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加斯加历史概括】二十世纪马达加斯加历史上发生过的大事件 二十世纪大海战

发布时间:2018-05-17 来源:娱乐八卦 点击: 当前位置:71668明星网 > 娱乐 > 娱乐八卦 > 【马达加斯加历史概括】二十世纪马达加斯加历史上发 手机阅读

  【马达加斯加历史概括


  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位于印度洋西南部,为世界第四大岛。面积62.7万平方公里(包括周围岛屿)。人口10635300人(1988年)。马达加斯加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8%以上,由18个部族组成。其中较大的有麦利那族(占总人口的26.1%)、贝希米扎拉卡族(占14.9%)、贝希略族(占12%)等。各部族语言、文化、风俗大体相同。另有少数科摩罗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法国人及华侨和华裔。民族语言为马达加斯加语,官方语言为法语。居民主要信奉原始宗数(占总人口的55%),其次是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占40%),少数人信奉伊斯兰教(占5%)。首都塔那那利佛。

马达加斯加国旗
马达加斯加国旗

  公元1-10世纪印度尼西亚人逐渐迁入,并同当地人结合,形成马尔加什人。14世纪在中部和东南沿海出现国家组织。16世纪末麦利那人在中部建立伊麦利那王国,1794年发展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19世纪初统一全岛。建立马达加斯加王国。19世纪30年代遭法国入侵。1896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957年成为“半自治共和国”。1958年成为“自治共和国”。1960年6月26日宣布独立,成立马达加斯加共和国,由社会民主党执政,齐腊纳纳任总统。1972年5月,齐腊纳纳总统辞职,武装部队总参谋长拉马南佐阿组成军政府。1975年1月拉马南佐阿辞职。2月成立以国务部长安德里亚马哈佐准将为首的军事领导委员会,行使政府职权。6月15日,以拉齐拉卡为首的最高革命委员会取代军事领导委员会。同年12月21日通过公民投票,改国名为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拉齐拉卡当选总统。

  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矿藏丰富,石墨储量居非洲首位,还有云母、铀、铅、宝石、石英、金、银、铜等。主要进口商品为石油、车辆、药品和日用消费品及大米等。主要出口商品为咖啡、香草、丁香、鱼类、石墨等。主要贸易对象是法国、美国和日本。

  【二十世纪马达加斯加历史上发生过的大事件


  1946年2月马达加斯加民主革新运动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达加斯加的民族解放运动有新的发展。1946年2月,第一个群众性政党马达加斯加民主革新运动诞生。该党主要由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神甫以及具有民主思想的部分法国居民组成。目标是废除殖民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建立议会制政府,实行民主改革。该党成立后发展很快,几个月之内就拥有10余万名积极成员和50多万名同情者,广泛团结了全国各阶层反帝反殖的力量。该党的领袖们一方面积极在法国制宪议会中开展争取独立的斗争,一方面积极动员人民准备开展武装斗争。1947年反法大起义爆发后,该党成员绝大部分都参加了进去。

  1947年3月反法大起义爆发

  1946年2月马达加斯加民主革新运动成立后,马岛的民族解放斗争更趋高涨。1947年3月,殖民政府宣布戒严,马达加斯加人民为了独立和生存,拿起武器举行起义。起义由东海岸开始,发展迅速,全国3/5的地区和占人口70%的居民卷入斗争。法国驻马达加斯加高级专员不得不请求法国政府派兵增援。法国政府派出飞机、摩托化部队和坦克部队镇压起义。起义人民坚持斗争达一年之多,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法国对起义群众进行血腥屠杀,9万人惨遭杀害,2万余人被关进监狱。

  1958年7月“争取马达加斯加独立全国运动”成立

  “争取马达加斯加独立全国运动”,简称莫尼玛党,是马达加斯加主要政党之一。1958年7月成立。主席蒙贾·乔纳。主要由农牧民、工人、职员和自由职业者组成,在南方农牧民中影响较大。在法国殖民统治时期,曾为国家独立进行斗争。1960年马达加斯加独立后,则进行反对齐腊纳纳独裁统治的斗争。1971年4月曾组织和领导南方农民武装暴动。失败后,领导人被捕,大批成员被杀害,该党被宣布为非法。1972年6月,拉马南佐阿军政府上台后,该党恢复活动并参加了军政府组成的全国人民发展委员会的工作。拉齐拉卡执政后,该党表示支持其制定的“社会主义革命宪章”,并参加了全国保卫革命阵线,后因与拉齐拉卡产生政见分歧,于1977年6月退出,为此导致内部分裂,以副主席和总书记为首的一派另组莫尼玛社会主义联盟。1981年重返全国保卫革命阵线。1983年提出改革政权机构,人民参加国家管理;实现司法独立,保障人权和自由;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不倒向两个超级大国的任何一方。据称有党员30余万。

  1958年10月14日马达加斯加共和国成立

  从19世纪30年代起,马达加斯加遭到法国殖民者的入侵。1896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895-1912年间,各地区人民为反抗法国殖民者的侵略,举行过多次大规模武装起义,均遭殖民当局残酷镇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达加斯加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日益高涨。1947年3月爆发了全岛性的反法武装起义。虽然起义最后被法国殖民军队血腥镇压,但法国不得不在政治上作一些让步。1957年初,根据法国海外领地《根本法》,马达加斯加成为“半自治共和国”。1958年10月14日,根据戴高乐宪法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一个自治共和国,命名为马达加斯加共和国。1960年6月26日,马达加斯加宣告独立,仍袭用原国名。

