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干达历史概括】二十世纪乌干达历史上发生过的大事件 二十世纪大海战

发布时间:2018-05-17 来源:娱乐八卦 点击: 当前位置:71668明星网 > 娱乐 > 娱乐八卦 > 【乌干达历史概括】二十世纪乌干达历史上发生过的大 手机阅读

  【乌干达历史概括


  乌干达共和国位于非洲东部,是地垮赤道的内陆国家。东邻肯尼亚,南与坦桑尼亚和卢旺达交界,西与扎伊尔接壤,北与苏丹毗连。全境大部位于中非高原,多湖,平均海拔1000-1200米。面积241038平方公里,人口1879万(1990年)。全国有40多个部族,主要分为南、北两大部族。首都坎帕拉。

乌干达国旗
乌干达国旗

  中文名称:乌干达共和国

  英文名称:The Republic of Uganda

  简 称:乌干达

  所属洲:非洲

  首 都:坎帕拉

  主要城市:卢韦罗、马萨卡、姆皮吉、穆本德

  国庆日:1962年10月9日

  国 歌:《喔,乌干达,美丽之地》

  国家代码:UGA

  官方语言:英语、斯瓦西里语

  货 币:乌干达先令

  时 区:UTC+3

  政治体制:总统制共和制

  国家领袖:总统:约韦里·穆塞韦尼、总理:阿波罗·罗宾·恩西班比

  人口数量:4149万(2016年)

  人口密度:206.9人/平方公里(2016年)

  主要民族:班图人、尼罗人、尼罗--闪米特人

  主要宗教:天主教、基督新教、伊斯兰教

  国土面积:241550平方公里

  水域率:约18.23%

  GDP总计:255.28亿美元(2016年,国际汇率)

  人均GDP;615美元(2016年,国际汇率)

  国际电话区号:+256

  国际域名缩写:UG

  道路通行:靠左驾驶

  注 音:ㄨ ㄍㄢ ㄉㄚˊ

  斯瓦希里语:Jamhuri ya Uganda

  政 区:111个区和1个首都市

  通货膨胀率:5.0%(2016年)

  外汇储备:28.8亿美元(2016年)

  公元1000年,今乌干达的布干达地区建立了王国。19世纪中叶,布干达王国成为东非地区最强盛的国家。19世纪80年代,发生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之间的连年战争,布干达王国迅速衰落。1890年英军侵入布干达,强迫其国王签订“保护协定”。同年,英、德签订瓜分东非的协定,布干达划为英国的势力范围。1894年6月,英国政府正式宣布布干达为“保护国”,并于1896年把“保护国”范围扩展到乌干达全境,1907年英国开始在乌干达设总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乌干达人民要求民族独立运动日益高涨。1962年10月9日乌干达宣布独立。1967年9月8日乌干达共和国成立。

  乌干达是农业国,自然条件较好,60年代曾被誉为“东非明珠”。进入70年代,由于战乱,经济发展极为缓慢。目前,乌干达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乌的矿产资源有:铜、锡、钨、绿柱石、铁、金等。水产资源丰富。乌干达的工业较落后,其中相当一部分服务于农业。主要工业部门有农产品加工、制糖、纺织、卷烟、水泥和饮料等。农业是乌干达经济最重要的部门。主要粮食、经济作物有: 小米、木蓍、玉米、高粱及咖啡、棉花、烟草、茶叶等。

  【二十世纪乌干达历史上发生过的大事件


  1921年巴塔卡运动

  19世纪末英国侵占乌干达地区时,这里处于小国割据状态,存在着布干达、托罗、布尼奥罗和安科累4个封建部族王国。其中布干达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早在20年代,布干达就出现了影响深远的巴塔卡运动。“巴塔卡”原意是掌管民族土地的氏族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1900年英布协定后失去了传统权利,而与普通农民一样降为佃农。所以,他们强烈反对1900年协定。1921年,他们建立了巴塔卡协会,组织请愿活动,要求恢复传统权利,分享农业上缴的税收。他们同官府的对立得到普通农民的同情和支持。在巴塔卡运动的推动下,1928年殖民政府实行新的限制地租数额的“土地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布干达爆发了新的巴塔卡运动。领导运动的是巴塔卡党和乌干达非洲农场主联盟。巴塔卡党成立于1945-1946年间,它同二、三十年代的巴塔卡协会有些渊源,但它的社会基础要广泛得多。1949年4月,巴塔卡党及乌干达非洲农场主联盟发动群众在布干达王宫前举行集会,并派代表向国王提出了下述要求:开放民主,给人民以选举酋长的权力;取消布干达现任政府;农民可向国外出售自己的产品即进行自由贸易。次日,由于警察企图驱散集会群众和逮捕为首分子而发生冲突,于是发生了向政府办公楼和官员住宅纵火以及抢劫酋长住宅的暴力行为。殖民当局宣布布干达处于紧急状态,逮捕了1700多人,并取缔了巴塔卡党和乌干达非洲农场主联盟。战后的巴塔卡运动,广泛传播了民主改革思想,推进了布干达和全乌干达的政治改革,提高了非洲人的经济地位。但战后的巴塔卡运动没有提出自治、独立的要求,运动也仅限于布干达地区。所以,它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民族主义运动。但它揭开了战后乌干达民族民主运动的序幕,并为之打下了组织基础。

  1949年大规模反英斗争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为了维持它在东非的殖民统治,在军事镇压的同时,在政治方面实行所谓“宪法改革”,对非洲人作部分让步;在经济上,英国对东非的掠夺进一步加强了。这使东非各族人民陷于空前的经济破产和极度的贫困之中。因此,争取民族独立是英属东非各族的头等重要任务。乌干达在战后不久,多次爆发罢工斗争。1949年,乌干达人民再度展开大规模的反帝斗争。乌干达工人举行了总罢工,这次总罢工得到了农民的支持。罢工者要求民主选举产生议会,选举地方政权机构,取消对农产品的管制,提高工人工资。但这次总罢工遭到殖民当局的残酷镇压而失败,数百人被捕入狱。

  1954年乌反对成立“东非联邦”

  20年代,英国殖民者企图利用白人势力强大的肯尼亚来加强自已在乌干达的统治,开始积极策划由肯尼亚领导的包括乌干达在内的“东非联邦”。但这一阴谋遭到了乌干达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反对。乌干达形成一个由国民大会党领导的,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统一阵线,许多封建贵族由于害怕在“东非联邦”中丧失自已的特权也纷纷参加到抗议运动中来。乌干达国王穆特萨二世公开表示拒绝联邦计划。1953年11月30日,殖民当局指控穆特萨二世叛乱,并宣布不承认乌干达政府,把穆特萨二世驱逐出境。英国殖民主义者的行径引发了乌干达强烈的反英和抵制英货运动,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国民大会党提出立即实行自治的要求。乌干达人民把反“东非联邦”和争取国王回国运动结合在一起。乌干达王国议会和国民大会党还派代表团赴英国请愿。1954年4月,伊丽莎白二世来乌干达访问,受到“普遍的冷遇”。在乌干达人民的抗议运动的打击下,英国最终放弃了“东非联邦”计划。1955年10月17日,穆特萨二世回国复位。

