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宰相晏殊简介生平经历,晏殊怎么死的 北宋张择端生平简介

发布时间:2018-06-05 来源:女性健康 点击: 当前位置:71668明星网 > 健康 > 女性健康 > 北宋宰相晏殊简介生平经历,晏殊怎么死的 手机阅读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春,全国各地的学子齐集京城,参加每三年一次的朝廷大考。江南安抚使张知白向朝廷举荐一名 “神童”应考,真宗即命驿送至京,与千余名考生一起在宫廷中参加礼部试(又称省试、春试)。从第一天进入考场,这个孩子便毫不怯场,神态自若,拿到考题后,略加思索,即挥笔疾书,洋洋洒洒数千言,竟一气呵成。考毕,真宗亲自阅看了这份试卷,大加赞赏,特赐同进士出身。

  这位年仅14岁的考生,就是仁宗庆历年间拜相的晏殊。

  一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宋淳化二年 (991)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地主家庭。他的父亲晏固曾是抚州官衙内追催赋税公事的一名手力(宋代县役名称,一般由中等地主户差充),后擢武职军阶。

  自幼年起,晏殊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之他天赋超群,秀外慧中,7岁时已能文能赋,因颇有声名。知滁州李虚已惊奇他的才华,不仅把幼女许配于晏殊,与之结为童婚,而且把晏殊向江南安抚使张知白作了引荐,张知白经对他测试,认为他的确是荆山之玉,人才难得,故以“神童”之名把他举荐于朝廷。

  晏殊考中进士后,真宗亦非常欣赏他的才华,曾对宰臣寇准等人说: “晏殊是个人才,将来可做宰相。”但因为宋初以来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宰相不用南方人,故寇准在一旁说道: “晏殊是江南人。”真宗颇不以为然地反问寇准说: “唐朝宰相张九龄不也是江南人吗?”真宗所说的张九龄为广东韶关人,玄宗开元年间任为相。

  又过了几天,真宗再要亲自面试一下晏殊的诗、赋、论等究竟如何。题目出了以后,晏殊却要求改换题目。真宗不解,问其缘故。晏殊回答说: “陛下让人出的题目,臣下以前曾经练习过,因请改换试题。”真宗听后,非常喜欢他的诚实,即命侍臣重新拟题。考过后阅其卷,果然是文笔不凡,使真宗赞不绝口,当即诏授其为秘书省正字,并允准他在龙图阁继续读书学习,以备将来重用。晏殊遂又拜直史馆陈彭年为师。陈彭年也是抚州人,自然对他格外关心,勤加教诲,不仅定时督促检查他的学业,对他平时的交往活动也予以监督和引导,期望他将来有大的造诣和成就。而晏殊也并不因为少年得志,趾高气扬,妄自尊大,则颇有自知之明,谨言慎行,洁身自重,因此,陈彭年对晏殊的学行为人常常予以称道。后晏殊召试中书,迁太常寺奉礼郎。

  大中祥符元年(1008),真宗举行封禅泰山大典,晏殊奉命扈从前往。这年十一月,礼毕,爵赏百官,晏殊再迁光禄寺丞,为集贤校理,年仅18岁。

  大中祥符六年(1013),晏殊的父亲去世,他请假回家为父守丧。按制,父母去世,一般要持服三年。但晏殊父亲的丧事刚毕,真宗就下诏,夺服起任,召他马上入朝。君命大于家事,晏殊在屡上书不准的情况下,只得起身赴京城,被任命为判太常礼院,次年,陪真宗南幸亳州,祭谒老子太清宫。

  紧接着,晏殊的母亲去世,仍不准他为母守丧终服,夺情起复为太常寺丞,受命编修《宝训》,又擢为左正言、直史馆。

  此时东宫官空缺,真宗下诏侍臣们物色人选。于是宰臣们及京朝官们甚至皇亲国戚都纷纷举荐自己亲信的人。但是等任命发布以后,补缺东宫官的不是大臣们推荐的人选,却是晏殊。大臣们心中纳闷,都不知是何原因。次日上朝,真宗对朝臣们说: “你们大概都想知道朕为什么任晏殊为东宫侍臣的原因吧?朕告诉你们,自古以来,治天下者,居安思危,今天下无事,朝野上下,嬉游宴饮,通宵达旦,习以为常。惟晏殊闭门读书,爱惜光阴,探赜索隐,好学不倦,此正可以任东宫之官。”晏殊遂迁任升王府记室参军。