  1958年11月马达加斯加独立大会党成立

  马达加斯加独立大会党是马达加斯加主要政党之一。1958年11月由马达加斯加人民联盟、马达加斯加民族阵线、全国独立运动等组织合并组成。成员主要是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在首都地区势力较大。齐腊纳纳执政期间是主要反对党。拉齐拉卡执政后,该党于1977年参加全国保卫革命阵线,支持拉齐拉卡的社会主义政策。主张在马实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同苏联及东欧各党的关系,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1989年3月原主席安德里亚曼雅托·里夏尔·马伊齐松在参加总统大选问题上与其他成员产生分歧而分裂出去,另组新独立大会党。现任主席吉泽尔·拉贝萨哈拉。党员约10万人。

  1958年11月安德里亚芒雅托任独立大会党主席

  里夏尔·安德里亚芒雅托,马达加斯加独立大会党首任主席。1930年7月31日生于塔那那利佛的马伊齐。曾在当地的加里埃尼公立中学学习。1956年毕业于法国蒙彼利埃大学数学系,获数学学士学位。不久又获神学和哲学学士学位。1957年回国。曾任昂比伊坦特里基督教会牧师、塔那那利佛市拉萨马中学校长。1958年参与创建马达加斯加独立大会党并长期担任该党主席。1959年任塔那那利佛市市长。1960年任全国人民议员。1972年任全国人民发展委员会委员。1977年领导独立大会党参加拉齐拉卡领导的全国保卫革命阵线。同年7月31日起任最高革命委员会委员。曾任非洲基督教和平大会主席、全非教会联合会主席和世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1960年6月27日法马合作协定签订

  法国是马达加斯加独立前的宗主国。1960年6月26日马达加斯加宣告独立。次日法国即同马签订包括12个项目在内的《法马合作协定》。协定承认马达加斯加共和国是享有主权的独立国家,有权同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有权建立本国军队、本国货币和同任何国家签订贸易协定;但同时规定马达加斯加仍留在“法兰西共同体”内,法国在外交、国防、财政、高等教育等方面保留许多特权,如法国有权在马驻军,建立军事基地,法国军队可以在马领土、领海和领空自由通行等等。协定使马独立后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继续受法国控制。1973年两国修改了合作协定,法拆除在马的军事设施,撤走驻军,马退出法郎区。

  1972年5月齐腊纳纳总统辞职

  菲立贝尔·齐腊纳纳,马达加斯加共和国首任总统(1960-1972)。1912年生于马任加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在塔那那利佛读书,并长期在该地从事教师工作。后就读于法国蒙彼利埃大学,获教育学文凭。1952年当选为马任加省议员。1956年当选为法国国民议会议员。同年创建马达加斯加社会民主党。1960年马达加斯加独立后当选为总统。1965年、1972年两次连任。1961年3月主持在雅温得召开的有12个国家参加的雅温得会议,该会议为“非洲—马尔加什共同组织”的建立起了推动作用。1972年4-5月,首都爆发大规模的工人、学生运动,反对政府追随法国,亲近南非,镇压民主运动的政策,齐腊纳纳总统被迫辞职,把全部职权移交给武装部队总参谋长拉马南佐阿将军。1978年5月因患心脏病去世。

  1972年5月拉马南佐阿就任政府首脑

  加布里埃尔·拉马南佐阿,马达加斯加政府首脑(1972-1975)。1906年4月13日生于塔那那利佛。麦利那族人。1931年毕业于法国圣西尔军事学校,晋升为少尉。1932年到法国殖民军摩洛哥步兵军团服役。1940年晋升为上尉。同年回国。1943年任菲亚纳兰措瓦军事指挥官。1946年到法国国防部殖民军司令部任职。1953年随法国殖民军参加印度支那战争。1960年以马达加斯加代表团军事专家的身份参加了马达加斯加独立问题的谈判。同年6月马达加斯加独立后任武装部队总参谋长。1961年晋升为准将。1967年晋升为少将。1972年5月齐腊纳纳总统被迫辞职后出任政府首脑。任职期间奉行反殖反帝和民族团结政策,在国内实行了“马达加斯加化运动”和旨在提高农业生产的“绿色计划”运动。1975年1月25日在国内外反对派的压力下解散政府。2月5日正式辞去政府一切职务。1979年5月9日在巴黎军事医院逝世。

  1972年5月“全向外交”政策

  马达加斯加首任总统齐腊纳纳执政期间,推行全面亲法的外交政策,导致人民的不满,最后被迫下台。1972年,新组阁的拉马南佐阿政府提出了“全向外交”的方针。所谓“全向外交”,就是在东西方和世界各种力量之间搞平衡外交,旨在削弱和摆脱原宗主国-法国对马岛的影响和控制,争取更多国家的支持和经济援助。当时任外交部长的拉齐拉卡积极推行这一政策,3年间几乎跑遍了世界各地,先后与15个社会主义国家和非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其中包括中国和前苏联。拉齐拉卡出任总统后继续推行这一政策,为国家建设获得资金起了重要作用。