  1956年乌干达民主党成立

  1956年乌干达民主党成立。它在巴干达族和城市工商界中影响较大。1961年在立法议会选举中获胜,组织了第一个乌干达非洲人政府。1969年12月被乌干达人民大会党政府取缔。1973年党的宣传书记保罗·塞莫格雷雷流亡美国,在美重新组党。1979年3月,该党派代表出席乌干达各反阿明组织在坦桑尼亚莫希举行的会议,参加了乌干达全国解放阵线。1980年6月19至21日,该党在坎帕拉举行特别会议,选举保罗·塞莫格雷雷为党的总裁。该党一贯主张把乌干达建成一个“无部族、宗教和种族歧视”、“人民和睦相处”的国家,维护“以承认人权和尊重人人拥有财产权为基础”的法制。在1980年12月的全国大选中,提出“友爱、和平、团结、社会进步和谅解”的竞选口号,主张在乌干达实行多党制。党刊是《公民报》。

  1959年乌干达抵制英货运动

  1959年初,乌干达国民大会党号召开展抵制英货运动,并把其作为争取自治斗争的一部分。乌干达人民纷纷响应,3月底形成了全国规模的抵制运动。殖民当局十分恐慌,总督克劳福得匆忙抛出一个“反抵制法”,宣布抵制运动是“非法”的,企图把运动镇压下去。但抵制运动越来越高涨。11月首都坎帕拉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示威,要求收回“反抵制法”,示威者与前来镇压的警察发生激烈冲突,许多人受伤,国民大会党秘书阿布·马扬加和其他10名非洲人被捕。同年12月,英国殖民大臣到乌干达“视察”,又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成千上万的示威者高举“乌干达要在1960年实现自治”的标语牌,在立法议会大厦外高呼“英国人滚出去”、“自由万岁”等口号。抵制运动持续近一年,迫使殖民当局作出了一些让步,加快了乌干达的民族独立进程。1962年秋英国被迫承认乌干达完全自治。

  1960年3月乌干达人民大会党成立

  1960年3月9日,乌干达人民大会党成立。它是由建于1952年的乌干达国民大会党奥博特派和建于1958年的乌干达人民联盟合并而成,阿波洛·密尔顿·奥博特当选为党的主席。该党在60年代执政期间,主张把乌干达建成一个“人民一体、一个议会、一个政府”的国家,提出“向贫穷、愚昧、疾病作不懈斗争”的口号。1969年12月该党通过《平民宪章》,强调实行国有化。1971年1月,阿明发动政变,推翻了奥博特政权,该党领导人被迫流亡国外。1979年4月阿明政权垮台后,该党又在国内恢复活动。1980年11月,举行代表大会,通过宣言,选举奥博特为该党总裁。12月,该党在大选中获胜,成为执政党。该党对内主张政治上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实行团结、稳定、全国和解和重建国家的方针;经济上采取“温和的经济政策”,宣布不再搞国有化,实行国家、合作社和私人三种所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欢迎外国投资。对外主张奉行不结盟和睦邻政策,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支持南部非洲、巴勒斯坦等地所有被压迫人民的斗争。该党的党刊是《人民报》。

  1962年乌干达独立

  乌干达于1896年沦为英国的保护国。1907年英国在乌干达设总督。半个世纪以来,乌干达人民的反殖民统治的斗争不断发展,它曾迫使殖民主义者放弃东非联邦计划。到50年代中,乌干达各政党纷纷建立。1960年3月乌干达人民大会党成立,它积极主张反帝和乌干达独立。同年9月乌干达人民举行反英示威,要求独立。1961年英国殖民当局被迫同意由民主党组成的非洲人政府,并同意乌干达于1962年3月1日实行“内部自治”。1962年4月,乌干达人民大会党和卡巴卡耶卡党竞选联盟获胜,奥博特出任总理。同年10月9日,乌干达宣布独立。1963年10月取消了英国总督,由布干达国王穆萨特任总统,奥博特任总理。1967年乌干达共和国建立,奥博特任总统。

  1971年阿明军事政变

  1971年1月25日,陆军司令伊迪·阿明利用奥博特总统到新加坡参加英联邦总理会议之机,在首都坎帕拉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奥博特政权。军队接管了政府,阿明出任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集立法与行政权于一身。他宣布禁止一切政党活动,解散议会。阿明表示,要同英国保持良好关系,并称赞英国以前对乌干达的统治。2月5日,英国承认阿明政权。此次政变在一些非洲国家引起强烈反应,它们指责外国势力策动了这次政变。政变后,奥博特总统流亡坦桑尼亚。

  1972年“经济战”

  乌干达同许多非洲国家一样,有许多亚洲侨民和亚裔非洲人。他们在乌干达主要从事商业和工业活动以及教育、医务和工程技术等工作。他们同土著黑人相比在知识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同时掌握着很大一部分资本。1971年,伊迪·阿明通过军事政变推翻了奥博特政府,建立了自已的独裁统治。阿明认为,土著黑人之所以经济贫困、文化落后,其主要原因是亚侨和亚裔对资本和文化的垄断。为了使本国的黑人“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1972年阿明下令发动“经济战”,驱逐乌干达境内所有的亚侨,所有的坦桑尼亚、肯尼亚、赞比亚籍的亚裔居民,没收其资本,接管其经营的企业和茶园。被驱逐出境的亚侨和亚裔总数约达6万人,他们的生命财产蒙受了巨大损失。最为严重的是,乌干达的国计民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致使工厂无人管理,病人无处就医,学校缺少教师,国内贸易中断,国民经济濒于崩溃。

  1979年阿明独裁统治被推翻

  1979年4月,乌干达流亡组织的武装力量攻克首都,阿明被迫流亡国外。

  伊迪·阿明1925年生于西尼罗河地区的科博达。他只上过4年小学,一直在军队服役。他曾先后到英国和以色列接受军事训练。阿明是乌干达总统奥博特的堂兄。1967年1月,奥博特提升他为乌干达武装部队总司令。1968年1月任陆军和空军司令、国防参谋长以及国防部的军事总顾问。1971年发动政变,推翻了奥博特政权,成立了军政府,自任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同年2月任总统。1972年起又兼任军政府最高权力机构—国防委员会的主席。阿明独揽军政大权,实行独裁统治。1978年10月阿明发动了对坦桑尼亚的战争。1979年3月,乌干达流亡国外的20多个反阿明组织在坦桑尼亚的莫希开会,成立了乌干达全国解放阵线和乌干达民族解放军。1979年4月10日,民族解放军在坦桑尼亚支持下攻占了坎帕拉。次日成立了全国解放阵线临时政府,卢莱任总统。阿明流亡沙特阿拉伯的吉达。从此阿明的独裁统治结束。

