10月18日洛桑和约签署

  利比亚早在16世纪就沦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属地,进入20世纪后,奥斯曼帝国日渐衷微,已无力保持自身领土完整,1911年9月,对利比亚觊觎已久的意大利出兵北非,占领的黎波里,当年11月,意大利宣布兼并利比亚,土耳其军队战败。由于面临巴尔干半岛新的战争威胁以及国内危机,土耳其政府被迫同意大利媾和,以放弃利比亚为代价来结束意土战争。1912年10月15日,土意两国在洛桑缔结了一项秘密的预备和约,规定由土耳其素丹颁布一项特别敕令,宣布赐予利比亚居民以全部自治权。10月18日,两国正式签署了《洛桑和约》。尽管和约中土耳其没有承认意大利对利比亚主权,只是约定把自己的军队和委派的官吏召回,但实际上承认了意大利对利比亚的侵占。

  1920年10月25日拉杰玛协定签定

  1919年10月,意大利在昔兰尼加颁布法令,规定成立一个议会和各类行政委员会,给予昔兰尼加人取得意大利公民资格的权利。赛努西教团部落酋长在阿杰达比亚开会,反对意大利的变相统治,坚决拒绝这项法令,只同意给意大利人在沿海地区的经商权利。意大利欲战无力,双方开始谈判,1920年10月25日签订《拉杰玛协定》。意大利承认赛义德·伊德里斯世袭的艾米尔称号,承认他是贾加布卜、奥季拉-贾洛和库弗腊等绿洲的独立统治者,阿杰达比亚为其行政中心。意大利人资助其财政开支,补助其军警费用等。赛义德·伊德里斯则同意实施新宪法,限制军队人数,在8个月内撤除赛努西军营。但是部落反对解散军队,与意开战,1923年4月21日意军占领阿杰达比亚,宣布一切协议无效。

  1931年9月15日抗意英雄欧麦尔牺牲

  从1924年起,利比亚的绿洲地区便成了抗意斗争的中心地带,意大利军队多次在此受挫。当地游击队的总司令是欧麦尔·穆赫塔尔,他出身于巴尔卡曼法部落的一个显贵家庭,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早年在赛努西教团的扎维亚学习,成绩优良。意大利入侵后,即与意大利殖民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欧麦尔出任总司令时,游击队共有战士1500人,由于人民的大力支持和战术上的灵活多变,与强大的敌人周旋了长达八年之久,沉重打击了意大利侵略者。但是,意大利军队对游击区进行了多次大扫荡。到1930年,意大利人进攻赛努西最后一个要塞库弗腊。游击队极端艰苦,大量减员。欧麦尔·穆赫塔尔也于1931年9月10日在拉法山区中埋伏受伤被俘。经过军事法庭审讯,这位忠诚的爱国者于当年9月15日在苏卢克当着2万多名被迫集合起来的群众的面,被法西斯绞死。欧麦尔·穆赫塔尔是现代利比亚史上著名的爱国民族英雄。他领导的游击队抗意8年,充分表现了利比亚人民无畏的英雄气慨和捍卫民族独立的坚强决心,为了纪念他为民族独立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光辉事迹,的黎波里、班加昔和拜达的主要街道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1938年10月“巴勒波计划”的实施

  该计划主要是一项大规模移民计划,由当时意大利驻利比亚的总督伊塔洛·巴勒波提出,故由此定名。意大利移民利比亚实际开始于1925年,当时意大利就主张把无地农民和失业者连同他们的家属一起迁移到利比亚,在那里建农场,安家落户。至1938年,意大利政府正式批准了这个移民计划,10月,2万名经过政治审查和体格检查的意大利人迁到了利比亚。意大利政府要求他们对法西斯绝对信仰、服从,为法西斯战斗。次年10月,又有1.2万名意大利人来到利比亚,其经营农场的资金由政府补贴以及“殖民协会”、“社会保险公司”贷款。贷款偿清,土地即归自己所有。“巴勒波计划”实施到1940年,利比亚的意大利移民已增到11万人,占整个利比亚人口的12%,开发的土地达22.5万顷。