  一年以后,晏殊迁尚书户部员外郎、为太子舍人,寻迁任知制诰、判集贤院,再以翰林学士,任太子左庶子,仍兼任辅佐东宫的重任,同时又参与朝中枢政的决策。每当真宗有所询问之时,晏殊都用小字把自己的意见写在方寸纸片上,等真宗看过并作了批示后,还要把原稿和批示一并密封上交。对此,真宗非常欣赏他的谨慎和能够严守秘密。晏殊成为真宗非常信任的宠臣。这时的晏殊,也不过刚刚30岁年纪。

  

  乾兴元年(1022)二月,真宗病逝,皇太子赵祯奉遗诏即皇帝位,是为仁宗。仁宗年仅13岁,他尊真宗刘皇后为皇太后,真宗淑妃为皇太妃,军国大事一起与皇太后听政处理,实际上完全由皇太后掌权。

  刘太后垂帘听政后,宰相丁谓和枢密使曹利用等人,为了取悦太后,常常单独进见太后奏事,朝廷百官对此亦无人敢持异议。惟晏殊认为这不合祖制,遂上疏太后说: “百官向太后奏事,太后应垂帘听政,不宜直接面见任何人。”对他的意见,刘太后虽心中不悦,但也不好表示,只得准奏,并迁其官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刘太后又以他为东宫旧臣,又加其官给事中,命他参预编修《真宗实录》。

  虽然真宗对晏殊宠爱有加,但晏殊为人正直,对编修真宗实录,持不阿善、不隐恶,不屈笔、不文过饰非,坚持事实求是的态度,最后完成《真宗实录》150卷。书成,晋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

  刘太后执政后,一些善于阿谀奉承的人先后得到重用,人多不敢言。后来,这些谄媚之徒又怂恿仁宗,让仁宗帅百官向刘太后献寿。晏殊对此种行径不能再忍耐了,于是又一次上书太后,指出圣明之政,不能私其所私。直接批评太后任用太后旧人张耆担任枢密使等等。对此疏,太后自然阅后不快,但也敢怒不敢言,只好忍着。

  此后的一天,晏殊随仁宗、太后去玉清昭应宫参加祭祀 “天节”之典。典仪一开始,从祀人员的秩序就非常混乱,有人竟不知自己的位置所在。晏殊又不由地大为气愤,竟手持笏板笞打违制之人,不料把这个人的牙齿打掉一个。因此,晏殊遭御史台官员弹劾。加上他一而再、再而三的提批评意见,忤太后旨意,太后借此罢晏殊枢密副使之职,晏殊出知宣州(治今安徽宣城)。

  数月以后,晏殊改任应天知府(治今河南商丘)。他特意邀请当时知名学者范仲淹到应天创办府学,招收生徒,兴学立教。自五代以来,全国各地学校多废,晏殊是提倡兴办学校的第一人。在他的倡议之后,仁宗庆历年间兴起了大办学校的热潮。

  天圣六年(1028),晏殊被召还,任御史中丞,改资政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又改兵部侍郎兼秘书监,为三司使,历枢密副使拜参知政事,加官尚书左丞。有一天,刘太后要去太庙烧香,有侍臣建议太后穿帝王礼服。刘太后又怕招是惹非,即宣晏殊询问可否,晏殊以《周礼》所载后服之制作了回答,力谏乃止。

  明道二年(1033),刘太后病卒,仁宗亲政,整顿朝纲,除旧布新,尤其是进行了大规模的人事调整。晏殊这时则被人弹劾是刘太后亲信的人,遭罢黜,以礼部尚书出知亳州(治今安徽亳县),又改徙陈州(治今河南淮阳)。与晏殊同时被贬的还有宰相吕夷简等人。

  吕夷简被罢相后,仁宗擢任所亲信的张士逊为相。这时,全国仍岁旱蝗,流民盈途,张士逊等又执政无方,遂引起朝野怨愤。于是有人上疏弹劾张士逊,也有人上疏提出应改元以应天变、导迎和气等等。出于无奈,仁宗便又罢免张士逊,重新起用吕夷简等人,并改元为“景祐”。晏殊亦被召还,迁刑部尚书,以本官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