  1979年4月11日优素福·卢莱任新总统

  1979年4月11日,乌干达阿明军人政权倒台,以乌干达全国解放阵线主席优素福·基隆德·卢莱为首的新政府宣告成立,卢莱任总统兼国防部长和武装部队总司令。卢莱是非洲较有名望的大学教授。1912年生于坎帕拉的一个穆斯林家庭,属巴干达族。他15岁才在农村上小学。两年后,卢莱考取布多“国王中学”。在布多“国王中学”学习时,卢莱改信了基督教。卢莱21岁时考取了东非著名的麦克雷雷学院,毕业后又被推荐去南非哈尔堡大学继续深造。他还曾获得英国奖学金到英国布列斯托尔学院学习。乌干达独立前,卢莱应英国总督之请,在“过渡政府”中先后任农村发展部长和教育部长达7年之久。1979年3月24日至26日,乌干达18个反阿明组织在坦桑尼亚的莫希开会,成立了统一的“乌干达全国解放阵线”。卢莱以“特邀代表”身份与会,被一致推举为全国解放阵线执委会主席。1979年的4月13日卢莱正式宣誓就任总统。他上台后宣布要在国内“恢复法治”,“根据宪法给全体人民以平等和个人权利”,强调新乌干达要“通过团结重建国家”,保证尽早举行全国选举。他宣布建立新军队的3项原则:军人必须是乌干达人,要有文化,要从各地区按人口比例招募。在对外政策上,卢莱表示要采取不结盟政策,与世界各国建立“友好和有意义的关系”,首先要同东非邻国友好。

  1979年6月20日比奈萨继任总统

  1979年6月20日,乌干达总统优素福·卢莱宣布辞职,戈弗雷·比奈萨继任总统。卢莱任总统的2个月内,临时政府内部出现权力之争。为此,卢莱对内阁进行了2次改组。卢莱本人表示,他所以辞职是因为他不愿看到因为他个人而发生任何冲突。卢莱宣布辞职后,支持他的群众举行了示威游行。新总统比奈萨,1920年生。曾在英国受教育。1962年曾在奥博特政府时任总检察长,阿明当政时于1973年流亡国外。1979年5月从美国回国。比奈萨在6月26日的就职仪式上发表讲话说,他的政府是全民族的。他保证,政府将履行自已的职责,把乌干达建设成一个新的、幸福的、繁荣的和民主的国家。

  1979年8月乌干达改编军队

  1979年8月初,乌干达全国解放阵线最高机构—全国协商委员会决定改编乌干达民族解放军,并使之统一于一个司令部的指挥下。不久,国防部长穆塞维尼宣布,统一的军事司令部已经建立,并开始工作。今后,各支武装力量要由司令部统一指挥,不能自行其事。他强调指出,征兵工作只能由政府负责进行,任何暗地搞的征兵活动都是非法的,必须立即停止。目前,乌干达的军队估计有1万人左右。它是在反对阿明独裁统治的斗争中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由各种政治团体和派别的战斗单位组成的。在1979年3月召开的莫希会议上,为了共同斗争的需要,这些团体和组织同意将它们的武装力量合并,从而建立了乌干达民族解放军。但是,由于政治、部族、地域等多方面的原因,合并未能完全实现。

  1980年5月乌干达爱国运动成立

  1980年5月,由乌干达民族救国阵线、劳工党和乌干达民族主义运动合并组成了乌干达爱国运动。该党对内主张建立“以私人自由企业和公共企业为基础”的混合经济,现阶段不搞社会主义,不搞国有化,欢迎和保护外国私人投资,强调必须团结人民,建立“廉洁的领导班子”和“部族间保持平衡”的军队,实行免费教育。对外主张奉行不结盟政策,在互相尊重和互利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建立友好关系,着重发展同邻国的友好、合作关系。1980年11月16日至20日,该党在坎帕拉举行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选举执政的乌干达军委会副主席约韦里·穆塞韦尼为该党主席,地方政府部长比丹迪·萨利为总书记。同年12月,该党参加了全国大选。大选结束后,该党不承认此次大选,认为这次选举是“骗局”。1981年2月,该党总书记萨利等人相继被捕,主席穆塞维尼转入地下组织反政府活动。

  1980年5月乌干达保守党成立

  前身为卡巴卡耶卡党,1980年5月改名为保守党。卡巴卡耶卡党成立于1961年,代表布干达封建酋长和王室贵族利益。1962年与乌干达人民大会党结成联盟在大选中获胜。1963年10月,该党主席穆特萨出任乌干达第一任总统。1966年奥博特任总统后,禁止该党活动,穆特萨流亡英国。1980年5月,乌干达取消党禁,该党改为现名,并把影响扩大到布干达以外地区。60年代,卡巴卡耶卡党主张维护封建王国制度,维持布干达王国地位和特权,反对英国控制。80年代,该党主张把乌干达建成一个“真正独立的、团结的、民主自由的”、“强大到足以得到国际社会尊重”的国家,主张实行联邦制,反对中央集权,要求恢复允许各王国实行自治的1962年宪法,主张实行多党制。对内主张实行混合经济制,保护个人拥有土地和其它财产的权利。对外主张同一切为和平、正义、谅解、繁荣而努力的国家和国际组织进行合作,支持一切为自由、人类尊严和独立而斗争的被压迫人民。该党现任主席马扬贾—恩坎吉,总书记为吉塔。

  1980年12月奥博特再度出任总统

  1980年12月10至11日,乌干达举行了独立后的第一次大选。保守党、爱国运动、民主党和人民大会党4个政党参加了竞选,最终乌干达人民大会党在大选中获胜,该党主席阿波洛·密尔顿·奥博特出任乌干达总统。奥博特,1925年生于兰戈地区阿克克罗村的一个酋长家庭。他是基督教新政府教徒。兰戈族人。1940年到1950年,他先后在家乡和东非麦克勒里学院求学。1952年他旅居肯尼亚时,参与创建了肯尼亚非洲人联盟,同时在肯尼亚参加乌干达国民大会党。回国后,从1958年起任乌干达国民大会党北方省负责人和全国副主席。1960年3月,乌干达人民大会党成立,任主席。同年,奥博特率领议会代表团出席伦敦制宪会议,为争取乌干达独立作出了贡献。1962年3月,乌干达实行“内部自治”。4月,人民大会党联合卡巴卡耶卡党在全国大选中获胜,奥博特出任政府总理。1962年10月9日乌干达宣布独立,奥博特仍任总理。1966年,他出任乌干达共和国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1971年1月,被阿明发动政变推翻,流亡坦桑尼亚。1979年4月阿明政权垮台后,于1980年5月回国。同年11月当选为人民大会党主席。

  1982年7月卢文祖鲁鲁部族“王国”宣布放弃独立

  在乌干达西部深山中一个自称“独立”的卢文祖鲁鲁部族“王国”的“国王”1982年7月宣布,放弃他过去所宣布的“独立”,决定参加国家的重建工作,他将把他的战士和武器交给中央政府。乌干达政府的代表保证这个“王国”的人民不会受到起诉和伤害。政府将尽力保证他们与乌干达国内其他人民一样建立起正常生活。这个部族“王国”处于乌干达西部的卢文佐利山中,是1962年宣布“独立”的。它约有3万居民,居民过着与世隔绝的原始生活。20年来,乌干达历届政府对这个小“王国”屡次派兵前往镇压,均未成功。1980年年底以奥博特为首的政府重新执政以来,强调民族和解,积极调解部族之间的冲突。经过谈判,卢文祖鲁鲁部族“王国”终于归顺中央政府。