  1972年马苏建交

  马达加斯加独立初期。一直奉行亲西方的外交政策。1972年齐腊纳纳总统辞职后,马开始重视发展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同年马达加斯加同苏联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两国建交以来特别是自拉齐拉卡执政之后,关系发展很快,先后签订了一系列经济、技术、文化、军事、领事、航海和贸易等协定。苏联出于同美国在印度洋地区争霸的需要,不惜一切代价争取马达加斯加。先后在马岛完成了中波广播发射台、小麦试种站、兽医站等合作项目。还在马大学、中学派有教员,在军队中派有教官。拉齐拉卡为了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得到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则在许多重大的国际问题上和非洲事务上支持、附和苏联的观点。1986年9月拉齐拉卡访问苏联期间,双方又签订了一个一揽子长期合作协定(1986-2000年),准备在经济贸易、科学、技术等方面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的合作。

  1972年12月卑贱者争取政权党成立

  卑贱者争取政权党,又称小人物党,是马达加斯加主要政党之一。成立于1972年12月。主要在知识界和青年学生中影响较大。主张无条件废除马法合作协定,没收一切外国资本,同支持资本主义的政党作斗争。1976年9月因策动塔那那利佛地区的大、中学生罢课而被政府取缔。此后,该党宣布拥护和支持现政权,拉齐拉卡总统遂允许其加入全国保卫革命阵线。近年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再适合马当前国情,马现阶段已无“革命”可保卫,要求解散全国保卫革命阵线。支持国际金融机构倡导的结构调整计划,以解决马目前的严重经济困难,创造就业机会。同时强调维护国家主权。主席马南达菲·拉科托尼里纳。

  1975年2月5日拉齐曼德拉瓦接管政权

  里夏尔·拉齐曼德拉瓦,马达加斯加共和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1975年2月5日-11日)。1931年3月21日生于塔那那利佛。1954年毕业于科埃基当多兵种军事专科学校。曾在法国殖民军队中服役。1959年回国后任军队指挥官。1962年被任命为宪兵上尉。1963年赴法国默沦国家宪兵军官学校学习。1968年晋升为中校。1969年受命指挥国家宪兵队。1972年5月拉马南佐阿组阁后出任内政部长兼国家宪兵队司令。1973年晋升为上校。1975年初拉马南佐阿政府发生危机。2月5日,拉马南佐阿被迫将国家全权移交给拉齐曼德拉瓦,由其接任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职位。2月11日拉齐曼德瓦遇刺身亡。

  1975年2月11日安德里亚马哈佐接任国家元首

  吉尔·安德里亚马哈佐,马达加斯加国家元首(1975年2-6月)。1919年5月生于多凡堡。早年在家乡上学。离校后参加法国军队。马达加斯加独立后,回国在军队供职。先后任图莱亚尔省驻军指挥官、总参谋长和武装部队及民役队总监。军衔为准将。1972年出任拉马南佐阿政府公共工程和交通、港口、商船队、铁路、民航、邮电和领土整治部长。1975年2月11日拉齐曼德拉瓦遇刺逝世后,军队接管政权、成立军事领导委员会,安德里亚马哈佐任主席。同年5月晋升为少将。6月15日,以拉齐拉卡为首的最高革命委员会取代军事领导委员会后下野。

  1975年6月15日最高革命委员会成立

  最高革命委员会是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的国家机构之一。成立于1975年6月15日。其职能是协助总统制定国家方针政策,并监督执行。在总统离职或发生最终障碍时,集体代行总统职务,直到新总统选出为止。在全国人民议会休会期间,有权以命令的方式颁布法令。该委员会还有权审查所有需提交全国人民议会通过的法律草案,检查这些草案同《马达加斯加社会主义革命宪章》是否一致。总统是最高革命委员会的当然主席,总理是当然成员。总统有权任命2/3的成员,另外1/3的成员则由总统根据议会的提名委任。下设农牧林、财政、供应、商业和运输、工、矿和手工业、行政与司法、基建与交通、社会与文化以及总务等八个委员会。

  1975年12月拉齐拉卡当选总统

  迪迪埃·拉齐拉卡,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总统、革命先锋党总书记。1963年11月4日生于塔马塔夫。贝希米扎拉卡族。天主教徒。1962年毕业于法国布雷斯特海军学校,获海军中尉军衔。1965年进法国土伦海军高等通讯学校进修,毕业时获通讯工程师证书。回国后任“梅拉卡号”巡逻舰舰长。1970年任驻法大使馆武官。1972年5月至1975年任外交部长。1973年1月升为海军中校。1975年2月任军人委员会成员、外交部长。6月出任最高革命委员会主席、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12月当选总统。1976年建执政党“革命先锋”,任总书记。1977年1月成立以革命先锋为核心的政党联合组织—全国保卫革命阵线,任总书记。1982年11月连任总统。1983年1月晋升为海军上将。1989年3月第3次当选总统。执政以来,对外国企业实行国有化,强调民族团结,照顾地区和部族的利益,采取与合法政党联合的政策。对外执行“全向”外交政策,主张建立印度洋和平区。1972年11月、1974年1月和1976年6月三次访问中国。