  1944年伊德里斯国王回国

  赛义德·穆罕默德·伊德里斯·赛努西(1890-1983),利比亚前国王,生于雅胡布。1916年以后一直为赛努西教派的教长。1920年任昔兰尼加总督。1922年担任的黎波里塔尼亚自主共和国埃米尔,并第一次提出要把实现“祖国的统一”作为他的国家大政方针的一个目标,后流亡于国外长达22年之久,直到1944年同盟国胜利之后才返回利比亚。1951年12月利比亚联合王国成立后,出任国王。1969年9月1日被以卡扎菲为首的青年军官发动的武装政变推翻,流亡埃及。1971年被利比亚法庭缺席判处死刑。1983年5月逝世。

  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亚联合王国成立

  利比亚的独立是在1949年岁末的四届联大上决定的,联大以48票赞成,1票反对,9票弃权通过决议,包括昔兰尼加、的黎波里塔尼亚和费赞三地的利比亚将于1952年1月1日前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同时,联合国还委派专员及一个由埃、法、美、意、英等国代表组成的理事会协助利比亚进行立国准备工作。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亚联合王国成立。赛义德·穆罕默德·伊德里斯立为国王,民族统一阵线党领导人穆罕默德·蒙塔塞尔出任首相。国民议会确定利比亚为民主的、主权的联邦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有权否决议案,解散议会,任命省长以及采取其它一些措施等等。

  1955年7月18日利颁布石油法

  利比亚石油勘探开始于1953-1954年,1955年制订石油法以鼓励石油勘探工作的发展,将其国土的55%分配给25个国际石油公司进行勘探。1961年利比亚修改《石油法》,对石油租让地的条件更加严格。1965年利比亚把一片面积相当大的油区提出投标,有45家石油公司进行了104项投标,这个石油分配区包括41个油区,由18家石油公司或石油公司集团进行勘采。1965年4月,由利比亚美国石油公司打出了利比亚第一口油井。1959年以后,各石油勘探队又分别发现了艾玛勒、达赫拉、拜达、沙尔基、基亚罗等六大油田。这些油田大都集中在锡尔特盆地上。利比亚从此戏剧性地成为石油出口国。1962年加入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9年9月1日卡扎菲政变

  1969年9月1日,利比亚自由军官组织在卡扎菲领导下,发动政变,建立共和国。

  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1942年生于费赞省锡尔特地区。卡达发族人,信伊斯兰教。中学时期受纳赛尔的思想影响,开始参加政治活动。1963年入班加西军事学院学习,建立自由军官组织,秘密进行推翻伊德里斯王朝的活动。1966年被派到英国接受军事训练,回国后在通讯兵部队服役,后任上尉副官。1969年9月1日领导以自由军官组织为核心的青年军官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伊德里斯王朝,成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任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和武装部队总司令,升为上校。1970年1月兼任总理和国防部长。1971年6月任阿拉伯社会主义联盟主席。1972年7月不再兼任总理。1977年3月更改国名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改组政府机构,解散革命指挥委员会和部长委员会,设立总人民代表大会总秘书处和总人民委员会,任总人民代表大会总秘书处总秘书。1972年3月宣布放弃行政职务。提倡实行“伊斯兰社会主义”。1973年在国内发动“人民革命”,在各地建立人民委员会;出版《绿皮书》,提出既反对共产主义,也反对资本主义的“世界第三理论”,并根据这一理论,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制度进行改革。竭力主张统一阿拉伯国家和实行泛阿拉伯主义。自1971年,在他的倡议下,利比亚先后与埃及、叙利亚、突尼斯、乍得、摩洛哥等国达成不同形式的联合协议,但均未实现。1982年10月访问中国。

  1971年6月利比亚阿拉伯社会主义联盟创立

  1969年9月政变后,卡扎菲组成了由他担任主席的革命指挥委员会作为国家的最高领导机构,并禁止一切政党活动。1971年6月,卡扎菲组建阿拉伯社会主义联盟。该联盟受革命指挥委员会的领导。联盟组织机构松散,全国代表大会包括下列人员:革命指挥委员会成员,城市和基层组织的书记、副书记,各级人民委员会的主席,大学校长及行业工会的主席。全国委员会下设基层代表大会和城市代表大会。该联盟没有发表过明确的政治纲领。1977年利比亚实行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以后,设立了总人民代表大会和总人民委员会接管权力,宣布国家进入“人民直接掌握权力”的时代,阿拉伯社会主义联盟的活动基本停止。