  1984年10月乌干达实施全面禁止偷猎野生动物法令

  1984年10月,乌干达政府宣布实施一项全面禁止在野生动物园内进行偷猎和非法交易的法令,以保护国家的野生动物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野生动物园是乌干达最重要的旅游项目,那里成群的大象、野牛、河马、鳄鱼和其他动物吸引着大批旅游者。但在前总统阿明统治时期和后来发生的战乱期间,乌干达发生了严重的偷猎现象,致使大象、河马等野生动物的数目显著减少。阿明政权倒台后,政府重视保护野生动物。1979年实施的禁止捕猎野生动物的法令,使野生动物的数目不断增加。这次实施的法令,在原法令的基础上,又为乌干达人同非法偷猎者作斗争提供了法律保护。

  1985年7月27日奥博特政权推翻

  1985年7月27日上午,以乌干达民族解放军北方旅旅长巴西利奥·奥凯洛为首的一批阿乔利族军官率领所属部队突袭首都坎帕拉,迅速占领电台、邮局和中央银行等要害部门,发动政变。总统奥博特和少数部长仓惶逃往邻国肯尼亚,另外20名部长被捕。到29日,政变当局已基本控制全国局势,并宣布成立了以前民族解放军司令蒂托·奥凯洛为主席的民族解放军军事委员会,蒂托·奥凯洛出任国家元首。至此,政变宣告成功。巴西利奥·奥凯洛在政变成功后发表声明说,军人发动政变是为了在乌干达实现民主、和平、统一和进步。政变当局还宣布,12个月内将在全国举行选举。此次政变的发生与乌干达国内局势长期不稳定,特别是部族矛盾的加剧和经济状况恶化有关。奥博特虽然在1980年12月的大选中获胜,得以重新执政,但党派之争并未平息,反而愈演愈烈。反对党民主党指责奥博特领导的人民大会党在大选中作弊和对反对派实行“高压政策”。一些反对奥博特的组织相继进入丛林,开展反政府的游击活动。虽经政府军不断围剿,但主要的反政府武装—全国抵抗军不仅仍在活动,而且控制了西部大部分地区,成为影响乌干达政局稳定的重要因素。这次政变,就得到了全国抵抗军的支持。奥博特重新执政后,提拔了大批本族人担任军政要职,排斥异已和其他部族。北部的阿乔利族人是乌干达军队的主力,对奥博特的作法极为不满。1984年12月,原民族解放军参谋长戴维·奥伊特·奥乔克因飞机失事身亡后,奥博特任命兰吉族人史密斯·奥庞—阿卡克为参谋长,加剧了阿乔利族军人的不满情绪。两派之间不断发生冲突,矛盾越来越激化。此次政变前几天,北方旅发动了兵变。兵变部队切断了北部地区与其它地区的交通。反政府游击队在北方部队配合下攻占了乌干达第4大城市波特尔堡,使中央政府失去了对北部和西部地区的控制。因军队中的部族矛盾而导致的这次兵变,成为政变的导火线。经济困难是导致政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1985年8月总理保罗·穆万加被解除职务

  1985年8月25日,乌干达军事委员会宣布,解除执行总理保罗·穆万加的职务,由财政部长亚伯拉罕·瓦利戈接任。穆万加是1985年7月被推翻的奥博特政权的副总统,1985年8月1日就任执政总理。据乌干达电台8月25日的广播说,解除穆万加的职务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自穆万加在执行总理负责组阁开始,就遇到种种阻力。各党派之间在新内阁成员的分配上存在分歧,特别是由穆塞韦尼领导的全国抵抗军,因反对穆万加被任命为总理,没有马上响应奥凯洛的号召与新政府谈判。穆万加被解职,为以后政府与穆塞韦尼的谈判开辟了道路。穆万加,1924年4月生于乌干达南方省卡巴莱,巴干达族人,信奉基督新教。50年代初,穆万加就参加了争取国家独立的运动,成为乌干达国民大会党主要成员之一。1957年至1959年在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学习。1959至1963年在英国贝尔法斯特大学攻读经济和政治。乌干达独立后,穆万加曾任人民大会党布干达地区书记、国会议员,并历任工商部工业官、外交部助理秘书、驻埃及大使、外交部礼宾司长,驻法国兼驻意大利、瑞士、希腊等国大使及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代表。1971年阿明政变后,穆万加于1974年流亡英国,后到坦桑尼亚组织反阿明的乌干达行动小组。1979年3月在莫希会议上,他被选为乌干达全国解放阵线执行委员会委员兼军事委员会书记。同年4月乌干达全国解放阵线临时政府成立后,穆万加先后任内政部长、劳工部长。1980年5月,乌干达全国解放阵线军事委员会接管政权,他以军委会主席身份主持内阁。1980年12月,人民大会党在大选中获胜,他被任命为副总统兼国防部长。

  【乌干达历史概括


  乌干达共和国位于非洲东部,是地垮赤道的内陆国家。东邻肯尼亚,南与坦桑尼亚和卢旺达交界,西与扎伊尔接壤,北与苏丹毗连。全境大部位于中非高原,多湖,平均海拔1000-1200米。面积241038平方公里,人口1879万(1990年)。全国有40多个部族,主要分为南、北两大部族。首都坎帕拉。

乌干达国旗
乌干达国旗

  中文名称:乌干达共和国

  英文名称:The Republic of Uganda

  简 称:乌干达

  所属洲:非洲

  首 都:坎帕拉

  主要城市:卢韦罗、马萨卡、姆皮吉、穆本德

  国庆日:1962年10月9日

  国 歌:《喔,乌干达,美丽之地》

  国家代码:UGA

  官方语言:英语、斯瓦西里语

  货 币:乌干达先令

  时 区:UTC+3

  政治体制:总统制共和制

  国家领袖:总统:约韦里·穆塞韦尼、总理:阿波罗·罗宾·恩西班比

  人口数量:4149万(2016年)

  人口密度:206.9人/平方公里(2016年)

  主要民族:班图人、尼罗人、尼罗--闪米特人

  主要宗教:天主教、基督新教、伊斯兰教

  国土面积:241550平方公里

  水域率:约18.23%

  GDP总计:255.28亿美元(2016年,国际汇率)

  人均GDP;615美元(2016年,国际汇率)

  国际电话区号:+256

  国际域名缩写:UG

  道路通行:靠左驾驶

  注 音:ㄨ ㄍㄢ ㄉㄚˊ

  斯瓦希里语:Jamhuri ya Uganda

  政 区:111个区和1个首都市

  通货膨胀率:5.0%(2016年)

  外汇储备:28.8亿美元(2016年)

  公元1000年,今乌干达的布干达地区建立了王国。19世纪中叶,布干达王国成为东非地区最强盛的国家。19世纪80年代,发生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之间的连年战争,布干达王国迅速衰落。1890年英军侵入布干达,强迫其国王签订“保护协定”。同年,英、德签订瓜分东非的协定,布干达划为英国的势力范围。1894年6月,英国政府正式宣布布干达为“保护国”,并于1896年把“保护国”范围扩展到乌干达全境,1907年英国开始在乌干达设总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乌干达人民要求民族独立运动日益高涨。1962年10月9日乌干达宣布独立。1967年9月8日乌干达共和国成立。