  1975年12月《社会主义革命宪章》公布

  1975年拉齐拉卡就任马达加斯加总统后,发表了一系列政策性演说,表示要在马岛上实行“地地道道的马达加斯加式的社会主义”,即“福科诺洛纳社会主义”。拉齐拉卡政策演说的基本论点均载入于1975年年度经全国公民投票通过的《社会主义革命宪章》之中,这就是全马岛家喻户晓的拉齐拉卡“红书”(因封面是红色而得名)。这本“红书”不仅是马岛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性文件,而且也是马达加斯加制定内外政策的依据和指南,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红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一、要在“福科诺洛纳”(马达加斯加农村传统的村社组织)基础上建设马达加斯加式的社会主义。二、民主和平等是“福科诺洛纳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三、马达加斯加目前正处在民族民主革命阶段,当前的主要矛盾是马达加斯加人民和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通过革命的手段。“红书”发表后,马达加斯加随即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国有化运动和农村土地改革与行政改革运动。

  1975年12月31日《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宪法》颁布施行

  《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宪法》于1975年12月21日经全国公民投票通过,31日正式颂布施行。宪法规定,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原则和福科诺洛纳(即村社)基础上的国家。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全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免政府总理和其他政府成员,任免驻外使节,签署和批准外交条约。总统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最高革命委员会协助总统工作。全国人民议会是最高立法机构。政府是最高行政机构,按总统制定的总方针执行国家政策,并对总统负责。主要司法机构是高等法院、上诉法院和地方法庭。国旗为白、红、绿三色旗。国歌是《啊!亲爱的祖国》。

  1976年3月19日马达加斯加革命先锋成立

  马达加斯加革命先锋,简称革命先锋,是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最大政党、执政党。1976年3月19日由拉齐拉卡总统创建。党章规定、该党由“工人、农民、妇女、进步知识分子和人民武装力量中最有觉悟的分子组成”,是“人民群众的先锋队”。使命是建立一个“社会主义新社会”,实现消灭一切形式的人剥削人的真正民主,财产和生产资料的公正分配和文化方面的平等。对外主张巩固政治独立,废除不平等的合作协定,撤除外国军事基地;遵守不结盟原则;反帝、反殖、反对种族主义,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中央一级的组织机构有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和执行局。全国代表大会是最高机构。各省、县、镇均设有委员会。基层组织为支部,全国约有3万多个。机关报为《阵线报》(马文日报)。总书记拉齐拉卡。

  1977年1月全国保卫革命阵线成立

  全国保卫革命阵线是马达加斯加的政党联合组织。1977年1月由总统拉齐拉卡创建。旨在巩固其统治,加强对全国各党派的监督和控制。根据革命组织条例规定,只有拥护《马达加斯加社会主义革命宪章》的政党才能被认为是革命组织,并参加革命阵线。阵线包括6个政党,即马达加斯加革命先锋、马达加斯加独立大会党、莫尼玛社会主义联盟、争取全国统一人民跃进党、卑贱者争取政权党和马达加斯加基督教民主同盟。阵线的领导机构是政治局,由总统、总理、议长及每个政党的3名代表组成。主席为拉齐拉卡总统。

  【马达加斯加历史概括


  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位于印度洋西南部,为世界第四大岛。面积62.7万平方公里(包括周围岛屿)。人口10635300人(1988年)。马达加斯加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8%以上,由18个部族组成。其中较大的有麦利那族(占总人口的26.1%)、贝希米扎拉卡族(占14.9%)、贝希略族(占12%)等。各部族语言、文化、风俗大体相同。另有少数科摩罗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法国人及华侨和华裔。民族语言为马达加斯加语,官方语言为法语。居民主要信奉原始宗数(占总人口的55%),其次是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占40%),少数人信奉伊斯兰教(占5%)。首都塔那那利佛。

马达加斯加国旗
马达加斯加国旗

  公元1-10世纪印度尼西亚人逐渐迁入,并同当地人结合,形成马尔加什人。14世纪在中部和东南沿海出现国家组织。16世纪末麦利那人在中部建立伊麦利那王国,1794年发展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19世纪初统一全岛。建立马达加斯加王国。19世纪30年代遭法国入侵。1896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957年成为“半自治共和国”。1958年成为“自治共和国”。1960年6月26日宣布独立,成立马达加斯加共和国,由社会民主党执政,齐腊纳纳任总统。1972年5月,齐腊纳纳总统辞职,武装部队总参谋长拉马南佐阿组成军政府。1975年1月拉马南佐阿辞职。2月成立以国务部长安德里亚马哈佐准将为首的军事领导委员会,行使政府职权。6月15日,以拉齐拉卡为首的最高革命委员会取代军事领导委员会。同年12月21日通过公民投票,改国名为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拉齐拉卡当选总统。

  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矿藏丰富,石墨储量居非洲首位,还有云母、铀、铅、宝石、石英、金、银、铜等。主要进口商品为石油、车辆、药品和日用消费品及大米等。主要出口商品为咖啡、香草、丁香、鱼类、石墨等。主要贸易对象是法国、美国和日本。

