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教育 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

发布时间:2018-06-18 来源:心理健康 点击: 当前位置:71668明星网 > 健康 > 心理健康 > 儿童心理教育 手机阅读

儿童心理教育篇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的方法

  幼儿心理健康十项注意
  一、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5、过度怕羞:儿童,特别是女童略有怕羞纯属正常,但如怕羞过度(包括从来不敢面对小朋友唱歌,从来不愿抛头露面,从来不敢接触生人等等),则可能内心深处隐含有强烈的自卑情绪。
  6、攻击: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经常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为癖好,表现出攻击性。
  7、语言表达较差:据专家所作的统计,高占8成以上的自卑儿童的语言表达较差。他们或表现为口吃,或表述不连贯,或表达时缺乏情感,或词汇贫乏等等。
  8、恶劣的人际关系: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们与父母、教师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从这些人际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儿 童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不健康的儿童一般没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往往由于个人心理不健康等原因,与人产生交流障碍。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缩现象,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人格格不入。
  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家长们最关心的事情,尤其是对于年龄不是过于成熟的孩子来说,那么要怎么对这些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呢?上面给大家介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多多了解这些儿童心理健康常识,可以帮助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长!

儿童心理教育篇2:儿童成长心理解析 教育儿童不要陷入以下误区




  儿童成长心理
  针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需要什么”的问题,有些家长很疑惑,认为孩子只要身体健康茁壮成长就可以,但是相关的儿童专家认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有四大心理需要家长不容忽视,否则孩子长大以后容易心智不健全。
  第一、需要被爱与价值感
  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的爱,父母不要嫌弃自己的孩子太粘人,被爱的孩子比较有安全感与价值感。中国的父母总是忽视对孩子示爱,其实当父母对子女示爱的时候,让孩子的内心得到满足,也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自己被爱,因此学到了是非观念。
  第二、需要安全感
  如果一个人没有安全感就没有办法信任别人,所以无法和人建立友谊,也许会发展成为刚愎自用的人。而安全感的建立是从小开始的,包括自信心的培养,如果孩子没有安全感和自信心,对周围的环境就不敢自由探索,无法很快学习新的事物,也不利于情绪和智力的发育。


  第三、需要规则
  规则就好比如我们房子的墙壁,它让生活有一个界限及广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规则是安全感的来源,规则的建立可以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顺序感。
  第四、新的学习经验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都是一个个体,他的心智能力的发展是生理方面的成熟加上后天学习经验而形成的。所以,当孩子从出生的时候开始就要有适当的学习机会才才能学到新的经验,这样才能发展出正常的智能、语言、人际关系技巧、情绪感受、表达能力和人格。莫秀芬认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还需要鼓励和责任。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给,鼓励的重要性大过一切。
  每个小孩子都需要给予鼓励,就好像种子需要水分一样。认同和尊重对儿童来说非常重要。父母平时跟孩子接触最多,对孩子有言传身教的影响,所以要有良好的言行才能对子女产生正向认同的作用。父母还要尊重孩子的权利,不要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如何尊重孩子,就是让孩子和大人平等做决策,让孩子在这个家庭当中有属于自己的角色。


  教育儿童时不要陷入以下误区
  主观意识强烈,不顾孩子的意愿
  如果孩子进入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特长班,那么那是很枯燥的一件事,父母最好能够提前问清楚孩子真正喜欢的是什么,然后在报名特长班。这样孩子能够更好的接受特长班的学习,不然枯燥的学习环境只会阻碍孩子开朗性格的形成和情商的发展。
  贪多求全
  很多的家长为了能够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就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给孩子报了很多的培训班,但是这对孩子来说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家长们给孩子报很多培训班的后果往往是孩子一门艺术都不精通,而且还会破坏了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教育方法不当
  适当的早教对于孩子来说的确能够激发他们的潜能。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贪玩毕竟是他们的天性。我们无法要求孩子和大人一样成熟稳重,而且孩子的兴趣是具有很大的改变性的,因此家长们要注意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当孩子对学习生厌的时候,家长应该循循善诱的引导,不要拿出家长的架子去逼孩子学习,不然会造成事与愿违的效果。