  乌干达是农业国,自然条件较好,60年代曾被誉为“东非明珠”。进入70年代,由于战乱,经济发展极为缓慢。目前,乌干达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乌的矿产资源有:铜、锡、钨、绿柱石、铁、金等。水产资源丰富。乌干达的工业较落后,其中相当一部分服务于农业。主要工业部门有农产品加工、制糖、纺织、卷烟、水泥和饮料等。农业是乌干达经济最重要的部门。主要粮食、经济作物有: 小米、木蓍、玉米、高粱及咖啡、棉花、烟草、茶叶等。

  【二十世纪乌干达历史上发生过的大事件


  1921年巴塔卡运动

  19世纪末英国侵占乌干达地区时,这里处于小国割据状态,存在着布干达、托罗、布尼奥罗和安科累4个封建部族王国。其中布干达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早在20年代,布干达就出现了影响深远的巴塔卡运动。“巴塔卡”原意是掌管民族土地的氏族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1900年英布协定后失去了传统权利,而与普通农民一样降为佃农。所以,他们强烈反对1900年协定。1921年,他们建立了巴塔卡协会,组织请愿活动,要求恢复传统权利,分享农业上缴的税收。他们同官府的对立得到普通农民的同情和支持。在巴塔卡运动的推动下,1928年殖民政府实行新的限制地租数额的“土地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布干达爆发了新的巴塔卡运动。领导运动的是巴塔卡党和乌干达非洲农场主联盟。巴塔卡党成立于1945-1946年间,它同二、三十年代的巴塔卡协会有些渊源,但它的社会基础要广泛得多。1949年4月,巴塔卡党及乌干达非洲农场主联盟发动群众在布干达王宫前举行集会,并派代表向国王提出了下述要求:开放民主,给人民以选举酋长的权力;取消布干达现任政府;农民可向国外出售自己的产品即进行自由贸易。次日,由于警察企图驱散集会群众和逮捕为首分子而发生冲突,于是发生了向政府办公楼和官员住宅纵火以及抢劫酋长住宅的暴力行为。殖民当局宣布布干达处于紧急状态,逮捕了1700多人,并取缔了巴塔卡党和乌干达非洲农场主联盟。战后的巴塔卡运动,广泛传播了民主改革思想,推进了布干达和全乌干达的政治改革,提高了非洲人的经济地位。但战后的巴塔卡运动没有提出自治、独立的要求,运动也仅限于布干达地区。所以,它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民族主义运动。但它揭开了战后乌干达民族民主运动的序幕,并为之打下了组织基础。

  1949年大规模反英斗争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为了维持它在东非的殖民统治,在军事镇压的同时,在政治方面实行所谓“宪法改革”,对非洲人作部分让步;在经济上,英国对东非的掠夺进一步加强了。这使东非各族人民陷于空前的经济破产和极度的贫困之中。因此,争取民族独立是英属东非各族的头等重要任务。乌干达在战后不久,多次爆发罢工斗争。1949年,乌干达人民再度展开大规模的反帝斗争。乌干达工人举行了总罢工,这次总罢工得到了农民的支持。罢工者要求民主选举产生议会,选举地方政权机构,取消对农产品的管制,提高工人工资。但这次总罢工遭到殖民当局的残酷镇压而失败,数百人被捕入狱。

  1954年乌反对成立“东非联邦”

  20年代,英国殖民者企图利用白人势力强大的肯尼亚来加强自已在乌干达的统治,开始积极策划由肯尼亚领导的包括乌干达在内的“东非联邦”。但这一阴谋遭到了乌干达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反对。乌干达形成一个由国民大会党领导的,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统一阵线,许多封建贵族由于害怕在“东非联邦”中丧失自已的特权也纷纷参加到抗议运动中来。乌干达国王穆特萨二世公开表示拒绝联邦计划。1953年11月30日,殖民当局指控穆特萨二世叛乱,并宣布不承认乌干达政府,把穆特萨二世驱逐出境。英国殖民主义者的行径引发了乌干达强烈的反英和抵制英货运动,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国民大会党提出立即实行自治的要求。乌干达人民把反“东非联邦”和争取国王回国运动结合在一起。乌干达王国议会和国民大会党还派代表团赴英国请愿。1954年4月,伊丽莎白二世来乌干达访问,受到“普遍的冷遇”。在乌干达人民的抗议运动的打击下,英国最终放弃了“东非联邦”计划。1955年10月17日,穆特萨二世回国复位。

  1956年乌干达民主党成立

  1956年乌干达民主党成立。它在巴干达族和城市工商界中影响较大。1961年在立法议会选举中获胜,组织了第一个乌干达非洲人政府。1969年12月被乌干达人民大会党政府取缔。1973年党的宣传书记保罗·塞莫格雷雷流亡美国,在美重新组党。1979年3月,该党派代表出席乌干达各反阿明组织在坦桑尼亚莫希举行的会议,参加了乌干达全国解放阵线。1980年6月19至21日,该党在坎帕拉举行特别会议,选举保罗·塞莫格雷雷为党的总裁。该党一贯主张把乌干达建成一个“无部族、宗教和种族歧视”、“人民和睦相处”的国家,维护“以承认人权和尊重人人拥有财产权为基础”的法制。在1980年12月的全国大选中,提出“友爱、和平、团结、社会进步和谅解”的竞选口号,主张在乌干达实行多党制。党刊是《公民报》。

  1959年乌干达抵制英货运动

  1959年初,乌干达国民大会党号召开展抵制英货运动,并把其作为争取自治斗争的一部分。乌干达人民纷纷响应,3月底形成了全国规模的抵制运动。殖民当局十分恐慌,总督克劳福得匆忙抛出一个“反抵制法”,宣布抵制运动是“非法”的,企图把运动镇压下去。但抵制运动越来越高涨。11月首都坎帕拉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示威,要求收回“反抵制法”,示威者与前来镇压的警察发生激烈冲突,许多人受伤,国民大会党秘书阿布·马扬加和其他10名非洲人被捕。同年12月,英国殖民大臣到乌干达“视察”,又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成千上万的示威者高举“乌干达要在1960年实现自治”的标语牌,在立法议会大厦外高呼“英国人滚出去”、“自由万岁”等口号。抵制运动持续近一年,迫使殖民当局作出了一些让步,加快了乌干达的民族独立进程。1962年秋英国被迫承认乌干达完全自治。

  1960年3月乌干达人民大会党成立

  1960年3月9日,乌干达人民大会党成立。它是由建于1952年的乌干达国民大会党奥博特派和建于1958年的乌干达人民联盟合并而成,阿波洛·密尔顿·奥博特当选为党的主席。该党在60年代执政期间,主张把乌干达建成一个“人民一体、一个议会、一个政府”的国家,提出“向贫穷、愚昧、疾病作不懈斗争”的口号。1969年12月该党通过《平民宪章》,强调实行国有化。1971年1月,阿明发动政变,推翻了奥博特政权,该党领导人被迫流亡国外。1979年4月阿明政权垮台后,该党又在国内恢复活动。1980年11月,举行代表大会,通过宣言,选举奥博特为该党总裁。12月,该党在大选中获胜,成为执政党。该党对内主张政治上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实行团结、稳定、全国和解和重建国家的方针;经济上采取“温和的经济政策”,宣布不再搞国有化,实行国家、合作社和私人三种所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欢迎外国投资。对外主张奉行不结盟和睦邻政策,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支持南部非洲、巴勒斯坦等地所有被压迫人民的斗争。该党的党刊是《人民报》。