  从景祐元年(1034)起,毗邻宋朝的西夏政权、党项族首领元昊不断派兵侵掠宋朝边地,并把数十万大军布署在宋夏边界,形成对宋朝的严重威胁。为了抗击西夏的入侵,仁宗诏令陕西、河东诸路整饬边备,任命知延州范雍、知永兴军夏竦为西面最高军事长官,全面负责指挥对西夏的战争。但从宋初以来,为了防范在外诸将擅权,自行其事,每次任命将领带兵出征作战,朝廷都授以阵图,并派宦官担任监军使。这样一来,极大地制约着将官们发挥积极性、主动性,造成对敌战争屡次失利的结果,使国防越来越弱。晏殊就此上疏,建议废除宦官监军之制,命将出征,朝廷也不必授以阵图,而应充分发挥将领们的主动性,让他们根据前线战场上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攻守策略。晏殊还提出,为了增强军队战斗力,应充分利用边区士兵熟悉地形地势、适应当地作战条件的优势,召募陕西等地的弓箭手进行训练,以补充禁军战斗力之不足。针对国家财政窘困、军费不足的状况,他上疏建议朝廷献出宫中多余的物资,以资边防之费; 为协调好各种财政开支,应集中财权于度支部①,其他部门掌握财政之权者统统罢去。这些都是切中时弊的建议,被人称之为深谋远虑、识大体的“正论”。仁宗一一采纳,下诏实行。

  康定初年(1040),晏殊先擢知枢密院事,又进枢密使。不久,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加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执掌宋政府的军政大权。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春,全国各地的学子齐集京城,参加每三年一次的朝廷大考。江南安抚使张知白向朝廷举荐一名 “神童”应考,真宗即命驿送至京,与千余名考生一起在宫廷中参加礼部试(又称省试、春试)。从第一天进入考场,这个孩子便毫不怯场,神态自若,拿到考题后,略加思索,即挥笔疾书,洋洋洒洒数千言,竟一气呵成。考毕,真宗亲自阅看了这份试卷,大加赞赏,特赐同进士出身。

  这位年仅14岁的考生,就是仁宗庆历年间拜相的晏殊。

  一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宋淳化二年 (991)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地主家庭。他的父亲晏固曾是抚州官衙内追催赋税公事的一名手力(宋代县役名称,一般由中等地主户差充),后擢武职军阶。

  自幼年起,晏殊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之他天赋超群,秀外慧中,7岁时已能文能赋,因颇有声名。知滁州李虚已惊奇他的才华,不仅把幼女许配于晏殊,与之结为童婚,而且把晏殊向江南安抚使张知白作了引荐,张知白经对他测试,认为他的确是荆山之玉,人才难得,故以“神童”之名把他举荐于朝廷。

  晏殊考中进士后,真宗亦非常欣赏他的才华,曾对宰臣寇准等人说: “晏殊是个人才,将来可做宰相。”但因为宋初以来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宰相不用南方人,故寇准在一旁说道: “晏殊是江南人。”真宗颇不以为然地反问寇准说: “唐朝宰相张九龄不也是江南人吗?”真宗所说的张九龄为广东韶关人,玄宗开元年间任为相。

  又过了几天,真宗再要亲自面试一下晏殊的诗、赋、论等究竟如何。题目出了以后,晏殊却要求改换题目。真宗不解,问其缘故。晏殊回答说: “陛下让人出的题目,臣下以前曾经练习过,因请改换试题。”真宗听后,非常喜欢他的诚实,即命侍臣重新拟题。考过后阅其卷,果然是文笔不凡,使真宗赞不绝口,当即诏授其为秘书省正字,并允准他在龙图阁继续读书学习,以备将来重用。晏殊遂又拜直史馆陈彭年为师。陈彭年也是抚州人,自然对他格外关心,勤加教诲,不仅定时督促检查他的学业,对他平时的交往活动也予以监督和引导,期望他将来有大的造诣和成就。而晏殊也并不因为少年得志,趾高气扬,妄自尊大,则颇有自知之明,谨言慎行,洁身自重,因此,陈彭年对晏殊的学行为人常常予以称道。后晏殊召试中书,迁太常寺奉礼郎。