  1972年石油国有化运动

  利比亚石油储量相当于世界总储量的4%左右,居非洲国家前列,从40年代起,一些外国公司就开始在利比亚勘探,开采石油,大量石油资源流入西方人的手中。卡扎菲意识到要巩固政权,建立一个富足的国家、就必须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石油掌握在自己手里。他首先接管旧王朝的石油公司。1970年开始运用单独谈判,各个击破,同时又留有余地的斗争策略,迫使外国公司增加税率,提高标价,限定产量。1972年又逐步进行强制参股和收归国有,使国家控制了石油生产的70%。英石油公司一半股权被收归国有。他还率先大幅度提高油价,运用石油战,维护石油输出国的利益,使利比亚获益匪浅。石油收入达几百亿美元,为国家建设、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

  1973年4月15日伊斯兰化“人民革命”和“文化革命”

  卡扎菲政变上台后,积极推行旨在伊斯兰化的“社会革命”,1973年4月15日,在卡扎菲的亲自策划下,利比亚开始进行“人民革命”和“文化革命”,革命的宗旨是:一、取消所有法律的强制性;二、与国内反革命的政治思想作战;三、武装全体人员,保卫革命成果;四、建立一个革命行政体系,以取代脱离民众、无效率的官僚机构;五、在大学内开展文化革命,肃清外国文化的影响。在这场“人民革命”中,揪出了被怀疑为以色列的特务、共产党人和非法的右翼穆斯林兄弟会成员,决定教学课程的方法,并销毁大部分有关马列主义的书籍,官僚主义受到无情鞭笞,首都大街上贴满大字报和漫画,攻击反动分子和官僚主义。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认为,这场革命只是为了恢复在殖民时代被玷污了的阿拉伯和伊斯兰教传统。

  1973年5月卡扎菲首次公开提出“世界第三理论”

  简称“第三理论”,也就是他的“伊斯兰社会主义”。卡扎菲把资本主义理论称为“第一理论”,把共产主义理论称为“第二理论”,而把他提出的伊斯兰社会主义的理论称为“第三理论”。他指出:在当今世界,不论是资本主义制度,还是社会主义制度,都已充分暴露出其自身存在的缺陷,无法解决其自身所产生的各种矛盾、也无法解决当前世界所面临的困扰人类的问题。因此,他提出了拯救世界人类的“第三理论”。他认为只有撇开以剥削制度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和“极权的”共产主义,才能建立一个消灭剥削和没有暴力的公正社会;只有在伊斯兰教义的指导下和以阿拉伯传统为基础,才能建立一个公正和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并宣称其伊斯兰社会主义理论适用于解决当前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的社会、政治、经济等问题。利比亚将担负起传播新的世界革命理论的责任,不但要以伊斯兰的名义,把“第三理论”扩展到阿拉伯世界、伊斯兰国家、所有第三世界国家,而且还要把此理论扩展到日本和欧洲,甚至美国。该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如下:一、伊斯兰是社会主义的基础;二、宣称世界已进入“民众的时代”,要使一切权力归人民;三、强调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伊斯兰(教)式的公正社会;四、热衷于阿拉伯统一和推行伊斯兰社会主义联邦。总之,卡扎菲的理论要点,可以归纳为:在意识形态方面,积极推行伊斯兰的传统主义,复兴伊斯兰教义的精神。在政治上,一方面坚决实施阿拉伯民族主义,力图肃清殖民主义的影响和打击帝国主义势力;另一方面,以“权力归人民”为手段,树立个人绝对权威。在经济上,实行国家资本主义,铲除外国资本,消灭民族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在国际方面,推行阿拉伯统一和泛伊斯兰主义,使利比亚成为阿拉伯国家和第三世界的革命中心。

  1973年6月占领“奥祖地带”

  乍利奥祖之争是存在于利比亚和乍得之间的领土争端问题。争议范围涉及乍得北部包括“奥祖地带”在内的提贝斯提地区共有11.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争端由殖民统治造成。利、乍两国先后沦为意、法殖民地后,该地区被划归法属赤道非洲,之后该地区的归属多次改变。1935年1月法意签订的《罗马条约》规定,法国把包括“奥祖地带”在内的11.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给意属利比亚,后由于法、意双方都未履行批准手续,罗马条约未生效。提贝斯提地区一直处在法国控制下。1951年和1960年利、乍相继独立,两国也未对当时的利、乍边界提出异议。1970年利出版的官方地图上将“奥祖地带”划入利的版图。翌年,利比亚军队开始越界行动。1973年6月出兵占领了“奥祖地带”,并逐步侵占乍得北部提贝斯提地区。对此,乍得政府曾多次向利比亚政府交涉,并向非洲统一组织和联合国安理会提出控告。由于利、乍双方态度强硬,互不相让,问题一直未能妥善解决。