  1962年乌干达独立

  乌干达于1896年沦为英国的保护国。1907年英国在乌干达设总督。半个世纪以来,乌干达人民的反殖民统治的斗争不断发展,它曾迫使殖民主义者放弃东非联邦计划。到50年代中,乌干达各政党纷纷建立。1960年3月乌干达人民大会党成立,它积极主张反帝和乌干达独立。同年9月乌干达人民举行反英示威,要求独立。1961年英国殖民当局被迫同意由民主党组成的非洲人政府,并同意乌干达于1962年3月1日实行“内部自治”。1962年4月,乌干达人民大会党和卡巴卡耶卡党竞选联盟获胜,奥博特出任总理。同年10月9日,乌干达宣布独立。1963年10月取消了英国总督,由布干达国王穆萨特任总统,奥博特任总理。1967年乌干达共和国建立,奥博特任总统。

  1971年阿明军事政变

  1971年1月25日,陆军司令伊迪·阿明利用奥博特总统到新加坡参加英联邦总理会议之机,在首都坎帕拉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奥博特政权。军队接管了政府,阿明出任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集立法与行政权于一身。他宣布禁止一切政党活动,解散议会。阿明表示,要同英国保持良好关系,并称赞英国以前对乌干达的统治。2月5日,英国承认阿明政权。此次政变在一些非洲国家引起强烈反应,它们指责外国势力策动了这次政变。政变后,奥博特总统流亡坦桑尼亚。

  1972年“经济战”

  乌干达同许多非洲国家一样,有许多亚洲侨民和亚裔非洲人。他们在乌干达主要从事商业和工业活动以及教育、医务和工程技术等工作。他们同土著黑人相比在知识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同时掌握着很大一部分资本。1971年,伊迪·阿明通过军事政变推翻了奥博特政府,建立了自已的独裁统治。阿明认为,土著黑人之所以经济贫困、文化落后,其主要原因是亚侨和亚裔对资本和文化的垄断。为了使本国的黑人“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1972年阿明下令发动“经济战”,驱逐乌干达境内所有的亚侨,所有的坦桑尼亚、肯尼亚、赞比亚籍的亚裔居民,没收其资本,接管其经营的企业和茶园。被驱逐出境的亚侨和亚裔总数约达6万人,他们的生命财产蒙受了巨大损失。最为严重的是,乌干达的国计民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致使工厂无人管理,病人无处就医,学校缺少教师,国内贸易中断,国民经济濒于崩溃。

  1979年阿明独裁统治被推翻

  1979年4月,乌干达流亡组织的武装力量攻克首都,阿明被迫流亡国外。

  伊迪·阿明1925年生于西尼罗河地区的科博达。他只上过4年小学,一直在军队服役。他曾先后到英国和以色列接受军事训练。阿明是乌干达总统奥博特的堂兄。1967年1月,奥博特提升他为乌干达武装部队总司令。1968年1月任陆军和空军司令、国防参谋长以及国防部的军事总顾问。1971年发动政变,推翻了奥博特政权,成立了军政府,自任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同年2月任总统。1972年起又兼任军政府最高权力机构—国防委员会的主席。阿明独揽军政大权,实行独裁统治。1978年10月阿明发动了对坦桑尼亚的战争。1979年3月,乌干达流亡国外的20多个反阿明组织在坦桑尼亚的莫希开会,成立了乌干达全国解放阵线和乌干达民族解放军。1979年4月10日,民族解放军在坦桑尼亚支持下攻占了坎帕拉。次日成立了全国解放阵线临时政府,卢莱任总统。阿明流亡沙特阿拉伯的吉达。从此阿明的独裁统治结束。

  1979年4月11日优素福·卢莱任新总统

  1979年4月11日,乌干达阿明军人政权倒台,以乌干达全国解放阵线主席优素福·基隆德·卢莱为首的新政府宣告成立,卢莱任总统兼国防部长和武装部队总司令。卢莱是非洲较有名望的大学教授。1912年生于坎帕拉的一个穆斯林家庭,属巴干达族。他15岁才在农村上小学。两年后,卢莱考取布多“国王中学”。在布多“国王中学”学习时,卢莱改信了基督教。卢莱21岁时考取了东非著名的麦克雷雷学院,毕业后又被推荐去南非哈尔堡大学继续深造。他还曾获得英国奖学金到英国布列斯托尔学院学习。乌干达独立前,卢莱应英国总督之请,在“过渡政府”中先后任农村发展部长和教育部长达7年之久。1979年3月24日至26日,乌干达18个反阿明组织在坦桑尼亚的莫希开会,成立了统一的“乌干达全国解放阵线”。卢莱以“特邀代表”身份与会,被一致推举为全国解放阵线执委会主席。1979年的4月13日卢莱正式宣誓就任总统。他上台后宣布要在国内“恢复法治”,“根据宪法给全体人民以平等和个人权利”,强调新乌干达要“通过团结重建国家”,保证尽早举行全国选举。他宣布建立新军队的3项原则:军人必须是乌干达人,要有文化,要从各地区按人口比例招募。在对外政策上,卢莱表示要采取不结盟政策,与世界各国建立“友好和有意义的关系”,首先要同东非邻国友好。

  1979年6月20日比奈萨继任总统

  1979年6月20日,乌干达总统优素福·卢莱宣布辞职,戈弗雷·比奈萨继任总统。卢莱任总统的2个月内,临时政府内部出现权力之争。为此,卢莱对内阁进行了2次改组。卢莱本人表示,他所以辞职是因为他不愿看到因为他个人而发生任何冲突。卢莱宣布辞职后,支持他的群众举行了示威游行。新总统比奈萨,1920年生。曾在英国受教育。1962年曾在奥博特政府时任总检察长,阿明当政时于1973年流亡国外。1979年5月从美国回国。比奈萨在6月26日的就职仪式上发表讲话说,他的政府是全民族的。他保证,政府将履行自已的职责,把乌干达建设成一个新的、幸福的、繁荣的和民主的国家。

  1979年8月乌干达改编军队

  1979年8月初,乌干达全国解放阵线最高机构—全国协商委员会决定改编乌干达民族解放军,并使之统一于一个司令部的指挥下。不久,国防部长穆塞维尼宣布,统一的军事司令部已经建立,并开始工作。今后,各支武装力量要由司令部统一指挥,不能自行其事。他强调指出,征兵工作只能由政府负责进行,任何暗地搞的征兵活动都是非法的,必须立即停止。目前,乌干达的军队估计有1万人左右。它是在反对阿明独裁统治的斗争中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由各种政治团体和派别的战斗单位组成的。在1979年3月召开的莫希会议上,为了共同斗争的需要,这些团体和组织同意将它们的武装力量合并,从而建立了乌干达民族解放军。但是,由于政治、部族、地域等多方面的原因,合并未能完全实现。