儿童心理教育篇3:心理疾病有哪些 体现儿童心理疾病的8种行为

  在现代社会,很多宝宝也有出现一些心理障碍,但是很多家长往往不重视,以为宝宝那么小,怎么可能会有心理疾病呢。其实,只要从宝宝日常的异常行为,家长就能发现宝宝的心理障碍的。那么,宝宝心理疾病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心理疾病有哪些 
  心理疾病有哪些
  1、宝宝大了依旧爱吸吮手指
  表现:一些较大的宝宝经常吸吮手指或脚趾,以吸吮大拇指多见,严重时还会导致大拇指变形,有些孩子不吸吮手指睡不着觉。
  主要原因:1岁以内的宝宝爱吸吮手指属于正常现象,这是因为宝宝通过嘴巴认识世界,而手对于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的宝宝来说,只是一个外在的东西,而不是自己身体的一个器官,即所谓的自我分化不良。
  随着大脑发育的完善,多数宝宝会逐渐改变吸吮手指的行为,但是较大的宝宝仍有吸吮行为就属于心理问题,如曾经受到较大的心理创伤,吸吮手指可以起到抚慰作用。
  某妈妈举了一个案例:一位妈妈为了给6个月的宝宝断奶,狠心将孩子寄放在老家,孩子哭了几天,这个孩子后来有严重的吸吮行为。
  干预技巧:分散宝宝的注意力。
  父母应多跟孩子沟通,找出孩子的心理问题,此外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多陪孩子玩,用有趣的玩具逗孩子开心,或是让孩子帮忙做些小事,增加手的活动,逐渐纠正吃手指的习惯。
  2、喜欢咬指甲、撕手皮
  表现:有些孩子特别喜欢咬指甲,以至于撕裂指甲床或指尖咬出了血,而且明知道咬指甲不对还是控制不了。有的孩子还喜欢撕手皮,一看到有一点手皮就要去撕。
  主要原因:孩子爱咬指甲,可能是缺乏微量元素等身体原因,但更多的是心理原因,包括家长关心不够,家庭关系不和谐造成孩子压抑、情绪紧张,父母期望过高或学习压力大等。
  干预技巧:寻找心理焦虑原因,转移注意力对于爱咬指甲的孩子,父母平时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游戏或外出活动,对减少孩子焦虑,纠正咬指甲有好处。
  另外要注意正面引导孩子纠正咬指甲行为,比如可以订立亲子合约,切忌斥责孩子的不良行为,否则可能会加重心理问题。
  除了心理治疗,对于爱撕手皮的孩子,家长可以让孩子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减少皮肤起皮的现象,有利于减少孩子撕手皮的机会。
  3、容易冲动发脾气或暴怒发作
  表现:有些孩子非常冲动易怒,稍有不顺心就大发脾气,而且攻击性非常强,有些家长以为这是天生的性格,或是低情商的表情,其实很多时候是心理问题。
  主要原因:虽然有些宝宝确实由于先天神经系统的反应存在冲动、易激怒的情况,但是大多数脾气大的孩子还是跟后天的教育和环境有关。
  某医师举了一个案例:1名7岁的孩子因脾气大做心理咨询,结果查医生发现该孩子的母亲非常固执和专断,总是爱打断父亲讲话,甚至故意找借口禁止孩子到乡下见爷爷奶奶。
  干预技巧:暂时性隔离+家长做好榜样。
  如果孩子大发脾气,可以在保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将其隔离在比较单调的场所,冷静几分钟,同时要避免任何人去安抚他,这种冷处理的方式对暴怒的孩子比较有效果。除此之外,家长务必要自省,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坏榜样,尤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并注意控制脾气。