  大中祥符元年(1008),真宗举行封禅泰山大典,晏殊奉命扈从前往。这年十一月,礼毕,爵赏百官,晏殊再迁光禄寺丞,为集贤校理,年仅18岁。

  大中祥符六年(1013),晏殊的父亲去世,他请假回家为父守丧。按制,父母去世,一般要持服三年。但晏殊父亲的丧事刚毕,真宗就下诏,夺服起任,召他马上入朝。君命大于家事,晏殊在屡上书不准的情况下,只得起身赴京城,被任命为判太常礼院,次年,陪真宗南幸亳州,祭谒老子太清宫。

  紧接着,晏殊的母亲去世,仍不准他为母守丧终服,夺情起复为太常寺丞,受命编修《宝训》,又擢为左正言、直史馆。

  此时东宫官空缺,真宗下诏侍臣们物色人选。于是宰臣们及京朝官们甚至皇亲国戚都纷纷举荐自己亲信的人。但是等任命发布以后,补缺东宫官的不是大臣们推荐的人选,却是晏殊。大臣们心中纳闷,都不知是何原因。次日上朝,真宗对朝臣们说: “你们大概都想知道朕为什么任晏殊为东宫侍臣的原因吧?朕告诉你们,自古以来,治天下者,居安思危,今天下无事,朝野上下,嬉游宴饮,通宵达旦,习以为常。惟晏殊闭门读书,爱惜光阴,探赜索隐,好学不倦,此正可以任东宫之官。”晏殊遂迁任升王府记室参军。

  一年以后,晏殊迁尚书户部员外郎、为太子舍人,寻迁任知制诰、判集贤院,再以翰林学士,任太子左庶子,仍兼任辅佐东宫的重任,同时又参与朝中枢政的决策。每当真宗有所询问之时,晏殊都用小字把自己的意见写在方寸纸片上,等真宗看过并作了批示后,还要把原稿和批示一并密封上交。对此,真宗非常欣赏他的谨慎和能够严守秘密。晏殊成为真宗非常信任的宠臣。这时的晏殊,也不过刚刚30岁年纪。

  

  乾兴元年(1022)二月,真宗病逝,皇太子赵祯奉遗诏即皇帝位,是为仁宗。仁宗年仅13岁,他尊真宗刘皇后为皇太后,真宗淑妃为皇太妃,军国大事一起与皇太后听政处理,实际上完全由皇太后掌权。

  刘太后垂帘听政后,宰相丁谓和枢密使曹利用等人,为了取悦太后,常常单独进见太后奏事,朝廷百官对此亦无人敢持异议。惟晏殊认为这不合祖制,遂上疏太后说: “百官向太后奏事,太后应垂帘听政,不宜直接面见任何人。”对他的意见,刘太后虽心中不悦,但也不好表示,只得准奏,并迁其官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刘太后又以他为东宫旧臣,又加其官给事中,命他参预编修《真宗实录》。

  虽然真宗对晏殊宠爱有加,但晏殊为人正直,对编修真宗实录,持不阿善、不隐恶,不屈笔、不文过饰非,坚持事实求是的态度,最后完成《真宗实录》150卷。书成,晋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

  刘太后执政后,一些善于阿谀奉承的人先后得到重用,人多不敢言。后来,这些谄媚之徒又怂恿仁宗,让仁宗帅百官向刘太后献寿。晏殊对此种行径不能再忍耐了,于是又一次上书太后,指出圣明之政,不能私其所私。直接批评太后任用太后旧人张耆担任枢密使等等。对此疏,太后自然阅后不快,但也敢怒不敢言,只好忍着。

  此后的一天,晏殊随仁宗、太后去玉清昭应宫参加祭祀 “天节”之典。典仪一开始,从祀人员的秩序就非常混乱,有人竟不知自己的位置所在。晏殊又不由地大为气愤,竟手持笏板笞打违制之人,不料把这个人的牙齿打掉一个。因此,晏殊遭御史台官员弹劾。加上他一而再、再而三的提批评意见,忤太后旨意,太后借此罢晏殊枢密副使之职,晏殊出知宣州(治今安徽宣城)。

  数月以后,晏殊改任应天知府(治今河南商丘)。他特意邀请当时知名学者范仲淹到应天创办府学,招收生徒,兴学立教。自五代以来,全国各地学校多废,晏殊是提倡兴办学校的第一人。在他的倡议之后,仁宗庆历年间兴起了大办学校的热潮。