  1980年5月乌干达爱国运动成立

  1980年5月,由乌干达民族救国阵线、劳工党和乌干达民族主义运动合并组成了乌干达爱国运动。该党对内主张建立“以私人自由企业和公共企业为基础”的混合经济,现阶段不搞社会主义,不搞国有化,欢迎和保护外国私人投资,强调必须团结人民,建立“廉洁的领导班子”和“部族间保持平衡”的军队,实行免费教育。对外主张奉行不结盟政策,在互相尊重和互利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建立友好关系,着重发展同邻国的友好、合作关系。1980年11月16日至20日,该党在坎帕拉举行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选举执政的乌干达军委会副主席约韦里·穆塞韦尼为该党主席,地方政府部长比丹迪·萨利为总书记。同年12月,该党参加了全国大选。大选结束后,该党不承认此次大选,认为这次选举是“骗局”。1981年2月,该党总书记萨利等人相继被捕,主席穆塞维尼转入地下组织反政府活动。

  1980年5月乌干达保守党成立

  前身为卡巴卡耶卡党,1980年5月改名为保守党。卡巴卡耶卡党成立于1961年,代表布干达封建酋长和王室贵族利益。1962年与乌干达人民大会党结成联盟在大选中获胜。1963年10月,该党主席穆特萨出任乌干达第一任总统。1966年奥博特任总统后,禁止该党活动,穆特萨流亡英国。1980年5月,乌干达取消党禁,该党改为现名,并把影响扩大到布干达以外地区。60年代,卡巴卡耶卡党主张维护封建王国制度,维持布干达王国地位和特权,反对英国控制。80年代,该党主张把乌干达建成一个“真正独立的、团结的、民主自由的”、“强大到足以得到国际社会尊重”的国家,主张实行联邦制,反对中央集权,要求恢复允许各王国实行自治的1962年宪法,主张实行多党制。对内主张实行混合经济制,保护个人拥有土地和其它财产的权利。对外主张同一切为和平、正义、谅解、繁荣而努力的国家和国际组织进行合作,支持一切为自由、人类尊严和独立而斗争的被压迫人民。该党现任主席马扬贾—恩坎吉,总书记为吉塔。

  1980年12月奥博特再度出任总统

  1980年12月10至11日,乌干达举行了独立后的第一次大选。保守党、爱国运动、民主党和人民大会党4个政党参加了竞选,最终乌干达人民大会党在大选中获胜,该党主席阿波洛·密尔顿·奥博特出任乌干达总统。奥博特,1925年生于兰戈地区阿克克罗村的一个酋长家庭。他是基督教新政府教徒。兰戈族人。1940年到1950年,他先后在家乡和东非麦克勒里学院求学。1952年他旅居肯尼亚时,参与创建了肯尼亚非洲人联盟,同时在肯尼亚参加乌干达国民大会党。回国后,从1958年起任乌干达国民大会党北方省负责人和全国副主席。1960年3月,乌干达人民大会党成立,任主席。同年,奥博特率领议会代表团出席伦敦制宪会议,为争取乌干达独立作出了贡献。1962年3月,乌干达实行“内部自治”。4月,人民大会党联合卡巴卡耶卡党在全国大选中获胜,奥博特出任政府总理。1962年10月9日乌干达宣布独立,奥博特仍任总理。1966年,他出任乌干达共和国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1971年1月,被阿明发动政变推翻,流亡坦桑尼亚。1979年4月阿明政权垮台后,于1980年5月回国。同年11月当选为人民大会党主席。

  1982年7月卢文祖鲁鲁部族“王国”宣布放弃独立

  在乌干达西部深山中一个自称“独立”的卢文祖鲁鲁部族“王国”的“国王”1982年7月宣布,放弃他过去所宣布的“独立”,决定参加国家的重建工作,他将把他的战士和武器交给中央政府。乌干达政府的代表保证这个“王国”的人民不会受到起诉和伤害。政府将尽力保证他们与乌干达国内其他人民一样建立起正常生活。这个部族“王国”处于乌干达西部的卢文佐利山中,是1962年宣布“独立”的。它约有3万居民,居民过着与世隔绝的原始生活。20年来,乌干达历届政府对这个小“王国”屡次派兵前往镇压,均未成功。1980年年底以奥博特为首的政府重新执政以来,强调民族和解,积极调解部族之间的冲突。经过谈判,卢文祖鲁鲁部族“王国”终于归顺中央政府。

  1984年10月乌干达实施全面禁止偷猎野生动物法令

  1984年10月,乌干达政府宣布实施一项全面禁止在野生动物园内进行偷猎和非法交易的法令,以保护国家的野生动物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野生动物园是乌干达最重要的旅游项目,那里成群的大象、野牛、河马、鳄鱼和其他动物吸引着大批旅游者。但在前总统阿明统治时期和后来发生的战乱期间,乌干达发生了严重的偷猎现象,致使大象、河马等野生动物的数目显著减少。阿明政权倒台后,政府重视保护野生动物。1979年实施的禁止捕猎野生动物的法令,使野生动物的数目不断增加。这次实施的法令,在原法令的基础上,又为乌干达人同非法偷猎者作斗争提供了法律保护。

  1985年7月27日奥博特政权推翻

  1985年7月27日上午,以乌干达民族解放军北方旅旅长巴西利奥·奥凯洛为首的一批阿乔利族军官率领所属部队突袭首都坎帕拉,迅速占领电台、邮局和中央银行等要害部门,发动政变。总统奥博特和少数部长仓惶逃往邻国肯尼亚,另外20名部长被捕。到29日,政变当局已基本控制全国局势,并宣布成立了以前民族解放军司令蒂托·奥凯洛为主席的民族解放军军事委员会,蒂托·奥凯洛出任国家元首。至此,政变宣告成功。巴西利奥·奥凯洛在政变成功后发表声明说,军人发动政变是为了在乌干达实现民主、和平、统一和进步。政变当局还宣布,12个月内将在全国举行选举。此次政变的发生与乌干达国内局势长期不稳定,特别是部族矛盾的加剧和经济状况恶化有关。奥博特虽然在1980年12月的大选中获胜,得以重新执政,但党派之争并未平息,反而愈演愈烈。反对党民主党指责奥博特领导的人民大会党在大选中作弊和对反对派实行“高压政策”。一些反对奥博特的组织相继进入丛林,开展反政府的游击活动。虽经政府军不断围剿,但主要的反政府武装—全国抵抗军不仅仍在活动,而且控制了西部大部分地区,成为影响乌干达政局稳定的重要因素。这次政变,就得到了全国抵抗军的支持。奥博特重新执政后,提拔了大批本族人担任军政要职,排斥异已和其他部族。北部的阿乔利族人是乌干达军队的主力,对奥博特的作法极为不满。1984年12月,原民族解放军参谋长戴维·奥伊特·奥乔克因飞机失事身亡后,奥博特任命兰吉族人史密斯·奥庞—阿卡克为参谋长,加剧了阿乔利族军人的不满情绪。两派之间不断发生冲突,矛盾越来越激化。此次政变前几天,北方旅发动了兵变。兵变部队切断了北部地区与其它地区的交通。反政府游击队在北方部队配合下攻占了乌干达第4大城市波特尔堡,使中央政府失去了对北部和西部地区的控制。因军队中的部族矛盾而导致的这次兵变,成为政变的导火线。经济困难是导致政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1985年8月总理保罗·穆万加被解除职务