  【二十世纪马达加斯加历史上发生过的大事件


  1946年2月马达加斯加民主革新运动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达加斯加的民族解放运动有新的发展。1946年2月,第一个群众性政党马达加斯加民主革新运动诞生。该党主要由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神甫以及具有民主思想的部分法国居民组成。目标是废除殖民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建立议会制政府,实行民主改革。该党成立后发展很快,几个月之内就拥有10余万名积极成员和50多万名同情者,广泛团结了全国各阶层反帝反殖的力量。该党的领袖们一方面积极在法国制宪议会中开展争取独立的斗争,一方面积极动员人民准备开展武装斗争。1947年反法大起义爆发后,该党成员绝大部分都参加了进去。

  1947年3月反法大起义爆发

  1946年2月马达加斯加民主革新运动成立后,马岛的民族解放斗争更趋高涨。1947年3月,殖民政府宣布戒严,马达加斯加人民为了独立和生存,拿起武器举行起义。起义由东海岸开始,发展迅速,全国3/5的地区和占人口70%的居民卷入斗争。法国驻马达加斯加高级专员不得不请求法国政府派兵增援。法国政府派出飞机、摩托化部队和坦克部队镇压起义。起义人民坚持斗争达一年之多,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法国对起义群众进行血腥屠杀,9万人惨遭杀害,2万余人被关进监狱。

  1958年7月“争取马达加斯加独立全国运动”成立

  “争取马达加斯加独立全国运动”,简称莫尼玛党,是马达加斯加主要政党之一。1958年7月成立。主席蒙贾·乔纳。主要由农牧民、工人、职员和自由职业者组成,在南方农牧民中影响较大。在法国殖民统治时期,曾为国家独立进行斗争。1960年马达加斯加独立后,则进行反对齐腊纳纳独裁统治的斗争。1971年4月曾组织和领导南方农民武装暴动。失败后,领导人被捕,大批成员被杀害,该党被宣布为非法。1972年6月,拉马南佐阿军政府上台后,该党恢复活动并参加了军政府组成的全国人民发展委员会的工作。拉齐拉卡执政后,该党表示支持其制定的“社会主义革命宪章”,并参加了全国保卫革命阵线,后因与拉齐拉卡产生政见分歧,于1977年6月退出,为此导致内部分裂,以副主席和总书记为首的一派另组莫尼玛社会主义联盟。1981年重返全国保卫革命阵线。1983年提出改革政权机构,人民参加国家管理;实现司法独立,保障人权和自由;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不倒向两个超级大国的任何一方。据称有党员30余万。

  1958年10月14日马达加斯加共和国成立

  从19世纪30年代起,马达加斯加遭到法国殖民者的入侵。1896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895-1912年间,各地区人民为反抗法国殖民者的侵略,举行过多次大规模武装起义,均遭殖民当局残酷镇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达加斯加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日益高涨。1947年3月爆发了全岛性的反法武装起义。虽然起义最后被法国殖民军队血腥镇压,但法国不得不在政治上作一些让步。1957年初,根据法国海外领地《根本法》,马达加斯加成为“半自治共和国”。1958年10月14日,根据戴高乐宪法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一个自治共和国,命名为马达加斯加共和国。1960年6月26日,马达加斯加宣告独立,仍袭用原国名。

  1958年11月马达加斯加独立大会党成立

  马达加斯加独立大会党是马达加斯加主要政党之一。1958年11月由马达加斯加人民联盟、马达加斯加民族阵线、全国独立运动等组织合并组成。成员主要是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在首都地区势力较大。齐腊纳纳执政期间是主要反对党。拉齐拉卡执政后,该党于1977年参加全国保卫革命阵线,支持拉齐拉卡的社会主义政策。主张在马实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同苏联及东欧各党的关系,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1989年3月原主席安德里亚曼雅托·里夏尔·马伊齐松在参加总统大选问题上与其他成员产生分歧而分裂出去,另组新独立大会党。现任主席吉泽尔·拉贝萨哈拉。党员约10万人。

  1958年11月安德里亚芒雅托任独立大会党主席

  里夏尔·安德里亚芒雅托,马达加斯加独立大会党首任主席。1930年7月31日生于塔那那利佛的马伊齐。曾在当地的加里埃尼公立中学学习。1956年毕业于法国蒙彼利埃大学数学系,获数学学士学位。不久又获神学和哲学学士学位。1957年回国。曾任昂比伊坦特里基督教会牧师、塔那那利佛市拉萨马中学校长。1958年参与创建马达加斯加独立大会党并长期担任该党主席。1959年任塔那那利佛市市长。1960年任全国人民议员。1972年任全国人民发展委员会委员。1977年领导独立大会党参加拉齐拉卡领导的全国保卫革命阵线。同年7月31日起任最高革命委员会委员。曾任非洲基督教和平大会主席、全非教会联合会主席和世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1960年6月27日法马合作协定签订