  天圣六年(1028),晏殊被召还,任御史中丞,改资政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又改兵部侍郎兼秘书监,为三司使,历枢密副使拜参知政事,加官尚书左丞。有一天,刘太后要去太庙烧香,有侍臣建议太后穿帝王礼服。刘太后又怕招是惹非,即宣晏殊询问可否,晏殊以《周礼》所载后服之制作了回答,力谏乃止。

  明道二年(1033),刘太后病卒,仁宗亲政,整顿朝纲,除旧布新,尤其是进行了大规模的人事调整。晏殊这时则被人弹劾是刘太后亲信的人,遭罢黜,以礼部尚书出知亳州(治今安徽亳县),又改徙陈州(治今河南淮阳)。与晏殊同时被贬的还有宰相吕夷简等人。

  吕夷简被罢相后,仁宗擢任所亲信的张士逊为相。这时,全国仍岁旱蝗,流民盈途,张士逊等又执政无方,遂引起朝野怨愤。于是有人上疏弹劾张士逊,也有人上疏提出应改元以应天变、导迎和气等等。出于无奈,仁宗便又罢免张士逊,重新起用吕夷简等人,并改元为“景祐”。晏殊亦被召还,迁刑部尚书,以本官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

  从景祐元年(1034)起,毗邻宋朝的西夏政权、党项族首领元昊不断派兵侵掠宋朝边地,并把数十万大军布署在宋夏边界,形成对宋朝的严重威胁。为了抗击西夏的入侵,仁宗诏令陕西、河东诸路整饬边备,任命知延州范雍、知永兴军夏竦为西面最高军事长官,全面负责指挥对西夏的战争。但从宋初以来,为了防范在外诸将擅权,自行其事,每次任命将领带兵出征作战,朝廷都授以阵图,并派宦官担任监军使。这样一来,极大地制约着将官们发挥积极性、主动性,造成对敌战争屡次失利的结果,使国防越来越弱。晏殊就此上疏,建议废除宦官监军之制,命将出征,朝廷也不必授以阵图,而应充分发挥将领们的主动性,让他们根据前线战场上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攻守策略。晏殊还提出,为了增强军队战斗力,应充分利用边区士兵熟悉地形地势、适应当地作战条件的优势,召募陕西等地的弓箭手进行训练,以补充禁军战斗力之不足。针对国家财政窘困、军费不足的状况,他上疏建议朝廷献出宫中多余的物资,以资边防之费; 为协调好各种财政开支,应集中财权于度支部①,其他部门掌握财政之权者统统罢去。这些都是切中时弊的建议,被人称之为深谋远虑、识大体的“正论”。仁宗一一采纳,下诏实行。

  康定初年(1040),晏殊先擢知枢密院事,又进枢密使。不久,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加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执掌宋政府的军政大权。

  

  晏殊尊贤爱才,很注意荐拔奖掖后进,当时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等人,皆出自他的门下。如范仲淹就是晏殊在任应天知府的时候,礼聘他为府学教授的,后又被晏殊举荐为秘阁校理。及晏殊出任宰相后,更把举荐选用人才作为施政之首务。除范仲淹外,另如韩琦、富弼等都得以提拔重用。韩琦这时被任命为陕西四路马步军都部署兼经略安抚招讨等使,富弼自右正言、知制诰、史馆修撰擢任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范仲淹这时也由安抚经略招讨使擢任枢密副使后不久再迁任参知政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梅尧臣等,也得晏殊的器重。一时鸾翔凤集,人才辈出,多一代名贤。

  仁宗此时也满怀壮志,欲借众群贤励精图治,安国富民。但也仍有一些佞幸小人对晏殊的所作所为大为忌恨,更把晏殊作为他们兜售其奸的眼中钉,处心积虑,惹事生非,中伤晏殊。如右正言孙甫和知谏院蔡襄就上书仁宗说: “圣上的生母本是李宸妃,而晏殊当年为宸妃作墓志铭时,却隐没此事不言,是对皇上的大不敬。”还指责晏殊役使官军修治自己的房舍以租赁谋利等等。其实,李宸妃死时,身为参知政事的晏殊奉旨为李宸妃作墓志铭,没有明言李宸妃为仁宗生母一事,原因是刘太后当时专权,晏殊是奉太后旨意而写,故未明言。但刘太后死时,晏殊又撰写太后志文,便又特意写上了“太后生女一人,早卒,无子”等语,正隐约地阐明了仁宗生母的问题,所以仁宗亲政后并未深究此事。至于所谓役使官兵修治房舍等事,是晏殊循旧例办事,并非特殊之举,因此仁宗也不认为是晏殊的过错。