  1985年8月25日,乌干达军事委员会宣布,解除执行总理保罗·穆万加的职务,由财政部长亚伯拉罕·瓦利戈接任。穆万加是1985年7月被推翻的奥博特政权的副总统,1985年8月1日就任执政总理。据乌干达电台8月25日的广播说,解除穆万加的职务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自穆万加在执行总理负责组阁开始,就遇到种种阻力。各党派之间在新内阁成员的分配上存在分歧,特别是由穆塞韦尼领导的全国抵抗军,因反对穆万加被任命为总理,没有马上响应奥凯洛的号召与新政府谈判。穆万加被解职,为以后政府与穆塞韦尼的谈判开辟了道路。穆万加,1924年4月生于乌干达南方省卡巴莱,巴干达族人,信奉基督新教。50年代初,穆万加就参加了争取国家独立的运动,成为乌干达国民大会党主要成员之一。1957年至1959年在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学习。1959至1963年在英国贝尔法斯特大学攻读经济和政治。乌干达独立后,穆万加曾任人民大会党布干达地区书记、国会议员,并历任工商部工业官、外交部助理秘书、驻埃及大使、外交部礼宾司长,驻法国兼驻意大利、瑞士、希腊等国大使及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代表。1971年阿明政变后,穆万加于1974年流亡英国,后到坦桑尼亚组织反阿明的乌干达行动小组。1979年3月在莫希会议上,他被选为乌干达全国解放阵线执行委员会委员兼军事委员会书记。同年4月乌干达全国解放阵线临时政府成立后,穆万加先后任内政部长、劳工部长。1980年5月,乌干达全国解放阵线军事委员会接管政权,他以军委会主席身份主持内阁。1980年12月,人民大会党在大选中获胜,他被任命为副总统兼国防部长。

  1986年1月25日蒂托·奥凯洛政权被推翻

  1985年7月,奥凯洛发动政变推翻了奥博特政权,开始执政。但他逐渐对乌干达的局势失去控制。政府军放荡不羁,抢劫和扰民事件不断发生,成百名无辜百姓惨遭屠杀。乌干达的经济不断恶化,货币不断贬值,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毫无保障,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日趋强烈。相比之下,在由全国抵抗军掌权的西部行政区内则显得秩序井然,百姓生活安宁。在这种情况下,人民要求推翻奥凯洛政权的呼声日益高涨。1985年12月17日,穆塞韦尼和奥凯洛签署了结束乌干达内战的和平协定,但由于权力分配不均,引起全国抵抗军的强烈不满。由于上述原因,穆塞维尼决定继续领导全国抵抗军夺取政权。通过几个月的充分准备,抵抗军在1月17日分别从坎帕拉的西南部、西部和北部发动了全面进攻。1月25日,全国抵抗军控制了坎帕拉,推翻了蒂托·奥凯洛政权。1月26日,穆塞韦尼宣誓就任乌干达新总统。穆塞韦尼在就职仪式上发表讲话,从6个方面阐述了抵抗运动的目标,其中包括恢复民主、安全,实现统一,加强同外国的经济合作等。

  1986年1月26日穆塞维尼就任新总统

  1986年1月26日,约韦里·穆塞韦尼领导乌干达全国抵抗军推翻了蒂托·奥凯洛政权,建立了以乌干达全国抵抗运动成员为主体的新政府,穆塞韦尼出任乌干达独立以来的第8任总统。穆塞韦尼,1944年生于乌干达姆巴拉拉地区,属巴尼安科莱族,信奉基督新教。曾就读于麦克勒里大学和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获政治经济学学士学位。他从1971年起开始参加反阿明活动。1972年在坦桑尼亚组织了乌干达全国救国阵线,主张通过农民武装斗争推翻阿明政权,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式的乌干达。1976年前穆塞韦尼在坦桑尼亚从事政治活动,组织反阿明的军事力量。1977年8月,乌干达民族运动建立后,一度出任该组织驻莫桑比克的代表。1979年3月,在乌干达各反阿明组织于莫希举行的会议上,当选为乌干达全国解放阵线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79年4月阿明政权垮台后,出任乌干达全国解放阵线临时政府国防国务部长。6月任国防部长,11月改任区域合作部长。1980年5月,乌干达全国解放阵线军事委员会接管政权后,穆塞韦尼以军委会副主席的身份同主席穆万加一同主持内阁。同年6月4日,乌干达爱国运动成立,他任临时主席。1980年11月,该组织举行代表大会,他当选为主席。由于乌干达爱国运动不承认乌干达1980年的全国大选,1981年2月该组织的总书记萨利等人相继被捕,穆塞韦尼开始转入地下从事反政府活动。1986年1月,穆塞韦尼就任新总统之后,面对乌干达部族冲突、党派纷争、宗教纠葛和南北对抗不断激化的严峻现实,明确宣布新政权将坚决奉行民族和解政策,其首要任务是在乌干达建立民主制度,反对部族主义、地方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宗派主义,促进国家的民主、安全和团结。

  1986年3月乌干达内战基本平息

  1967年乌干达建立共和国,奥博特任总统。1971年1月陆军司令伊迪·阿明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奥博特政权,开始实行独裁统治。1979年4月反阿明的武装力量,乌干达民族解放军在坦桑尼亚的支持下,攻占了首都坎帕拉,组成了临时政府。1980年12月,乌干达举行了自1962年独立以来的首次大选,人民大会党获胜,前总统奥博特再次当选总统。但参加大选的“乌干达爱国运动”党主席穆塞韦尼指责奥博特操纵选举,与新成立的奥博特政府为敌,于1981年成立全国抵抗运动,并组织全国抵抗军进入丛林,开展游击战。1986年1月17日,穆塞韦尼领导全国抵抗军向政府军发动进攻,25日攻下首都坎帕拉,成立全国抵抗委员会,穆塞韦尼任主席。1月29日,穆塞韦尼就任总统。自他执政以来,在全国实行和解政策,建立了基础广泛的政府。3月,乌干达内战才基本平息。

  1987年12月14日乌干达、肯尼亚边境冲突

  1987年12月14日,100多名乌干达政府军企图越过边境进入肯尼亚的布里亚城,遭到肯尼亚警察和保安人员的还击,双方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冲突造成双方军人和平民共60多人伤亡。16日冲突停止。乌干达与肯尼亚,这两个长期不和的国家的紧张关系是从1986年开始激化的。乌干达于1986年8月沿着与肯尼亚交界的边境地带布署了军队以阻止叛军的活动,并威胁要派军队去追击进入肯尼亚的叛乱分子,但肯尼亚否认它允许乌干达叛乱分子利用肯尼亚领土作为活动基地。为此双方相互指责,关系不断恶化。此次冲突是两国关系恶化以来的首次敌对行动。事后,两国都表示愿意谋求和平,但双方仍在边境地区增加自己的军事力量。惧怕战事再起,两国边境地区的居民纷纷内迁。两国发生新的边境冲突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推荐访问:二十世纪大海战

娱乐八卦推荐文章

娱乐八卦热门文章

娱乐八卦扩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