  法国是马达加斯加独立前的宗主国。1960年6月26日马达加斯加宣告独立。次日法国即同马签订包括12个项目在内的《法马合作协定》。协定承认马达加斯加共和国是享有主权的独立国家,有权同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有权建立本国军队、本国货币和同任何国家签订贸易协定;但同时规定马达加斯加仍留在“法兰西共同体”内,法国在外交、国防、财政、高等教育等方面保留许多特权,如法国有权在马驻军,建立军事基地,法国军队可以在马领土、领海和领空自由通行等等。协定使马独立后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继续受法国控制。1973年两国修改了合作协定,法拆除在马的军事设施,撤走驻军,马退出法郎区。

  1972年5月齐腊纳纳总统辞职

  菲立贝尔·齐腊纳纳,马达加斯加共和国首任总统(1960-1972)。1912年生于马任加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在塔那那利佛读书,并长期在该地从事教师工作。后就读于法国蒙彼利埃大学,获教育学文凭。1952年当选为马任加省议员。1956年当选为法国国民议会议员。同年创建马达加斯加社会民主党。1960年马达加斯加独立后当选为总统。1965年、1972年两次连任。1961年3月主持在雅温得召开的有12个国家参加的雅温得会议,该会议为“非洲—马尔加什共同组织”的建立起了推动作用。1972年4-5月,首都爆发大规模的工人、学生运动,反对政府追随法国,亲近南非,镇压民主运动的政策,齐腊纳纳总统被迫辞职,把全部职权移交给武装部队总参谋长拉马南佐阿将军。1978年5月因患心脏病去世。

  1972年5月拉马南佐阿就任政府首脑

  加布里埃尔·拉马南佐阿,马达加斯加政府首脑(1972-1975)。1906年4月13日生于塔那那利佛。麦利那族人。1931年毕业于法国圣西尔军事学校,晋升为少尉。1932年到法国殖民军摩洛哥步兵军团服役。1940年晋升为上尉。同年回国。1943年任菲亚纳兰措瓦军事指挥官。1946年到法国国防部殖民军司令部任职。1953年随法国殖民军参加印度支那战争。1960年以马达加斯加代表团军事专家的身份参加了马达加斯加独立问题的谈判。同年6月马达加斯加独立后任武装部队总参谋长。1961年晋升为准将。1967年晋升为少将。1972年5月齐腊纳纳总统被迫辞职后出任政府首脑。任职期间奉行反殖反帝和民族团结政策,在国内实行了“马达加斯加化运动”和旨在提高农业生产的“绿色计划”运动。1975年1月25日在国内外反对派的压力下解散政府。2月5日正式辞去政府一切职务。1979年5月9日在巴黎军事医院逝世。

  1972年5月“全向外交”政策

  马达加斯加首任总统齐腊纳纳执政期间,推行全面亲法的外交政策,导致人民的不满,最后被迫下台。1972年,新组阁的拉马南佐阿政府提出了“全向外交”的方针。所谓“全向外交”,就是在东西方和世界各种力量之间搞平衡外交,旨在削弱和摆脱原宗主国-法国对马岛的影响和控制,争取更多国家的支持和经济援助。当时任外交部长的拉齐拉卡积极推行这一政策,3年间几乎跑遍了世界各地,先后与15个社会主义国家和非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其中包括中国和前苏联。拉齐拉卡出任总统后继续推行这一政策,为国家建设获得资金起了重要作用。

  1972年马苏建交

  马达加斯加独立初期。一直奉行亲西方的外交政策。1972年齐腊纳纳总统辞职后,马开始重视发展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同年马达加斯加同苏联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两国建交以来特别是自拉齐拉卡执政之后,关系发展很快,先后签订了一系列经济、技术、文化、军事、领事、航海和贸易等协定。苏联出于同美国在印度洋地区争霸的需要,不惜一切代价争取马达加斯加。先后在马岛完成了中波广播发射台、小麦试种站、兽医站等合作项目。还在马大学、中学派有教员,在军队中派有教官。拉齐拉卡为了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得到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则在许多重大的国际问题上和非洲事务上支持、附和苏联的观点。1986年9月拉齐拉卡访问苏联期间,双方又签订了一个一揽子长期合作协定(1986-2000年),准备在经济贸易、科学、技术等方面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的合作。

  1972年12月卑贱者争取政权党成立

  卑贱者争取政权党,又称小人物党,是马达加斯加主要政党之一。成立于1972年12月。主要在知识界和青年学生中影响较大。主张无条件废除马法合作协定,没收一切外国资本,同支持资本主义的政党作斗争。1976年9月因策动塔那那利佛地区的大、中学生罢课而被政府取缔。此后,该党宣布拥护和支持现政权,拉齐拉卡总统遂允许其加入全国保卫革命阵线。近年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再适合马当前国情,马现阶段已无“革命”可保卫,要求解散全国保卫革命阵线。支持国际金融机构倡导的结构调整计划,以解决马目前的严重经济困难,创造就业机会。同时强调维护国家主权。主席马南达菲·拉科托尼里纳。