  1975年利比亚—突尼斯大陆架争端

  这是利比亚和突尼斯因争夺海底石油开采权,在加贝斯湾大陆架问题上发生的争端。此争端导致两国关系恶化。加贝斯湾位于两国沿海之间,紧靠突尼斯东海岸,距利比亚北部海岸不远,海底石油资源丰富。1976年8月,双方就大陆架问题达成了一个初步协议,两国关系遂趋于好转。1977年,因利比亚开始在加贝斯湾大陆架上钻探石油,两国再次爆发冲突,并一度在钻探地兵戎相见。后经阿拉伯联盟多方调解,两国外长于1977年6月在突尼斯举行谈判,签署了《关于要求海牙国际法庭裁决利-突大陆架争端申请书文本的协议》。

  1976年卡扎菲发表《绿皮书》

  该书是一部系统阐释卡扎菲的政治思想和社会思想的言论集,共分三卷。第一卷《民主问题的解决》,第二卷《经济问题的解答—社会主义》,第三卷《世界第三理论的社会基础》。在这三卷本的著作中,卡扎菲阐述了他的“世界第三理论”,并在这个体系中展示了他管理政府和组织安排人类事务的准则方案。《绿皮书》的主要口号之一是“没有在各地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委员会就没有民主”,“把一切权力交还给人民”。《绿皮书》第一卷谈及“社会法”,认为宪法并不是社会法,因为宪法是人为的,并穿插了超人领袖的统治是理所当然的观点。根据《绿皮书》第一卷的原则,利比亚进行了重大的政治改革。《绿皮书》第二卷主要论述经济问题,开篇便讨论生产工人和“所有者”的雇佣关系,显示了他基本上反对资本主义的态度。还预测由于实行机械化和电脑化,工人将会变成“技术员、工程师和科学家”。因而传统的工会也将不复存在。1977年初该卷出版,当年5月,书中有关财产和私有制的各种理论就形成了法律,并在经济领域内实施了五项重大措施的改革。《绿皮书》第三卷阐述的是关于历史、社会、妇女、宗教和家庭的思想,是卡扎菲的神圣思想。他认为民族主义是使人类历史的所有一切改变颜色的一种基本“社会因素”。唯有力量与之抗衡的是“宗教因素”,每一个民族都应该有自己的宗教,正如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一样。宗教可以分裂民族主义集团或者把具有不同的民族主义的集团联合起来,但书中从未指名提及伊斯兰教。他还把民族等同于一个大家庭,尽可能在利比亚消除部族观念和作为政治或行政单位的部族。在妇女问题上,卡扎菲认为男女有别,不应责成妇女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特别是怀孕期和哺乳期。还认为无论男人或女人,社会都应该为他们提供工作机会,“人类的权利在男人与妇女、儿童与成人之间是没有差别,但就各自的责任而言,他们之间没有绝对的平等”。该卷最后论述的是关于教育、音乐和艺术以及体育运动等问题。总之,这部三卷本的《绿皮书》内容似乎包罗万象,但其最中心的问题还是“世界第三理论”。

  1977年3月利改国名

  1977年3月,利比亚政府发表《人民权力宣言》,宣布实施“人民直接掌握政权”的决定,取消政府,也不设立国家元首、总理和部长。将全国划分为46个大区,分别由各自的“大区人民代表大会”进行管理,此外还设有大约180多个“基层人民代表大会”。每个基层人大各派3名代表参加全国人大。全国人民委员会代替旧式部长内阁,并由5人组成的总秘书处协助工作。全国人民委员会总秘书处即为原革命指挥委员会的新名称。同时,宣布利比亚进入一个新时代,即“民众的时代”改国名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到1981年,地方一级权力已归属基层和大区人民代表大会。大区人大转而委托人民委员会执行政策。当举行一年一度的全国人大时,到的黎波里出席会议的各代表大会委员会官员共同组成全体大会,是为国家最高决策机构。全国人大遵循《绿皮书》第一卷的原则,委任全国人大总秘书处和全国人民委员会代替政府职能,后者的成员分别担任20多个政府部门的首长,这些部门是处理行政事务,保持国家机器运转的职能机构。全国人民委员会秘书长和职务相当于总理,自改组以来,卡扎菲仍然保持革命领导人的称号,但为了表示“一切权力归人民”,他和前革命指挥委员会的人都没有在政府中担任任何正式职务。