心理疾病有哪些 
  4、三岁以上的宝宝过度依赖父母或家人
  表现:3岁以上的孩子依然十分依赖父母或家人,查医师的患者中有一名3岁的孩子就像树袋熊一样,一直趴在爸爸肩膀上,即使是玩最感兴趣的玩具,也一定要爸爸陪同。
  主要原因:一般来说,2岁以下的宝宝依恋家人一般是比较正常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适应与大人的分离。有些大孩子有严重的依赖症可能跟从小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大人有关,比如过分照顾和保护孩子,让孩子觉得什么事情都需要大人才能完成。此外,早期失去母亲的照顾(尤其是3个月~1岁之间)的孩子可能更容易造成依恋问题。
  干预技巧: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
  对于依赖症的孩子,家长应该逐步培养孩子独立去做一些事情,尤其是让孩子体会到独立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慢慢地孩子会发现脱离父母还有很多好玩的事情。其次,家长在离开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不要一声不响偷偷溜走,一定要跟孩子说一声,并表示自己一定会回来。
  5、过度恐惧
  表现:孩子出现恐惧是非常正常的,但是超过了正常范围的恐惧就需要引起注意,比如害怕天黑,一看到医生就以为要打针,或是有“上学恐惧症”等。
  主要原因:人的恐惧感与身体技能的发展、个人的成长经历几乎成正比。随着接触的事物、经历的活动越来越多,宝宝体验到的恐惧感也会相应增多。 一般来说,对生病、死亡、独处、黑暗及想象中怪兽的恐惧,在4岁时达到顶峰,而到了6岁以后,开始下降。能否及时克服恐惧,与孩子从父母身边得到的安全感密切相关。
  干预技巧:体会孩子的恐惧并安抚+解释真相。
  孩子的想象力极其丰富,常常会把想象和现实混淆在一起,大人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安抚他,不要置之不理,更不要吓唬孩子。对于还不会表达的孩子,可以多搂抱、拍抚以及轻声安慰,降低孩子的恐惧感;对于可以表达的孩子,家长应鼓励孩子说出来,在安慰孩子的同时适当给孩子解释真相,比如说说为什么会天黑。
  6、退缩行为
  表现:有些孩子显得孤僻、不合群,尤其是上幼儿园以后,经常独坐一处,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甚至不参加做操等集体活动,不与人讲话,也不回答老师提问。
  主要原因:退缩行为一般在孩子面对陌生环境时出现,心理学表明这是他们认为自己无法克服所面临的困难和障碍,担心自己在同伴、老师或父母面前出丑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退缩行为可能是先天适应能力差导致,但也跟后天的抚养教育不当有关,有些家长从小不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交往,或是过分照顾和迁就,就会造成孩子的适应能力较差。
  干预技巧:多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
  家长应多方创造条件,使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戏,并多陪儿童一起参加社交活动,让儿童适应公共场所的活动。对已经出现退缩行为的儿童,父母和教师应帮助他们克服孤独感,适应外界环境,在小伙伴之间建立和和睦的人际关系。
  7、厌食和偏食
  表现:有些孩子长期食欲不佳,或是严重的挑食和偏食,这样的孩子通常身体瘦弱,易感冒、腹泻,且营养不良。
  主要原因: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厌食主要是疾病和身体原因导致,其实心理也是导致小儿厌食的三大因素之一。挑食和偏食是典型的小儿心理障碍的表现,若就餐前或进餐时心情紧张、焦虑、压抑,睡眠不足或疲劳,食物感官性状的不良刺激等,也会使小儿产生厌食心理。
  干预技巧:营造愉快的饮食氛围。
  除了带孩子做全面检查,治疗身体疾病之外,还要注意干预孩子的心理。孩子不想吃饭时,切不可打骂、强迫、惩罚、哄骗,要细心分析小儿产生厌食的心理因素,采取诱导、暗示、鼓励的办法,一定要营造愉快的饮食环境。
  8、6个月至两岁的宝宝屏气发作
  表现:有的婴儿在遇事发怒、惊恐或不合意的时候,突然会大哭不止,直到呼吸暂停,严重者甚至伴随呕吐、抽筋,而后恢复原状,这种现象叫屏气发作,又叫呼吸暂停症。一般发作时间在半分钟~3分钟之间,可数月一次或一日数次。一般在6月至2岁内发作较多。
  主要原因:这个时期的婴儿还没学会说话,没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愤怒、不满等情绪;有些父母过于溺爱孩子,殊不知宝宝的任性是从襁褓中就开始养成。
  干预技巧:及时安抚孩子。
  父母平时要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既要严格要求,也要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尽量避免情绪方面的刺激,以减少宝宝屏气发作的次数,宝宝一旦发作你要及时安抚孩子,或把孩子抱到室外,换一个环境也许就能缓解宝宝的情绪。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有关于心理疾病有哪些的相关内容,通过文中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这些行为所代表的儿童心理疾病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多加注意对孩子的看管以及保护。

推荐访问: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
扩展阅读文章

心理健康推荐文章

心理健康热门文章

心理健康扩展文章