  1975年2月5日拉齐曼德拉瓦接管政权

  里夏尔·拉齐曼德拉瓦,马达加斯加共和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1975年2月5日-11日)。1931年3月21日生于塔那那利佛。1954年毕业于科埃基当多兵种军事专科学校。曾在法国殖民军队中服役。1959年回国后任军队指挥官。1962年被任命为宪兵上尉。1963年赴法国默沦国家宪兵军官学校学习。1968年晋升为中校。1969年受命指挥国家宪兵队。1972年5月拉马南佐阿组阁后出任内政部长兼国家宪兵队司令。1973年晋升为上校。1975年初拉马南佐阿政府发生危机。2月5日,拉马南佐阿被迫将国家全权移交给拉齐曼德拉瓦,由其接任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职位。2月11日拉齐曼德瓦遇刺身亡。

  1975年2月11日安德里亚马哈佐接任国家元首

  吉尔·安德里亚马哈佐,马达加斯加国家元首(1975年2-6月)。1919年5月生于多凡堡。早年在家乡上学。离校后参加法国军队。马达加斯加独立后,回国在军队供职。先后任图莱亚尔省驻军指挥官、总参谋长和武装部队及民役队总监。军衔为准将。1972年出任拉马南佐阿政府公共工程和交通、港口、商船队、铁路、民航、邮电和领土整治部长。1975年2月11日拉齐曼德拉瓦遇刺逝世后,军队接管政权、成立军事领导委员会,安德里亚马哈佐任主席。同年5月晋升为少将。6月15日,以拉齐拉卡为首的最高革命委员会取代军事领导委员会后下野。

  1975年6月15日最高革命委员会成立

  最高革命委员会是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的国家机构之一。成立于1975年6月15日。其职能是协助总统制定国家方针政策,并监督执行。在总统离职或发生最终障碍时,集体代行总统职务,直到新总统选出为止。在全国人民议会休会期间,有权以命令的方式颁布法令。该委员会还有权审查所有需提交全国人民议会通过的法律草案,检查这些草案同《马达加斯加社会主义革命宪章》是否一致。总统是最高革命委员会的当然主席,总理是当然成员。总统有权任命2/3的成员,另外1/3的成员则由总统根据议会的提名委任。下设农牧林、财政、供应、商业和运输、工、矿和手工业、行政与司法、基建与交通、社会与文化以及总务等八个委员会。

  1975年12月拉齐拉卡当选总统

  迪迪埃·拉齐拉卡,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总统、革命先锋党总书记。1963年11月4日生于塔马塔夫。贝希米扎拉卡族。天主教徒。1962年毕业于法国布雷斯特海军学校,获海军中尉军衔。1965年进法国土伦海军高等通讯学校进修,毕业时获通讯工程师证书。回国后任“梅拉卡号”巡逻舰舰长。1970年任驻法大使馆武官。1972年5月至1975年任外交部长。1973年1月升为海军中校。1975年2月任军人委员会成员、外交部长。6月出任最高革命委员会主席、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12月当选总统。1976年建执政党“革命先锋”,任总书记。1977年1月成立以革命先锋为核心的政党联合组织—全国保卫革命阵线,任总书记。1982年11月连任总统。1983年1月晋升为海军上将。1989年3月第3次当选总统。执政以来,对外国企业实行国有化,强调民族团结,照顾地区和部族的利益,采取与合法政党联合的政策。对外执行“全向”外交政策,主张建立印度洋和平区。1972年11月、1974年1月和1976年6月三次访问中国。

  1975年12月《社会主义革命宪章》公布

  1975年拉齐拉卡就任马达加斯加总统后,发表了一系列政策性演说,表示要在马岛上实行“地地道道的马达加斯加式的社会主义”,即“福科诺洛纳社会主义”。拉齐拉卡政策演说的基本论点均载入于1975年年度经全国公民投票通过的《社会主义革命宪章》之中,这就是全马岛家喻户晓的拉齐拉卡“红书”(因封面是红色而得名)。这本“红书”不仅是马岛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性文件,而且也是马达加斯加制定内外政策的依据和指南,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红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一、要在“福科诺洛纳”(马达加斯加农村传统的村社组织)基础上建设马达加斯加式的社会主义。二、民主和平等是“福科诺洛纳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三、马达加斯加目前正处在民族民主革命阶段,当前的主要矛盾是马达加斯加人民和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通过革命的手段。“红书”发表后,马达加斯加随即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国有化运动和农村土地改革与行政改革运动。

  1975年12月31日《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宪法》颁布施行

  《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宪法》于1975年12月21日经全国公民投票通过,31日正式颂布施行。宪法规定,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原则和福科诺洛纳(即村社)基础上的国家。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全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免政府总理和其他政府成员,任免驻外使节,签署和批准外交条约。总统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最高革命委员会协助总统工作。全国人民议会是最高立法机构。政府是最高行政机构,按总统制定的总方针执行国家政策,并对总统负责。主要司法机构是高等法院、上诉法院和地方法庭。国旗为白、红、绿三色旗。国歌是《啊!亲爱的祖国》。