  不久,保州(治今河北保定)发生兵变,晏殊荐派欧阳修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专职安抚河北,这又引起一些人的不满,上书弹劾晏殊。恰巧仁宗的叔父、真宗的弟弟赵元俨病重,仁宗去看望他,元俨问: “现在谁任宰相?”仁宗回答说是晏殊。晏殊曾得罪过元俨,元俨忆起前嫌、忌恨如仇,遂愤愤地说: “此人怎么能够做得宰相,快快把他罢免。”既然皇叔口出此言,加上近日来不断有人上书弹劾晏殊,心无主见的仁宗也对晏殊起了疑心,遂不辨是非,下诏罢免晏殊。晏殊遂以工部尚书,出知颍州(治今安徽阜阳),前后任相仅三年。

  晏殊罢相以后,相继任几地地方官。先由颍州徙知陈州,又由陈州移知许州(治今河南许昌),复以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治今湖北阳新),再迁兵部尚书改知河南府(治今河南洛阳)。一年以后,晏殊劳累得病,疏请解职回京城养病,得仁宗诏准。等病情好转以后,他复上书求出任地方官。仁宗念其曾为朝廷重臣,特留以侍经筵,特允其五日一次入朝,仍用宰相礼仪。又过了一年,晏殊的病加重,遂家居不出。仁宗要亲自看望他,他即让人入宫禀奏说: “臣病已安,不足烦皇上担忧临问。”数日后病逝,卒年65岁。仁宗亲临奠祭,又罢朝两日以示哀悼,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仁宗还亲篆其碑额曰“旧德之碑”。

  晏殊为人刚直简易,自奉节俭,前后数次为地方长官,以兴利除弊为急务,凡烦苛扰民之事立即罢废之,因此各地其下属官吏也都害怕他的悁急性格。但他知人善任,多以诚待人,无论是达官显宦,还是贫寒士子,他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他爱才、用才颇为知名。晏殊仅有一个儿子,碌碌无为,但他却有两个颇具文才武略的女婿,即富弼和杨察。晏殊任宰相兼枢密使时,富弼为枢密副使,晏殊疏请迥避力辞兼职,仁宗不允。杨察亦官至三司使。

  晏殊的文章,丰赡华丽,应用不穷。他自少嗜读,至老,仍好学不倦。居官之余,品茶、饮酒、赋诗则是他闲中生活的主要内容。又喜欢交朋友、宴宾客,几乎无日无宴饮,这也成为他的文学创作的生活基础。晏殊除奉诏修真宗实录以外,另删定梁、陈以后历代名臣述作为《集选》100卷,缀拾典实,分门别类,编成《类要》100卷,另还有文集240卷。除《类要》外,其他多已不存。清朝人胡亦堂曾辑《晏元献遗文》1卷,收其文6 篇,诗6首。其后,清人劳格之再作补辑,增文12篇,诗130 余首。还有李之鼎亦辑有《晏元献遗文》一种。

  晏殊擅长诗作,且颇为自负,但多半是应制之作,绮丽华赡。今人钱钟书先生曾评价其诗说: “他跟当时师法李商隐的西昆体作者以及宋庠、宋祁、胡宿等人不同,比较活泼轻快,不像他们那样浓得化不开,窒塞闷气。”(参见《宋诗选注》)

  晏殊最负盛名的则是他的词,但他的词传世不多,现仅有《珠玉词》一卷。其词承晚唐五代遗风,亦多为遣兴娱宾而作,内容较为狭窄,而缺乏很深刻的现实意义; 可是风格清新,温润秀洁,闲雅如婉,比较真切地反映了当时士大夫宴游嘉会的生活; 同时也表露出他对良时易逝、欢事无多的感慨,这与当时朝廷上下以承平盛世、因循苟安的社会风气相吻合。他也有一些描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的作品,感情真挚,落笔沉稳,意境高妙,亦很感人。

  晏殊不仅工词赋,也擅毫翰。其墨迹杂见《群玉堂法帖》中,亦颇难得。

推荐访问:北宋张择端生平简介

上一篇荷叶粥的做法

下一篇月经血

扩展阅读文章

女性健康推荐文章

女性健康热门文章

女性健康扩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