  1977年7月21-24日利埃冲突

  1973年“十月战争”后埃及与美国关系改善,而埃及和利比亚的关系则急剧恶化。1977年4、5月间,利比亚和埃及的示威者分别袭击了对方驻本国的领事馆,利埃关系急剧恶化。利比亚国家首脑卡扎菲上校硬说埃及挑动战争,企图夺取利比亚油田,埃及断然拒绝这一指控。6月,卡扎菲下令在利比亚做工和居住的22.5万埃及人于7月1日前离开利比亚,否则予以逮捕。7月21日利埃边界部队交火,引起了历时4天的战争、在边界沙漠地带进行的几次战斗中,双方均动用了坦克和飞机。埃及轰炸利比亚,炸毁利比亚停放在地面的飞机多架。经阿尔及利亚总统从中调停,双方同意于7月24日停火。在这次武装冲突中,双方的人力物力都遭到很大损失。

  1978年初经济改革的推行

  1978年初,利比亚在全国经济领域内进行重要改革,以反对民族资产阶级和利比亚社会日益蔓延的投机倒把、贪污盗窃之风。根据卡扎菲《绿皮书》第二卷《经济问题的解答-社会主义》提出的在经济领域内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利政府首先在经济领域内开展纯洁运动,宣称利比亚将消灭私营经济,号召工人接管私人企业,取消私人经营的工商业;同时打击经济领域内的一切非法牟利活动,着重打击非法的黑市贸易;明令禁止积聚“剥削他人”的资金和强迫储蓄;没收私房,私人拥有的出租房屋应归居住者所有;改变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使劳动者成为一个摆脱剥削的独立自由的人-社会的主人;对农村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但利政府并未大规模地进行土地改革,这与利比亚人少地多,土地问题不很尖锐有关。利政府的这些经济改革措施,尤其是前三项措施,影响很大,不但波及民族资产阶级,而且对小资产阶级以及中高级官员的利益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经济领域内的大规模改革运动,使利比亚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

  1979年1月发行新货币

  这是自1978年开始的利比亚经济改革运动中发生的一件大事。为了打击不义之财的暴发户(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和部分官员),利比亚政府突然决定发行新货币。1979年初宣布发行,收回旧货币,限期一星期内兑换完毕。这一周震撼人心,人们手拎提包日夜在银行门外排着长队,等待兑换新币,还有不少有产者和官员唯恐被揭露,把大量旧币付之一炬。这一新旧货币的兑换措施,对民族资产阶级和暴发户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1979年12月2日美驻利使馆被焚事件

  1979年12月2日,约2000名利比亚平民及少量军人和民兵聚集在首都的黎波里的绿色广场举行示威。他们焚烧了一面美国国旗及美国总统卡特和伊朗前国王巴列维的模拟像,并高喊反对美国和支持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的口号,随后冲向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馆,放火烧毁了大使馆楼舍的一层和地下室,二层也遭到部分破坏。美大使馆曾两次向利比亚外交部请求保护,但没有结果。这次事件发生在同年11月20日一批武装穆斯林极端分子占领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大清真寺之后。当时霍梅尼曾断言占领大清真寺的武装分子是受美国指使的。驻利比亚使馆被焚后,美国立即向利方提出严重抗议,指责利政府不采取措施阻止事件的发生和不肯加强对美国使馆的保护。一些美国政府人士认为这次事件得到利政府的默许。利政府否认与此有关。12月5日,美停止其驻利使馆的活动,直到利政府答应赔偿损失和对美国人员安全作出保证为止。12月6日利比亚政府作出了赔偿损失的承诺。(参见国际关系部分同名词条)