  1976年3月19日马达加斯加革命先锋成立

  马达加斯加革命先锋,简称革命先锋,是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最大政党、执政党。1976年3月19日由拉齐拉卡总统创建。党章规定、该党由“工人、农民、妇女、进步知识分子和人民武装力量中最有觉悟的分子组成”,是“人民群众的先锋队”。使命是建立一个“社会主义新社会”,实现消灭一切形式的人剥削人的真正民主,财产和生产资料的公正分配和文化方面的平等。对外主张巩固政治独立,废除不平等的合作协定,撤除外国军事基地;遵守不结盟原则;反帝、反殖、反对种族主义,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中央一级的组织机构有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和执行局。全国代表大会是最高机构。各省、县、镇均设有委员会。基层组织为支部,全国约有3万多个。机关报为《阵线报》(马文日报)。总书记拉齐拉卡。

  1977年1月全国保卫革命阵线成立

  全国保卫革命阵线是马达加斯加的政党联合组织。1977年1月由总统拉齐拉卡创建。旨在巩固其统治,加强对全国各党派的监督和控制。根据革命组织条例规定,只有拥护《马达加斯加社会主义革命宪章》的政党才能被认为是革命组织,并参加革命阵线。阵线包括6个政党,即马达加斯加革命先锋、马达加斯加独立大会党、莫尼玛社会主义联盟、争取全国统一人民跃进党、卑贱者争取政权党和马达加斯加基督教民主同盟。阵线的领导机构是政治局,由总统、总理、议长及每个政党的3名代表组成。主席为拉齐拉卡总统。

  1979年8月马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马达加斯加独立初期,齐腊纳纳总统奉行亲西方外交政策。1961年8月,美国负责非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威廉斯曾访马,表示希望“进一步加强”美马两国之间“已经密切的关系”。1963年7月,美马签订一项保证私人投资的协定。1964年4月,美国一舰队访问马的第亚哥—苏勒士港。同年7月,齐腊纳纳总统访美。1975年拉齐拉卡总统上台执政后,对西方国家采取疏远的态度,而对奉行社会主义的国家则保持较密切的关系。拉齐拉卡一上台便关闭了美国设在马岛上的人造卫星跟踪站,随后又驱逐了两名美国外交官,并表示要把帝国主义的势力“打扫干净”,使马美两国关系一直处于冻结状态。70年代末80年代初,马开始调整其外交政策,改善同西方国家的关系,以求得到更多的经济援助。1979年8月,美国正式派出驻马达加斯加大使,标志马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80-1983年,两国重新互派大使,使两国关系得到改善,美国也增加了对马的援助。

  1983年调整经济政策

  马达加斯加在实行“福科诺洛纳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由于经济上操之过急的国有化运动,不仅挫伤了国内的私人资本,也吓跑了国外的资本家,因而造成资金奇缺,入不敷出。国营企业由于管理不善、贪污盛行,生产急剧下降。农业合作化运动也不成功,劳民伤财,徒具虚名,农民生活日趋贫困。从1983年起,拉齐拉卡总统不得不在马岛的社会及经济危机中开始进行政策调整。首先是改革流通体制,实施对市场的开放政策,允许自由贸易,调整商品价格。其次,改革对农业生产的控制政策,允许农民把产品直接投入市场出售。第三,整顿国营企业和合作社,放宽对私人资本的限制,允许私人投资,并欢迎外国资本投资。同年拉齐拉卡还提出了“经济起飞,粮食自给,能源自给,共同富裕”的口号,把经济重点放在发展农业,尤其是发展粮食生产上。调整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频临瘫痪的马岛经济有所复苏,农业产量明显提高,工业生产得到恢复,贸易情况也有所改善。

  1987年2月洗劫印巴人事件

  马达加斯加约有1.7万印度和巴基斯坦人,从事工商业活动。70年代末80年代初,印巴人逐渐控制了马达加斯加的珠宝业、针织业和成衣业,掌握了一些地方的经济命脉。他们平时高傲自大,露富摆阔,引起当地群众极大反感。1987年2月26日,在塔那那利佛以南150公里的安齐拉贝市发生了群众性的洗动印巴人商店和住宅的事件,起因是一个印度人饭店老板殴打一个在店堂内吐痰的马达加斯加小孩。这一事件迅速蔓延到图莱亚尔、法拉凡加纳等城市,变成冲击印巴人的浪潮。在这次动乱中,被抢被烧的店铺共183家,住宅153家,有4人死亡,189人受伤,118人被捕。动乱造成的损失巨大。事发后很多印巴人离开了马岛。观察家认为,这次大规模洗动印巴人事件的发生,是拉齐拉卡执政以来,国内财政经济不断恶化,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贫富悬殊扩大,两极分化严重,社会问题成堆等引起的社会政治动荡的一次集中反映。

  1988年疟疾大流行

  疟疾是马达加斯加最大的致死疾病,长期以来一直危害着马达加斯加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80年代中期,马岛的疟疾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985年发生49万疟疾病例,其中有3600人死亡;1986年有65万病例,其中有6200人死亡;1987年有76万病例,其中有11000人死亡。1988年马达加斯加全国疟疾大流行,且死亡率高,仅1至6月份半年时间已有10万人死于这种传染病。为了减少这种疾病的死亡率,马政府曾采取各种应急措施加以预防和抢救,但收效甚微。同年10月政府卫生部还在首都塔那那利佛召开过一次防治疟疾的大型讨论会。

推荐访问:二十世纪大海战

娱乐八卦推荐文章

娱乐八卦热门文章

娱乐八卦扩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