  1980年2月4日法驻利使馆被焚事件

  1980年1月26日,一股武装分子袭击了突尼斯西南边境城市加夫萨。据突尼斯方面透露,进攻的突击队“是在利比亚训练的”。法国应突尼斯要求,提供了军援。利比亚对法国的行动表示不满。2月4日上午,法国驻利比亚大使馆遭到数千名利比亚示威者的袭击。这些人焚烧了法国国旗和使馆内车辆,洗劫并烧毁了大使馆。当天下午,法国驻利比亚班加西市的领事馆也遭洗劫。对此,法国政府向利比亚提出强烈抗议,并召回了驻利比亚大使和大使馆的其他外交官员,同时通知利比亚当局召回同等量的利比亚驻法国代表机构的人员。

  1984年4月17日利英断交

  1984年4月17日,70多名侨居在伦敦的利比亚人在圣詹姆斯广场举行示威,纪念1973年因对卡扎菲政府的教育计划表示不满而被处决的三名学生。同时,约有40多名拥护卡扎菲的利比亚学生在广场另一头示威,20多名英国警察在一旁维持秩序。上午10时,离广场27米远的利比亚人民办事处有人用机枪向示威群众扫射,一名英国女警察受伤死亡,11名示威者被击伤。英国警察总部接到报告后立即派数百名军警包围利比亚人民办事处大楼。英国向利比亚提出允许英国警方询问利比亚人民办事处内部人员和进入办事处搜查凶手和武器的要求。利比亚当局拒绝并指责英国警察冲击利比亚人民办事处,并且制造了开枪事件,同时提出解除对利人民办事处的包围,保证不再发生反对利比亚政府的活动,引渡被利比亚政府追捕的利比亚人,派人前往伦敦进行调查等要求。4月22日,英国政府宣布同利比亚断绝外交关系。4月27日,双方外交人员及家属全部撤回本国。1984年9月1日,双方经过商议,同意恢复外交关系。

  1986年3月4日美国空袭利比亚

  美、利两国对立已久,自卡扎菲上台即采取疏美亲苏的外交政策。1970年卡扎菲收回了美在利的惠勒斯空军基地,两年后又废除了前国王与美国签订的9项军事、经济技术合作等协定,两国关系随之紧张。1979-1985年又发生了一系列不愉快的事件。1986年1月美中断与利的贸易、商业往来,并在利近海连续举行了四次大规模军事演习,以武力相威胁。卡扎菲针锋相对,宣布利军进入一级战备状态。1986年3月23-27日,美集结三个航空母舰编队,其中三艘军舰和飞机闯入利宣布的“死亡线”以内的海域。利迅即发射六枚导弹,但未击中目标。美以利先开火为借口,发射数枚反舰导弹,击沉利一艘快艇,同时还袭击了位于利比亚锡德拉市郊的“萨姆-5”导弹基地和两艘导弹巡逻快艇等。利空军部队进行了还击。之后,美航空班机及美军官兵两度在欧洲遭恐怖袭击,美国认为这与利比亚有关。4月15日凌晨,美再次攻击利比亚,对的黎波里和班加两市进行了大规模超低空袭击,前后持续30分钟。美国总共投入兵力为:3艘航空母舰,34艘其他舰只和240架飞机。空袭利比亚,使地中海局势顿趋紧张,国际社会反应强烈。4月15日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美利冲突事件,多数与会代表在会上强烈谴责美国的这一违反《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的行动,要求安理会迅速采取适当行动制止事态发展,呼吁有关各方面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利对美的袭击扬言报复,但至1986年底双方实际上并未再度发生大规模冲突。

  1989年1月4日利战斗机被美击落

  利比亚两架米格23战斗机在地中海上空被美国战斗机击落。事件发生后,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立即发表讲话,强烈遣责美机袭击事件,认为是一次精心策划的侵略行动,并发誓要进行回击。同时,利比亚政府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这一事件,还要求阿拉伯联盟召集外长会议。利外交部当天召见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驻利大使,要求他们的政府对美国施加压力。5月,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这一事件。许多国家代表遣责美国的行动,要求安理会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阿拉伯国家对此反应更加强烈,认为美的行为是“危险的侵略行动”,6日安理会继续辩论此事,以避免事态恶化。

推荐访问:二十世纪大舞台

娱乐八卦推荐文章

娱乐八卦热门文章

娱乐八卦扩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